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平均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4: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李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看,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1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13表示什么意思?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教师:我们知道了“13”是环保小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那平均数代表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2)旧知再现,比较单人的比赛。 出示表一:

教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3)新旧联系,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成绩。 出示表二:

教师: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结果,谁赢了?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学生:女生队比较简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得到19这个平均数。 学生: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8+20+19+19)÷4=19(个)

教师:男生队数据计算比较麻烦,用计算器来帮忙,(19+15+16+20)÷4=17.5(个),这个17.

5 3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是小数,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平均分得到的数,剩的2个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多了0.5个,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教师:现在谁赢了?怎么比出来的? 学生:因为19>17.5,所以女生队赢了,

教师:为什么用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教师:谁来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计算的方法,教师完成板书。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3.回顾小结

4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平均数。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

预设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计算的方法,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3组数据的比较,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不同场次不同方法的比较中可以感知到,用平均数解决此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具有多样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时突出了“不公平”三个字,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2题的第1个问题

教师:先估计一下这些同学们的身高和体重,再计算,可以利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教师:这里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是什么意思? 学生结合题的情境解释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2.拓展练习。

(1)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cm,这种说法对吗? (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0.8m,小明身高是1.3m,下去会有危险吗?

(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等学习方法和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方法的强化,更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的良好契机。一个好的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

5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乐。)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完成“做一做”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制作统计表和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后,再和自己的身高、体重比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的设计,紧扣教材的重点,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6 / 6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