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2 06:00: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

1 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

2 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理论——

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

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2)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3 (3)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

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

4 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

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

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

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的格式,叙事研究文本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各种不同的风格撰写,可以形成描述的文本、解释的文本、讨论的文本、叙述的文本等多种格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

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

5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认识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

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

6

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7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

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地方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写法

8 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1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根据自己的体会,下面是我对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叙事”型的三类文章: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可称之为“生活叙事”)。

三、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研究叙事”) 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

好的案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育。案例区别于教案、教学设计之处在于: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加以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

教育案例区别于教学实录之处在于:根据撰写的目的,对教育情境作有所选择的描述。

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通常是:

9 学习运用理论、总结教改经验和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的基本要素为: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写好案例的关键是:选择复杂的情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和具有独到的思考。

1、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2、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3、能够提出问题

10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5)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12

推荐第2篇: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不仅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况且,教育叙事研究也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关注日常的教育生活,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探索教育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显然,这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对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教育叙事与教师的教学实践

教育叙事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实践是教育叙事的基础,教育实践不仅为教育叙事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教育实践本身就是教育叙事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叙事。另一方面,教育叙事对教育实践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育叙事。教师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大多是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事件,既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思。在叙事中,通过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录像、回忆等手段,教师可以重新进入事件发生的情景中,把那些当时容易忽视的,但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细节定格和放大,并进行仔细的审视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平时不能发现的问题,也能从中获取一些新的想法,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育教学的真实面貌。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叙事不是一种“放映式”的故事叙述,而是需要叙事者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叙事,需要从某种理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需要从平常的教育事件中来透视某些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总之,要求叙事者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认识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这与教师在平时所谓的教学工作总结截然不同。

2.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 叙事的前提是做事,叙事实质上就是在研究做事。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事件的透视来探讨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行为,提高教育行为的效果。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对这些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反思,就不能发现隐藏在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以后的教育行为。

教育叙事就是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过程。“教育叙事也就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二、教育叙事与教师个人教育理论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教育叙事关注的是实践,叙述的是生动形象的教育故事,那么与教师的教育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知识体系之中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怎样运用个人教育理论的?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经历而产生的对教育的看法,是对教育问题的个人解读。教师的个人理论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引发个人教育行为的根本因素。所以说,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实际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师教育观念或教育信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每一位拥有一定教育经历的教师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驱使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会有自己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个人的教育理论。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叙事是教师个人教育理论的一种“话语系统”,是表达个人教育理论的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在于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来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摸索教育规律,表达自己对有关教育教学的看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叙事,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提高分析反思能力。同时,教育叙事可以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平台。教师通过叙事,可以扩展交流内容,达到教育经验与个人教育理论的共享。

三、教育叙事与教师的经验总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离不开经验总结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映。离开了教育经验,就无从谈教育专业能力,因此,教师教育经验的总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谈到教师的经验总结,总是比较多地强调教师要从理论的角度去总结经验,注重理论概括,强调要把经验性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过多地强调理论总结,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实例+理论”。即教师在例举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后,加上一段理论,或者先讲一番理论,再举一个例子,而所说的理论与所举的例子往往有脱节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好比是给具体的教学实践套上一顶理论的大帽子;二是过多空洞的理论叙述,把本来是非常生动、操作性很强的事例叙述得非常枯燥、乏味,使文章变得内容空虚,形式呆板,缺乏可读性。

作为经验总结的方式,教育叙事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教育叙事是直接记载教育过程,具体反映自己是怎样处理某一件事情的。一个生动的案例,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个教师如果能经常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就能汇集成一本教育经验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小故事,可以反映出自己走过的教育足迹。也许当初的一些想法忘记了,但那生动的案例还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第二,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事实上,教师平时往往把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作为相互交流的内容,同时,他们也容易从其他教师所讲的具体事例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因此,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熟悉的话语方式。在教育叙事中,教师不仅仅要叙述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及过程,还要叙述自己的行为意图,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能使他人全面了解教育方式及内心感受,进而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思想。因此,教育叙述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四、教育叙事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师要通过教育科研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要把课题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目光投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关注课堂,关注教材,关注学生,也要关注自己;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以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教育叙事所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实践,用叙述故事的形式来思考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从客观具体的教育现象入手,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故事的剖析,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规律。

教育叙事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第一,中小学教师拥有大量的实践素材。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教师每天备课、上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要经历许多教育事件,这些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叙事的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基础。

第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互相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

第三,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来说,比较容易操作,教师容易掌握。当然,随着教育叙事方法的逐步娴熟,教师也可以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叙事的内容更为丰富,叙事的手段更为多样,从而提高教育叙事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依次熟悉其他的研究方法,进而逐步掌握其他的科研方法,通过教育叙事的研究逐步走进教育科研的大门。

第四,教育叙事活泼多样的形式和形象生动的内容,能改变以往教育科研给人的严肃、枯燥、刻板的印象,给学校的教育科研增加一些色彩。同时,通过教育叙事,能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能使教师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认识。

推荐第3篇: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也成为后现代思想家们高频率使用的语词。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主张为叙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R.M.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表达出来。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叙事研究是通过行为者对教育故事的叙述,来反思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重构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以优化教育实践规划质量。还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不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实,叙事研究既要求通过叙事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与洞察力,也要求通过对叙事者个体价值与情感的认可及对故事情境的关注,来丰富理论的视野。更有人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叙事研究,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都具备做叙事研究的可能;但如果只是白描事实,而不反思与重构,不通过重构来丰富个人理论,就不是做研究。

推荐第4篇:教育叙事研究心得

教育叙事研究心得

在学习了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的视频专题讲座后,感触良多,对教育叙事研究有了一些认识。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的多样化。教育叙事研究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一)典型的教育叙事。典型的教育叙事主要包括三个形态: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前两者是真实的教育叙事;后者是虚构的教育叙事。

(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包括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教育小说。前两者既有传记的真实,又有小说的虚构。教育小说则完全虚构。

(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 。典型的教育叙事向科学化的方向扩展,就显示为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虽然多样,但其核心精神只有一个(即:有情节的故事)。因此,教育叙事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总结如下: 1.教师的亲历性

教育不只是由课程组成,同时它由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主体组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局限于知识,还有情感、思想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归根到底是由日常教学中的许多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认真研究这些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事件,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更有利于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通过自己的教育故事说明自己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业绩成果,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育叙事具有教师亲历性的特点。

2.案例的典型性

教育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情,往往会被我们忽视,其实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中,通过我们细心的研究往往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哲理和教育规律。并且,在教育叙事中,不可能只讲述一件事情,有可能是几个方面的事例的并列呈现。因而要求所述事情(案例)具有典型性,才有说服力。 3.故事的生动性

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精神是“有情节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教育叙事研究的时候必须生动具体地叙述故事。只有故事情节具体生动了,才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共鸣。

4.意义的启发性

所叙事例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是叙述者通过个人对自身教育教学方面的叙述,有目的的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成长历程,使自身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使他人看后,从中得到启发。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叙事的价值。 5.评价的科学性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教育者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并不能确定哪一种就是完全正确,或者是最佳的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参与者商议,集思广义,取各家所长,才能达到对事件的更好处理结果,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启示,同时也有助于开拓自己的教育思维,丰富教育手法,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我们通过自身的“教育叙事”,才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示自己的教育业绩及成果。他人也能够借助我们的“教育叙事”,对该我们做出科学而正确的评价。

教育叙事是链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纽带。在叙事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思量自己的教育行为,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正确的评判,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运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提升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日趋完善。

推荐第5篇:教育叙事研究工作总结

教育叙事研究工作总结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进步提高,从而不负这神圣的使命。

为此根据上级指示及安排,我校积极行动起来,在教师中开展了叙事研究工作。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校长组织校领导班子首先在一起认真学习了市教育局周国韬副局长的文章《且思且行,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渐行渐进实现教师专业提升》以及相关资料。通过学习,校领导明确了什么是叙事研究,并充分认识开展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开展叙事研究工作。校领导班子决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叙事研究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教师叙事研究管理机制,决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总体规划之中,认真组织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全体教师参与此项工作,学校提供条件使教师能够针对教师教育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并且进行深入的反思,组织教师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并形成用于教师研修的校本教材。骨干教师要带头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每年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教育叙事文章,并把它作为评审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学校把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工作作为教师评聘,评职,评优的首要条件,并与各种机制挂钩。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首先,通过学习,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形式记叙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与思考,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促进自己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实现对教育问题的探究。

其次,组织教师学习叙事研究的内容及形式,通过学习,大家明确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学校的全部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经历的对其专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事件的叙述;二是对事实、事件的分析和思考,它的成果表现形式是教育叙事文章(报告)。

再次,给教师读一些教育叙事的范文,使教师们对教育叙事文章有感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显现和反思教师内容的实践性认识,促进教师在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更新观念,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十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家也明确了研究工作的方法与形式,明确了研究目标与目的。

三、领导带头,共同研究

在明确了此项研究工作内容,方式后学校领导组织教师静下心来,用心思考回想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通过回溯自己曾经历过的事件来分析自己对人生、教师、学生、知识、学习、教育等这些教育基本概念和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决定了自己现在的哪些行动,并深入思考其中的有价值之处与偏差及应调整之处,从中挖掘具有教育规律的内容。最后把这些思考形成文字,经过修改就成为了一篇教育叙事文章。

校领导不仅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更身体力行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每位校领导都写出了高质量的教育叙事文章,在教师中引起很大反响,并起到了榜样、带头作用,广大教师都自觉、主动、积极地投身到教育叙事研究工作中。通过实践——思考——再实践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理论与专业水平。

四、成果与思考

经过思考,沉淀,广大教师“我手写我事”撰写出了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叙事文章,同时,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收获提高。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及专业水平的提升。

学期末学校把教师们撰写的叙事文章装订成册,形成成果集,供广大教师学习,传看,达到了研究成果共享。

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要不停地思考,不光要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而且要“且行且思,思而再行”,并要注意经验与材料的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从而使自己从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继续进行此项研究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荐第6篇:教育叙事研究1.1doc

教育叙事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关注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让教师从研究的后台走到了前台,改变了教师以往被研究、被观察的状态。教育叙事研究使得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研究中,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这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感悟与理解教育改革中的各样理念与举措。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无论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教师的日常工作进入了研究者以及政策决策者的视野,亦即“教师的声音能被人们清楚大声地听到”。

反思与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

教育叙事隶属于“发现”,而不是“证明”的研究范式。教育叙事研究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从故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会先入为主地用演绎的概念框架去提取或套系故事。“扎根”是叙事研究形成理论的方式。教育的经验叙述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而是要遵循扎根的逻辑去建构情境性的“实质理论”,并走向律则性的“形式理论”。

与此相关,支撑教育叙事研究的,正是人文科学独特的方法论,即狄尔泰式的“体验—表达—理解”。叙事本身是一种体验及其表达,

研究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求根务本”的态度,一种追求“自觉地深刻”的态度;研究亦是一种行动,一种总是在寻找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行动,这亦是一种走向理论智慧的行动。定义地说,研究是为了增加对与我们关联或感兴趣的现象的理解与解释而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系统过程。[6]研究应该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从内容上看,研究应该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这一目的基本上指向三个方面:知识的旨趣,即生产知识(提供解释系统);实践的旨趣,即解决问题;发展的旨趣,即造就自我。第二,从形式上看,研究是一套规范化行为,研究必须符合从问题提出,到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到呈现研究结论的严格的程序。

叙事研究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研究

.叙事研究是原创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形式

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传统,其主题是生活史

叙事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 重要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典型的叙事研究、艺术化的叙事研究和科学化的叙事研究

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自传、教育传记与教育故事

科学化的教育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经验的叙事研究和类比的叙事研究

艺术化的教育叙事研究: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与成长小说

推荐第7篇:教育叙事研究的1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1 “北风和太阳”的教育

热闹了一个上午的校园随着师生的午睡进入了沉睡状态。我按照往常一样巡视了全校一遍,然后对纪律较差的班级又重点巡视了几遍,确信那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都睡着了,我才停下脚步,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坐下来,沉醉于这片宁静的气氛中,边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边欣赏着校园那优美而充满朝气蓬勃的花草树木。心里想:喧闹了一个上午的校园,总算平静下来了。我疲惫的身心也暂时得到了放松,睡意很快就向我袭来。

突然,头顶上“轰隆”一声巨响,心里叫了一声“不好”,睡意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紧接着就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教室,因为我对这样的响声太熟悉了,而且每次都不会有好事发生,肯定又是外号“小恶霸”子超又在闹事了,这次还不知道玩什么新玩意,谁又遭殃了呢?我边跑边想,一眨眼就冲到教室门口,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小恶霸”正举起椅子向“小炜”的头掷去,我看到这情景,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手挡住了椅子,阻止了恶果的发生,但我立即就觉得钻心的痛,手被椅子刮去了表皮,并渗出了血,被椅子击中的地方还有点红肿。我愤怒的盯着他,他知道闯了大祸,不敢正眼看我,嘴里却嘟囔着什么。我忍着疼痛,用命令的口吻让子超把椅子捡起来放好,然后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出来,开始他还恶人先告状,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说:“谁叫他睡着了还用脚踢我。”小炜听了很委屈地辩解说:“老师,我不是有意的,睡着时觉得脚很痒,不自觉抬起用手抓,不小心才踢了他一下。”小炜还没说完,他就插口说:“他分明是故意的,他是报复我昨天在厕所踢他的一脚。”小炜又马上说:“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昨天的事我都忘记了。”我听了完全相信小炜说的是真话,子超真的可称得上“小恶霸”,平时依仗自己个子高力气大,经常欺压同学又屡教不改,同学见了都退避三舍。可是,这次同学们见打伤了我,估计我一定会整治他,于是纷纷站出来历数他的恶行。子超见寡不敌众,自知理亏,低下头沉默无言。见此我就让他到卫生室给我拿点药油和止血贴,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同时,也想着该怎样教育他,如果训他一顿,固然可解我一时的“心头之恨”,大快人心,但这之后呢?他不是依然我行我素,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故事重演。于是,我决定来个正面教育,用我昨天晚上和女儿一起听的故事——《北风和太阳》来引导他。

因此,我等他把药油拿来后,我就对大家说:“今天午睡,反正大家都被吵醒了,我就给大家讲个故事解除睡意吧!我讲的故事名字叫《北风和太阳》。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北风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太阳大,就对太阳说:“我们来个比赛看谁最快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就算谁赢了。”太阳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它。北风以为太阳看不起它,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用力向行人吹了一口气,把行人的衣服吹得撩了起来。北风见了很得意,心想:“我只是稍微用了一点力气,就能把他们的衣服吹起来,如果再加把力,一定很快就能把他们的衣服吹走。”谁知,它再用力一吹,行人觉得有点冷了,把撩起的衣服紧紧捂住。北风见此情景,很生气地用尽浑身力气吹了起来,哪知道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任它怎么吹,他们就是不脱。北风很快弄得筋疲力尽,只好败下阵。太阳见了,不慌不忙把头从云里探出来,笑眯眯看着路上行人,行人马上觉得浑身暖洋洋,把原来抱紧衣服的双手松开了。太阳又整个从云里走出来,挂在天空中俯视着路上行人,行人觉得更暖和了,有的开始解开了钮扣;太阳赶紧再用点儿力气,行人忍不住脱了一件又一件;太阳见了展开了灿烂的笑脸,晒得行人有的干脆脱光了外衣跳到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北风见了,只好甘拜下风,灰溜溜地走了。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听得入了神,我马上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吗?”学生听了,才回过神来,似乎若有所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颖芬说:“北风只知道用自己的威力去压服行人,而没有想到行人却不怕压服,寓意想告诉我们同学之间要平等和谐相处,不要自恃自己比别人强就去欺负别人,而要像太阳那样把温暖(爱心)送给别人。”秀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各有长处,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欺压别人。”冼明又说:“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服比压服更有效。”

我见冼明答中的要点,子超听了也有所感悟的样子,马上问子超:“你同意刚才同学的回答吗?”他点点头没说话。我又问:“你觉得北风做得对,还是太阳做得对呢?”这次只听见他轻声说:“当然是太阳做得对啦!如果,如果------”他欲言又止。“如果什么呢?”我追问并鼓励他往下说。“如果每位老师都像太阳一样该多好啊!”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对呀,赏识犹如阳光,每位学生都渇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像子超那样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作为老师更应该深刻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作为教师,只有像太阳对待行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才会不断赢得学生的爱戴、拥护、信赖和信服。因为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有真心付诸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才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智慧及迷失的心智,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产生共鸣,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对我产生亲近和依恋感。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对:“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我作为教师,只有像太阳那样永远把温暖(爱心)奉献给学生,才会使好的学生更加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才会使得无视纪律的学生产生犯罪感与忏悔感,使他们悬崖勒马,从而使教育产生奇迹。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我心里庆幸刚才没有做了北风。要不然,子超也会像路人一样,不但不接接受批评,没看到错误,还可能会以执拗的态度予以反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甚的还会像其他问题少年一样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效果简直不敢想像。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利用职权,压制与摧毁学生个人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心灵是无比的脆弱,难以经受“北风”般的吹刮。苏霍姆斯基也曾经谈论过这个问题,并用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而且,现在回想,子超同学变成今天这性格,也许就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扮演“北风”的角色所造成。

我再次庆幸:我没有做了“北风”,而做了个小小的“太阳”。但愿与我同行的教育工作者,摒弃“北风式”的教育,而做一个发光发热的“太阳式”的教育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教育工作中实实在在地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明白:“世界万物没有太阳就会毁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道理。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关注所有的学生,也眷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教育中以热情的人文眼光对其给予关怀和引导,为其发展把握正确的方向,以“太阳式”的热情去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每一个孩子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实现真正的教育。

(作者:04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本科班 任建英)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2 一节数学评优课给我的思考

校一年一度的教学评优课又开始了,今天是我要上评优课的时间。为了能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我早早地挑选好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连过渡语也进行周密地考虑,对于整个教学结构我是非常的熟练,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

教学的内容是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一开始,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关注中下生”的理念,我提问:“6能被2整除吗?”有意请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很好,他说:“能,6÷2=3。”我又板书425,指名一位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425能被2整除吗?”他说:“不能。因为425÷2=212.5,所以425不能被2整除。”我微笑地看着全班同学说:“那么1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请同学们计算后回答。”

全班学生动笔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其中有一学生小声嘀咕:“老师能不能不计算呀,其实„„”我害怕他继续说下去,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的话:“大家是不是觉得用计算的方法很繁啊!老师倒有个不用计算就能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你报出一个数,不管位数有多少,老师都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2整除,大家有兴趣试一试吗?”这时全班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手。我有点急了,提高音量说:“大家想知道这个方法吗?”其中有一学生忍不住了,站起来说:“老师,这种方法我知道。个位上是

2、

4、

6、

8、0的数,都能被2整除。”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还知道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还有学生干脆坐在位置上说:我知道“奇数”的“奇”念“公鸡”的“鸡”音,不念“奇怪”的“奇”音;偶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双数,奇数就是平常说的单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

2、5整除„„在第一个学生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积极主动”地发言。

我没有了笑容,有点不知所措地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是自己看书自学的。”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妈妈是老师,是她教我的„„”

我一时愣住了,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设,不知道接下来的课怎么上。本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却被学生将了一军,心里真不是滋味。想想整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先创设一个疑难情景(1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在学生无法回答时,我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简便方法,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设计思路,应该说是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心理规律的。照理,我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应该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天不从人愿”,正当我想制造悬念、激发疑问,以展示我的的“高明”之处时,想不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学生揭了底,原有的设计被完全搅乱——多不“爽”啊!更糟糕的是,学生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全说了,连“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甚至“能被

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都说了出来,这时的我甭提有多尴尬了。急中生智,我连忙追问了一句:“你怎么来证明个位上是

2、

4、

6、

8、0的数,都能被2整除呢?”课堂气氛这才有所缓和,我提着的心也渐渐放下了,课继续上了下去。

草草下课后,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刚才的情景,为什么我独具匠心的设计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呢?经过和同事的讨论分析后,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事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不知道其实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甚至也运用过,所以我是没有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导致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而我在备课时,虽深入了解了教材知识编写的前后联系,并从中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可以教得精彩,却不怎么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在备学生时,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我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我根本没有去估计,忽略了学生生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我的“主观”猜测与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导致了我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了不和谐。

那么,对于“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学习内容,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原型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生活中,学生早就有了单数(奇数)、双数(偶数)的认识,许多学生常常会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数数,对能被2或5整除,乃至于能同时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与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任意书写美丽图案的白纸”,忽视了学生具有数学经验与认识的事实,没有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现实起点不相吻合,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是“悬念”不成为悬念,“疑难”不成为疑难,真可谓我的良苦用心,学生一点也不领情。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我触动很大,也让我意识到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中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要关注具体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

第二,既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要把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实践”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考虑进去。

第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整体上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较为客观的把握。

在另一个班上同一个内容时,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课一开始,我先创设情境:我们班有49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学号,请把你的学号举起来让大家看一下,同时请你将自己的学号牢记在心。然后用小黑板出示1—49这些数字,让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学号中任选几个,用这两天学习的有关整除、约数、倍数等知识来说一句话。同桌交流后,请学号中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并将学号举起来。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也站起来,也将学号举起来。然后提问:“你觉得能被

2、5整除的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吗?”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探探学生的底。学生很快说了出来:“个位上是

2、

4、

6、

8、0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我趁机表扬了这两位同学:“你们都很厉害,知道得这么多,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其中有什么奥妙呢?”这时学生开始沉默。于是我说:“大家想不想揭开其中的奥秘,知道关于它们更多的知识呢?”在学生急切的盼望中引入课题《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探索能被

2、5整除的数的奥秘。这样的导入不仅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驱动了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动机,也是我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环节,使课在一开始时就能确定从哪里开始教学,做到“以学定教”。

“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我们要他们去的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在哪儿。”当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还不理解的、还不知道的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非得将所有的知识嚼烂了,再一五一十地喂给学生。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你对新知识了解有多少,让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谁都不会轻易错过。这样在学生积极参与、激情四溢的同时,教师也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因此,只要教师明确了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04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本科班 李结明)

推荐第8篇: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

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2、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记录与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 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3、教育叙事示例

■例1:意外的观察课(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论文改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例2:于漪老师关于《木兰诗》教学的叙事

今天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

备《木兰诗》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 ■例3:由“爽”字笔顺所想到的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张雪萍

“请大家看黑板,‘爽’字的写法是先写‘大’,再写四个小叉„„”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爽”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十课《颐和园》中的生字,课文中的词语是“神清气爽”,由于比较特殊,因此我特地找出来指导学生的书写。看到收上来的生字本,学生一个个书写工整,我心中暗自窃喜,以为自己指导学生生字学习到位。

隔一日,听一节公开课,这是一节三年级语文课,老师上的是第十三课《秋天的雨》。无独有偶,也有生字“爽”,词语是“凉爽”,这个老师在教学“爽”字时,专门画出了田字格,一笔一笔地书写,笔顺则是横、四个小叉、撇、捺。

谁对谁错?我一直认为是先写‘大’,而且这二十多年就是这样写过来的!当下,我几向旁边听课的老师询问“爽 ”,旁边的老师肯定地说上课的老师写的是正确的,而且三年级的教参上也是这样说的。难道我多年的习惯是错的?我不甘心,下班后,直奔电脑,上了QQ,在小语群里就和在线的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讨论这个“爽”字的写法,其中如我一样写法的有很多,而且理由也和我的是惊人的相似。只有一位老师开始也认为是先写“大”,后写四个小叉,在听完我的陈述后,他又去查阅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4.7)关于“爽”字的条目,上面很清楚地写着:“爽:共11笔,笔顺是横、左边的两个小叉、右边的两个小叉、再写撇和捺。”

“爽”的笔顺是弄清了,接下来我向学生更正我的错误,任务似乎是完成了,可我的心情却很久不能平静。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常常是基于定式生活着,也于定式影响或者引导着他人的生活,可作为老师,面对的是学生,他们还没有被所谓的定式所束缚。如果我们老师也于所谓的习惯来教学生,小说是误人子弟,大说就是对社会、国家有害。想到这里我不禁脊梁骨发冷,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习惯”要好好地审视。

3、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4、叙事的行动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 执教 → 倾听评论和建议 →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 →(形成教学案例,提高专业能力)

推荐第9篇: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研究

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作为质的研究方法而进人教育领域并为学者所接受和认可的,厘清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特点,认清教育叙事研究的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合理地选择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叙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集》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因此“叙事”在文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

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17世纪起,教育研究就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试图去寻求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标准,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数学工具来分析世界,以精确化的语言来描述教育事实,目的在于确立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把教育科学。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不仅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况且,教育叙事研究也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关注日常的教育生活,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探索教育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显然,这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对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2、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1 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理论指导法之缺陷,和教育实验法的缺陷。 经验总结法的缺陷。

教育叙事研究之所以被我国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青睐,主要是由于其在一定层面上有效解决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并被当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整个教育研究领域中研究范式的转型,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兴盛的重要原因。

首先,教育叙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此之前,教育理论研究似乎永远都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专利,教师只是教育研究专家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而现在,教育叙事研究让教师们突然发现:原来教育研究离自己并不是那么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平常并不把它们当作研究而已。这一发现,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信心。从最初的“教学日志”,到如今的个人教育博客,随处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所激发起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经验式的描述,开始主动地学习以前令他们望而却步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然后又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教学经验的分析力度。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其次,教育叙事研究是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对一些中学教师教学反思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发现:教育叙事研究所提倡的“写教学日志”的方式,对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也主要是采取叙事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有的教师可能对教育叙事研究没有自觉的意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运用着叙事式的反思方式,并把其称作“写教后记”等其他名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更为细致周密,思考得更为深入;无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则比较随意,点到即止。…实际上,如今流行的中小学教师的各类个人教育博客,不过是“教学日志”的进一步发展,是“教学日志”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从个体的行为向集体的、合作的行为转化,从而成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影响。

再次,教育叙事研究受到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范式转换的影响。正如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康纳利和克莱丁宁所说:“随着科学——人文这两种教育研究模式的交锋和

2 转换,叙事与讲故事,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术语频繁出现在文献中。”客观主义的因果分析和普遍主义的“多中求一”思维方式导致的教育研究的科学主义倾向,受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激烈批判。尤其近年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后经验主义、整体情境论等理论观点占据了上风,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受到进一步批判,“草根研究”、“自下而上”的研究、“主位立场”研究等研究方式在“科学文化哲学”的号令下备受青睐。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现象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肢解式”的研究,而应注意教育自身的整体性、多样性、偶然性、特殊性、情境性,据此倡导复杂研究范式,强调教育研究中要注意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丰富性、情境性。这些研究范式转换的思潮,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叙事研究的传播。

同时也应该承认,对教育叙事研究概念的泛化,甚至误用、滥用,也是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者认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不用理论和概念,不需要有什么前期教育理论积累就可以进行,就是写教学日记、反思教育教学经验,就是到网络上随意写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些方法论观念,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支持,依据这些观念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队伍十分庞大,也非常活跃,“成果”众多,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兴盛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和概念。

叙事与叙事研究,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师的叙事。

康纳利和克莱丁宁认为,叙事是基于反思并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制造意义,具有整体主义的品质。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相似的看法。

莱布里奇等人认为,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到的材料,叙事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其他问题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群体,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一段历史时期,或探索个人发展史。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

3 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专指教师叙事研究,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目前,研究者广泛使用教育叙事研究去研究教师。而教师或作为研究对象或作为研究者也很乐意接纳这种研究方法,这使得教师叙事研究似乎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代名词。但是,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叙事研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现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而且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考察,教育叙事研究的应用也不仅仅限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域,国家及地区间教育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比较研究、具体的学科领域和教学研究等都可作为叙事研究的教育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将叙事研究法运用于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即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并对故事现象或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凡是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材料的分析研究都可以称为教育叙事研究。叙述不仅仅是为了解释,而是要寻找故事背后的意义。

4、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生活性,多样性,情节性,反思性,体验性,共享性,教育叙事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为“质的研究”。

目前,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分化出两条道路:一条是“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条是“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前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自己展开的研究方式,也可以是中小学教师在校外研究者指导下所使用的研究方式;后者主要是大学研究者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或者,以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想法”或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文本为“解释”的对象。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要看到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不能像规范性的量化研究那样,对其可靠性、有效性及普适性抱以过高的期望,至于具体表述,则各有侧重,这里仅概括其突出的特点。

叙事研究是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质性研究方式。“叙事”,人们并不

4 陌生,它同说理、抒情一样,都是人类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方式。在人类久远的时间和广延的空间历史上,叙事与说理、抒情,已经成为人在文化传播中再生的基本动力,它们共同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5、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叙事研究是一种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研究方法。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有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后现代文学理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现代知识论等。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杜威的教育民主与经验主义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6、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发掘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深层意义。

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与社会连接这样才能进步。通过开展教育研究,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确方法,措施、途径。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社会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 ,通过教学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设 ;一个学校的发展 必须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形成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术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的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素养和创造地实践的能力。参加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培

5 训教师的有效途经,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 。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和方式

1、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

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研究\"故事\"、\"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为我们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的、不是淡无痕迹的、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若有若无的,它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课堂、影响着生活。因此,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无论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或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从内容上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可包括以下几部分: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的,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教师关于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师生的人生。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

6 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相反,无视学生、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要求无甚反应、面对学生受到的伤害无动于衷,从而造成师生情感的疏离和师生关系的对立。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我们通过教师在校园里的举止谈吐了解教师的为人修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处事行为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了解教师的知识基础,通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通过教师的语速快慢了解教师的气质类型,通过教师的教学惯例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通过教师的衣着装束了解教师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师的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个人习俗……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教师的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师的叙事研究延伸就有多长。

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叙事研究始于教育活动的表面,但不是为了一般的描述,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是\"重新关注研究对象的\'\'局部的丰富性\'\'\",\"重新恢复\'\'人类原始思维\'\'的诗性智慧\"[11],是要倾听教师的内心声音,感受教师的主观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其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构成了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部分。它以童稚无邪的目光、以充满好奇的探索、以展翅飞翔的灵魂展示了青少年生命的灵动。教师的叙事研究当然离不开对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

生是富有主动性的人,这\"不仅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接受教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现在自我教育中,体现在对教的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学生也有着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这是作为人所具有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学生也正是在独立把握客观外部世界和自身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它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所特有

7 的旺盛的活力、饱满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奋进的精神更使他们的发展呈现出难以设定无法预料的勃勃生机。

教师的叙事研究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我们面前时,我们就获取了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从而有可能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这样的教育世界才是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世界。

三、优秀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标准

1、主题鲜明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许多事情。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2、思想正确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支撑。教师在写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时,总是要受到一定教育思想的支配,不管是意思到还是没有意思到,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总是体现了讲述者一定的教育思想。

如果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受到不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支配,那么对于撰写者来说就会步入误区,对于阅读者来说则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误导。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保证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方向性、科学性;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鲜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顾、剖析、揣摩,又将会使得某种教育思想得以内化,形成相应的教育信念。

3、意义深刻

要求一个故事又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完故事之后,明白某些道理。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但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理”必须隐藏在故事背后。真

8 正懂得讲道理的人从来不直接讲道理,他只讲“事”,让“理”在“事”中,一起构成“事理”。

4、情节生动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像所有的好故事标准一样,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当然在这其中,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必须的组成部分。

5、形象感人

一个故事可以最终简化为一个陈述句:“施事者”(主语)与他的行为或状态(谓语),这两者是故事句法中最基本的两大成分。这表明故事所讲述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缺少了这一层人本意蕴,故事就不再是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中要有“人”,刻画人物要形象、生动、感人。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述说清楚。这就是说,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

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经验更显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对于叙述者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故事的阅读者或倾听者来说,他们则能够从这些思考、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联系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读者将叙述者的所作所想与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对照,形成与叙述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和对话,于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有了关注,从而主动地加入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当中: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体现在叙述文字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实现。其思考、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追问,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某种行为的解释,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阐述,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某种困惑的说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是对日后发生某种类似事情时的设想,等等。

四、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一)中小学教育叙事应该把握三个原则。

1、唯小不唯大

切口要小,同时研究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基础,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问题。

2、唯实不唯虚。

研究要实用,目的是为了积累指导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智慧, 教育叙事的对象也完全指向于教师自身的实践。

3、唯真不唯假。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不能杜撰或假设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时空感

(二)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

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顿悟法。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10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2、教后反思法。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3、跟踪记叙法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4、模仿实践法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主题实践法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同伴互助法。

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成为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同伴互助式教学法应运而生。由于此种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臵了一系列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环节。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问题。

无庸臵疑,任何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既可由理论中推衍出来,也可从过去相关的研究结果中发现进一步需要扩充或修正的研究领域;既可由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找寻,亦可通过请教别人而获得。

由于历年来国内外所累积的教育研究数量很大,一个研究新手如果需要自己找寻研究题目,可能常有面对庞杂资料而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形;或者,发现的“问题”是“假问题”或无价值的“伪问题”。为了找到有研究价值而且适合自己展开研究活动的问题,不妨先思考自己平常留心、较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由此入手,在心中有了大概的研究方向后,以此方向引导自己去查阅资料或思考,从而找寻问题。一般而言,研究问题的选定,刚开始时,都只是决定大致的研究方向与范围,逐渐地,经过更仔细的文献阅读以及与他人讨论后,研究问题才会愈来愈精确化,变得明确而可研究。

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研讨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会持续,但在研究工作展开的早期阶段,这一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文献资料的研讨是不可缺少的。在刚开始确定研究问题时,因为历年来教育理论的创发与实证研究的执行已为后来者累积不少成果,研究者不须徒费心力,重复前人之作,因此踏在前人的肩上往前走,是文献研讨的重要功能。从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阅读中,我们可以获知现今有哪

12 些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发现,有哪些问题尚无人研究或缺乏研究,有哪些研究值得进一步修正或扩充。除此之外,文献的研讨还可帮助我们细致地规划整个研究架构,例如该放入哪些研究变项、变项间应探讨的关系为何、宜用何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文献探讨的结果如何帮助自己解释与讨论研究结果等。

当然,一个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还可以通过其他有效手段来确定,

2、收集叙事资料

在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当面访谈、使用观察量表进行现场观察、实施测验等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干扰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资料的正确性(效度)与可靠性(信度),另外还需要遵守研究伦理,保护受试者的权益,避免其受到不当的影响。研究活动中搜集来的资料,需要做科学的分析与解释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

在研究中,资料搜集来以后需要经过统计,从而利于应用这些资料做分析。在现代教育研究中,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能够我们简化统计的难度,提高统计和分析的精确度。

3、创作叙事文本

为了沟通研究结果,让他人也能分享研究发现,撰写报告成为研究历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研究报告是一种规范文体,其撰写必须依循严格的规范要求,要有严谨的结构(一般由绪论、文献探讨、研究方法与步骤、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与建议构成),前后一贯的逻辑,文字上要追求通俗易懂、清楚明了。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在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时,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深描即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某位学科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情趣。

至于这些教育故事究竟能够给出何种教育意义,一方面取决于教育个案或教育故事本身的“情节”(或称之为“结构”),一个有情节的教育个案或故事本身就散发出它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取决于故事的阅读者和倾听者的理解。阅读者和倾听者如何理解教育

13 个案的教育意义,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对教育个案、教育故事的理解还给阅读者和倾听者,是对阅读者和倾听者的信任。这样说也意味着,对教育故事或教育个案进行过度的解释、分析,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不尊重。

开展教育教学叙事研究,能让教师们养成了敏锐的洞察能力,良好的笔耕习惯,时时处处把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最大的改变是,老师的眼里、心里都是学生了。这其实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五、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实践是教育叙事的基础,教育实践不仅为教育叙事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教育实践本身就是教育叙事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叙事。另一方面,教育叙事对教育实践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

叙事的前提是做事,叙事实质上就是在研究做事。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事件的透视来探讨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行为,提高教育行为的效果。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对这些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反思,就不能发现隐藏在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以后的教育行为。

教育叙事就是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过程。“教育叙事也就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14 2.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的经验总结。

通过教育叙事。教师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大多是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事件,既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思。在叙事中,通过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录像、回忆等手段,教师可以重新进入事件发生的情景中,把那些当时容易忽视的,但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细节定格和放大,并进行仔细的审视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平时不能发现的问题,也能从中获取一些新的想法,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育教学的真实面貌。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叙事不是一种“放映式”的故事叙述,而是需要叙事者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叙事,需要从某种理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需要从平常的教育事件中来透视某些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总之,要求叙事者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认识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这与教师在平时所谓的教学工作总结截然不同。

3、教育叙事与教师个人教育理论及教育科研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教育叙事关注的是实践,叙述的是生动形象的教育故事,那么与教师的教育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知识体系之中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怎样运用个人教育理论的?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经历而产生的对教育的看法,是对教育问题的个人解读。教师的个人理论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引发个人教育行为的根本因素。所以说,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实际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师教育观念或教育信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每一位拥有一定教育经历的教师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驱使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会有自己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个人的教育理论。

推荐第10篇: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折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以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

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的意义:

由于案例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他是怎样把学习目标,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学习模式综合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教师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也给他人提供了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的材料,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在“叙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以某个主题为对象,选取有典型的意义的,经过研究的故事和作者的反思,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学材料。也可以在德育活动、课堂观察等基础上形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⑴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

⑵叙事研究报告是一种反思性叙述,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当时心理及其思考。

⑶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⑷叙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⑸叙事报告应该有自己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形成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的特性

⑴案例是以真实教育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内容。

⑵案例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由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

⑶若案例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使用者才得以进行诠释,引发深入的分析。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引言→背景→问题或事件→过程与方法→反思与讨论。 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教育教学实践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和探讨。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⑴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 ⑵背景:安全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如也可描述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以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⑶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⑷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⑸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⑹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育基本层面。⑺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研究时其他教师讨论。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背景→案例事件→案例解读与分析→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 在案例研究中对案例分析、讲座,反思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在案例中的?如何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期望在教育中达到什么效果?在教师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__在案例中,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

__案例中的反思,对我有那些启迪和帮助?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为什么? __假如我上这节课,我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实施?

第11篇: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之一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之一

这个案例是一个为了一个女孩写的,我在这里引用阿汤老师的一段话:“有老师问我,你为虔虔写手记,当有一天她自己看到了这些会怎么想?其实我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也猜想不出这孩子的反应。不过,我在考虑是否将这些关于虔虔的手记让她父母看看。呵呵,我也不知道她父母会有何感想。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只要我在做。只要孩子有所进步。做老师的就无愧与心了。”

这样对一个学生进行的连续的记录,其实这个女孩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非常关心她的老师。同时在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性,因为这样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叙事报告中看出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女孩

生活背景:

虔虔,一个可爱的女孩儿。白净的脸上嵌着一双大眼睛。齐耳短发,看上去特有精神。一身干净的衣服,感觉就是一个生活在温暖家庭里的女孩子。

妈妈,一个干练的女人,一个见过世面的女人。在电台工作,负责点歌栏目。对教育孩子的理论掌握得一清二楚。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与无奈。

爸爸,一个对工作热心的人。虽没有见过面,但是从与妈妈的谈话中我知道他对孩子的教育是民主型的。爸爸在杭州工作,通常一个星期回来一次。遇到特殊情况也许一个多月都回不了家一次。但是与女儿的交流从没有中断过。

爸爸和妈妈都不是本地人,因此周围亲戚没有。孩子是妈妈一手带大的,爸爸长期在杭州工作。家庭缺少与朋友间的交往,亲戚间的串门。让孩子的生活圈子非常小,接触的人和事少。平时不怎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但是在妈妈单位喜欢与阿姨聊天,且能说会道。

学习背景:

我看了她的成绩报告单。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59,数学:61。各科的成绩均为“待合格”。作为老师马上明白了这个孩子的平时学习成绩。

听虔虔妈妈叙述:孩子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每次回家作业,总是在妈妈的催促下潦草完成。字写得不好看。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不喜欢与同学交往。上课能专心听讲,但是几乎不举手回答。老师似乎也对她失去信心了。

我们的交流:

现在换了一个新环境,对孩子来说也许是好事情。在新的环境里,大家不知道她过去的表现。也许会重新树立起对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双方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兴趣地去接受新事物。让新环境带给她一个全新学习信心。重拾学习的兴趣。家校要进行密切地联系,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一次作业记录

1 我通常有个习惯,就是让学生将当日的回家作业记录在专门的一本作业本上,我们称之为“家校联系本”,如果我发现学生有在班级里的闪光点与缺点是时,我可以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记录在上面,这个就作为我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了解、教育孩子的最简便的渠道。

这天我也照例要求学生将作业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我担心这个新来的学生不会记录,于是我走近看了看。字歪歪斜斜且不说,在20个长用字中,这孩子一共错了6个。“预、划、圈、遍、解、释”这几个字中,不是偏旁交换,就是声旁写错,要么漏点加撇。我一看就知道,这孩子语文基础并不好,平时没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我没有批评她,而是细心地将她的错别字圈出来,,让她在一边订正3遍。因为是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她没有过多的语言。有的也只是用她那眼睛来告诉我她知道的一切。

第一次的作业记录,依稀让我感觉这个孩子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也只有希望她在我的教育下,有所进步。

(*读后感:老师在第一次作业记录中就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老师感到了任务的艰巨)

第一次谈话

虔虔到我们班级算来也有一个多星期了,我没有与她谈过话。平时对她也没有什么笑容。因为我了解到这孩子在生活中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只要一打开话匣子,三下五除二就能与大人聊上,而且她就是喜欢与成年女性聊天。我怕自己一不小心会被她“迷惑”与“俘虏”,呵呵,所以一直在她面前保持着矜持。只有在课堂上当她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会抱以笑容给她,让她有一个轻松的答问的时刻。

那一堂语文课上,我发现她手托着下巴,眼睛眯成一条缝,似乎在思考着一些课堂外的事情。头还不时的靠着桌子,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我心想,这个可是与她谈话的好机会。于是下课后,我对着她说:“虔虔,你到办公室来一下。”这个小女孩被我一喊,战战兢兢地跟着我,来到了办公室。我让她站在我身边,问着:“虔虔,你说说看,这节课老师上了那些内容?”原本以为她会答不出,因为她刚才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谁知,一翻回答让我瞠目结舌。“我们刚上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老师您讲了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还让我们背诵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这鬼丫头还挺机灵的。确实会说。我接着让她背诵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谁想她也能非常流利地背诵下来。

我一时无语。这个小姑娘眨巴着眼睛,略带有惊慌地望着我。我的我脸突然间红起来。为了在她心目中树立起高大而不可亲近的威望,我反而让自己下不了台阶。我错怪她了。于是我一改往日死板的脸,温和地对她说:“虔虔,你这段时间上课表现不错。同学都称赞你聪明呢!可要加油哦!”此时的她才稍微放松了,微微一笑。

(*读后感: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女孩,一节课以后就可以流利的背诵课文,看来这个学 2 生是因为学习习惯的问题啦!,老师感到了欣慰)

第一次考试

虔虔这孩子进学校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已经熟悉了校园的环境,俨然是一个小主人的样子。下课和同学玩玩闹闹,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地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业虽然错别字多,字是扭扭斜斜,但是每次作业都非常地认真。可以看出,她确实花了时间与精力去完成作业了。

很快我们一个单元学完了,马上就要进行语文、数学的第一单元测验了。考试之前,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话语之间,她说了自己考试的目标。语文要在八十分以上,数学要考一百分。我没有打击她的积极性,还是非常支持地说:“恩,好样的。有了目标你就更应该努力去学习了啊!”小女孩脸上泛起了红云,她点点头,轻声说:“好的。”其实,对于她来说,这一次考试非常重要。是给新环境里的所有人看,也是她在班级里威信树立的前提。为了给她信心,我经常在班级同学面前表扬她。

(*读后感:在老师的关心下,她开始进步了,而且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考试终于来临了。数学先考,她交卷后,我问她:“虔虔,你觉得这次考试怎么样?”她抬起头来,露出少有的笑容说:“肯定九十分以上!”我相信了她,鼓励着说:“明天语文考试,准备好吗?”“恩!”一声干脆的应答声。事后我也没有去问数学老师,这孩子考了几分。我想等语文结束后再说。

第二天语文测验。我观察着她。整个人趴在桌子上,若有所思地答着题目。看着她那认真的样子,我悄悄地走过去,望了望答卷。感觉干净、整洁的试卷上爬满了歪歪斜斜的铅笔字,看来是很努力了。当收卷子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卷子上,最后一题看图作文一个字也没有写。于是我找到她:“虔虔,你的作文为什么不写?”“我不会!”简单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我又说:“你这样不写会失很多分数的,要不要老师给你点时间写啊?”这个女孩子抬眼望了望我,摇了摇头,示意不要了。天啊,我一开始以为她没有时间写,原来她真是不会写!

第三天两门成绩出来了。一个让我意料当中,但不想看到的成绩,语文63.5,数学47。这成绩,在班级中是从来就没有过的啊。成绩报给她后,唉!这小姑娘,一脸地沮丧。她似乎想不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读后感:这个结果打击了老师和学生,因为她的基础不好不是一两天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找出这个学生的问题所在)与其母亲的谈话)

成绩出来了,我没有找过孩子谈话。怕孩子有什么想法,只是一直在课堂上鼓励她,只要信心在,什么事情都会有成功的一天。我们每次四目对视时,我看到的是一双渴望进步的眼睛。我还能忍心去说她?

3 那天中午,刚巧下雨,虔虔妈妈到教室来接她,我就顺便与她谈起这次考试的情况。这位对自己女儿充满信心的妈妈,紧张的脸,一下子失去了笑容。等待着我的近似于宣判的成绩,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说:“这次考试呢,孩子自己是充满了信心,我们也很努力地为她营造了一个自信的氛围。孩子确实也进步了不少。这点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上课积极举手了,说明她在动脑筋,说明她认真听了,不是吗?作业的错误率在减低,这就是最大的进步了。不过,这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这位妈妈急切地问:“考了多少?”“语文63.5,数学47!”残酷的分数,还是将这个漂亮妈妈的脸蛋给扭曲了。空气中突然凝聚了许多不可分解的水分子,洒在了这位妈妈的身上。后来才觉得那是雨水与泪水的混合物。为了缓和一下严肃的气氛,我说话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的答卷情况!”

(*读后感: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能够进步,从这里可以看到家长焦急和伤心的心情)

“你看她整张卷子的错误地方主要有三个,一个错别字一共扣了9分,二是阅读理解题目几乎不得分,三是看图写几句话不会。不过从整张卷面反映出,虔虔这个学期学的字和知识基本没有错,还掌握得不错。就是感觉她的理解能力与作文能力稍差了点。这是以前基础打的不好。没有在学习的时候好好去掌握。阅读题目中的连线题也会错,她就是没有去读短文,这些都是习惯问题。”我不停地说着,虔虔妈妈一直在旁边认真听。“汤老师,从这张卷子来看,虔虔也是有进步的,是不是?”她疑惑地说。“是的”我肯定地回答。“这个学期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上课也不错。整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很有信心,因为我这个是从她每一次地举手中发现的。”我继续说道。虔虔妈妈听后还是觉得挺满意的。我让她中午早点到学校来问一下朱老师,数学的学习情况。

望着她那远去的背影,我想到了天下哪个母亲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

晚上一回家,就接到虔虔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急切声音:“汤老师,我想从这次考试中你也清楚地了解了虔虔的学习情况。我想说,她进步是有的……”“你放心,我不会因为这次成绩而对虔虔有看法,应该说从这次考试中我知道了平时该怎么去辅导,自己也有了个方向。你放心,我不会因此而放弃的。”我知道她的担心,一个母亲的担心。可怜天下的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又有哪个孩子真正为自己的父母考虑过呢?作为老师来说,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我的学生,让我的学生在期待中,在关怀中慢慢长大。

(*读后感: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家庭的全面配合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学生的进步不能离开老师、父母的关心和帮助。孩子只有在拥有了关心她的老师和父母,她才能幸福、健康的成长)

喜悦中的“危机”

第二单元测验中,虔虔卷面分数得了85分。其中有10分是经过我的提醒写的。实际得分应该是75分。比第一单元的分数高出12.5分。是个不错的成绩。卷中的错别字也有好转,主要是作文失分。那天当虔虔把卷子拿回家时,父母都喜形于色。父亲激动地在卷子上签上 4 “感谢老师的细心培养。孩子的点滴进步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幸福。”是的,孩子进步了。学习有信心了,爱学习了。虔虔还对我说:“爸爸,非常的高兴。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考到这样的分数!”从孩子的脸上,我读到了快乐,来自于孩子内心的一种喜悦。

(*读后感: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感到了幸福,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也给了教师很大的成就感)

赏识教育,确实有效果。先不说分数,就是孩子的内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她的心灵深处,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某种变化。进而主动学习的时间多了,学习成绩也就提升了。做任何事情的积极性更是显露出来了。这一连串的反应,都源自于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固然是好,但是滥用了也就适得其反了。呵呵!一开始一味地要给虔虔信心,要给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给她一个全新的老师。结果忽视了一个因素。也许是自己“求胜心切”,想让她父母看到她成绩的提高。表扬太多了,使她“有机可乘”。以为我是她可以“捕捉的猎物”(也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是她就是一个喜欢和成年女性聊天的女孩子。)平时我一心想去发现她的优点,也没有在意这段时间她行为上的变化。次数多了以后就感觉怪怪的。她经常有意无意凑近我“咬耳朵”。内容:一方面是上厕所。其次是交作业。然后是作业没有带。要么是看见谁谁怎么样了。还有就是说说家里的事,要么是谁吃饭怎么样等。一开始也没有察觉,后来次数多了,感觉不对。她还蹭到我身上,有时候就索性靠着我。如果班级里的其他同学这样做,我不会阻止,反而会抱抱他们。虔虔就不一样了,这个女孩子一定要在她心里树立起一个既严格,又有威严的形象。一般我表扬她大都在课堂上。课后,除了作业辅导。平时尽量少接触。

(*读后感:有时过分的关注一个学生,就让这个学生对老师产生无比的依恋感,这是不利于教学的。教育一个是非常困难的,每一件事情要恰到好处)

教育一个孩子真的好难,既要“伪装”,又要绞尽脑汁想办法。对虔虔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会继续。

虚心接受

在昨天的听写中,虔虔错误率太高了。作业本上只见一个个大红圈圈。也一直回想她这段时间的表现,作业不太认真之外错题比较多。一看到她听写成绩这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晚托班时把他叫到办公室,但我还是忍着不生气。笑着对她说:“虔虔,过来。你看看自己的这次听写成绩!”小姑娘进了办公室似乎特别的不自在,手一直搓着衣角,眼睛不敢看着我,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她的脸“唰”得红了。一旁的我,突然看见她那红红的脸蛋,心中的怒火嘎然而止。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个凶神恶煞似的,内心不免自责起来。

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给自己带来的羞愧了,我还能以什么理由来责怪她呢?我让她走近我,轻声对她说:“虔虔,这样的成绩不太好吧?老师可不希望你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哦!”小姑娘点点头,很爽快地回答:“知道了!”我让她在办公室把作业重新订正了一遍,又嘱咐她,晚上回家把听写错的词语再让妈妈帮着听写一遍,并让妈妈签字。她又满口答应了。这 5 孩子,接受批评速度很快啊,我呵呵一笑!于是我放心地让她回教室去上课了。

(*读后感:教师要从学生的每一个细节中发现她的不足之处,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够打好坚实的基础)

她的眼睛告诉我,她在撒谎!

一早,我刚踏进办公室。只听见一声清脆的“报告”声,随着一声“请进”进门的是虔虔。她非常自信地走向我,“汤老师,这是昨天你让我抄的作业。”我一惊,这孩子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习态度改变了不少嘛!对自己的事那么有积极性。好兆头!于是我打开作业本,看着比较认真的字,对她说:“虔虔好样的,以后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速度快一点,这样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微笑就停留在这小女孩脸上了。我随口问了一声:“虔虔,昨天老师让你听写的作业呢?拿出来让我看看,听写得怎么样?”突然见她一低头,眉头一皱,眼睛盯着自己的鞋子。瞬间又舒展起眉头,抬头告诉我说:“我把作业本放在家里了!”其实作为老师,对这样的回答,心里早已经有数了。我又问了一声:“是没有做还是做了放在家里?”很想给这孩子机会,因为我知道她肯定在撒谎,她的眼睛告诉我!我得到的回答是一声响亮的“做好的,放在家里!”我突然把手里的作业本,往桌子上一甩,大声说:“到底是做了还是没有做?”站在一边的她是被我的生气吓了一大跳,后退了一步。她的眼睛不敢看着我,但是她的回答依旧是“做的!”此时的我,真的好恼火。不过,我还是决定再次相信她。(其实我心里已经想好了,一会打个电话核实一下。)我挥手示意她回教室,末了我还说了一句话:“中午,给你妈妈打个电话,让你妈妈把作业本送到学校!”满脸通红的她,应了一声“哦!”慢慢走出办公室。

我帮妈妈拖地板了!

因昨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因此今天的晨间活动,自然是大家交流完成情况了。先是分小组交流,大家讨论的非常的热烈。我望了望虔虔,只见她若无其事地与后桌的同学,说说笑笑。全然没有了刚才那副样子。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是我真是错怪她了?唉,找个机会补偿她一下吧!我心里难受极了!小组讨论完后,我让几个同学个别来说。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在如林的小手中,我发现了虔虔的手。我拉着她手,轻声说:“虔虔,你来说!”“昨天晚上,我帮妈妈拖地板了!”“恩,真能干!”然后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此时我看到的是一张笑得特别灿烂的小脸。我的心也就舒坦了许多!

(*读后感:有些时候教师也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的判断一些事情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教育反思给教师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省机会)

值日班长的诱惑

新一轮的值日班长要选举了。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心目中班长的名字。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突然有一位女同学,高声喊起来:“汤老师,我选孙虔虔!”随即下面一片应和声。我扫视了一下班级,53双眼睛看着我,就等着我说话呢!我不作声,只是用眼 6 睛的余光看了看虔虔。这女孩子,脸上泛着红云,双手握得紧紧的,眼睛直盯着我。我读懂了她的表情——她很想当值日班长。

于是我故意反问同学们,“你们选孙虔虔,总有个理由啊?”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开了:

学生1:“我选她,是因为她平时看课外书非常的认真。”

学生2:“孙虔虔,平时很爱看课外书。下课,午间活动的时候总是捧着书看。而且看得很认真。”

学生3:“她上课的时候,总是举手发言的。而且次数很多。”

学生4:“她到我们班后,进步很快。数学老师也经常表扬她的。”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到好开心。是的,虔虔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其实选虔虔做值日班长,正合我意。最近虔虔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似乎学习的激情有的缺乏。为了给她增加一点动力,我想值日班长也许对她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班级规定一轮值日班长的期限是3天,如果在这三天内管理班级表现突出者可以延任3天。而且值日班长是班级的最高荣誉,难得的机会。这对所有的同学来说诱惑力是非常大的。)

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虔虔光荣地戴上了值日班长的标志。她笑了,那种笑,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子发自内心的笑。我也笑了,为同学们的可爱而笑,为同学们的细心而笑,为同学们的理解而笑!同学们的笑声更响!

(*读后感:每个学生都希望做班长,全班同学和老师给这个同学一个机会。学生的心是纯洁的,不论是谁的进步在他们的眼里有一个公平的判断。生活在这样的正直、友爱的环境中,这个女孩将会健康幸福的成长。)

“虔虔,加油!”

好久没有找虔虔谈话了,借她被评到值日班长的机会我要好好谈谈,想了解她的一些想法。午餐时间,我找了她。

也许是我平时对她太严肃了,当她走到我面前时,整张小脸紧绷着。我就问了:“虔虔,你被评为值日班长,高兴吗?”她点着头说:“高兴的。这是同学们第一次评我。”我诧异地问:“第一次?”她继续说:“是的,以前同学们从来就不评我的。”我拍着她的肩膀,爱怜地说:“我要祝贺你,在同学们心目中有你了。那你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啊!”

“恩,知道了!”

“开心!还板着脸?来,笑一笑!”

灿烂的笑容马上爬在了她的脸上。面带微笑的她继续说:“妈妈肯定也很高兴的,她会让我继续努力!”

“那好啊,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女孩,抿嘴一笑,点着头答应着!

我让她回座位,好好做同学的榜样。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感觉这孩子挺可怜的,一直以来 7 在班级中是属于学困生,没有被评优的机会。这一次,也许对她来说是这一辈子都可能是难以忘怀的。

学困生在班级中是不受欢迎的群体。往往受到同学的欺侮,老师的冷淡。所以对于评优肯定是没有机会的。这一类的学生,就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在班级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轮到自己,有的甚至是是破罐子破摔,最后导致行为学习思想的堕落。给孩子一次表扬的机会,也许回改变他的整个人生。我很喜欢赏识教育,因为它让我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让学生能扬起自信的风帆,进行学习生活。

虔虔的“第一次被同学评到!”震撼了我。让我感到肩头的那副胆子更重了。

(*读后感:在这里想到学习成绩在我们教育中占了很大的部分,同时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学生之间评定的标准。其实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这个机会,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给予这些学生多一点机会也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长)

第一次尝试做“老师”

早操结束后,大家依旧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教室。远远就瞧见,虔虔的身影。早已在黑板上写上了今天晨间活动的主题“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同学,今天的晨间活动我们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请大家把课题念一遍!” 同学们整齐地把题目念了一遍,非常地配合。这使得台上的虔虔,增加了不少的信心。

“那就请同学们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吧!”

呵呵,把问题甩给了同学,自己在一边听起来。同学们呢,一个接一个,有同学非常认真竟然准备好了发言稿,气氛不错。可是,她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叫,终于举手的同学的没有了。我悄悄地在她边上说了一句,叫同学的名字吧,没有关系的,他们都准备好的。

于是,她的胆子大了。呵呵,一下子讲台底下骚动起来了。尤其是那些平日里不爱发言的同学,最怕这一招了。呵呵,还是逃脱不了她那一叫。

也许是觉得再这样叫下去,很没有意思。她就总结了:“同学们看得课外书真多啊,下面我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书吧……”

“今天的晨间活动就到此结束!”

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发言了:“每个人都有第一次,今天虔虔的第一次非常成功地做了一回老师。不错,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事情都会成功!” 瞧,她笑得多灿烂!

(*读后感: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很多的第一次,给予每个学生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学会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这个案例是一个教师为她的学生记录的,这里包含这个老师的心血。作为汤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一个老师把她的学生放在自己的心上,记录下她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第一:这个是教师在今后对这个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有一个参考,同时也有 8 对比。这样能够更加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也利于教师对这个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学。第二:也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对待其他的学生也是一种参考。如果以后有类似的学生那老师就可以很快的找到教育的方法,帮助引导学生。

也许这个女孩现在不知道,但是等她长大以后要终身感谢这个老师。因为她的老师为她记录了她的成长过程,给予她正确的引导,使她的人生改变。她是一个幸运的学生,因为她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

这个也就达到了教育叙事的目的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那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在看到这个案例也可以和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进行比较,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达到资源的共享。

第12篇: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

新中镇新中小学

张保健 2017.4

叙事研究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韩佶芮,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你真聪明,他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张少华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高个”叶超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我赶紧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

“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第13篇:叙事研究

我很荣幸参加了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 并赶上第一年实行国培在网站上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受颇深。让我深刻了解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与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 在学习中 我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实录后,使自己对教育叙事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以前,我对于什么叫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窍不通。但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让我明白了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式方式。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刘良华教授讲解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授通过典型叙事研究,艺术化叙述研究、以及科学化叙事研究分别阐述。使我对教育叙事研究得类型终于有了清晰的认识。

1.典型叙事研究包括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2.艺术化的叙事研究包括自转体小说、传记题小说和教育小说。

3.科学化的叙事研究包括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只知道教书不注重研究,自认为研究有专门的机构和教研人员。其实这就是对教育叙事研究的不甚了解,是把研究和实际分离开,认为独立存在。通过这次培训,真正让我懂得了如何写教育叙事研究。更多的让我学会了怎样自己学习,如何做研究,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质的提高和飞跃,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看一些教学实录,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虚心向别人学习,尤其注重这样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优秀教师奠定基础,为今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学习体会

转发 评论(5) 2011-09-01 15:20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学习体会

学习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讲座,顿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刘教授从教师的教育研究误区到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让我作为教师对教学研究有了本质的认识。我认识到多数教师所做的研究论文往往都是刘教授所说的价值研究、本质研究或策略研究,是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认识纯理论叙述,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用事实来说话。并不是真正的有事实研究,用真正的实例来研究。

我在听课前认为的教育研究其实就是自己教育思想的阐释,用道理来说道理,没有调查和实验。现在认识到如果某篇文章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刘教授讲了教师作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尽量避免价值判断而“用事实说话”、“实证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有情节的事实说话”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叙事,如讲真实的教育故事、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对于农村教师应尽量选择教育自传的形式。这些是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刘教授还介绍了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包括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教育小说。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可以借助艺术的魅力,使教育叙事变得更有情趣,也因此更有可读性、更有教育性。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自传体小说大多显示出“教育小说”,叙述主人公从稚幼到成熟的受教育、受考验的成长历程。也将这类小说视为“励志小说”。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呢?教育叙事研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实证研究,因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事实说话。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教育实验报告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它们目的明确,设计精细,注重研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成果是在对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保证,那么研究成果就难以产生或水分很大,因此必须用事实(数据)说话。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多是有感而发,带有总结、提炼的性质,事实(有情节的故事)是它们产生的土壤和构成的材料,更是不可或缺。

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有上进心的教师,教育研究是我们必做的功课。教育叙事研究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作业。

在日常教学中,点点滴滴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把这些点滴体会用文字写出来并进行一定的研究对于部分教师却感到非常困难,不是难在没东西写,而是难在不知如何下手,这从很大程度就制约了部分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下面就本阶段学习情况做一小结。

一、收获:通过学习,知道了造成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了解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明确了教育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

二、感受:国家号召广大教师加强学习,使之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那么做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是其中的一个角度。这里我们需要把握两个原则。

1、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2、叙事的行动研究的策略。对中学教师而言,所谓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操办的严格控制与测量比较的科学实验,那么,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改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将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连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验的核心精神。教育实验和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引发真实的教育

变革。没有教育变革就没有教育实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实验不仅引起某种教育变革,同时它也关注这种教育变革引发的“影响”或“后果”、“效果”。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新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做新课标下学生喜欢的老师。

幼儿园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在学前教育领域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老师们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怎样的专业支持和引领呢 ? 我们与 48 名教龄 3 至 10 年的幼儿教师共同经历了一年半的教育叙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反思。

一、学前教育叙事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与困惑

( 一 ) 无事可叙

一个好的叙事研究案例应是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理应主题鲜明、事件典型、情节曲折、悬念迭出、令人深省:而老师们总觉得自己遇到的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平凡小事,淡而无味,没有典型性。

( 二 ) 有感无语

老师们在亲历观察后.发现“尽管我每天都在经历着不同的丰富的教育实践,孩子们每天也都会带给我新的感受.让我感动,但我不知如何看待这些„事件‟的价值 = ”面对厚厚的观察记录,看着自己写下的一段段观察片段和分析记录,她们却感觉不到应有的欣慰和踏实,总是困惑于研究主题的选择,担心自己所做的叙事情节不够典型或者没有价值。

( 三 ) 故事简单

具体表现为:

1 .故事角色孤立。在老师们最初的叙事中,故事主角通常是幼儿,且鲜有群体角色;少有教师在自我观察反思基础上将自己作为故事角色,进行自身教育行为状态的叙述,教师多作为故事叙述者,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且故事缺少互动关系叙述甚少。

2.情节普遍单一,平铺直叙,鲜有冲突。故事缺乏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与描述;缺乏人物间活动的对话;缺乏叙述者的感受、思索、推测,故事情节难以表现学前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3 .事件范围狭窄。故事缺乏在时空中的延续与扩展,多基于一个绝对的时间段内,缺少采用时间抽样的 方法 对故事角色的持续观察和叙述;场景狭窄,多在相对狭小的活动空间内,如某活动区角、某活动片段、某个幼儿活动等。

4 .主题单一。故事主题以经验性故事、成功的故事多,反思性、启发性和失败性的故事少。故事大都仅具有教师个人意义的教育经验,大都有圆满的结局和正确的行为结果,而由故事引发出的新的思考与理解、对问题的质疑和辩驳却非常少。连老师们自己也疑惑: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吗 ? 现实都是如此吗 ? ( 四 ) 视角偏颇

我们对老师们故事分析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发现初做叙事研究的老师对故事的研究视角具有以下偏颇取向:

习惯评判。 76.74 %的教师是对幼儿行为进行评判, 55 . 81 %的教师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 60.46 %的教师是对所叙述活动的优劣进行评判。

不善发现。能有意识地从故事中发现幼儿发展、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教师分别仅占 34 . 88 %和 18.69 %,而自认为了解、理解幼儿的教师仅有 30 %。

鲜有探究。能有目的地通过叙事,分析自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幼儿、对教育事件进程的影响和效果 ? ,验证自己的猜测、假设的教师仅占 2.32 %。

缺乏反思。对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探求,力求从分析中得到规律性启示的教师仅有 41 . 86 %;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即时情境问题解决方案以调整后续活动的教师仅有 48 . 83 %。

( 五 ) 个性缺失

叙事研究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讲述、诠释教育事件、构建个人化理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用个体。眭语言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独特情感体验。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是叙事性研究的基本元素和坚固基石萨然而初做叙事研究的幼儿教师常常会以主观的判断、穿靴戴帽式的归纳、模式化的结论、居高临下式的教育“大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话和专家话语,淹没了自己个性化的话语写真。

( 六 ) 感性理解

叙事研究强调情境性、实践性,但并不排斥其理性价值。或许故事是感性的,分析阐释则应是理性的。叙事研究的过程,是对故事进行整理和不断抽象的过程。初做叙事研究的幼儿教师分析故事的水平多处于感性理解阶段,常常表现为:描述性分析多,解释性分析少;模式化结论多,讨论式对话少;就事论事多,提取归纳少;理论引用多,思想建构少;单一归因多,多元分析少。尤其是在对多种行为策略进行比较和选择时、在反思行为及判断行为的优劣时,结合背景及当时情境的分析欠缺,归纳的原因也往往比较肤浅、片面、绝对化。

二、我们的对策和做法

在学前教育叙事研究实践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要调整心态、改变思维和行为习惯。

(一)克服研究目的的功利性

初做叙事研究的教师急于求成,往往轻视日常平凡教育事件;过于追求研究的普遍意义,忽视叙事研究的个人经验意义;好高骛远,又自感困难重重难以胜任。 因此我们首先帮助他们克服研究的功利心理,引导他们真正明白许是研究的目的:放慢速度,沉下心来,注意研究的个人成长意义,经历细心的观察、缜密的思考、用心的体验、积极的积累过程时走出叙事研究困境的必由之路。

( 二 ) 打破研究的思维定势

初做教育叙事研究的老师们常纠缠概念,总渴望有标准和范本,对叙事研究这种创造空间大、去标准化的研究范式十分头疼。在以往经历的研究中,她们多是根据专家设计的研究思路和要求去行动,习惯了依赖和被动。她们常纠缠于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的关系、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区别、典型的叙事研究应该是怎样献综述。以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变革、自己的文化价值趣味和爱好指引阐释,将理论的论述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结合,转换者和读者之间开放教育理论的思考空间,引申出教育理论视域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④并无统一标准。再则,叙事研究实质是一种行动方式,因此要打破研究思维的定势,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以积极行动来提高教师叙事研究的水平和实效性。

( 三 ) 改变“无阅读”状态下的研究

虽然叙事研究强调教师话语和研究者的个人经验意义,但并不等于放弃理论的学习。要分析好一个故事,不能只是埋头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需要多看书学习,多积累感悟。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叙事研究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查阅理论资料,做文献综述。以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变革、自己文化价值趣味和爱好指引阐释,讲理论的论述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结合,转换未对故事的解读和说明。

(四)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质量

叙事研究不仅仅师讲故事和写故事,而是研究的手段和方式,研究是叙事的目的。因此,增强研究意识,未研究二叙事,在叙事中研究,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要求和意义所在。

1 .推动教育改革行动是高质量的教育叙事研究之基础和目的。教育叙事研究应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始,如果幼儿教师不对日常保教实践进行变革,那将无事可叙无意可寻,教育叙事也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教师一方面要改革自己长期积沉的:传统的教学习惯和行为,另一方面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观察视觉,经历新的教育行为改革和新的观察发现,才能发现新鲜的,令自己有所感动、触动、甚至震动的有研究价值的故事。

2 .改良教师观察行为是高质量教育叙事研究的前提。真实、生动的教育故事均源于教师科学、细致、客观的观察和纪录。我们针对幼儿教师静态观察多、跟踪性观察少,随机性观察多、计划性观察少,非参与性观察多、参与性观察少的传统观察习惯,提出:

首先,明确观察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和纪录。观察纪录前思考自己希望发现什么故事,避

免收集一堆松散、重复、无用的资料。其次,增进深度观察。力图通过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需要、想法、态度和愿望;活动中角色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寻找事件人物行为意图、行为策略等的深层次原因;延长观察视野.关心事件和人物的变化和发展,等等。再次,增强自我观察意识。一方面把自己作为幼儿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对儿童进行观察;另一方面观察自己的行为活动对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3 .有效反思是高质量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研究行为标志。反思是教师解释与改变教育事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主张、观点和风格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增强反思的有效性,在叙事研究过程中注重反思行为背后的动机、理念、问题解决的策略。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直面自己的教育问题,不断追问和考问自己:我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和影响,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等等。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叙事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认同、获得意义,从而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14篇: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在线学习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讲座,顿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必经之路,教育研究的成果又关系到教师的前程,因此教师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在教育研究上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往往难有成果或成效。为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教育研究呢?这是困扰了我们很久的两个问题。刘教授的讲座解答了我们的困惑。

一、从小处着眼

为什么我们的教研常常陷入困惑?为什么我们的教研成果没有实际功效,不被接受?关键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误入歧途,我们陷入了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对策研究的陷阱。这三种研究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但同时也是最难做的,因为他们都已上升到哲学思辨和政策探讨的高度,以我们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很难研究出令人信服的成果。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做教育研究一定要从小处着眼,教育叙事研究不失为一条光明大道。(当然,如果你有绝对的自信和能力,也可以去攀登教育思辨和政策探讨的高峰。)刘良华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多种类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教育实验报告、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因为我认为这几种研究方式既容易操作、容易出成果,而且研究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功利和实用)

二、用事实说话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呢?教育叙事研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实证研究,因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事实说话。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教育实验报告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它们目的明确,设计精细,注重研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成果是在对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保证,那么研究成果就难以产生或水分很大,因此必须用事实(数据)说话。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多是有感而发,带有总结、提炼的性质,事实(有情节的故事)是它们产生的土壤和构成的材料,更是不可或缺。

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有上进心的教师,教育研究是我们必做的功课。教育叙事研究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作业。

第15篇:教育叙事研究及写作基本要求

教育叙事研究及写作基本要求

一、教育叙事研究及其研究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指教师所记叙的教育事件的内容,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只要热爱教育,善于观察,长期坚持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师不仅能写出很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文章,而且会带来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1、教育叙事的定义:

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意义理解的一种质的研究或者研究方法。

相对于以往的科学化研究而言,它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作为教育群体和教育个体的生活方式。

2、撰写教育叙事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唯小不唯大。教育叙事的切口要小,最好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教学等,这样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

二是唯实不唯虚。教育叙事研究要实用,因为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教育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教育叙事的对象也完全指向于教师自身的实践。

三是唯真不唯假。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其次,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时空感。

(5)、教育叙事按内容分类:教育叙事;教学叙事(课程叙事);生活叙事。

3、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让教育主体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不是成为别人的应声虫和传声筒);

(2)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是依靠别人的思想而生活,用张民选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教师成为自主的专业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3)在宽容和接纳的态度下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和深层交流的园地。

4、教育叙事研究类型

(1)、从教育行为涉及对象分:

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

( 2)、从叙事主体分:

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自我叙事和他者叙事。

(3)、从教师行为分:

生活叙事、思想叙事、课堂叙事。

(4)、从叙事内容分:教育行为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教育行为对象。核心都是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6)、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

a.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b.反思式

所谓“反思式”文本,就是在叙述教育教学过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这是教育教学叙事的另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作者正是在反思中提高了认识,读者也正是在反思中受到启发。

c.陈述式

所谓“陈述式”文本,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d.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文本,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是非。“比较”有自己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与别人的教育教学的横向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e.点评式

所谓“点评式”文本,就是叙事研究报告中,请他人对其中某些环节或某些细节进行点评。这样做,可以引起读者对这些地方的注意,并且这些观点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争鸣。点评也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出点评者对这篇教育教学叙事的总评价。

f.质疑式

所谓“质疑式”文本,就是阅读了别人撰写的教育叙事后,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商榷或讨论。

教育叙事并不神秘,它既是研究,也是实践,

它既包括自己的反思,也包括真实的记叙和理想的展望,但成功的教育叙事有一个前提:即爱思考、爱读书、爱写作、爱实践。我想,我们应该用心去做教育,用笔去书写教育,或许当我们翻阅自己的教育叙事时,才会发现,教育原来如此美丽!

核心都是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二、关于撰写教育叙事写作

1、基本要求

(1)走进生活——有话可说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的不仅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且更加关注人们教育经验的存在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现实基础上,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以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人们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

(2)选择故事——典型代表

教师在记录、描绘、讲述教育经验的故事时,已经在经验的表述过程中实现了人文化育的目的。同时,这些经验的记录、描绘和讲述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因而叙事研究具有了人文和科学的双重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叙事研究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了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了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因此叙事越有典型性,就越具有感染力。

3)建构故事——发掘自我

重新走进自己的生活,唤起对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追求和深入理解,自由地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编织出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赋予自己的工作和生命以存在的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是教师们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

(4)叙事写作——意义探索

叙事是“一门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

一部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的镜子,并可能会成为其他教师仿效的榜样。

在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叙事本身的意义问题,也要关注叙事本身对他人以及社会的意义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不能满足于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描述,而是要站在历史和社会的整体性立场上,在对人生和社会的全面把握中去展开叙事。

2、教育叙事的写作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3、教育叙事的七个基本要素构成:

(1)何时:

时间是教育叙事中的关键要素,也是教育叙事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教育叙事中的时间,并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时间段,它以现在为中心,将过去、现在、未来都连接成为一个有价值意义的有机整体。

(2)何人

人物是教育叙事的核心,描绘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状态及其变化动因和轨迹是教育叙事的基本追求。

教育叙事中的人物不是孤立的原子,而是与整个事件融为一体,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的面貌。

教育叙事中的人物不仅要描绘当下的现实,还要展示自己的预期与未来。

(3)何地

明确的空间位置也是教育叙事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教育叙事中的空间位置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变换性,要注意多个角度的透视与转换。

教育叙事中的空间既包括真实的物理空间,也包括虚拟的精神空间。

(4)何事

事件是教育叙事的意义载体。

事件描绘的越具体、越生动,教育叙事所反映的意义就越突出,越清晰,越深刻。

教育叙事中的事件,要把意义的追求与探索有机融合在发展描绘的过程中,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教育叙事中的事件要注意起因与结果之间的呼应关系。

(5)何情

情感是教育叙事的主线,以情感人是教育叙事的最基本要求。

教育叙事中的情感描绘,既要非常细致,在细微处见功夫,又要注意取舍,在真实的基础上服务于整个叙事主旨意义的追求。

教育叙事中的情感发掘,要着力于自我真实心灵的解剖。

(6)何因

教育叙事需要强烈的质疑和求索精神,要敢与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要对事件、情感、结果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力图打破常规的看法和自己的直觉感受,用理性的严格对深层的人性进行反省与审视。

(7)何思

教育叙事虽然以接近经验为基本追求,但是对经验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理论思考的淡漠与忽视,而是要在经验中升华理论。

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并以经验的语言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教育叙事中的理论思考,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进和深化实践,而不是为理论而理论。

第16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宁城县大明镇马站小学刘淑红

新课程倡导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恰好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建立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但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这种现象在学校里非常普遍。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也在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如果方法恰当,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既然师生关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好这种关系呢?在这里,我就来向大家介绍我与一个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上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门外站着一个高高瘦瘦的小男生,耷拉着小脑袋,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由于这上的第一节课,所以我只能点了点头,示意他进教室。授课过程中,所以,我暗暗注意了他几回,发现他经常在座位上自顾自地做着一些小动作,学习内容爱听不听。

他是谁呢?课后一调查,与我接班前所了解的情况完全吻合:他是本学期由一棵树小学转入的学生、原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丛培钊。哦,原来是他!

可以说,丛培钊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差极了:上课迟到毫不在乎,第一节课就如此马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治理好。

带着这样的第一印象,我开始了与他的交往。

第二天,一走进教室,我首先向他的座位扫了一眼,还好,他已经坐在位子上了。不过再看一眼,心里又有点来火了:别的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唯独他一人扒在那

里。

我强忍怒火,给学生上课。可想而知,这节课的质量……

机会终于来了。

“丛培钊同学,请你说一说,积累材料的方法,除了我们书上介绍的几种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我尽量使用和蔼的语气对他说。

“……”他站起来,两眼茫然地望着我,嘴巴一动也不动。

几次启发,仍然无动于衷。

很难想象,当时我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只听到自己说:“你给我坐下!下课上我办公室” 。下课后,他低着头跟在我后面来到办公室。几句话过后,我的声调就随即提高了几个八度:“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回答。你上课的心思跑哪儿去了?”

我愣住了:想不到这小家伙还蛮有个性!

事后,我又找了几个熟悉他的学生了解,得知他在原来的学校的三年中,由于经常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带来麻烦,别人都比较讨厌他。所以,上课时几乎没他的事,课后也没有同学愿意跟他玩。时间一长,他变得孤僻、倔强,从不与其他人交流,而且也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流。

原来是这样!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刚好这几天正在阅读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在读其中的《不妨换个做法和说法》时,我不禁为自己的言行感到汗颜:我不就是于老师笔下的反面教材吗?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且有事没事扎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聊天、谈心。当然,丛培钊自然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我发现他渐渐地对我也不那么敌视了。有时,我用余光观察到,他

听了我们讲的内容,还会在自己的座位上偷偷地微笑。

机会总是会光顾那些勇于创造它的人!又是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一首古诗。在学完了字词之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交流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问:“哪位同学能第一个说给大家听?”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我故意迟疑了一会儿,因为我看到他的小手正在那里欲举又放。可想而知,他此刻正作着何等艰巨的思想斗争呀!

“丛培钊,请你说给大家听,好吗?”在其他学生的一片遗憾声中,我选择了他。 “我?”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就请你!”我加重了语气。

在其他学生的静息中,在我充满期待的眼神中,他紧张地捧起课本,整个脸都要埋到课本中,随后发出了一阵宛如蚊哼的声音。

但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籁之音。我不敢说这样就能消除他心中的阴影,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消除我与他之间隔阂的信号。我暗自窃喜。

“很好!”虽然我也没有听到什么,“你说得很好!只是你说话的声音低了一点,光是老师听到还不行,其他同学还在等待着你的答案呢!”

在我的鼓励下,他用稍高一点的声音重复了一遍。这次,学生们全都屏住呼吸,总算听清楚了他的答案——从学生自己购买的《英才教程》一书上抄下的全诗翻译。

我情不自禁地带头为他鼓掌。随即,教室里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再看我们的主人公,满脸羞涩,已深深地陶醉在属于他的掌声中了。

此时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正是由于我的主动转变,才为学生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第17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祖国的强盛,靠什么,靠科技,科技靠什么,靠人才,人才靠什么,靠教育,教育靠什么,靠教师。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总书记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第二句话,重视教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三句话就是尊重教师,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时代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指出“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要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是党和国家的国策,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多年努力,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高。广大教师充分的肯定了党和国家在尊师重教上作出的巨大努力。但是尊师是一种社会风气,并不仅仅是由国家领导说了算,要达到让尊师蔚然成风,关键还是在我们教师本身,只有靠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师的意识,在不久的将来才能使尊师这一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大放光彩。教师如何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师的意识呢?

第一 全面关注学生把爱心献给学生

\"爱学生是永恒的\"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样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学生才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爱学生才能自觉的理解和体会.十几年来,我把对学生真挚的爱化作无声的细语,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孩子一生的志向、人生态度、前途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热爱学生,跟学生相处是融洽的,但在以前,我每当听到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时,一般没有什么想法,有时候偶尔也想到,是否该向学生说声“祝你生日快乐!”,在这次之后只要我知道是某某同学的生日,我总会送上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这个小小的行动竟然会得到很多的回报,当时表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学生的眼里头,我是属于比较关心学生的那类老师;后来是每到节日学生都会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偶尔约定时间到家看望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懂得如何去尊重老师,哪怕是送上一张小小的卡片,或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一次认真工整的作业,一个红红的百分,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来报答,老师也就心满意足了。每当与同事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学生时候,我总觉得比他们更幸福和骄傲。

第二要树立良好的教师表象

我认为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师使命的保证。那么,该如何着手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呢?

1、.身教胜于言教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任何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无论是面向学生还是同事,无论与教育有关的还是与教育无关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教师形象已不单纯是教师自己的,还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成为学生效仿的“人师”,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教师的新形象,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教师的积极行为,往往比任何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我刚担任班主任时,学生的常规教育让我感到很棘手:上课有经常迟到的学生;值日时有学生悄悄溜走;有乱丢垃圾的学生;学生的课桌椅不能摆放整齐;下课追逐打闹的学生大有人在„„刚开始面对这些情况时,我总是把犯错的学生大声的训斥一番,尔后在班会课上加以强调,但收效甚微。我尝试着改变方式: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自己首先做到,早来晚走,我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学校,晚一小时离校,每天自己早早到校,带着学生晨读,对迟到的学生不再训斥,而是用目光示意其进教室;课间主动拾起地上的纸屑,打扫垃圾,并和学生一起值日,主动整理一些不整齐的课桌椅„„渐渐地,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地改观。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行动,使老师在学生面前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了行为的表率。最终以自己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赢得权威的影响力。

2、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使者。一位受学生信任和欢迎的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教学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精通本行。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以渊博的教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学有所得。多年来我不断拓宽知识范围,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针对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补充原有知识的不足,

这样才能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新条件下的新要求,才能树立教师学而不厌,追求不息的好形象。

3、尊重学生互献真情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深刻的意识到要想做一个学生和家长都公认的好老师,爱是前提,尊重是基础。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具有各种思想活动的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喜欢和信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给予热情、全面的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熟悉和了解学生在班集体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知道每个个体的优点、缺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性格特点是什么,形成性格特点的外部性格是什么,等等。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走访学生家庭或与家长经常联系,并从平时的细微观察中去了解熟悉学生的情况,尽可能拓宽和学生接触、交流、相处的范围,以增进彼此了解和心灵的沟通,从而奠定因人施教的基础。例如:我班学生苏杰是一个性格活跃、思维敏捷、好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师引导得好,将是一名好学生,否则,会产生不少麻烦。根据这一情况,我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该生从小父母离异,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了好强、好动、依赖的生活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我便经常进行个别交谈,了解他的思想,肯定并表扬他关心班集体,劳动积极,有上进心、好胜心等好品质,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希望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争当各方面表现的优秀学生。他听了我的这番话后,非常感动,从此,他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无论是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都愿意向我诉说,让我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为了鼓励他,我还将他选为班上的劳动委员。我力求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并不是令学生仰视的说教者,而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平常人,有不少的缺点,也会办错事,但我一定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样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理解我们,尊重我们。

4、建立平等友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具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恰当的教育,师生如果心心相通,教学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要欣赏学生,而不要厌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片面地以考分高低和一时的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不宠爱优生,更不歧视差生。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就是说教师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言行的想法和态度,这样才能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只要老师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关爱和友情,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育人原则。师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就能够克服。有时个别学生对个别老师的态度和举止会因为激动而有失分寸,甚至粗暴无礼。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宽容大度,而不应该打击报复。作为“人梯”的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与师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灵活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学生成为文明、守纪的人,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真正树立起一个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才会受到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

5、协调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成材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着的关系。有些老师可能是“恨铁不成钢”,学生一出毛病,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发顿怨气,批评一通,使家长有“难言之隐”,极大的挫伤了家长的自尊心,达不到预期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研究学生问题时,我们老师要意识到每位家长都希望有个引以为荣的子女,都那么要强、爱面子。老师绝不能“越位”的训斥家长,“居高临下”地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同时更不能把学生的过错加在家长身上,把对学生的气撒在家长身上。这时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语气,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好学生的问题。信任尊重家长,做到胸襟开阔。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然后要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只有这样,以情动人,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在家庭和学校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共同完成好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要及时进行心理换位,使自己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喜学生之所喜,忧学生之所忧,将自己的精力、智慧、情感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诚意所打动,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家长

也会通过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良苦用心而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使我慢慢的明白良好的教师形象,对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抓好感恩教育

尊重教师,对普通家庭和学生来说,发自内心的感激和问候比什么都重要。为人师表、授业解惑。一个优秀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必定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这个时候,能获得学生和家长一句真诚的问候,就足够了。我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教育我的学生学会感恩,于是我找些赞美老师的文章让班干在班会课中有感情的朗读,收效很好:

1、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使学生明白,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和老师及及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没有感恩心的人格是不完整和不健康的。使学生能在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顾及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记仇甚至报仇。用感恩的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校风。

2、通过感恩教育使师生学会“回报”。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感恩与“回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不报非君子”,不会感恩、不愿意感恩或者知恩不报,是缺乏修养、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表现。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学会如何去回报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国家和社会。

3、通过感恩教育,更高层次地让学生明白在知恩图报的同时施恩不图报。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当抱着宽容的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否则你就不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去帮助别人。

4、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从课堂纪律,学习上、做作业上、与老师打招呼、节日自觉的问候老师等方面体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从内心上感化了学生。

第四,有意识的开展尊师重教的主题班会

经过长期实践,我认识到孤掌难鸣,要带好一个班只靠班主任单枪匹马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团结科任老师,大家形成一股合力,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这是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而目前,独生子女——倍受家长呵护的一代——尊师观念有所淡化。那么怎样促进学生尊重老师呢?经过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一个旨在调动全班同学尊重师长情感的班会。

如今,走进美丽的各个校园,总会感受到同学们浓浓的尊师之情。每天清晨,执勤的同学在自己校门口亲切地问一声:老师好!教师节,同学们会向老师送上一张张精美的贺卡,课堂上,那专心致志的目光表示出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这些都折射出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校园所绽放出的绚丽色彩。这一切难道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吗?没有老师的影响和铸造,在校园里会有浓浓的尊师之情吗?希望那些仅会在教室里上课的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18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乾安县第七小学

刘丽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全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海量阅读的实验课题。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营造积极的读书氛围。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在我的班上,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随时都能找出好几本课外书,有的是班级准备的,有的是学校的必读书目,还有学生们自己准备的书籍,让学生一有空闲,就可以有书读,或者随时有了读书的欲望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读书。现在,课余时间在走廊上闲逛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大家都喜欢捧着书本津津有味的阅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我校的阅读活动一直丰富多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纷纷诵读起了《三字经》、《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论语》等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每周还有一节阅读的指导课,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我结合班级情况经常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读书交流会……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科学小博士”等。在我们教室的后墙壁上还贴有一张学生的阅读评比表,期末我们还要评出“阅读小明星”。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三读”法。

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会作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作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的“佳作”,张贴在班级的“百草园”里供全班同学阅读。 3.学习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的方法。如学生整体阅读了沈石溪的《狼王梦》后,我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其写作的水平。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好读书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 1.说一说。

我班坚持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训练,即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可以是国内外的一则新闻,可以是一件趣事,也可以是新学会的一首古诗,还可以是一段佳作……仔细观察,真是说者神采飞扬,听者兴趣盎然。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我才真正的明白“问渠哪得清如水,惟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2.赛一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持之以恒,我利用兴趣活动课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好读书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让阅读的习惯成为自然,成为茶余饭后的一大乐趣,才能真正的说:课外阅读——说爱你也容易。

第19篇:教育叙事

教育教学叙事

肇东市宋站中心小学 刘丽

孩提时代,我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三尺讲台,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收获桃李。1998年我七台河师范学校毕业,满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分配到宋站中心小学任教。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一直都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此,钻研教材,琢磨教法,苦练基本功,向老教师讨经验,这一切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在工作中,我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理论上坚持不懈地学习,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有关教育理论以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而不断地丰富自身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教学水平。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我于2002年9月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刻苦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又在2002年取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文凭。

在业务水平上坚持不断提高,认真学习《教育法》《纲要》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努力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正确而全面地分析处理教材,刻苦钻研大纲,熟练地驾驭教材,了解和把握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进而实际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市里和学校组织的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在2009年3月参加了市里“十一五”期间新一轮的小学教师语数学科岗位培训,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共240学时,成绩合格。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主动出示范课、公开课等,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取长补短,热情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应变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由于个人的不断努力、同行的帮助以及校领导的热心指导,取得了点滴成绩。2006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同年所出的公开课《垂直与平行》被市进修校评为一等奖;2005-2007年在数学学科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被绥化教育学院评为“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绥化市教育学院电化教育部评为“绥化市中小学理科实验教2学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先进个人”,。同年度,在“农远应用优秀教案”评选中,我所写的教案《可能性的大小》被评为优秀教案;2010年在全市小学教师教学大奖赛中我所处的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课被评为优秀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又积极撰写论文:2007年我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创新技能 改进教学方法》被市教育学会评为一等优秀论文;2009年我所著的《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黑龙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六届优秀科研论文评审会上,被评为壹等奖。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不断学习和体会新课改精神,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以来,我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完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强化道德修养,努力做好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我要做一个永耕不止的播种者,为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书写新的篇章!

第20篇:教育叙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后进生转化(转载)

做好后进生转化,是广大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时又成了人们喊的口号。在一个班级真正能让一两名后进生转化为先进绝非易事。需要教师认真的观察、分析、座谈、鼓励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劳动。而后进生转化工作应从草根抓起。

今年教一年级,从未教过一年级的我真有些不适应。天真的孩子们如同一张张白纸。如何在一张张白纸上绘制他们喜欢的颜色、书写辉煌。我茫然。

记得在开学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一名女同学没来上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孩子要逃学。第二天找到她问其原因,这个小同学说:“我笨,啥都不会。以后不想来了。”听后我为之震惊,一个八岁的孩子就承认自己笨,开学不到三个月就想要逃学,祖国的花朵还没有开放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办?一种强烈的教师责任感驱使着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下午把她从最后一桌调到了第一桌,从此这个孩子成了我特殊关注的对象,上课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结出,学困生原因如下。

1、学前基础差。部分学生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能口算,而她,五以内的加减法数手指都困难。

2、上课不听讲。倾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课堂上让学生看黑板,大多数同学抬起了头。提高声音再说一遍看黑板,还有几个人没反应。用教鞭敲一下桌子,会把他们吓一跳,不知干什么?

3、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丢三落四。上学前不检查书包,书本无序排放,用时找不到。上课爱搞小动作。自习课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没主见。胆小,不会的从来不问。

4、父母不在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基本上不做家庭作业。

找到了病根就要对症下药,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孩子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孩子的脸上有笑容了,课堂中善于表达了。见到师长主动打招呼,课下和同学们玩的很开心。成绩从原来的二三十分上升到七八十分。

也许不是那名同学告诉我我真的要误人子弟。孩子是无辜的,在这个连乌鸦飞来都要哭着飞走的穷山村,教师更应该多一些爱心。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