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3 08:37:2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 1 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100 以内数的认识, 20 以内退位减法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时间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4、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6、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7、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8、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9、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

2、3页,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认识正方形。

①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作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3)放手认识圆。 ①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圆柱底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作什么呢?(圆) ④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

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 圆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预习要求: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

2、3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拼一拼

预习要求:

看一看教材第3页的“拼一拼”内容,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到底是什么呢?(多媒体播放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播放完时适时提问: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干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

二、折一折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请看幻灯)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重合,即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剪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

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幻灯出示风车图案)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做: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幻灯片演示制作步骤)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但中心部分要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并固定,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呢?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幻灯出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

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就请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完成后幻灯展示答案)

(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7 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

(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幻灯出示用小棒拼成的平面图形)。

①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②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③你能用老师给的4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拼图大比赛

(1)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学具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去发挥想象拼图,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好又快,且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题,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教师相机指导。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当了一回小魔术师哦!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继续发挥你神奇的魔力,拼出更多美丽的图案来。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长方形 对边相等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七巧板

预习要求:

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一看教材第4页的内容,并根据课本内容拼一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拼指定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生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打乒乓球》)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①从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想知道这段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吗?

(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打乒乓球”的图形)

(3)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图中共有几种物体?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都由七块拼成,用一套七巧板拼成)

(板书:七巧板)

二、认识七巧板

七巧板制作过程:

谈话:想知道七巧板是如何制作的吗? (多媒体演示七巧板制作过程)

引导观察,发现图形间的关系。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何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均有不同)见附页1 (1)从大小上比较。

①哪些图形最大?

②两块最大的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展示验证过程)

③哪些图形最小?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同位交流验证过程)

(2)从形状上比较。

谈话:除颜色和大小外还有何不同? (形状) 哪种图形最多?有几个?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这儿有个图形很有意思,它被三角形团团包围着,(指出)它叫什么呀?(正方形)

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它是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这个图形很有意思(指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它漂不漂亮?为什么? (课件闪动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告诉学生这个图形的名称是“平行四边形”)

(3)数一数,算一算。

一起数一数,这里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平行四边形?几个正方形?

教师接着板书:△ □

5 +1 + 1=7(块)

三、拼一拼,练一练

(1)师示范拼。

取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

(2)生用两个大三角形自由拼图。

可以拼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均展示。 (3)拼指定图形。

谁能拼出大一点的三角形?七巧板中的拼图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学生自由拼,师巡回指导。

展示不同拼法,计学生口述“用了几块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三角形”。

(4)分组比赛:拼第4页“你知道吗”中的四个图案。

①自由拼。学生操作,组内交流。

②集体展示。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为什么?

(2)回家用七巧板拼摆出有趣的图形,并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七巧板

5 + 1 + 1 =7(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图形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科书6—7页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左边和右边一样,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教学难点:

补砖块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五题

出示完整的一面墙(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一样的;每行的砖块数是一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一样,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一样。 3出示不完整的一面墙,“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一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一:学生可能会用画一画,补一补的方法。 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画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二: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那就不用补了。 师:一行有几块砖块?第一行缺了几块?

师总结方法:数出每一行缺的砖块数,再加一加。 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一练。

完成P6补砖块练习。

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三、独立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完成教科书练习一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五、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1)学生想象。这个卡片要做成正方体。数字4对着自己,1要往左边折,2要往右边折,3要往哪边折?

(2)直观演示,边讲解。4旁边的数学在4的左边和右边,剩下一个数字在4的后面。 (3)观察。先提问,4的对面是?(3,师引导:和4隔着一个数字)3的对面是4,和3隔着一个数字。那1的对面是几?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一个位置。

(5)应用规律。6的对面是?(隔着一个数字,是5)2的对面是几?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实际动手剪一剪

3、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实践剪一剪,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第二单元: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 12 课时

单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口算题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8—9页,然后试着算一算:6+9= 7+4= 6+8= 15-9= 13-9= 12-9= 14-9= 16-9= 教学内容:第8—10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3)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5)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作业设计: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

1、2题。板书:

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1-9= 2 18-9= 9 17-9= 8

课后反思;

14-9= 5 12-9= 3 第二课时:十几减9练习课(1)

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复习重难点: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一、基础练习

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三、小结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课时:十几减9练习课(2)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

14、

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十几减8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13页,在课堂练习本试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内容:十几减8(第13页 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第五课时 :十几减

7、6 预习要求:

看一看课本第14页图中的内容,与小朋友说一说看懂了什么,试练习做一做的

1、2题。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

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十几减

7、6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

7、6。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

推荐第2篇:一年级数学下册《小括号》教学设计

一年级小括号教学设计

一、课题: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小括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2.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小括号,正确计算到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掌握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星星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口算

4+3+3=

5+0+3=

3+4+9=

3+2+1=

9- 3- 4=

10-3+7= 10+5-2=

7-0-6=

这是我们我们已经学习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同学们知道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⑴出示情境图

师:看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1:同学在剪五角星。

生2: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还剩几个五角星?

⑵同学们拿出小棒,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2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怎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巩固练习

1.13-4+5=

7+7-6= 13-(4+5)=

7+(7-6)=

⑴师:.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上下两道题的数和运算符号一样,上面的题没有小括号,下面的题有小括号。 (3)师: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计算加减两步式题,要认真看清算式里有没有括号,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小动物应该上哪一节车厢?连一连。(说说这些题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五)课堂作业

74页做一做,75页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0-2-3=5

10-(2+3)=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反思

推荐第3篇:一年级下册数学《图书馆》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图书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沙井镇古城小学 王建平

一、学习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与比较中优化出适合自身的算法。

2.感悟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养成动手操作、明确表达、认真倾听和独立考虑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情境: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最近新开了图书馆,听说里边的书可多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瞧,这就是图书馆的一角。(出示课题:图书馆)

【设计意图:通过说喜欢看哪些课外书,引出主题图,同时对同学进行勤奋好学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

(二)提出问题,初识进位加法。

1.看图提问题。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几个数学问题吗?(同学独立考虑。指名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问题。)

2.根据问题列式。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你会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生列式师巡视。)

3.初探进位加法。

(1)初探算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你们会计算吗?(自主探索。)

(2)交流算法。算好的小朋友请把你算的方法与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一般有以下三种算法。)

算法一: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先摆28根小棒,再摆4根,然后从4根中拿2根放到8根里就是10根,把它捆成一捆合在2捆里就得到3捆零2根,就得28+4=32。

算法二:看算式直接口算。先算8+4=12,再算20+12=32。

师:谁也是这样算的?(根据同学的表述,教师用彩色笔在横线下标出考虑过程。)

算法三:用竖式计算。(同学说竖式计算方法,教师写竖式。)

师:8+4满十怎么办?怎样记不会忘了进一。(同学讲,教师板书“满十进一”。)

(3)小结:小朋友真棒,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计算28+4=32。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能让同学先倾听他人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身的计算方法。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便于理解,便于掌握。】

4.理解进位加法。

《海底世界》和《淘气历险记》一共有多少本?《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问题你们会计算吗?请你们选其中一个问题来做,做完后同桌小声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类似的问题采用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的形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人人参与,还能协助同学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则。】

四、教师小结,回味进位加法。

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图书馆》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沙井镇古城小学 王建平

一、学习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与比较中优化出适合自身的算法。

2.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培养同学独立考虑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喜欢看课外书吗?谁来说说你喜欢看些什么书?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图书馆”来加深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多层次练习,巩固进位加法。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假如《汪汪乐园》每本9元,《海底世界》每本36元,《淘气历险记》每本13元,《咪咪学校》每本8元。请你算一算自身选购的两种书要多少元?(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再指名说说算的过程并简单评价。)

买《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各一本,一共多少元?9+36=45(元)

买《汪汪乐园》和《淘气历险记》各一本,一共多少元?9+13=22(元)

买《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各一本,一共多少元?36+8=44(元)

买《淘气历险记》和《咪咪学校》各一本,一共多少元?13+8=21(元)

买《汪汪乐园》和《咪咪学校》各一本,一共多少元?9+8=17(元)

买《海底世界》和《淘气历险记》各一本,一共多少元?36+13=49(元)

【设计意图:在主题图上添上每本书的单价,让同学自由选购两种喜欢的书并算出一共要多少钱的活动,不但巩固了计算方法,而且使同学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看谁摘的苹果最多。

(1)“摘苹果”游戏。(出示图)这儿有一棵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看到这么多的苹果,你们想摘吗?请听清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练习本上先算出“苹果”上算式的得数,谁算的题目又对又多,就到树上摘苹果;能算对“苹果”上算式的得数,还能说出是怎么算的,摘下的苹果就是你的了。

(2)评价“摘苹果”游戏。(摘一个评价一个,最后评价9+18与9+28,26+6与24+8这两组题的秘密。)

58+7=5+32=38+6=8+27= 9+18= 26+6=

13+7= 46+5= 88+6= 5+49= 9+28= 24+8=

【设计意图:先独立练习,保证人人参与,再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计算练习,这样不只能激发同学练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新知,提高口算技能。】

3.看谁是个最好的医生。

(1)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啄木鸟图)它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有3棵“大树”生病了。小朋友们来帮它确诊一下大树的病因好吗?(说明错因。)

(2)小朋友协助大树治好了病,谢谢你们。今后用竖式计算,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这三道题反映了同学用竖式计算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协助啄木鸟“医生”治病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同学参与的兴趣,又可以让同学通过说理,进一步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胜利体验,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新身手?

推荐第4篇:一年级数学下册图书馆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书馆》教学设计

白银区第四小学

张爱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6

8、569页。教学目标:

⒈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发展多样思维。

⒉让学生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⒊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优化意识培养。

⒋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

8+4=

44+5=

30+12= 9+5=

32+6=

13+20= 8+9=

20+8=

20+14=

2、竖式计算22+7= 反馈竖式。

问:你想提醒大家列竖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3、揭示课题:同学们口算快而准,竖式掌握的也很好,今天老是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小朋友们,最近学校图书馆为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书。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学校图书馆为我们准备了哪些图书,数量各是多少呢?板书课题:图书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问: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汇报)指名答

1、童话世界28本,丛林世界4本,海底世界9本,咪咪学校8本

2、师:那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刚刚提出了很多问题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式:28+4= )(师板书)

4、28+4=?请小朋友用你想到的方法试着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多。开始(学生交流,师巡视指导)把你的方法和你同桌说一说。

5、学生汇报。

师:算好的同学请你用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你已经算出来了。告诉老师你们算得多少啊?(32)好了,谁是最勇敢的,第一个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的?

(1).8+4=12,20+12=32 (板书)

师:哦,好方法。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看!(投影演示) 28+4,用小棒来表示就是:先算的是8根和4根加起来=12根,然后在和2捆合起来就是32根。

师:咦?同学们,你们看,这12根小棒够不够1捆啊?够1捆了,该怎么办?(数出10根捆成1捆,然后放在2捆一起,就是3捆零2根,就是32)也就是说,8+4=12,12里有1个十,要把这1个十进到十位上去。

淘气也用了摆小棒的方法我们来看一看。(投影演示)淘气摆小棒的方法。

师:要算28+4,用计数器来表示,4要加到那位上?请学生上台拨,边拨边说。

淘气也用了这种方法。个位上不够拨还差2个怎么办?同桌讨论一下。

问:那这十位上的这1个珠子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1个十) 所以呢,28+4=32 (2)28+2=30,30+2=32 (板书)。

师:哎呀,你的方法真是太巧妙了。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竖式:谁来把你的竖式展示一下 问:列竖式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问:个位8+4=12,怎么写?(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板书:满十进一)

说明:为了在计算的时候不忘记进上来的1,我们要把它写在十位的下面,写个小小的1。

6、小结。

刚刚,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都算出了28+4=32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特别要注意的是:个位上满十要向十位进1。这道题完成了吗?还要写上答语。大屏幕出示。

三、练习。

1、怎么样,你们都学会竖式了吗?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怎么列式?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算完投影展示。老师:你是一个既会写又会说的孩子。反馈:强调满十进一。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我们今天学的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两道算式,22+7和28+4的竖式。今天学的算式要进位.今天我们从图书馆里学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你认为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还要注意什么?指名说一说。大屏幕出示,请学生读一读。

根据刚才要注意的问题,请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大屏幕出示题目。算完后展示。在我们刚才做题的时候,淘气也做了三道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算的三道题,他算对了吗?帮淘气改错。

2、森林医生(投影出示)通过做这一道题,你要提醒淘气注意注意什么。

小结:通过淘气做的这几道题,可以看出淘气是一个粗心的孩子。我们在竖式计算的时候可不能犯淘气犯的错误。

4、作业:课本50页,完成3题

四、总结:

1、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2、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图书馆 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 8 + 4 = 3 2 (本)

8+4=12

28+2=30

20+12=32

30+2=32 2 8 + 4 =3 2(本)

2 8

+

答: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有32本.

推荐第5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如寻找自己的位置,电影院对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四、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五、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七、课前准备

挂图 投影 课件 动物卡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真正体验数学生活化。】

2、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九、板书设计

位置

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推荐第6篇: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案

创作者:卢香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1、教学重点

重点: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正确认读几时几分,需要弄清以下几点:①时针,②分针,③大格数,④小格数,⑤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⑥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

2、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如10:55)。

3、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

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应用、抽象概括能力。

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⑷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习。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习,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法

1、图示法

2、引导法

四、说学法

1、小组合作

2、抽象概括

3、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看动画片和吃零食,特别是大风车等,是孩子们的节目,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本课撷取学生感兴趣之最——看动画片,与看时间巧妙结合,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会认读吗?

3、揭题。师:要准时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我们必须要学会看——(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时,教师顺势而下,追问播放时间,直奔主题。继而出示此动画片播放时间的钟面,让学生尝试认读,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引入了新课。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修改。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而学生一纸在手,上面的大格数与小格数写得清清楚楚,老师又同意没记住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有了这样的凭借和支撑,学生参与兴趣浓,效果甚佳。

3、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4、体验1分钟。(听古人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的故事。)

【设计意图】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是一个历史,也是一个看时间的好办法。在本课1分钟的故事里,学生既了解了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又随着音乐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1、回顾旧知。

①整时怎样认读?(图片:早读课,钟面:8时) ②几时半怎样认读?(图片:老师上班,钟面:7时半)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推荐第7篇: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2、说一说:

同学们的桌面上也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同学们快速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像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汇报:平平的、滑滑的。老师想把摸到的这个面留到纸上,你们想不想把自己摸到的面留到纸上呢?(想)。用什么办法能把这个面留到纸上呢? 指名汇报: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描„„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

3、做一做:

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好办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留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巡视时注意师:观察学生的作品。)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得到这个面的?你是从哪个物体上得到这个面的?

指名汇报。

生1:我是用印泥印得到这个面的,我是从长方体上得到这个面的。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得到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

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我是用铅笔描得到这个面的,我是从正方体上得到这个面的。大家看他得到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正方形),

生3:我是用铅笔描得到这个面的,我是从三棱柱上得到这个面的。大家看他得到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三角形),

生4:我是用印泥印得到这个面的,我是从圆柱上得到这个面的。大家看他得到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圆),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认一认:

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请同学们打开书36页,看一看上面的图,自己读一读这些图形的名字。谁能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叫什么名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我们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上分别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他们都长什么样呢?跟同桌说一说。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三、分一分,连一连:

下面我就代表这些新朋友来考考大家,是不是清楚的记住了他们的模样。请同学们打开书36页,完成分一分,连一连。独立完成后汇报。汇报时随机提问:为什么这三个图形都是三角形?

四、联系生活:

我们从简单的物体上就找到了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我家圆桌的面是圆形的„„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练一练中的问题。

五、巩固练习

题1:独立连一连,集体订正。

题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独立涂一涂。 题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题4:先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5:先让学生独立数,汇报时问:你是怎么数的?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时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是“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图形的影子,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点是,学生到展台上进行展示的时候,由于个子小,书放的位置不正,导致有的题没展示出来,我没能及时调整;第二点是,以后应加强小组间的有效合作学习。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第8篇:一年级下册数学《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 尤竹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回收废品》。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学生自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环保宣传 , 兴趣导入

教师今天去公园看到了一些画面,就把它们拍摄下来了,你们想看看吗?(电脑课件出示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乱扔垃圾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垃圾废品。 这时候环保博士爷爷过来了,夸他们是环保小卫士呢。是啊,这几个小朋友回收塑料瓶,为保护环境出了力,同学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哦!

那我们就一起坐着“回收废品”的车子去看看他们好吗?(板书课题)车子来了,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小林:我收集了26个塑料瓶,

小红: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只有小林直接告诉了我们他收集的个数,小红和小青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们收集的个数。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请代表发言,教师巡视与学生互动。

课件出示: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3、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4、学生读题,要知道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必须看哪两个数学信息?板书:比26多3

5、你能列出算式算出小红收集的个数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课件出示:正确的算式:26+3=29(个),小红比小林多3个,就是把26加3。

6、小红看到同学们这么快就知道了她收集的塑料瓶个数,可高兴了,夸大家真爱动脑筋,小青却着急了,在催大家快点解决下一个问题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个问题吧: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同样,要知道这个问题,也必须看两个数字信息,看哪两个数学信息呢? 板书:比26少4。

你能像刚才解决第一个问题那样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正确的算式和得数:26-4=22(个)

7、小结:我们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比多比少的问题,问的数比谁多几,用加法计算,问的数比谁少几,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刚才解决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参加智力大冲关,你们愿意吗?

2、那我们就一起来冲第一关吧!(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解决后师生共同订正)

3、第一关同学们都过了,想过第二关吗?(课件出示第二关题目,学生独自完成后师生共正。

4、前两关都通过了,我们再来冲第三关,好吗?(课件出示第三关题目,同桌共同解决后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觉得自己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请举手。

2、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

3、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1)回收废品,保护环境。 (2)要求的数比谁多用加法计算,要求的数比谁少用减法计算。

五、布置作业

1、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看到任何废品都要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

2、课本第60页

1、2题。

推荐第9篇: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郭北镇中心校 张红

(授课时间2012.03.30)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认识时间》,81页例

1、练习十五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面,在已认识整时、几时半的基础上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知道“1时=60分”,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 “报数接力”的游戏。大家会报数吗?老师知道大家100以内的数数得非常不错,不过今天要增加点难度,要5个5个的报,可以吗?看谁的声音最响亮了。

二、导入新课:

1、看老师给大家带了什么?(钟表模型)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认识时间,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

2、出示3时、9时半,让同学认。(上学期我们学习整时,半时,你们会读吗?)

3、(出示81页主题图)这个时间,你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三、自主探究:

1、基础知识回顾

1

上学期我们已经去钟表王国里走一遭了,谁能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大家对钟面已经有这么多的了解了,请看大屏幕,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钟面上还藏有什么小秘密呢?请看,你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很多小格)

再请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呢?(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是不是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呢?

(课件出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现在我们对钟面又多了一些了解了。

2、认识时

(1)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现在我们先请出时针,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课件演示从12走到1)

(2)同样时针从1走到2也是1时。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几大格就是几时。(板书:时针

一大格

1小时)

3、认识分

( 1 )我们请时针休息一下,让分针也来走一走,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课件演示)分针从刻度12 走到刻度1 ,走了多少分?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从12走到2,走了几大格?走了几分? 走到3 呢?走到

4、走到5呢?你能说出每个大格对应的小格数吗?

( 2 )请打开课本81页,把第一幅图空白处填完整。看谁填得又对又快。填完后请和大屏幕对照一下。(课件)

(3)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

( 4 )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了。老师拨分针,大家报它对应的小格数。

(5)下面就请同桌两个,一个同学拨,另一个同学说。

4、认识1时=60分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时针、分针的一些秘密。在钟表里还有个小秘密,谁观察地仔细,谁就能发现。

(2)课件演示从12到1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板书:1时)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板书:60分)

2 时针和分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这说明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完成板书:1时=60分)

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5、认识几时几分

(1)发现了这么多小秘密后,再来看看这个时间(主题图)你认识了吗?怎么知道的?(板书8时15分、8:15)

(2)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大家认识吗?(黑板上出示:9:05)请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师强调:如果分钟数不到10,也就是比10小的,要在分钟数前面加“0”。)

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介绍中,老师也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就是: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分呢?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过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3)大家会认了吗?真的假的,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老师拨钟面,大家写时刻。(一男一女板书)

(4)大家想不想动手拨一拨?下面老师说时刻,大家拨。(9:

35、3:10)

四、巩固联系,学会应用

1.练习十五的第1题。

看来大家学得不错,有个小朋友叫小芳,学会认识时间以后,给自己的安排了作息时间,你能说出她什么时候干什么吗?(课件出示四幅图,学生回答她的作息时间)

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打开课本83页第一题,把小芳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写好后请和大屏幕对照一下。

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2.夺五星。

五、看课本谈收获。

1、时间滴答滴答过得真快,40分钟就要过去了,在这40分钟里,你都学会了什么?

现在我们该下课了,那你知道现在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更有价值。

3

推荐第10篇:一年级数学下册递增递减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递增递减问题》教学设计

齐东小学

陈文增 【设计理念】:

本智慧广场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列举法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这节课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出运用画图法来解决问题,然后将问题加深进一步引出列举法,最后学习表格列举法,整个过程通过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对比、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法,学习表格列举法。

2、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表格列举法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递增递减问题,体会表格列举法的优点。

【教学准备】:

《递增递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高兴趣

故事引入熊出没,让同学们在歌声中进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熊出没中同学们最喜欢谁?学生回答,引出熊大熊二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情境导入

出示信息,抽生读信息。

熊大熊二在干什么呢?谁来读一读?重点强调以后每年都比前一年多种1棵是什么意思,多让学生读一下。熊二遇到困难了,我们可不可以帮助一下他?(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生先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题意。

(3)集体交流汇报

抽生说题意即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题意,话语不用太规范,知道第二年种2棵,第三年种3棵。。。

师生边用数手指的方式表示树木的个数边总结:也就是说随着一年一年增长,种的树越来越多。

2.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师导语:熊二听到了大家的想法感到非常地高兴,于是他想考考大家。

(点击出示问题:四年后,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小组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树苗粘一粘摆一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集体展示交流

(4)教师继续引导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好,帮助熊大熊二一块把树种好了,接下来给大家提高一下难度,各小组试着把每一年种的树分一分,第一年种的哪些树,第二年种的哪些树,看哪一组分的最详细最清晰。逐渐引出表格列举法。

3.学习表格列举法

(1)循序渐进,问题加深。

师导语:那老师想把这个问题延伸下去,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已?

(点击画面)出示:熊大熊二五年后一共种了几棵树?

抽生回答结果。

(2)独立尝试,巩固列举法。

生思考:有没有比画图法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提示:想一想前面我们在智慧广场里学习的列举法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

学生根据提示,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独立完成。

(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习表格列举法。

(点击画面出现表格列举法)师总结列表法:我们将年龄写在前面,植树的棵数写在后边,并且用数字表示棵数,这样看起来就更清晰些,象这种加表格的新的数学方法——表格列举法。

(4)对比体会,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问:刚才我们用了画图法和表格列举法分别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感觉哪种方法更好呢?(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总结:当数据越来越大时,用画图的方法就有点麻烦,而用表格列举法,只需要写上数字就可以,非常简单明了。象这种求数据依次增加的问题就叫递增问题,反之求数据依次减少的问题,我们就叫递减问题。这也是我们这个智慧广场需要解决的递增递减问题。(师板书课题:递增递减问题)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光头强把砍好的圆木堆在一起,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放了6根,往上每层依次少放1根,放了5层。他一共砍了多少根圆木?

先集体交流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木头的根数,再独立完成运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最后集体交流结果。(抽生上黑板写算式)

2.蹦蹦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星期一他摘了3个松果,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3个,到星期五他一共储存了多少个松果?

生先独立完成运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结果。

四、总结收获,课堂小结。

短短的三十五分钟马上结束了,在这三十五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第11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昆明呈贡新区第五小学

尹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是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4.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师:老师想教大家做几个动作,比一比谁最先学会。

(教师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三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 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至第三遍时教师喊停(只拍手两下)问:“接下来怎么做?”

师:咦,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规律。 (板书课题:规律) 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非常多。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补充板书:找规律】齐读课题。

二、新课。

1.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学习例1)

师:让我们一起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上去看看。(出示课件)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2.寻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1)师: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2)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引导学生总结:(师在课件上示范圈一圈)我们把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看做一组,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下去,所以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4)学着老师的样子圈一圈,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再一起说,男生说,女生再说,左边说,右边说,谁来大声给大家说一说?大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谁能像小老师一样说一说?谁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

(5)从哪里开始重复?【从黄旗开始】重复的是什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谁上来圈一圈重复的部分?【指生上来圈】。

3.寻找彩花排列的规律。

(1)师: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花的排列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

(2)圈一圈,再说一说。

4、寻找灯笼排列的规律。

(1)师: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灯笼的排列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

(2)圈一圈,再说一说。 5.寻找小朋友队列图的规律。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边指边告诉大家?(能找到规律,还能找到不同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创造规律,摆一摆。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想不想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创造规律呢? 请看活动要求。 好,用你灵巧的小手开始创造吧!

1.师在黑板上给出小花图,让孩子摆一摆,说一说规律。

有意识请一朵和两朵或者三朵为一组的來摆。并且尝试让学生能用数字来表示。

2.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他们的创意好不好?给他们鼓鼓掌!老师也觉得他们做的非常好,请听老师鼓掌,你发现了什么?

四、身边的规律。是啊,不光图形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它就在我们身边,请你找找藏在身边的规律。

五、欣赏图片。

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有规律的图片,找找图片里的规律。【课件欣赏】

七、小结。正是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细心观察,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

第12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找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快过六一节了同学们欢快的到少年宫参加各项比赛,这里有一副入场大门前的情境图(投影出示一副图画),同学们看图中的各样图案,他们的排放是不是很乱,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师:引导学生看画中所显示的事物的排列,让同学们看到它们是有序排列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板书:《找规律》 二学习新知

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按红、绿交替出现,最后两面它们的位置个在什么地方?)师让生猜出,并说明理由。(因为是按绿、红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后面是绿的,绿后面是红的,点击鼠标让他们归队。) 2.看星图和小朋友的笑脸图。 师:上面的小旗我们已经找出其中的规律,那么星星和小朋友的笑脸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星和下一个笑脸该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选生向全班宣布,并对学生的回答指导,击鼠标出现。 3.课件出示动物排列图和花边组合图,让学生研讨它们的排列规律,并说出下一组动物和花边出现的顺序。

4.课件出示两组无序的正方体、圆柱和三角形、圆、正方形,并在教师提示的情况下排列成规律。三动手操作

巩固发展

1.涂一涂出示例三,让学生先找出所发现的规律,再接着完成涂色。(学生互评互议,订正错误)利用一组游戏练习“送圆回家”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2.动手操作

①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能不能用老师课件显示的圆等图形创造新的规律吗?试试看吧?

②让学生自己画出后展示,师生共同订正找出不同学生所设计的不同规律 4.完成89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并让学生说出原因。 四联系生活

发现规律

师:①拍手、走步、桌櫈的排列等等。

②生的发现汇报(衣服、床单、红绿灯以及身边的事物等)。 五

课后运用所学的规律设计一种花边图案。

第13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安排了7个例题。

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例5~例7,层次不同,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例1——例4的教学),主要学习一些直观图形和具体事物的排列变化规律。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二、学情分析,确定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对于规律有一定的感知基础,但是缺乏有意的注意、学习和研究,认识模糊而又肤浅。同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思维灵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激趣、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等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对规律有个比较清晰地认识;指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等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节日,小博士班的小朋友在提前布置教室,他们把教室打扮得可漂亮了(出示课本88页情境图)。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在探究中认识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 生:画有小朋友、小旗、花、灯笼。 师:灯笼是怎样排列的呢?请你仔细观察。

生:灯笼是按照紫——红——紫——红——紫——红的顺序排列的。 师:象灯笼这样紫——红——紫——红——紫——红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师:小旗、花、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问题的设计来促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第1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众观全局,整体感知。第2个问题集中一个“点”——灯笼的排列,便于聚焦学生目光,促使学生思维深入。明白了灯笼的排列规律,学生就可运用此方法去观察另外一些事物的排列规律,第3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下面我来考考大家,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

师任意遮住一面或几面小旗,或小花,或灯笼或几个小朋友,让学生判断遮住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明白灯笼、小旗、小花、人的规律的基础上思维的又一次提升。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认识更深入,理解更深刻,同时也为下面环节的摆一摆、涂一涂提供了更丰富的思维资源。]

(三)在运用、创造中理解、深化规律

1、摆一摆

(1)逐一呈示课本88页例2和课本89页例4。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利用学具盒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3)利用学具盒里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4)利用学具盒的其它形状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认识规律”一环节,重点解决的是循环组中只有一种图形,它们仅是颜色不同而已。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明白循环组中不仅可以有两种图形,三种图形而且有的图形还可能不止一个。如果说第(1)个问题起“导向”功能,那么后3个问题就是在“导向”功能下的一次次思维挑战。这样的挑战最有利于尊重学生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2、涂一涂

(1)逐一呈现课本89页例3及两个做一做。 学生动手涂,小组交流汇报

(2)利用手中的笔自已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设计意图:“涂一涂”是继“摆一摆”后又一种形式的找规律。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理解越来越深刻。]

(四)在生活中欣赏规律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你知道吗?(生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找生活中的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如此有趣,而且潜移默化渗透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第14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执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

具:兵乓球、双面胶、美术写生模型、自制各种图形等。 学

具:学生摆的学具若干、作业纸,信封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探究意识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呀,老师就带给大家一个魔术表演。不过,得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魔术。老师来变,你们来猜,猜猜看老师接下来会变出什么?请你仔细看喽。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水果。

2、(把水果展示到画板上)师: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开始有小朋友猜错了,可是后来小朋友们越猜越准。我想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能告诉我吗? (生:他们是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又一个苹果,又一个桃子,生边说师边用动作隔开。)

3、师:你说得真棒,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是)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桃子这样,三次以上这样的排列,我们就称之为有规律的排列(边说边板书规律)。请小朋友和我一起读一遍。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1、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啊,有许多,你们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请小朋友们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找规律” 师:瞧,一群小朋友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里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又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请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谁找得多?出示课件“联欢会” (1)、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红旗的规律:红紫红紫红紫红紫…… 彩灯的规律:黄红黄红黄红黄红…… 花朵的规律:红绿红绿红绿红绿……

小朋友队伍的规律: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3、教师小结,明确“一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像灯笼这样一红一紫、彩旗的一黄一红、小花的一红一绿,和小朋友队伍里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两朵黄花,一朵红花,我们都把他们叫做一组。 (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如果是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4、小练习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屏幕上的规律都被你们找出来了,那老师这里还有几题,你还想找吗?(想)看谁有火眼金睛,能够很快找出来。 ① ———。

③————。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画一画规律: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那我们的小手,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规律吗?请你拿出作业纸和水彩笔,画出你喜欢的规律,先想一想你想画怎样的规律,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开始画了。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其他同学找规律,并说说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

2、动手做一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

师:小朋友们都画得不错,老师除了会找规律、画规律以外,还会用动作和声音来表示规律,你相信吗?(有的说相信,有的说不相信)请你看仔细喽!(师示范做出有规律的动作并配上声音,全班一起跟做一遍。)

师:谁也能用这样的动作或声音来表示规律呢?(请一到两个同学来表示规律,全班跟做。)

师:你会创造这样的规律吗?请把你想到的规律做给同桌看一看。(同桌互相表演,最后请两位同学汇报表演一下。)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老师发现×××同学这件衣服特别美丽,你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觉得它很美丽。(生:因为他的衣服是有规律的)

师:是啊,有规律的东西是很美丽的,其实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你能来找一找吗?

4、动手操作,摆一摆规律

师:老师发现今天,咱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得特别好,不但会找图形的规律,画规律,用动作表示规律,那现在请你来做小小设计师,来创造一些规律,请拿出信封里的学具来摆一摆,摆在白色纸条上,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操作,师巡视,最后反馈了3组有特点的,让学生来当当“小评委”说说这个规律摆得对不对。)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板书:找)小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摆出有创意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事物,下课。

第15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课前谈话,参与游戏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谁记得多”。 2.感知规律,揭示课题:

好,记住了吗?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答)

对,像第一组这样前面怎样,后面也是怎样的,而且不断地重复出现,一般来说至少出现3次,我们就说第一组是有规律的。 (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

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就今天学习的内容: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创设情境:孩子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答)你们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六一儿童节学校布置了一个漂亮的会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这幅图中有什么?

预设: 图中有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图中的规律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指导学生描述规律

1 学生同桌说规律时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引导学生描述规律:

1、我找到了( )的排列规律。 【如:我找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

2、( )的排列规律是( )。

【如:彩旗的规律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学生说完后,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和跳舞的小朋友,都是按顺序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在图上圈一圈

同学们刚才发现了不少的规律。在我们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的部分。你能找出每组中有规律的重复部分并用虚线框圈出来吗?

【引导学生找到重复组,圈一圈,理解“重复”的含义】

教师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当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两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

本环节如此安排的依据是: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自学检测)

同学们可真聪明,接下来我们进行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吗?

(一) 第一关:猜一猜,接下来是谁?

(二) (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师提问: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用? 总结: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二)第二关:涂一涂,接下来是谁?(出示课件) 同学们表现很不错,接下来我们来闯第二关涂一涂

(要求:先确定规律,再按照这个规律来涂。涂好后请用虚线分组。 同桌可以互相评一评,说一说。) 汇报展示,评议。

第三关:动手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2 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是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三人一个小组,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创造吧!看哪个小组创造出来的规律又特别又漂亮。 要求:

(1)用学具盒中的圆片和三角形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2)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摆的规律。 【我摆的规律是按( )重复排列的】

{展示学生摆的作品,指名让学生说,他摆的图形是按照( )重复排列的}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一猜”、“涂一涂”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完成“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摆学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当堂测试: 1.找规律填数:

2.摆一摆,填一填。

3.火眼金晴

五、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出示图片。

3 漂亮的条格背心,一道红一道白,一道黑一道白。 漂亮的手链。 钟表上刻度的排列。 布匹上美丽的图案。 军队中整齐划一的步调。

公路上的人行横道,一道白一道黑。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藏在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七:抽查清:

1.每条小鱼用7块卡片拼成,拼3条小鱼,一共用了多少块卡片?

2.一共有13人,每4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八、板书设计:

找规律 有规律的一组

第16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字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数字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观察、归纳,抽象车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摆一摆,找一找,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4、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表达能力;培养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认识一些较复杂的数字变化有规律的排列。

运用规律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 4 6 8 (

) ( )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

教学例2:找规律,填数

(1)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出示课件)

师: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写几?为什么?

(2)巩固练习:填一填。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

1、2题

2、

教学例3:

(1)小朋友们,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和数的规律。那么下面这组图形中的数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出示课件)

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巩固练习:摆一摆。用数字卡片每三个一组,摆出有规律排列

三、拓展应用

92页小红按规律填空,怎样解答?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四、总结升华

我们这节课不仅发现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发现了数字的变化规律。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93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数字规律

9 18

27 36 (

)

)

64 56 48 40

) (

第17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可乡中心小学:槐翠华

〔设计理念〕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有规律排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纸花、学生贴画。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规律,引出课题。

1、师:今天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要把它奖给积极发言、认真学习的同学,你们想要吗?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2、一起来给苹果分分组。我们把一个红的一个绿的作为一组。(板书:一组)

3、揭题:像这样一组一组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1、来到了“六一”音乐舞会现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图)

2、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4、同桌讨论:找找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说说以几个物体为一组?按怎样的规律排列?

5、师小结:按顺序一组一组地依次重复出现(3次)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

三、闯关游戏,加深认识

1、找一找,填一填。根据你发现的规律,想一想接下去应该怎样填。(课件出示)

2、想一想,缺少了什么?(课件出示)

3、拍手游戏:(1)发现有规律的声音(2)创造有规律的声音

4、涂一涂:书本P85页“做一做”

(1)请你先想一想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2)画好后用线把重复的一组划出来。

(3)师选取个别作品展示,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规律涂色的?

5、摆一摆,说一说。

(1)4人小组合作用你们的小贴画创造一条规律。学生动手操作。 (2)作品展示,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规律摆的?

四、生活中的规律

(1)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播放课件)。

五、创造有规律的动作

六、全课总结。学生谈感受

第18篇: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1)班 孙肖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印泥、沙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孩子们语文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你们学了吗? 生:学了。

师:那几位动物小画家是用什么来作画的? 生:脚。

师:真有趣,我们再欣赏它们画一次好吗? 师播放课件,生欣赏。

师:今天我们的几个图形朋友,也想到雪地用脚作画,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想。

师边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边出示让孩子们说它们的名称。 师:看来孩子们的已经和这几个图形交上朋友,祝贺你们!咦!这个朋友叫什么名字,有谁知道? 生:三棱柱

师:他们的画画好了,你们想看一看吗?师出示四个平面图形,谁能根据脚印,猜想一下是谁画的吗?

(多请一些学生猜想,师不作评价。)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玩一玩,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师: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取下来,谁有好办法? 师:看看你们的桌面上有什么,有的有印泥,有的有沙子,有的纸和笔,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到你们,现在请同桌之间先讨论讨论。 课件出示:1.同桌讨论取脚印的方法

师:你们取的脚印可以留在这张纸上,也可以留在沙子上。现在请同桌合作,至少取下一个脚印

课件出示:2.合作完成至少取下一个脚印。 学生动手操作,取脚印。

师:刚才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快速的取下了脚印,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用了什么好方法,你们愿意和我们分享吗? 生:愿意。

师:你用到了什么好方法。 预设:1.用印泥印, 用方体压沙子 用笔描

师:请迅速的把所有学具放到原位,刚才你们用智慧和双手取下了脚印,这些脚印的身上还藏着很多的秘密,它们是图形王国里很重要的成员,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有没有兴趣去发现藏在它们身上的秘密。 生:有

师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玩,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分一分

师:听说要认识一( 1 )班的新朋友,图形宝宝们可兴奋了,全都挤在了一起,,你们能帮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同桌讨论分成几类,师请几生分,每分一类就将图形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师: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四位新朋友,它们是?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看这四种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桌听。 生同桌交流。

师:谁想到了好方法与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说自己记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分,初步认识图形的特征。] 3.看一看

师:看来孩子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真棒!那我们这些图形的家都在哪呢?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设计意图: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4、比一比

师:比一比,这两类图形有什么不同?

预设:(1)、立体图形是胖的,平面图形是扁的 (2)、立体图形能站立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这两类图形的异同,深化对这两类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认一认 师:其实这些图形不仅藏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师:希望同学们在街上行走时,注意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找一找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这些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猜一猜

你们和这些图形交上朋友了吗?敢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猜猜我是谁?师出示课件,生猜。 [设计意图:通过局部特征,反推整体。]

四、全课总结、学以致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宝宝有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听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用这些图形设计,拼出美丽的图案,装饰我们的教室,装饰我们的家,好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第19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题:分类与整理

第一时

象形统计图

本节型:新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出示:气球图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看来这一行他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个。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是桃心的增加一个,并没有增加种类,所以在桃心那列数上加1就可以了,而第二次增加的是一个新的形状,也就是增加了一类,所以在表格上要再添一列。

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分为3类,而且自己设计图表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你们可真棒!

3小组合作:除了按形状分,还可以将这些气球怎样分,说一说并记录在纸上。

三、生活中的分类应用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的分类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困难,同学们很容易发现气球可以按照形状和颜色两种分法来分,但是记录对于同学们来说相对困难。这也是本的难点,所以我请同学们自己去分去记录,并充分利用展台来将学生的记录结果有顺序的层层递进的展出,让学生们慢慢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记录分类结果。并初步学会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题:分类与整理

第二时

简单的统计表

本节型:新授

教学目标:

.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上节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题:分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四、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有了上节的基础,本节上,多数同学能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完成统计表,同学们还学会了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与回答。尤其是班里的第一学习小组,本节上,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组内能够进行商讨,并提出质疑,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对每个同学都有帮助。

第20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3000

字)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

2、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4、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体会奇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6、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7、逐步发展学生数感。

单元学习重难点

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及数感的形成和发展。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通过具体情境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

第一课时 数铅笔

教学内容:课本2-3页(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理解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各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的数的过程,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能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

1、数数、读数。

2、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教学难点: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用具:师生各准备学具盒,小棒、皮筋套、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家刚刚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在过春节时各家都放了一些鞭炮。 小明的爸爸 放了100响的小鞭,现在老师用这些小棒来代替。猜一猜这些小棒有100根吗?你们愿意一起数一数吗?

二、导学新知,探究互动。

1、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数小棒。

2、交流汇报: 你是怎样数的?

一根一根地数、两根两支根数、五根五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 把十根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3、比较:刚才每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不同的数法,有的用十根十根数的方法,你知道10个一是多少吗?2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体会: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10 , 。

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10个十是100。

4、练一练:师出示几捆小棒,提问:1捆是多少?3捆是多少?5捆、6捆、10捆是多少?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图一:可以2个、5个、10个。

图二:可以

2、

3、

4、5……

2、从1数到100。你会用什么方法数?

3、出示5捆小棒,是多少?是几个十?再添上2根小棒是多少?

5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

三、五十

六、七十

七、八十

五、九十五

5、用计数器拨一拨:43,65,72 (个位拨几,表示几个一;十位拨几,表示几个十?)

6、练习册。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数豆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位值意义。

教学关键:在活动中合作学习与交流。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一把豆子数量不限、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在实物投影下出示一堆豆子(28粒),问: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2、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一堆,再估计一下。

师: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

二、合作互动,探索新知。

1、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一个一个地数)

2、指几名学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用不同的方法数)

3、读数。在计数器上拨数,读一读,说一说表示的意义(在小组内交流。)

如:

42、8

9、

25、33。

4、写数。在计数器上拨数,读一读,写出数。(先在小组交流,再在班级汇报。) 例如:

37、40、

55、

19、60、8

2、100。讨论:55这两个“5”的意义一样吗?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1、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2、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 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过程与方法: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关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语:森林里新开张了一家动物餐厅,小兔当经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当了服务员。这一天,餐厅来了许多客人,经理说:“快,快,拿盘子,比谁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双手去拿盘子。小猴

说:“我拿了21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18只盘子。”请你来当当裁判,谁拿得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二、探索新知,建立模型。

1、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汇报交流、小结:先看十位,数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再看个位。

3、独立完成填一填,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比一比下列计数器上的数。

4、汇报交流、小结: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三、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1、练一练:比大小。(第6页)学生独立完成后,统一校对。

2、连一连。(第7页第2题)先让学生说题意,后连线。

3、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⑴按顺序填数。(说说表格有特点)

⑵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再说说有什么特点。 ⑶根据填好的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实际是根据规律填数)

3、按规律画图。(第7页第4题)

四、小调查。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五、课堂总结: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和多得多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数来描述生活中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和多得多的含义,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概念。

教学关键: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信息:鸡有85只、鸭有42只、鹅有34只。

二、建构模型。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还可以怎样描述谁多谁少?(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交流。

问题:鸡比鸭多几只? 鸭比鸡少几只?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鹅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比多少的描述:鸡比鸭多得多;鸭比鹅多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鹅比鸭少一些……

2、完成想一想,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和多得多的含义。

三、实际应用。

1、完成练一练的第

1、

2、3题。三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2、数学游戏。猜数。

四、课堂总结: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写法,加深理解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数数、数的组成和写法(组织学生口答)

1、1层放10个桃子,2层放几个?70个可以放几层?100个可以放几层?(本题让学生弄清十进制计数法。

2、接着数。

25、30、35( 40 )、( 45 )、( 50 )、( 55 )、( 60 )。 6

4、6

2、60、( 58 )、( 56 )、( 54 ) 。

33、

36、

39、( 42 )、( 45 )、( 48 )、( 51 )。 本题让学生有规律地数数。

3、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第1题。

4、我拨你读、你说。教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数,说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数的大小

1、最多与最少。(第10页1题)

出示啄木鸟挂图,说说图意,再比较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并说说理由。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3题。要求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要有道理,(1)题。答案:42。原因:多一些。

(2)题。答案:85或87都可以。多得多、比90少一些。

3、比大小。在计数器上拨数。 52 56、25 54、89 9

8、6 5。

18〈 ( )( ) 〉17

三、思考题。书本第6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讨论办法。 答案:最大的数是85,最小的数是25。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

)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 [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 (500字)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