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观潮说课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4 09:05:14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观潮》教学心得

《观潮》教学心得精选

《观潮

》是一篇写景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

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

1 / 6 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通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己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

、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

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

2 / 6 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3 / 6

4 / 6

5 / 6

6 / 6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观潮测试卷

初中语文观潮测试卷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雷霆( ) 艨艟数百( )( ) 罗绮( )

僦赁看幕( )( ) 渡万仞( ) 如履平地(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仅如银线

⑶吞天沃日 ⑷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⑹随波而逝

⑺珠翠罗绮溢目 ⑻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

⑵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

⑶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 )

【综合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解释词语(2分)

鲸波

心寒

2.翻译(2分)

而旗尾略不沾湿。

3.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及农历等常识来看,“既望”指的是哪一天?( )(2分)

A.初一 B,初五 C.十六 D.二十

4.文中从听觉角度来写潮水的句子是

5.文中从视觉角度来写潮水的句子,先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 ,后如 ,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景象。此句是 。

6.文中写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处细节描写展示出他们高超的技艺,句子是 。

【拓展练习】

一.阅读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②,号焉。有渔者以舟行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③,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人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④,舟薄于石而覆⑤,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①济阴:济水南岸。贾人:商人。 ②浮苴: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④吕梁:地名。 ⑤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覆:翻,这是指翻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贾人急号曰 号:

(2)予尔百金。 予:

2.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有渔者以舟行往救之:有个打鱼的划着船去救他

B.我济上之巨室也:被我救上岸的人很多都是大户人家

C.渔者载而升诸陆:渔夫把他拉上船后,就自己跑上岸去

D.立而观之,遂没: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也慢慢的被水淹没

3.按要求填空。(4分)

(1)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

(2)与“舟薄于石而覆”相呼应的语句是

(3)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

(4)渔人见死不救的原因是

4.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奸狡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这则寓言讽刺了只重钱财、不守信用的商人,告诫人们“言必信,行必果”,而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E.本文写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不能酬,说话不算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5.翻译句子

(1).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2).是许金不酬者也 。

二.作文

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北京一位大学教授说:“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它影响我一辈子,那就是《海的女儿》,我被那种献身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予’……”

亲爱的同学,你学过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文学作品,至于语文课本外的文学作品就更多。哪一篇课文或哪一本文学名著令你感动,激起你感情的波澜?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文学的启迪”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要写出真实情感,不说假话、空话。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第二十八课 观潮

【基础练习】

1.略

2.(1).指潮 (2).几乎,将近(3).用水淋洗 (4).年 (5).穷尽 (6).消失 (7).满 (8).高

3.(1).比喻、夸张 (2).引用、比喻 (3).比喻;夸张

【综合练习】

1.比喻巨大的波涛 此处指心中害怕恐惧。

2.但旗边几乎一点没被沾湿。 3.C 4.大声如雷霆

5.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6.而旗尾略不沾湿

【拓展练习】

1.(1)呼号,大叫 (2)给,给予 2.A

3.(1)今 (2)渡河而亡其舟 (3)认为渔夫不应一下得那么多钱 (4)贾人许金不酬(商人说话不算数)

4.A D 5.(1)你是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 (2)这个人就是许诺给别人金钱却不给的人。

推荐第3篇: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每当回想起看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心中就不禁如潮水般地激动澎湃。

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两岸总是人山人海的,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如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那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把浪水推向高潮。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待潮水近身,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没了他们,只留红旗仍在水面。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与激流搏斗,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巨浪怒吼着,试图吞噬他们,但健儿们不为其所难倒,依旧高举着红旗,在波涛中游仞有余,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

那惊心动魄的表演如梦似真,令人瞩目,心随健儿们的起伏而起落。“轰,轰,轰!”响起一阵震天的鼓声,健儿们吆喝一声,随着鼓声跃上浪头,乘风破浪,如履平地,两岸人声人声鼎沸,同为健儿们助威。

忽然鼓声嘎然而止,健儿们也如游鱼般消失于巨浪中,顿时两岸惊叫声彼此起伏。突然,数十名健儿从水中冲天而起,两岸刹时又响起了赞叹之声。

钱塘江那壮观的涨潮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推荐第4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

1.观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者:范巧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篇课文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推荐第5篇: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观潮》知识点整理

2018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观潮》知

识点整理

观潮

【伟观】雄伟的景象。

【盛】盛大。

【则】就像。

【雷霆】雷暴、霹雳。

【震撼】震动,摇撼。

【激射】冲击喷射。

【势极雄豪】气势雄壮猛烈到了极点。

【分列】分开排列。

【于水面者】在水面上的。

【四起】从四面升起来。

【轰震】轰隆隆地爆炸开。

【崩山】大山崩塌。

【烟消波静】黄烟消散,水面平静。

【为火所焚】被火烧毁。

【争先鼓勇】互相抢先,鼓足勇气。

【出没】出现和隐藏。

【以此夸能】凭这一手来显示本领。

【塞途】堵塞了大路。

【百物】各种货物。

【常时】平时。

附古诗二首

饮酒

【车马喧】车马的喧闹。

【君】这里指作者自己。

【南山】指庐山。

行路难

【不能食】吃不下。

【四顾】四下里看。顾:看。

【茫然】惘然,失意的样子。

【川】水道。

【直】径直,就马上。

【沧海】大海。

推荐第6篇: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观潮玩月燃灯

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观潮玩月燃灯

中秋风俗: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中秋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中秋风俗: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中秋风俗: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推荐第7篇:说课稿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单元总复习中第112—113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 “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这两部分。在“整理与反思”中,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统计方面的知识,包括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常见统计图及其特点、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区别与联系。“练习与实践”第一题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体验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已分阶段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知道各统计图特点。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区别与联系。通过今天的复习,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体验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反思”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

用,能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2、在练习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绘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制作统计图、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沟通统计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用具:PPT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边整理统计的各知识点边做对应的练习,最后沟通各知识点的联系的策略进行教学。

下面结合课件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入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1、“今天复习统计知识。”“你认为什么是统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展示统计的含义,使学生统一认识。

2、接着出示“整理与反思”中讨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整理的有关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认知。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逐条汇报、边整理边练。

(一)、先复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1、“你会用哪些方法收集数据?”

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用课件展示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

2、“如何整理数据?”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用课件展示常用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并使学生知道整理结果可填入统计表。接着复习统计表的知识。

(二)、再复习统计图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1)先让学生小组汇报

(2)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借助课件对各统计图进行对比与归纳。对于条形统计图,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据的大小,并在对比中发现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归纳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对于折线统计图,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是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大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在对比中发现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归纳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对于扇形统计图,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到它是用整圆的面积表示总体,以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从而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学生对各统计图有较完整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依据数

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接下来进入对应练习环节。

2、完成112页的第1题

⑴先展示第1题,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让学生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体会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数据方面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感受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统计图的必要性。

⑶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然后教师借助课件动态演示作图过程,并通过提问各数据是如何确定的来提高学生作图能力。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和作用。

四、复习统计量

1、“在分析数据时经常用哪些统计量?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三个统计量的意义及求法、展示三个统计量区别并在选择练习和小常识中体会这几种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时具有的代表性也有所区别。

五、总结与反思

1、完整的统计活动经历哪些环节?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统计活动是先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表,再根据实际需要绘成统计图,在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时经常用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几个统计量,

以此沟通统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环节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还有什么疑问?”

六、做课堂作业

总之,在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主回顾,交流展示,老师点拨,边整理边练的原则,力争使学生在复习课上有新的收获。

推荐第8篇:说课稿

八年级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我叫郭丽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

我将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阐述: 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请大家和我共同走进教材,看第一部分内容 – 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水平、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难点:是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取自主探究发现式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并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进行教学。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的指导,相信大家已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下面就来看以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图:

一、读一读,引入勾股定理

二、议一议,探索勾股定理

三、拼一拼,验证勾股定理

四、练一练,应用勾股定理

五、谈一谈,总结勾股定理

一、读一读,引入勾股定理

首先,出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引出勾股定理这一课题)。简单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图片不仅给学生带来美感,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渴望,振奋精神投入到课堂之中。第二幅图片为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倾听历史,欣赏赵爽弦图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议一议,探索勾股定理

接着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通过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究学习的最佳状态。然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沿着毕达哥拉斯的足迹去探寻勾股定理。问题一:在图中你能发现那些基本图形?同学可以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二: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邻的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学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可以得出A的面积加上B的面积等于C的面积。从而得到。紧接着抛出第三个问题:由此你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数量关系吗?同学可以很快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具有这样的特殊关系,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呢?最后探索出勾股定理。

3、拼一拼,验证勾股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此时,老师发放勾股定理拼图模具,让同学试试看,能不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利用手中的纸质模具拼一拼,拼出一个规则图形,使得它的面积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当学生利用纸质模具拼出之后,进行拼图,此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互相协助。相信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互相帮助之下,可以很快的拼出赵爽弦图和毕达哥拉斯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练一练,应用勾股定理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分组打擂,闯关的游戏,采取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间公平竞争的方式,小组的成果在全班展示,有一人代表小组到台前展示、板演、说明。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5、谈一谈,总结勾股定理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六、分层作业,巩固创新.。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既能巩固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通过我课前充分的预设,希望这节课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推荐第9篇:说课稿

课 材

漳 县 城 关 中 学

包翠兰

2010年5月说

Leon 20 Let’s Write home

说课稿

一、说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是围绕‚Let’s Write home‛这个话题展开的,Leon 20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属于写作课,内容涉及书信的书写格式和信封的填写方法,讨论英文书写和中文书写的不同。本课呈现了本册的核心语法项目之一-------‚现在进行时‛。因此,学好本课显得尤为重要。

2、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再加上他们对英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他们在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通过课堂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3、教学目标

结合上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熟练掌握词汇:letter, dear ,dad,soon,bottom,addre,stamp,b:学习并掌握以下日常用语:How are you?See you soon.等等。:继续学习并掌握现在进行时。

(2)能力目标: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想象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4)重点与难点: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教学重点,同时能力目标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师生的劳动付出最少,又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我在选择教法时,注重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我综合运用具有启发作用的讨论法和活动法实施教学。这样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系统和结构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还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我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始终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其感观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情景中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让他们自觉运用迁移、举一反三,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设计的思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实物、图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在尊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大训练,针对本课本的教学内容,我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1、激情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理解并迅速掌握新的语言材料,

我采取如下方式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根据已学的知识,围绕图片,同时学习新的词汇。这阶段师生间有如下对话:T: What’s this in English? S: It’s a cat.T: What’s this in English? S: It’s a pen.T:What’s this in English? S: It’s a piece of letter paper.T: What ‘s the cat doing ? S: It’s writing a letter.这样一来顺利地呈现了本课的新语言项目。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我陆续呈现句子和图片,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让学生边看边说,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点,同时能够捕捉到语言信息。

3、愉快操练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封,让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填写信封(收信人地址和发信人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教师是组织者、监督者和鼓励者,对学生出现的重大错误进行纠正。 4情感共鸣

为了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要求学生在课后给亲人,老师或朋友写一封信, 5简明总结

为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总结,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小结,而后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学习资料。

8、作业布置

(1)复习20课并给亲人,老师或朋友写一封信, (2)预习21课

四、说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反思

1.以人为本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活泼的情绪下,自愿主动的学习和探究。

3.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其感观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情景中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让他们自觉运用迁移、举一反三,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推荐第10篇: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课件及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四章《圆》的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圆》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圆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从具体的事例中认识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 ②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表示,并运用其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初步掌握转化的思想; ②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由七个环节组成,依次是:

1、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2、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3、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4、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5、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6、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7、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下面我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2.如何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回顾旧知”中,我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复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为本节课从数量关系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打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因此,在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中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旦”字和日出情景引入课题。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中国的象形文字,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出“旦”这个字的吗?接着我就和学生一同来欣赏日出的动画,由动画得到“旦”字的由来,并给学生解释了“旦”字的本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太阳和地平线,太阳是用圆来表示的,地平线以直线来表示的。从而引入本课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环节的设计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这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接下来,我通过几个设问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三)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问题1:通过刚才动画演示,你能否描述圆相对于直线是如何运动的呢? 学生回答:圆慢慢的靠近直线,又渐渐远离直线。

活动1: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币和直尺将太阳的运动过程演示出来。

学生积极动手演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又适时的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思维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通过多媒体我展示了四幅图片,伴随着图片提出了一个问题:

前三幅图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第四幅图有什么区别? 多媒体展示图画:

这样就引导着学生从复杂的图形变化过程中找出某些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朝着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这个方向,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画出相应图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可以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区分。

接着,我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得出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1)圆与直线没有公共点 (2)圆与直线有一个公共点 (3)圆与直线有两个公共点 定义:

(1)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些图形间的位置关系(比如,点和直线、点和圆),以及相应的分类知识,因此在该部分的设计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试验,大胆猜想,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之后,为了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第一种判定方法的理解,我给出了四道判断正误的练习,在第二小题中,我强调了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中“只有”二字的含义为“有且仅有”的意思。 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改正。 ①若 为 内一点,则直线 与 相交。( ) ②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 ) ③直线与圆最多有两个公共点。( ) ④若 是 外两点, 则直线 与 相离。(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从生活中抽象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我让学生又回到生活中,继续寻找平日大家看到的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例子。

学生回答的很踊跃,我也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片:禁止吸烟的标志,体育比赛中的吊环,栏杆上的图案等等。 这一活动的设置正是对新课标中“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 接着,我提出问题3,让学生思考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

问题3:直线与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除了通过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决定,还可以由什么来决定呢?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一时没有头绪,我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再一次观察日出的动画,并给予提示: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出现哪两个量呢?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提出了猜想: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圆的半径 。

这一系列活动设置,让学生类比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猜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更加直接而且自然,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了学生化归的思想。 紧接着,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提出了问题4。

问题4: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真的能够区分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我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让学生自行思考,画出相应的图形,并进行测量。

我用幻灯片展示了学生的不同画法,针对学生的画图情况,我又给予了动画演示。通过动画学生发现:不论直线的位置如何变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定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有关。

为了从数量上明确这一关系,我又用几何画板演示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动画,伴随着动画我提出了问题5。

问题5:通过这个动画演示,你有什么发现?考虑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与半径的大小关系,何时直线和圆一定相离?何时一定相切?何时一定相交?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给出问题答案: cm,相离; cm,相切; cm相交。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6,要求学生从这一特殊的例子中,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问题6:如果⊙ 的半径用 表示,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为 ,如何通过比较 与 的大小关系,确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你可否画出相应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与圆半径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互相讨论交流。 有了上面的例子做铺垫,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我请一位学生回答该问题,并给予了图形展示。我对第三幅图进行了说明,在 中,斜边大于直角边,即 ,此时直线和圆相交。

当 时,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 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 时,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若 ,则直线与圆相离

若 ,则直线与圆相切 若 ,则直线与圆相交

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数量关系,虽简洁但是抽象,这历来就是学生薄弱的环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我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先用具体的数字来讲解,再引导学生总结一般的规律。这样学生会更深刻的认识到选择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进行比较的合理性。该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提出建议,并亲自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的答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我又提出的问题7 问题7: 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圆半径 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反过来,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 与 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即可得结论。我也通过动画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最后,我作出总结,给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数量法。

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相交

这里应当明确:上述三个等价条件既可当作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也可作为性质。

第11篇:说课稿

说课稿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0803班

任静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课七年级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本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丰收锣鼓》和《扬鞭催马运粮忙》两部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欣赏让同学们感知、体验作品情绪速度、力度对表现作品情绪的重要性。感受相同体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2、听辨各种打击乐的不同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音乐如何渲染气氛,描绘场景。

2、听辨民族器乐的音色。

教学方法

欣赏法、对比法、实践演练法

教学过程

一、采用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对秋天的印象及和秋天有关的主题词。 欣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二、展开新课。

1、播放民乐合奏《丰收锣鼓》,提问,乐曲中出现了一些什

么乐器?表现了一种怎么样的情绪?

与前面欣赏的《秋日的私语》作对比,主要是从节奏、强弱上进行对比。

第二遍给这些器乐排列顺序

3笛子 1堂鼓 2唢呐 5云锣 4二胡

播放第三遍的时候让学生参与进来,分组,每组学生代表一种器乐,听到器乐做出反应,这样可以更加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也可以加深同学对民族器乐的印象。

2、欣赏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 提问,

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曲表现了什么的音乐场景和音乐情绪?

讨论乐曲中反复运用典型节奏模拟、象征什么?

(送粮车队的马蹄声)

在对大家差不多对乐曲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来介绍作者。 分组表演。有的敲桌子模仿马蹄节奏;有的自创律动;还有的模仿农民丰收后喜悦的心情。

三、拓展

提问,如果你是一位艺术家(诗人、歌手、画家等等)你如何表现你心中的秋天?(学生自由讨论)

最后,让我们伴着《秋日的私语》的美妙音乐朗读秋的诗篇,让我们沉浸在这美丽的秋景当中吧!(出示课件)请出学生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散文《秋》。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用大约5分钟在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入新课。 第二部分大约30分钟展开新课,最后知识拓展。

10分钟用来第三部分的

第12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本课的教学设想由四个方面构成:1.先分析本课的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及结合教学目标来制定本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3.教学过程的设计很重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则;4.教学巩固,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里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

2、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过程,培养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教材创设了用符号表示数的问题情境,从符号图形着手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可以代替数。 (二)层层深入,引出教学重点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我根据教材通过板书一列图形,适时的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启示,让学生从用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通过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理解到同样可以用字母代替数进行四则运算,并进而求出该字母所表示的具体的数。 接下来板书一行数列“2 4 6 m 10 12”,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最终得出“m=8”,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不仅仅可以用于计算当中,在数列当中也可以用字母表示数。 之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运算定律,比如“乘法交换律”,“这一交换律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示呢?”,我板书a×b=b×a,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到用字母表示数能够简明易记、便于应用,再适时的引出可以用·表示乘号,进一步简化公式,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乘号可以省略,那么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成ab=ba,同时引导学生用字母写出其他运算定律,并讲解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度量单位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字母表示的简化功能在我们生活当中运用广泛。 在上述公式采用字母表示的基础上,我再引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并通过这些公式来进行相应的解题讲解,使学生领会到用字母表示的公式除了简明易记之外,对实际的解题过程也应用很广。 最后,根据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应用题让学生明白,可以把我们要求的数先用字母表示,从而列出式子,解出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过程,引导学生领会对于我们解题用字母表示数引出了一种新方法,就是简易方程。

(三)转化应运,巩固新知 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运用,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 本课以正确理解和掌握并运用用字母表示数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用字母表示数的运用,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四、练习巩固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在课堂上列举相关知识点的练习请学生当场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内容。

第13篇:说课稿

自流井区《生命 生态 安全》说课稿

大湾井小学:张晓涛

课题:小学《生 安》第三单元第二课《预防流感》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生命 生态 安全》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三单元健康生活的第二课,本课的设置是对上一课知识的延伸,是对常见传染病的重点解释,在本单元、本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介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道流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初步意识到流感的危害。知道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知道预防流感的一般方法,培养相关的卫生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难点:预防流感的方法。

二、说学生。

流感是威胁人类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常见的传染病。由于传染性极强,因而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少年儿童本身是易感人群,同时又缺少卫生防疫知识,加上校园的群聚环境,流感更容易在他们中间传播。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0岁左右,对传染病通过生活、通过以前的学习有了一些认知。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了解流感传染的本质即病毒传播、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三、说教法和手段。

1、谈话法:以欣赏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

2、讲授法:讲授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3、探究法:学生自主讨论患流感后该怎么办?如何预防流感?

4、任务驱动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

教学过程:

(一)、健康小问号。

1、结合插图将“西班牙流感”的始末讲给学生听,同时补充近年来的流感疫情。

2、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想法,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流感的危害。

(二)、健康小博士。

1、流感的简单定义

2、教师注意结合学生实际以及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学生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重点区分两者对人的危害,特别是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即流感传染性强的特征。

流感:发病急,高烧,刚感冒时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没胃口等,可能危及生命,传染性强。

普通感冒:发病慢,低热,刚感冒时流鼻涕,咽喉痛,咳嗽,没有生命危险,传染性很弱。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三级。一些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危害非常大,不仅造成了人类的伤亡,同时重创了家禽养殖业。

(三)、健康小卫士。患流感后该怎么办? (1) 积极、及时治疗;(2)卧床休息,多饮水;(3)补充营养,保持口鼻清洁。

(2) 尽量减少传染给其他人的机会,一周左右可痊愈。

(四)、健康小提示。

1、强调流感的传染性强,预防流感的办法: (1)控制传染源(病毒,避免飞沫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

(未痊愈前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保持空气流通,常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接种疫苗)

2、简单介绍注射流感疫苗(一般应该在入冬前接种)

(五)、健康小行动。

搜集预防流感的方法,送给家人和朋友。

(六)、法律小卫士。

《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规定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强制隔离治疗。

五、说课后练习。

六、说板书设计。

第14篇:说课稿

泥土的歌

(一)说课稿

一、说课程标准:

1、增进对音乐的兴趣

2、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4、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机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第五课《泥土的歌》的一课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具有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的丰富多彩,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根据本单元内容和课程目标,我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完整的学唱云南《放马山歌》,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2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一.导入

导语:让我们在视频中,跟随船工们去了解一段特殊的历史。

1.观赏视频片段。(1分钟)

2.交流:在视频中你听到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3.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平水时的声音力度相对较弱,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急流时的声音力度较强,节奏比较密集、速度较快。)

4.体验: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设计意图】感受“弱缓、强急”声音表现方式。 二.新课教学 劳动号子

1.湖南《澧水船夫号子》 ①简介:船工号子的由来。

②听赏:聆听《澧水船夫号子》,提问:乐曲有着怎样的变化?请在听赏时用“弱缓强急”的手势感受作品的变化。(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③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歌曲的结构。

④学唱:老师领大家和,学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引号”部分。

⑤表现:创设情境,加入“摇橹”的动作与老师呼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

⑥探究: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和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2.劳动号子的基本特点及代表作听赏

①介绍:简介民歌中的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②欣赏:聆听东北《哈腰挂》和湖南《打歌》两种首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片段,把握这些作品的相同特点。(在听赏后结合视频和图片简单介绍不同的劳动形式所产生的劳动号子的分类。)

③总结:请学生从曲调、节奏、演唱形式及传唱环境上总结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

【实际意图】在听赏时用手势表现自己感受的乐曲的变化,提升学生的专注力。通过感受、体验、表现、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深对劳动号子特征的理解,建立学生对作品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山歌

1.创设情境: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一起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的感受。(可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 2.云南《放马山歌》

①听赏:聆听《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②体验: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着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间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大自然中的感觉。)

③互动:老师演唱正词,学生演唱吆喝的部分。(引导学生注意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

④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⑤学唱:由老师演唱正词,学生配合“吆喝”的部分,然后请掌握了歌曲旋律的同学逐渐加入老师的演唱,反复几遍,直到能完整演唱整首作品。

⑥表现: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并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比如骑马、甩马鞭、拍膝盖等动作。)

⑦总结:山歌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在“山林的呼唤”的情境中,学生趣味性的体验劳动人民在大山中原汁原味的声音来源,并为后面“喊唱”的教学做好铺垫:教唱环节环环相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唱的难度,拉近学生与民歌演唱的距离。

三.课堂小结:民歌的传承

1.思考:我们能为民歌的传承做些什么?

我国的传统民歌浩如烟海,除了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劳动号子和山歌,还有动人的小调。面对这样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光国家在进行大力的保护,音乐家们也不断的将民歌素材运用到新的创作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传唱民歌依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至今的民间习俗。而我们能为民歌的传承做些什么呢?

2.让我们在《澧水船夫号子》声中结束本节课吧,踩着音乐走出教室。

第15篇: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

2、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它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的军队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最终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学情分析:

⑴我授课面对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都不太好,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好,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

⑵普通班的学生虽然表达能力不强,但思维还较活跃,动手能力不错,所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及表演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了解《左传》知识,学习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⑵重点:理顺文章思路,诵读复述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⑶难点:解读说辞,分析语言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学生诵读、名师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讨论,分析,表演,训练及积累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诵读是整体教学,积累,感悟,熏陶,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的最有效手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能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可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结合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动口动脑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与角色表演。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课时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设计意图:虽然有人不认可导语的运用,但我个人还是坚持认为在新课中适当运用导语是有其好处的,尤其是在高一阶段。

⑴导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意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⑵好的导入语对学生语言能力也是一种熏陶。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⑴,先请学生简单介绍《左传》的有关知识及文章的背景,然后老师借助ppt课件系统展示该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自由诵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疏通全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展示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通假字异义词 活用词 文言句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这既有利于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又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⑶,请两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比较品评。

⑷,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名家精彩的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体验,有助于文化底蕴的形成。

⑸,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次朗读,扫除字面的障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⑹,学生概述本文故事,进一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⑺,解题:把握标题重要词 退——使动,继而提问:为什么退?怎么退?结果如何?由学生讨论,以此梳理本文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教师小结: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逼退晋军。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③标题往往能涵盖全文,密切注意文章的标题并由此切入全文,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环节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分析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1、分析第一段思考: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这样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试加以分析。(在此老师可借助课件展示秦、晋、郑三国形势图)让学生在直观中了解郑国的危急以及思考保全郑国的最佳方案。

2、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抓住关键词读出人物个性。并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展现其怎样的个性?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抓关键字词,可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感悟能力,并快速理解人物形象。

环节4⑴:当堂训练、课后思考

1、当堂训练:完成《导学与评估》第15页的“自主学习”,巩固课堂所学文言基础知识及相关文化常识。这体现了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2、课后思考:本文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虽仅有125个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游说技巧,请大家就文章第3段加以分析。第二课时

(先请学生回忆上堂课所讲知识点并用一分钟抢记试背第

一、二段内容,接着重点分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3、思考:本文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虽仅有125个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游说技巧,请大家就文章第3段加以分析。(在串讲第四层时可让学生口述相关历史材料,详见《同步课堂》第14页“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学生先齐读,串讲讨论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师,再请两位同学上台用现代文对话来表演烛之武与秦君交涉的场景。学生先相互讨论准备五分钟。

设计意图:既能把握重点,又能突破难点。用这种激情的表演方法来感染学生,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形象的把握。

4总结烛之武的形象,全面把握人物特征。

5. 思考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由此可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以此引出文章最后一段的学习。

6.总结文章艺术特色,这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环节4⑵: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同时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劝说辞,要重点体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特点。(参考话题:劝说中学生远离网络游戏)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围绕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如下设计) 人物 情节 性格

慷慨许之-----------------------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伯-----------------------智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评价

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我会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适时、适度、适当的给予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学习中积极有效地运用,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

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 危在旦夕(形势)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敢) 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 转危为安(结果) 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第16篇: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首先是本课的课标,课标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下面进行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百家争鸣处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百家争鸣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交相辉映的局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课共分为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和墨家的主张四个部分,它们代表着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其中孔子和早期儒学注重于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的仁,礼,以德治国思想;老庄之学注重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改革,法治,集权的思想主张;墨家的主张则注重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由此我总结出本课的重点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接下来是教学目标,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解读。知识与能力是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讲练结合,问题探究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尝试理解儒家思想对现实的重大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对百家争鸣及各学派思想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我对学情进行一个分析,由于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相关内容,但是讲得比较浅显。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对于本课,我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史论结合法和问题探究法。

接下来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讲述,同时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展示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四人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谈谈对他们的初步认识。这样导入主要是因为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几位思想家都有初步的了解,首先以图片的方式进行讲解,设疑探究,回忆所学过的知识,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知识,并且更好地理解后面所学的内容。

接下来是新课环节。首先我将提问“你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吗?”让学生谈谈对百家争鸣初步的理解,然后出示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接着我将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图,战国时期牛耕图以及春秋五霸所在的方位图,结合这三张图片,我将让学生展开讨论,试着总结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然后我将进行课件展示百家争鸣的原因,并且挖掘出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结论。以图片的方式分开讲解,可以让学生比较快速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总结,易于理解。接下来我会花大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对课本中出现的几位思想家的思想做一个了解并且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主要思想,接下来我会呈现一个表格进行归纳。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对这几位思想家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了接下来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做一个铺垫。下面我将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几个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和所展示的材料相结合,归纳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然后我将展示百家争鸣的影响,并且组织一个讨论,让同学们试着根据百家争鸣的影响谈谈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并且举例说明,然后我将进行总结。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让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

最后,对于本课,我会列出几道高考题进行巩固提高。高考题目具有综合知识点的作用,在解决高考题目的时候,学生可以从各方面分析问题,这样才会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17篇:说课稿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页的退位减法。下面,我对教材分四个环节进行简单分析:

(一) 说教材 这是在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安排了一幅北京申奥成功的喜庆场面,并且提供四个申奥城市所得票数的统计图,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教材安排了2道例题,2道例题的被减数是从非整十数过度到整十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退一作十”的原理,掌握退位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中学习,从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申奥成功主题的导入,让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 说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退位点卡片

二、教法

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弱的特点。在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采用多种直观的操作手段授课。在授课前充分复习旧知识,从认知上、思维上做好准备。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于是,我采用复习铺垫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来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学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方法就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议一议、算一算中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设计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算法思维渗透到“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练习、深化巩固;质疑提问、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中。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空 口算

1、48是一个( )数,个位是( ),代表( )个( );十位是( ),代表( )个( )。

2、1个十 =( )个一 73-6= 34-9= 56-8= 22-4= 40-5= 61-7=

1、“复习铺垫”环节,通过复习数的基础知识,为“退一作十”算理做好理论基础;再通过抢答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2、通过喜庆的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再配上欢腾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为北京感到无比自豪,同时又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气氛。在学生欢腾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回答,我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展示出小精灵的问题“巴黎比北京少了多少票?”通过单独汇报和集体总结列出算式:“56-18”。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回归到课堂,又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做好准备。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步认知退位减算理

我放手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56-18?”再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会发现不能直接口算、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等等。这时,我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摆一摆,并要求学生在音乐结束时摆好。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建立时间观念。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解决方法,改变思维的单一性。

当音乐停下来时,有的学生已经摆好,有的还没有摆好。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小棒和竖式计算结合起来进行补充:

首先摆出5整捆和6单根来表示56,这个环节我将会设置3个疑问。

设疑1:“从6根中拿走8根不够,怎么办?”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把一捆小棒打开,并展示出一捆小棒打开。使学生直观看到一捆拆开后,整捆和单根的小棒数量发生的变化。

设疑2:“单根的小棒多了几根?多出来的10根从哪里来的?”突出从十位借来的一捆变成10根,10根和6根合起来是16根,个位当16算,再从16根减去8根,使学生在摆小棒中明确怎么退位。

设疑3:“现在整捆的小棒有多少困?怎么少了一捆?”突出从十位退一后,从原来的5个十变成4个十,十位当4算,以防止学生出现退位后,在十位上仍然用原数相减的错误。

2、构建算理模型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算理模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归纳、提炼、优化算法。我设计了这个算式。我用卡片摆出“56-18”的竖式计算模型,从十位退一的过程就是个位从十位借一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说课稿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页的退位减法。下面,我对教材分四个环节进行简单分析:

(一) 说教材

这是在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安排了一幅北京申奥成功的喜庆场面,并且提供四个申奥城市所得票数的统计图,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教材安排了2道例题,2道例题的被减数是从非整十数过度到整十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退一作十”的原理,掌握退位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中学习,从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申奥成功主题的导入,让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 说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退位点卡片

二、教法

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弱的特点。在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采用多种直观的操作手段授课。在授课前充分复习旧知识,从认知上、思维上做好准备。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于是,我采用复习铺垫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来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学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方法就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议一议、算一算中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设计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算法思维渗透到“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练习、深化巩固;质疑提问、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中。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空 口算

1、48是一个( )数,个位是( ),代表( )个( );十位是( ),代表( )个( )。

2、1个十 =( )个一 73-6= 34-9= 56-8= 22-4= 40-5= 61-7=

1、“复习铺垫”环节,通过复习数的基础知识,为“退一作十”算理做好理论基础;再通过抢答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2、通过喜庆的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再配上欢腾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为北京感到无比自豪,同时又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气氛。在学生欢腾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回答,我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展示出小精灵的问题“巴黎比北京少了多少票?”通过单独汇报和集体总结列出算式:“56-18”。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回归到课堂,又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做好准备。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步认知退位减算理

我放手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56-18?”再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会发现不能直接口算、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等等。这时,我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摆一摆,并要求学生在音乐结束时摆好。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建立时间观念。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解决方法,改变思维的单一性。

当音乐停下来时,有的学生已经摆好,有的还没有摆好。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小棒和竖式计算结合起来进行补充: 首先摆出5整捆和6单根来表示56,这个环节我将会设置3个疑问。

设疑1:“从6根中拿走8根不够,怎么办?”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把一捆小棒打开,并展示出一捆小棒打开。使学生直观看到一捆拆开后,整捆和单根的小棒数量发生的变化。

设疑2:“单根的小棒多了几根?多出来的10根从哪里来的?”突出从十位借来的一捆变成10根,10根和6根合起来是16根,个位当16算,再从16根减去8根,使学生在摆小棒中明确怎么退位。

设疑3:“现在整捆的小棒有多少困?怎么少了一捆?”突出从十位退一后,从原来的5个十变成4个十,十位当4算,以防止学生出现退位后,在十位上仍然用原数相减的错误。

2、构建算理模型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算理模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归纳、提炼、优化算法。我设计了这个算式。我用卡片摆出“56-18”的竖式计算模型,从十位退一的过程就是个位从十位借一个10的过程。十位和个位都发生了变化,个位6个一变成16个一,应算16-8=8,十位上5个十变成4个十,应算4-1=3。 一个10从十位退到个位的操作演示,一是要缩小个体差

第18篇:说课稿

英语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其对话编排几乎都是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生活气息浓厚,让学生能掌握生活中基本的常识交流,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把任务型教学与实际教学法融为一体。本节课学习动物的单词,及表述喜欢的原因,本单元的各项活动都围绕动物为主题展开。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懂并表达喜欢动物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听、说、有关动物及喜欢原因的简单句子。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说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本课以听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导入。任务一通过听力引入本课的重点句型,即询问喜欢何种动物及其原因。任务二是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对话练习。任务三通过本节课学习,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知识点。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突出交际性,注重听说读写的实用性,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重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

李彦贵卖水

前岔:可恨奸谗,做事理不端,

你不该上殿拿本参,害的我举家人不得团圆。

五更:李彦贵泪涟涟,身穿破衣衫,自幼儿读书没受过这艰难,到如今卖水度饥寒。

日每大街转,卖水喊连天,有人买水多讨几文钱,好像似观音菩萨救八难。 抬头用目观,前边一花园,放下水担我把这肩儿缓,待歇缓抹下草帽把凉扇。 黄桂英泪纷纷,思想起好伤心,爹爹做事情理不通,你不该赖婚不认亲。 心儿里不耐烦,叫声小丫鬟,你我二人此地莫久站,奔上花园以内把心散。 尖点花:小丫鬟听言莫怠慢,手拿上钥匙奔上花园,开开门两扇。 进去花园四下观,各样的花儿开的鲜,请姑娘仔细看。

采花调:这山观见那山高,那山上有一棵好樱桃,樱桃好吃树难栽,恨不得连根移过来。

隔河瞧见牡丹花开,恨不得连根移过来。从那间来了个花大姐,听我把花名表上来。

正月里采花无花采,二月里采花花未开,三月里桃花红似火,要采个刺玫四月里开。

五月里石榴花赛玛瑙,六月里荷花飘莲池,七月里秋风吹丹桂,要采桂花八月里开。

九月里黄菊花人人爱,十月里松柏冬夏青,十一腊月无花采,雪窝里采出腊梅花来。

墙里栽花墙外开,胆大的蜜蜂采花来,蜜蜂见花单展翅,花见蜜蜂搂抱怀。 把花儿好比女裙钗,蜜蜂他是有情汉,他二人正在交情处,老天爷降下个猛雨来。 打得蜜蜂腾空去,打得花瓣落尘埃,若要他二人重相见,单等来年花再开。 岗调:将这些花儿无心看,奔上高楼把景观, 上去个高楼四下看,万样的景致在眼前。 朱雀儿不住在空中喊,蝴蝶儿不住舞花间。 抬起头来观着看,见一位公子把水担, 你把他当就哪一个,他本是李家二相公。

长城:黄桂英一听泪涟涟,好比钢刀把心剜,实指望南学把书念,谁料想卖水大街前。

转面来我把丫鬟叫,姑娘有言听根苗,你速快下楼把他唤,就说是买水浇牡丹。 银纽丝:丫鬟听言莫久站,快步儿来到楼梯前,忙把楼梯下,手抓玉阑干,一霎时来到了花园门前。

丫头这里便开言,尊一声公子听心间,我家要买水,速快担进来,跟随奴家进花园。

彦贵抬头用目看,黄府里出来一丫鬟,你家要买水,我的水不卖,你有银钱别处去买。

一朵鲜花未曾开,单等相公卖水来,你的水不卖,我家的花不开,这两句话儿你解么解不开。

彦贵低头自思想,丫鬟讲话我解开,前面把路带,后面担进来,黄府里会一会女裙钗。

岗调:丫鬟前面把路带,彦贵后边紧随跟, 进头门又把二门进,行一步来到鱼池边。 八卦亭子修下的好,当院里修下的玩月亭。 一旁里长的春杨柳,玉石栏杆落仙鹤。 抬起头来观着看,花亭上打坐女天仙。 头上青丝如墨染,耳下金环压两肩, 面如银盆桃花艳,鼻如悬胆真好看, 眉毛弯弯两张弓,一双凤眼两盏灯, 樱桃小口一点红,糯米银牙尖对尖, 身穿石榴大红袄,八付罗裙紧系腰, 扎花裙子真好看,裙下露出小金莲, 好看好看真好看,活像天仙下凡间, 不言不语一旁站,问我一声应一言。

东调:姑爷请坐姑娘你来拜,小丫鬟中间巧安排。 姑娘请坐姑爷你来拜,小丫鬟中间赔礼来。 来来来你二人把天地拜,小梅英一旁贺喜来。 紧赋:黄良领了相爷的命,花园内打扫玉花亭, 进得花园抬头看,观见李家二相公, 你卖水不在大街卖,来到花园因甚情。 我有心上前将他问,得罪姑娘罪不轻。 将身儿躲在花树下,听他三人说什么。

五更:丫鬟便开言,姑娘听心间,有什么话快速讲,免得来了他人不好谈。 桂英便开言,丫鬟听心间,如今银两多凑不便,周济他要等三更天。

金戒指和手镯,送与二相公,将此权当买水钱,急回家母嫂三人买柴薪。 卖水卖多少,没卖半文钱,东街西街转给了多半天,水担儿将我的肩压烂。 姑娘泪涟涟,丫鬟听心间,今天做此事太危险,千万儿莫失漏这机关。

彦贵陪笑脸,多谢礼物件,清水浇花忙把担子担,速回家母嫂面前说一番。 后岔:送走姑爷,姑娘心中酸,

不知何日才团圆,喜心间,这才是彦贵卖水万古流传。

歌名:踏雪寻梅 演唱:屠梅华

歌词制作:牛牛个虫

潇潇洒洒一路风雪伴你远道而归 飘飘飞飞一片纯洁给我冬天风味 寒冷的寒意是否有几分劳累 想家的心情却总是如静如水 奔奔走走一路风雪教我许多滋味 年年岁岁一片纯洁你我能等几回 寒冷的故事也许有几分伤悲 想你的时候我就去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寻阳光春风欢笑的明眸 寻找一朵新飘飘开的花蕊 踏雪寻梅让梅花雪花漫天同醉 我好想和你一起去踏雪寻梅 music 奔奔走走一路风雪教我许多滋味 年年岁岁一片纯洁你我能等几回 寒冷的故事也许有几分伤悲 想你的时候我就去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寻阳光春风欢笑的明眸 寻找一朵新飘飘开的花蕊 踏雪寻梅让梅花雪花漫天同醉 我好想和你一起去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寻阳光春风欢笑的明眸 寻找一朵新飘飘开的花蕊 踏雪寻梅让梅花雪花漫天同醉 我好想和你一起去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寻阳光春风欢笑的明眸 寻找一朵新飘飘开的花蕊 踏雪寻梅让梅花雪花漫天同醉 我好想和你一起去踏雪寻梅

青海越弦 新编孟浩然踏雪寻梅唱词

新编孟浩然踏雪寻梅

瑞雪纷纷漫天飞, 乾坤茫茫一片白, 孟浩然骑驴踏雪自陶醉。 离 情 灞桥如雪堆, 栏杆像玉砌,

灞河水一片冰心素妆裹, 好比是白衣仙子人间归。 劈破玉

琴童说寒雪天无景可看,浩然言

寻一树雪中梅自当景观;琴童说河边无梅树, 浩然言

小点正珰韵 井石

正珰韵

诚心人就能寻见,

胸有梅来梅自艳,

心中无梅眼望穿!

思凡

尊声主公听,

人在风雪中, 无梅寻梅实难寻, 请回程

炉暖清酒、雪煮香茗; 叫声小琴童, 给我听分明, 有梅何须我来寻? 寻梅人找寻的梅花精神。

黄鹂调:

孟浩然骑蹇驴面雪立定,

像一杈老梅枝傲骨铮铮。

苦音背宫

放眼观雪万片铺开碎银, 心内想梅千朵点缀猩红, 好一幅白与红寒春美景。

离 情

孟浩然骑驴行, 瘸蹄印留雪中,

叫琴童回头细看乱蹄印, 那就是梅花迎雪笑寒春。

珰韵尾:

孟浩然踏雪,

寻梅的美名千古传颂!

第19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

《昆虫世界》说课稿

第九小学 刘琳

我说课的题目长春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昆虫世界》,主要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昆虫世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边情境识字,以“昆虫世界”,呈现了“虫”字家族的汉字。教材在情境图中介绍了11种昆虫,展现各种不同的昆虫 在大自然中的快乐生活的情景。每种昆虫的图片标出了昆虫的名字。在情境中进行字族识字,趣味识字,积累识字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5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能力目标:结合图文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词语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仁爱大自然,喜欢昆虫,乐于搜集整理昆虫的相关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语、生字的时候能够自己总结规律,昆虫类的汉字大都带有“虫字旁”,是形声字。

二、教法分析 归类识字法

根据形声字规律,识记字音, 借助图片观察和对昆虫生活习性的介绍,识记字形 ,了解字义。 情境教学法

借助教具用昆虫卡片再现情境,版画大树,小草,创设昆虫生活环境,图片、汉字相结合,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你,自主识字,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了解生活常识,丰富视野,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形成识字能力。

学习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书写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介绍自己在介绍我来来的昆虫朋友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情境识字

1、师:同学们刚刚说了很多种昆虫,那么这些昆虫的名字你们都能读准吗,这些昆虫你们都了解吗?现在让我们一一介绍这些昆虫。出示“蚕”的图片,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 生:蚕。

师:齐读蚕,蚕的幼虫能吐结茧,茧丝可用做纤维资源

同学们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告诉大家,蚕可以组什么词,蚕丝,桑蚕等等。赞美蚕来赞美老师,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师:同学们看看这个是什么昆虫? 生:蝗虫

师:回答正确,蝗虫,齐读蝗虫,大多数蝗虫是作物的重要害虫,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生:蝗是左右结构的,虫字加一个皇帝的皇,蝗字还可以组词,蝗灾

3、师:同学们很聪明,接下来看看这个是什么昆虫? 生:蜜蜂,

师:蜜蜂。那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蜜蜂,同学们常常能在哪里见到蜜蜂?(请同学介绍)蜜和蜂字还能组什么词。(蜜月、蜂王)罗隐 写了一首诗《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蜜蜂的无私风向精神

4、师:这个是什么昆虫 生:苍蝇。

师:苍蝇,苍蝇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昆虫,那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苍蝇(请同学介绍)苍天,灭蝇。

5、师:接下来这种昆虫我们在田间总能看见,他的声音很特别,同学们能不能猜猜这个又是什么昆虫啊?回答正确了再出示图片。齐读蟋蟀,蟋蟀就是我们常说的蛐蛐,他偏爱咬食植物的茎、叶、果实等等,是农业的害虫。

6、师:他在夜晚会发美丽的闪光,这个昆虫又是谁? 生:萤火虫。

师:萤火虫个很小,但是胆量很大,敢与蜗牛较量,直至把蜗牛吃掉,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人们还发明了荧光灯。萤字是什么结构的,上中下

7、师:有一种昆虫常常吸我们的血,他又是谁呢? 生:蚊子

师:齐读蚊子,蚊子是四害之一,寿命不长,常常吸我们人类的血。

8、师:看看这个是什么昆虫,飞蛾,飞蛾一般在夜间飞行,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很多为农林害虫。蛾字同学们怎么记忆认识的,蛾是左右结构的,左边一个虫,右边一个我,“飞蛾”,蛾还能组什么词(蛾子)

9、师:这个又是什么昆虫?蚜虫,他是农作物害虫,蚜是左右结构的,左边一个虫,右边一个牙,“蚜虫”

10、师:看看最后一个是什么昆虫?好难看的蟑螂,他是家庭的害虫,能啃吃东西,喜欢潮湿的地方喜暗怕光。环节

3、利用多种方法及生字

1、同学们看黑板,这些词语中有的是红色的字,这些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这堂课会认会写的生字,现在这些生字宝宝也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和我们交朋友了,招一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些生字。

2、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生字都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一一回答,大都有“虫字旁”,有些是典型的形声字,左边“虫”表义,右边的部分表声。“蜻、蜂、蝇、蚜、蛾”都是左右结构的,左表义,右表声,对蜻进行书写。“蚕”是上下结构的,对它进行书写。“蜜、萤”是上中下结构的,对蜜进行书写。

3、在黑板上写“蜻、蚕、蜜”3个字,老师写一笔让学生书写一笔。

4、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同学读生字卡,读正确了火车头一直开下去,读错了,火车停止。环节

4、总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我们在这节课上认识了是11种昆虫,他们的名字我们都认识了,并且集中学习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 环节

5、作业

回家查找昆虫的故事,结合课后题“说一说”。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3.昆虫世界

图片 „„„„„„„„„„„„„„„„图片

蜻 蚕 蜜

小草 大树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第20篇: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

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1、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

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2、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3、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

4、

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

4、

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课后练习

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

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

(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

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

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

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

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

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

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

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

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

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

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