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理想的风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田野里,公园中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放风筝的身影,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背过的一首古诗《村居》。同学们爱放风筝吗?放风筝时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愉悦的心情来写这个“筝”字(提醒是后鼻音,第一声,在和风组成“风筝”一词后它读轻声。学生读词)

有一位叫苏叔阳的当代作家,每逢看到那一只同蓝天白云戏耍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请看他离开这位老师近三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相信学完本课,你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正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1、连翘花(出字图片)

2、扶摇直上

3、翱翔盘旋

4、气喘吁吁

5、功德无量

四、理清文章脉落

1、这篇文章是写谁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写人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要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分两步完成:

(1)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指名概括。

(2)再将每一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指名概括。 (3)相机完成板书: 笑谈腿疾

艰难板书

开心放风筝

2、课文1~3节写什么?(板书:忆起老师)

课文10~11节写什么?(板书:思念老师) 3.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品读1~3节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写景导入,很有特色,齐读1~3节。

2、指导第2节的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种景物?把它们当成什么来写的?

文中的句子与这个句子比较:柳枝绿了,连翘花开了,风筝飞上天了。(文中的句子好在哪里?)

3、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又,每逢,不由自主)指导品读

1、3节。 4.指名读一读这几小节。读出景美、情美来。

六、品读

10、11节

1、自由轻声读10~11节,体会作者对老师那深深的思念,感受他们浓浓的师生情谊。

2、请一位同学朗读。

3、师介绍苏叔阳生平材料,点出他的学业,工作、品性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

其实,苏叔阳一生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他在一篇回忆录里说:高中毕业后,受小时侯教历史的刘老师的影响,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开始了,他由一名大学教授变成一位伞厂工人,每天受到非人的折磨,就在他快要绝望时,是刘老师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笑对命运。

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灾难又一次降临了。他的身体接连遭受病魔的袭击。1994年他因肾癌切除了左肾,2001年癌细胞又转移到肺部,手术后不久,又发现他脾脏内有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再次想到刘老师那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他一次次与癌魔抗争,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抗癌十几年中,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4、再请同学读10~11节。

5、教师引读: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我——(刘老师) 面对病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我力量——(刘老师)

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苏叔阳把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敬意都包含在这深切的呼喊声中——(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那一声声深切的呼唤饱含着苏叔阳对老师无尽的思念。

刘老师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他一直在作者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下节课我们将从其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以及影响作者一生的人格魅力。

七、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件,我们认识了生命顽强、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叔阳对刘老师的绵绵思念之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课文,从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他们那浓浓的师生情,去品味那在我们心中升腾起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

出示: 问题

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在回忆刘老师这些动人心弦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指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魂牵梦绕了30年呢?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随着作者的追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学习小提示:

1、小组内自选感动你的故事。然后自由默读相关的段落,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语: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哪个故事打动了你?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 笑谈腿疾

1、师生交流:

①以外貌描写介绍了刘老师的慈祥、忠厚、身有残疾的特点。

②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从“笑”这个词我体会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

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 。 师: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2、感情朗读:

师:你们能透过文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人物,很好。我觉得无论怎样,一个正常人失去一条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刘老师却是笑着说自己的腿残,是何等的乐观啊!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来说一说?试读——指读——评价——再读。

③刘老师笑得那么自然,说得那么轻松,可同学们听了心里却是酸酸的。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同学们由笑声→酸涩→尊敬,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以后我们写作时要多有这方面的细节刻画。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3、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出示: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过渡语:又是哪个故事,哪些细节深深地感动着你呢?继续

(二)旋转板书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①(“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多少次”(体会敬业执着)(刘老师的坚强;他对工作的热爱) ③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他的意志非常坚强。

师:④一个残疾人能这样笑对人生,的确很坚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身残志坚”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

乐观与自信等)

3、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他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这心跳源于(对刘老师的担心;这心跳出于对刘老师的敬佩、感动。

4、感情朗读:

②这心跳里包含了这么多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出示:第五小节

②师: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情景。

4、是呀,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同学们的心,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怪作者说(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放追飞风筝

过渡语: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8自然段

(1)刘老师在春暖花开的之时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可见刘老师很有生活情趣,有自己的爱好。 (2)“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最精妙的是黑燕子风筝。”体会到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

乐观。(他能扎出这么精妙的风筝,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3)“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决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4) “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交流感受。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出示: 语言文字训练。

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也许会想———————————————— (预设:

1、这只小燕子,多可爱,多自在。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吗?多快乐,多自由。

2、风筝啊,飞吧,你载着我的梦想高飞吧。

师:对!此时,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 他想到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他还会想着什么呢?(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师:你想得太对了,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理想的风筝。(指着课题说)

(5)是的,当他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时候,“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体会到刘老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热爱生活,童心未泯)

B、告诉学生(5)是的,当他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时候,“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刘老师那张洋溢着快乐与满足的笑脸,我也为他感到快乐。

2、感情朗读。那么就请你带着这份快乐与满足读一读这句话,也把这份快乐带给我们大家。指名读。

2、(9自然段。

①“故意撒脱手”(挑战自我

自信自强)

②“笑着

叫着

蹦跳着

喊着”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3、整合:同学们的感受都非常真切、朴实,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带着这些感受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课件出示A、(引读)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B、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C、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因为他感到了、、、、

4、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出示: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5、小结: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6、(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94年切除了左肾,2000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出示课文插图A、同学们,此时,再看到这张插图,你们要说点什么呢?每个人都想一想,然后举手,与大家分享。(学生自由畅说)

三、升华情感

1、是呀,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

同学们,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可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绝,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乐)朗读: 出示: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 思念您„„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作者思念刘老师什么呢?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学生可能说: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2、学生交流并及时评价。

老师指着板书说:是呀,作者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着、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

同学们,思念,是一种牵挂,也是一种关爱。从你们迈进红旗小学的第一天起许多老师用他的智慧和心血陪你们走过了六个春秋。时不待我,你们即将毕业,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你们的老师,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