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3 08:36:3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内涵、特点。2.会运用平均数的特征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建构概念

1.李俊平3分钟各投中5个、5个、5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一般水平?

2.闻山河3分钟各投中3个、5个、4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一般水平?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移多补少”的方法。

3.者夏东3分钟各投中35个、7个、2个球,又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一般水平?

结合交流,揭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进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4.张老师想投四次,如果是你,你会答应吗?如果张老师前三分钟各投中5个、4个、6个球,你觉得张老师可能会赢吗?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结果怎样?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或9个,情况又怎样?

二、拓展理解

观察四次情况,你又发现了平均数的哪些特点?

结合交流,随机揭示平均数的“均差之和为0”的特性。

三、实践应用

1、平均身高。

(1)篮球队的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会不会是155厘米?为什么? (2)结合实际情景,深化学生的认识.

2、平均水深。

(1)平均水深110厘米,身高130厘米的冬冬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2)

结合实际情景,深化学生的认识.

3、平均寿命.(1) 介绍最新中国男女平均寿命的数据.(2) 辨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推荐第2篇: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 3.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利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 生:……

二、引发问题,促使探究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这样比怎么样? 生:不公平

三、感受概念,建立模型

1.师:好厉害也!向老师说不公平。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班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

生:那就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

师: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听懂老师的问题。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

生:就是把它们平均分成。

师:你说的怎么平均分?譬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每队的平均数。(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求平均数,可以摆一摆,移一移也可以用算式求出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指名学生回答) 给学生提供平均数的信息: (1)上学期我校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我们三二班平均每人捐款4元。你知道这4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2)我们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 2.小红家2005年每季度用水量统计表季度用水量(吨)一16二24三36四27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16+24+36+27)÷4(2)(16+24+36+27)÷12(3)(16+24+36+27)÷365.3.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如果用100分表示心情很开心,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心情打个分数,再算一算你们组的平均得分。

推荐第3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三年级(下)92页~9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

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 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三年级 男女生的套圈比赛。

2、出示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从运动会导入,引起学生最感兴趣的套圈比赛,从而 出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避免了直接出示统计图的单调。】

二、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

1.质疑:你觉得是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

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多种方式表达男女生套中的情况。 2.提问:在这么多的看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而且是最公平的呢?

小组讨论,统一看法,交流结果。 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 (1)移多补少法。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

质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一个是除以4?一个除以5? 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3.思考: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平均数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中最多的要小,比最少的要多。 4.师小结:

(1)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

(2)刚才我们学会了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策略在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拿一拿、算一算。 完成想想做做

1、2.2.想一想、说一说。

完成想想做做

3、4。在小组里讨论后回答,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多教学手段,创设了良好 的学习环境。学生手脑并用,使知识和感情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略

推荐第4篇: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51597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51597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

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

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 (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 (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 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 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

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推荐第5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解决问题,感受意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评价反思,感受成功”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套圈比赛视频。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三五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一场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一组和二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二组人数相等) 师提问:从图上你能看出一组和二组,哪一组的套圈的水平高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判断】

(引导学生发现:人数相等时,比较两个组各自套圈的总数就可以比出两个组套圈水平的高低。)

3.出示一组和三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三组人数相等) 师:一组和二组比一组赢了,那么一组和三组比又会是哪个组赢呢?

【学情预设: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可能说比总数不公平】

(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比出一组和三组哪个组套的更准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呢?

【设计意图:利用人数不相等的比较,再次激发矛盾,引发争论,学生在据理力争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突破难点。】

二、解决问题,感受意义 1.学生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让每人套中的的个数一样多,提出可以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想法。

师:大家可以在统计图上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展示学生“移多补少”的过程。3.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可以在图上看到第一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7个;第三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6个。所以,第一组的水平高一些。)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就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5.深入理解平均数。

师:一组的平均数7是指一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三组的平均数6是指三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不是)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多,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和平均数一样多】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平均数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一组的平均数7和他们小组王宇套中的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平均数7和6可以代表什么?王宇的7个能代表他们小组的套圈水平吗?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 1.提问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了一组和三组套圈的平均数,并比出了这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比赛的人数很多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能很快的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师:你会算出这两个组套圈的平均数吗? 2.观察(出示第一组移之前和移之后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移之前和移之后套圈的总数不变,要想让每人套的一样多,就要用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来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演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过程。

师:你能给这样的方法起个合适的名字吗?(先合后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出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知识的一般规律。】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比较三组和二组哪个组套的准的问题。师: 2.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1)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小河平均水深130cm,灰太狼身高145cm,他过河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

1、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定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强调对平均数意义、特点的把握,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淡化单纯学习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比较,目标定位准确。

2、选择的学习内容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套圈水平等都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构建的过程 体现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意义时,以拍球活动导入,教师以游戏者的角色介入学习过程,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是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组套圈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平均数都可以判断哪个组套圈水平高,但当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作者简介

辛慧军,女,小学高级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省骨干教师”,“首届山西省青年教学能手”,“第七届中小学教学能手”,“三晋名师”等称号。现任教于山西省宁武县实验小学。

推荐第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师:同学们,喜欢球类活动吗?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球类活动,(多说几个)真好,我们304班也和你们一样喜欢篮球,前几天,他们刚刚举行了一场一分钟投篮比赛,这是他们男女生投篮比赛情况,请看,老师带来其中两组投篮的成绩。(出示图片一)

师: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想说什么?

预设:谁投的最多、最少、男生的投篮成绩低、女生的投篮成绩高。

若学生说出男生的投篮成绩低、女生的投篮成绩高,师马上接着说

看来女同学的投篮水平高一些。

若出现冷场,再读总数(5+9+7=

21、10+4+7+3=24)一个是几分,另一个是几分?你们都同意? 生:我不同意,男生人数比女生少。 生:人数不等,这样比不公平。

师:你们的意思说人数不同时比总数是不公平的,那该怎样比才公平呢?

如果学生说,男生再添加一个人,师就说,比赛已经结束了,你说怎么办?

如果学生说去掉一个女生的成绩,师就说,你们同意吗?说说理由?

把女生的最高分去掉,师就问如果你是女生,你会同意吗? 去掉女生的最低分,男生会同意吗?

师:那有没有一种更公平、更合理的方法来比较男女生的投篮水平呢? (从而引出学生说比男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几个。)

师:呀,平均,我们以前已学过,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每份同样多。 生:就是同样多。

预设二直接比平均数

若学生直接说出比男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几个?也是这样引,呀,平均,我们以前已学过,这位同学已经知道,其他同学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我们就把不一样的东西变得同样多。(板书)

师:(指着这幅图说)请看,怎样把这几个不相同的变得同样多,谁有好方法?

我们手中都有这幅统计图,可以动手画一画、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前后桌说一说,好吗?开始,

师:可以了吗?谁愿意到展台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们小组是用移的方法,从投的多的那里移给少的,得出男生平均每人投进7个,女生平均每人投进6个。

师: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还有吗,你也是这样移吗?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咱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回顾一下同学们移动的过程。你们瞧,从多的里面取出一部分移给少的,用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我们找到了同样多的数。(板书:移多补少)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们是先把男生投中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3,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进7个, 女生我们也是先把女生投中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4,求出女生平均每人投进7个,(生说师板书)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这种方法的,你们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先合再分)

师:我们班的学生真是了不起,想出了不同的办法,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6是谁的,是指每一个人都投进6个吗,它是一个什么数? 师:对呀,在数学上,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就说它是

10、

4、

7、3这四个数的平均数,7是

5、

9、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反过来,

5、

9、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7。师:(指着第一个算式问):这里有两个7,他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表示是他自己个人成绩,平均数7表示男生的平均成绩。 师:你学得真好,真正明白了平均数的意思。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移多补少或先合再分都能找到同样多的数,但在运用时,我们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要不我们也来试一题。

三、质疑问难,深化理解意义 练习:

师: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这个13是个什么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这个平均数13跟这四位小朋友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

14、

12、

11、15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比平均数大,有的比平均数小, 生:他在这些数的中间。

师:你的意思是说它在最小数11和最大数15之间。 师:那你能看出平均数会是在哪两个数之间吗?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不好?那你有信心说得比他好吗?我们来看看。 练习

下图中的虚线是表示某个投篮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想一想,你认为哪一幅图的表示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 师:看来,303班个个是学习高手,好样的。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带来了一则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实验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0岁。 (1)“平均年龄40岁”你怎么理解的?

(2)如果想让我们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降下来,有什么办法?

师:说得真好,调进年轻老师就是说加上小的数,平均数就会变小,如果加上大数,平均数就会怎样?(变大)

师:你还能举几个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吗? (若学生说出经典的,师就表扬,好样的,) 师:看来,在我们周围处处可以找到平均数,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

师:小明家最近开了一家饮料店,这是他家前三周卖出奶茶情况,请你看着这幅统计图估一估小明家本周该进多少箱奶茶?

推荐第7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数。

【评析:“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板书:(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这是我们班李x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究竟是多少呢?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96)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说什么?

生1:李x‟,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148,147,149,……

)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①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②交流反馈。师:看了两

(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①会

②不会

③可能会 ④可能不会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生l:我认为不会。因为小丽身高134厘米,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差了8厘米。

生2:我反对。水平均深126厘米,并不是所有深度都是126厘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不到126厘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26厘米,甚至超过134厘米,所以我认为小丽会有危险。

生3:我反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6厘米,小丽可以在浅水区学游泳,我也这样学游泳的,很安全。

师: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评析:小小争辩会,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2.师: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评析: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评:整节课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教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地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自己来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推荐第8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绝对值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绝对值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行总结并熟练掌握绝对值的性质。2.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值性质的总结、概括与理解。 难点:绝对值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老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的性质》,通过上节课对绝对值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以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绝对值的概念。谁能用数轴来解释一下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 首先请大家来填一下这个表格,一会儿我们来对一下答案,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纵向观察表格你会发现什么呢?

学生:正数的绝对值是正数,负数的绝对值还是正数。

老师:这小组表现真棒,那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数的绝对值与它本身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老师:很好,谁能借助数轴,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具体来解释一下你得出的结论?

学生:比如,|8|=8是指数轴上8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8,也就是正数的绝对值是正数,|-1|=1是指数轴上-1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1,也就是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老师: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数轴上除了正数与负数,我们还漏掉了一个数

呀,漏掉了哪个数?

学生:零。

老师:很好,请思考零的绝对值是多少,借助数轴又该怎么解释呢? 学生:|0|=0,是指数轴上零这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零。

老师:非常好,大家把绝对值的性质都总结出来啦,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这称为绝对值的性质。

二、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

(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比0大 (2)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3)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练习2:分别求出以下各数的绝对值

7,-1/100, 0,-1,-4.1,-0.5, 2/3 【结尾总结】

本节课结尾,我会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绝对值的性质:

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2.特别的,0的绝对值是0。

推荐第9篇: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体会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能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会把物品和数字平均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种运动?四(1)班的孩子也很爱运动,他们将进行踢毽子比赛,请你们来当裁判。

请一个同学宣读比赛方法:分组男女团体赛,半分钟,按技术高低判定输赢。 来看看他们的成绩,左边是女生成绩,右边是男生成绩。女生派出4人,男生派出4人。好巧,女生每人都踢了6个,男生每人踢了7个,男生赢,还是女生赢?怎么看的?

比总数,再引导看一般水平,女生每人6个,女生的一般水平就是6个。男生每人7个,男生的一般水平就是7,男生的一般水平比女生高。 女生敢不敢再赛一场,让我们快来看看第二轮成绩。 各位裁判,这一场,谁赢了?你怎么想的? 女生:6+9+7+6=28 男生:10+4+7+5=26 在黑板上列式。

这一场女生胜利了。这一组一个请病假的男同学来上学了,正好赶上了这场比赛,他也要参加,你们同意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四(1)班的女生商量了一下,同意了,看到成绩后,就得意地笑了。女生为什么会得意地笑了?女生总共28个,男生总共30个呀? 生:因为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比的是一般水平。

师:一般水平,就是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最后变得同样多了。求一般水平的这个数,我们现在就是求平均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平均数,从字面来看,就是把原来不平均的,变得平均了。女生

6、

9、

7、6个,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男生

10、

4、

7、

5、4,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和同桌讨论。汇报。

师小结:平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二、巩固新知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生活中你有听过哪些平均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咱们来看看。例子1:903路公交车,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是10分钟。例子2: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20年日均起降700架次飞机。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130厘米,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信息,估平均数,求平均数。谈建议。

三、拓展

如果男生再加一人参加比赛,这名队员踢几个就能和女生打平手? 思考并汇报。

四、课堂总结 谈谈收获。

作业:书93页第

1、

2、3题。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同样多

一般水平

求和平分

推荐第10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河镇中心小学 王红莲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例

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单每人1张(共53张),口算成绩统计表每组1张(共8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每小题一分。),本次比赛以小组成绩作为评比条件。

师:时间到,现在我公布正确答案,请同学们自己打分。并请小组长完成统计表。教师到学生中检查完成情况。

师:各小组都完成好了吗?那现在老师把各小组的成绩填到我的统计表中。我们来看一看各小组的排名。

(此处多媒体出示统计表及排名)

师:同学们,你们对老师给出的排名有异议吗?你认为公平不?如不公平,你准备如何办,用什么数据来进行小组排名更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课件出示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

提出问题:从图上你收集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1) 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怎样移动才能使4个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同样多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先动手移一移,然后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移动的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教师引导,总数变了吗?没移动之前每一排个数和移动后每一排个数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总数不变 不相等 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这个平均数量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

(让学生理解:它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总数平均分成4份。)

(2)先合后分求平均数

当一组数据多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课件演示总结方法

2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评出口算优胜小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生活中的平均数。

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就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吗?

(2)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你认为对吗?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第11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教学建议提到: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求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课标同时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标要求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与策略。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设计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作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

1、游戏:口算竞赛。

同学们,刚才老师把大家分成了8个大组。请组长汇报:你们是第几组,有几个人?好,我们现在就来进行一次口算竞赛,看哪一个大组在30秒的时间内做对的口算题最多,成为今天的口算冠军!

请拿出口算题卡,准备,开始!①学生做题。②订正答案。

师:停!谁来对一下答案。(学生说,教师出示课件)下面的谁做了?你说?下面的有谁做吗?(没有)

③数一数:本着诚信的原则,数一数,你做对了几道题,标在口算纸上。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④组长统计:

师:请组长收集本组的口算题卡,统计本组成员每人做对了几道题,写在这张统计表中。开始!写完了,交给老师。

2、质疑:(实物投影展示)

现在每组的数据都在这。想一想:怎样比较哪个组是口算冠军呢? (生说加起来)这样行吗?不行,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发现这里面第()组的这个同学做对了()道,是最多的。那评选他们组就是今天的口算冠军,行不行?又不行,为什么?不公平,那怎样才公平呢?(把总数平均分。)

(二)多种实例感受平均数

1、请同学们算一算1组和2组平均每人算对多少道题。

2、平均每人算对15道。这15是什么?(不是每人,是多的给少的。)

3、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也就是我们算对的数量一样了。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就是——平均分。

4、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还来比总数,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说,是谁,来到了我们中间?(平均数)

平均数来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此时此刻,你不想面对平均数跟他说两句你赞美的话吗?平均数啊,平均数,谁想跟他说一句?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你不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吗?(平均数,帮了我们大忙。)

5、平均数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来了!想一想,在过去的学习中,你在哪碰到过他,什么时候需要算平均数啊?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三)结合实际估算平均数,练习计算平均数。

1、这是我们班运动会同学们的报名情况统计。

看到这副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我想提个要求,不许计算,估一估,看看这副图,请你估计一下这4项比赛平均项比赛有多少人参加?同学们,估计就可以不准,只报你猜的那个数就行。

算出准确的平均数(鼓励算法多样化:平均数或移多补少都可以) 明白:平均数要比最少的数多一些,最多的数少一些。

2、出示例题图:这是我校篮球队的队员。看一看,周围的观众在讨论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出示身高的统计表。这就是两队的身高记录。这些队员中,谁最高?既然王强最高那可以说欢乐队身高高一些么? 想一想:怎样比较哪队的身高比较高呢? 用总数计算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比较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3、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屏幕出示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不会游泳。他的身高是135厘米。如果他在这条河里面玩耍,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给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么?

六、作业。

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一个调查作业:调查本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第12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统计与平均数》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张继安设计、执教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2~9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材选择了一个小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分两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层次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而又不能圆满解决的现实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第二层次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交流。在第二个层次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直观地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揭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想想做做”中既安排了巩固求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也安排了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的练习。

教学中,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极富挑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多角度思索、交流中,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和实际需要,最终借助条形统计图的感性支撑,让学生自主探索、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作用和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会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体悟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

提前开展套圈游戏,制作课件。为学生分组活动提供可移动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再现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课外活动我们进行的套圈比赛还记得吗?(课件出示套圈游戏热闹场景)当时你套中了几个?

2、(课件分别出示第三小组4人和第四小组5人套圈情况统计图)游戏结束后,我们对套圈情况进行了统计。(板书:统计)从这两张统计图上,你分别知道第

三、第四小组套圈的哪些信息?

3、提出问题:把两组套圈情况作一比较,你觉得哪组同学套得准些?(将两组统计图放置一并出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想法:

①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 ④分别算出2组套中“总数”进行比较 ②用最少的个体进行比较

③单个个体逐一比较 ⑤分别算出每组平均人套中的人数

2、组织全班同学分别对每种方案“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发表看法。(经过对各种方案可行性讨论,让每位学生充分感受到,只有分别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即求“平均数”来比较,才公平、可行。)

3、分组讨论:怎样求出第三小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可以移动小组内活动统计图)

4、全班交流:

方法一: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使第三组4人套中个数同样多。 (要求上台边汇报、边演示,教师适时提出“平均数”概念,并板书,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移动”过程,红线突出“平均数”7个。)

提问:平均数7个是第三小组每个人真的套中7个吗?怎样理解平均数7? 我们是应用什么方法得到平均数7个的?

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把每个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板书:6+9+7+6=28(个) 28÷4=7(个)

归纳: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5、谈话:第四组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注意: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时突出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是“4”?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移多补少”过程)

6、提问:现在你能比出第三组套得准些还是第四组套得准些了吗?为什么?

7、全班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支数。

(2)指名汇报对三个笔筒铅笔进行“移多补少”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支数表示什么?还有其它办法求平均数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讨论后,通过课件展示球队队员照片,并标出平均身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下面一些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1)期中考试中三(1)班的数学平均分为80分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明道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师:是不是每人都捐款3元呢?是什么意思呢? (3)全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4厘米。 师:可能有同学的身高是150厘米吗?为什么?

第13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一)教学设计

濮阳市华龙区石化路第二小学 孙 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1,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1 学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教学准备

实物; 多媒体课件;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调查本组成员的身高和体重情况填在统计表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呢? 生:〃〃〃〃〃〃〃玩卡片。

师:同学们喜欢玩卡片,老师手中有20张卡片,要分给4个小组的同学们(每组分得的数不一样)你们对老师这种分法有意见吗?

2、学生提出质疑。

生:老师分的不公平,有的小组卡片分的多,有的分的少。 师:那怎样分的公平呢? 生:每组分的卡片一样多。

师:每组分的卡片同样多,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师:每份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指明学生演示并说明给的过程。

2 生:因为第一组分的比较多,所以把多的移出来要补给少的,使每个组的卡片数量一样多。

师:现在每个小组分的卡片同样多。我们通过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使每个组的卡片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 (板书),

师:现在每组平均分了多少个卡片?(4个)师:咱们再来看看卡片的总数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这里的平均数是几?(4)

今天,咱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板书并揭示课题

2、探索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出每组平均分的卡片数,那么还有其它办法求出他们的平均数吗?

生:我们可以把卡片都收过来再平均分。学生动手演示 师:谁能用算式来表示?

指明学生汇报展示:16÷4=4(个)

师:这里的16表示卡片的(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4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得出的4是它们的平均数。(板书) 师: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呢?

3 生1:平均数,你很公平。

生2:当有不公平的时候,平均数你就来了。

3、打开书P42例1,初步应用(出示例1课件)

(1)例1用了几种方法求平均数?请说出分别是什么方法?(2)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指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移的过程,课件演示。

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相比较,有的比它多,有的比它少,有的和它一样多。

小结: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生活中的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平均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三、拓展应用

组织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着重要求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巩固练习

4

1、出示课件

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2、口算比赛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3、做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4、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出示课件

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

5 师:平均水深可能比120厘米深,可能比120厘米浅,也可能正好是120厘米,它的实际水深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课下测量你们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跟其它组的成绩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一) 移多补少

16÷4=4(个)

(14+12+11+15)÷4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2÷4 =13(个)

第14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 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⒊ 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材分析】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球吗?都喜欢玩些什么球?

生; …………

师:“呦,孩子们喜欢的球类运动可真多,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师将全班分作两个组,请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1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正式比赛后,教师宣布比赛结果。

(2)安慰输的那一队并且加入该队,排球,计数。重新宣布比赛结果。

(3)学生之间肯定发生争执。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队的水平呢?”

(4)请生说一说。

(5) 引出平均数,板书课题。

(6)看课题提问:

你想知道些关于平均数的什么知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也可以看课本42也自学。”

(2) 请生说一说,怎样求我们拍球数量的平均数。

(可以是移多补少,也可以是算式解决)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以其中一个平均数为例,问:这个数代表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数的?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一)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2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20+23+26+28+30+29)÷6 (20+23+26+28+30+29) ÷5 (20+23+26+28+30)÷6

请生判断,集体订正。

(二)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独立完成,请生反馈。

(三)、看某城市2010年四个季度雨天统计表

完成作业: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个季度有多少雨天? *平均每个月有多少雨天?

第一个问题让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学生中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大家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大家在争论中明白道理。

(四)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一条小河的平均深度为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下河去玩会有危险吗?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五.过关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第15篇:《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建立意义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头曲。

师:同学们,你们对这部动画片一定不陌生吧!这就是大家最爱看的 生:《喜羊羊与灰太狼》。 师:聪明、可爱的小羊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今天羊村又要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上演呢?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羊村举行“一分钟套圈比赛”画面)

师:原来羊村要举行“一分钟套圈比赛”。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师:首先出场的是喜羊羊,他1分钟套中了5个圈。(课件出示)可是,喜羊羊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于是想村长请求再投两次。不过,喜羊羊后两次的套圈成绩很有趣。

(课件出示喜羊羊的后两次套圈成绩:5个,5个。) 师:还真巧,喜羊羊三次都套中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喜羊羊1分钟套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次都套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套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美羊羊出场了。美羊羊1分钟又会套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套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美羊羊,会就这样结束吗? 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美羊羊果然也要求再来两次。不过,麻烦来了。(出示美羊羊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套圈,结果怎么样? 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美羊羊1分钟套圈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喜羊羊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美羊羊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喜羊羊来说—— 生:(齐)不公平!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

3、

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不过,美羊羊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套中5个,比4个多1呀。 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

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美羊羊每分钟看起来都套中了几个?

生:(齐)4个。

师:能代表美羊羊1分钟套圈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师:轮到沸羊羊出场了。(课件出示沸羊羊套中个数)沸羊羊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套圈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套圈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用课件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沸羊羊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沸羊羊1分钟套圈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沸羊羊1分钟套圈的一般水平? 生:能! 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

3、

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

3、

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沸羊羊第一次套中的个数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沸羊羊第二次、第三次套中的个数吗? 生:也不能! 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沸羊羊第一次套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套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 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沸羊羊三次套圈的平均水平。 生:是沸羊羊1分钟套圈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一般水平) 师:最后,该懒羊羊出场了。他看到哥哥姐姐们都套中了那么多,所以正式比赛前,提出了要套四次的想法。大家想,该不该答应他?

生:可以答应,因为他最小,可以让着他点。 师:你能有爱护幼小的意识,真是难得可贵。真巧其他的小羊们也是这么想的,那就答应他吧!

前三次套圈已经结束,请看:

(课件呈现前三次套圈成绩:4个、6个、5个,如图4) 师:大家猜猜看,根据懒羊羊前三次的套圈成绩,最后成绩可能会怎么样? 生:懒羊羊可能会赢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光前三次,懒羊羊平均1分钟就套中了5个,和喜羊羊并列第一。更何况,懒羊羊还有一次机会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万一懒羊羊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套中,或只套中一两个,懒羊羊也可能会输。

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懒羊羊第四次套圈的成绩吧。(师出示第四次成绩:1个。图5) 师:凭直觉,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生:输了。因为懒羊羊最后一次只套中1个,也太少了。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懒羊羊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是4个。

师:可是,懒羊羊说话了:我第二次明明套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 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套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套中6个。

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套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套中1个呀! 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套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可是懒羊羊想不明白,自己这次比赛的问题主要出在哪儿呢? 生:最后一次套得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套几个,或许他就会赢了。

师:试想一下:如果懒羊羊最后一次套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生:如果最后一次套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套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懒羊羊1分钟平均能套中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5=20(个),20÷4=5(个)。

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套中1个,现在套中了5个,多出4个。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

师: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 生:应该增加2。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结果也是6个。

二、深化理解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

6、图

7、图8,三图并排呈现) (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 生:想! 师:以图6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

7、图8)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师:(出示课件)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有一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见到过平均数吗?在哪里见到过?

生:„„

师:老师也找到了有关平均数的一些素材,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1)朝阳人民会堂电影院日平均售票300张。

师:谁能说一说日平均售票300张是什么意思?是每天不多不少正好售出300张吗?

生:„„

(2)李阿姨在上个月时到一家公司应聘,公司承诺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而李阿姨这个月只得到工资1800元,于是便将公司告上法庭,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认为李阿姨会赢吗?

师:最近我的一个邻居李阿姨很不开心,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呢?(出示课件) 生:„„

师:假如我就是那位李阿姨,你打算怎么劝劝我呢? 生:„„

(3)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他在这个游泳池里游泳,会有危险吗?

师:李阿姨听了你们的话,心里感觉豁然开朗,决定带儿子小明去游泳。(出示课件) 生:有危险。

师:为什么有危险?谁来解释解释? 生:„„

四、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开心的事,或者感觉遗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吗?

生:„„ 师:希望同学们用你们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平均数,利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1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90-92页《平均数》 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情景中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识感受平均数的产生

1、创设情境:整理商店货架

问:怎样才能让每层的瓶数一样多?

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出“移多补少”“总数/份数”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课题:平均数 )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以已有平均分的概念的理解为依托了解移多补少,加总数除以份数,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作好预设。】

2、出示踢毽子3人小组赛

(1)(出示课件)人数相同的小组赛.问:他们通过每人20秒的比赛,成绩终于揭晓,大家能给他们当当裁判么? (让生明白可以比总数就能判断胜负)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老师加入到比赛中,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问:比赛时,老师就在场,老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加入男生队,

同学们同意了,结果老师踢了4个。男生队也变成了24个,我开心啊!男生队和女生队平了。大家对这样一个结果有自己的看法么?

问: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这类似的问题,比如:四(1)班和四(2)班学生人数不同,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他们某一项水平的高低了么?就刚才比赛的问题,同学们思考思考,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小组讨论。。。。。。 汇报

(制造矛盾冲突,启发思考,运用平均数去解决问题,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平均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3)教学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问:我们以女生队为例,来看看我们求出来的这个数,它是谁呢?

(通过平均数与同学们踢的个数之间的对比,引导生明白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水平,而是代表整队的水平,是一个统计量,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3、教学平均数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

问:要是陈老师加入踢毽子的时候怎么样?男生队就会获胜呢?

( 结合情景,以谈话的方式,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平均数受最大数和最小数影响的数学思想。)

4、教学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以男生队踢毽个数统计图为例,老师将男生队同学踢毽子的个数制作成了一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以他们为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男生队的平均数和同学们踢毽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平均数比有的同学踢的个数多,比有的同学踢的个数少。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出示体重情况统计图)我们带着刚才的思考来看看这个体重情况统计表,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我们能不能估一估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呢?

生估计,

师:要验证大家估计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本子上计算,一同验证结果

生汇报

(感受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并懂得在学习中合理的运用,通过验证结果的过程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三、练习巩固

1、教学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

引导生理解:四(2)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

爷爷的疑虑:据调查,中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爷爷今年71岁,他伤心的对着孙女说:“宝贝孙女,爷爷还有1年就快死了。” (通过此环节让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能通过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完成套圈情况统计表。

兰兰和东东套圈情况统计表,两人套的次数不同,如何判断谁的水平高些? 引导观察数学信息------生汇报-------理解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此环节让生明白: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该使用平均数,打开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完成水深问题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雷树涛同学身高125厘米,下去会有危险么? (通过水深问题,进一步让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对平均数的认识,同时向生渗透安全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生小结学习内容,培养生认真思考学会总结知识的好习惯,长时间培养,有利于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建构学习模型)

五、作业布置

测量家人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通过亲自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及产生,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最小数 < 均 < 最大数

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移多补少

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17篇: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第一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

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 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

引导

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

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

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

15、0.

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

15、0.

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

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

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第18篇: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知识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2.队平均数有了初步的理解

教学难点:1.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多媒体出示两个笔筒),我家有两个笔筒,装满了笔。1号笔筒装了7枝,2号笔筒装了5枝笔 ,我想请小朋友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 2.感知,学生思考并口答,移动笔的过程

3.师操作引导:现在每个笔筒都有6枝笔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

4.像这样的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5.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好朋友,好吗?(板书: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1.故事引入:猴妈妈在森林中摘了15个桃子,回到家把桃子分给了三只小猴子。猴大6个,猴二7个,猴三2个。

2.对猴妈妈分桃子这件事,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分得不一样,不公平)

3.是啊,很不公平!猴大、猴三哭着闹起来了。这时候猴妈妈着急了,小朋友,猴妈妈应该怎么办?

4.对,求平均数!那我们试一试!三只小猴子分得的桃子的平均数是多少?(提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具按老师的要求摆放:第一排放6个,第二排放7个,第三排放2个。注意放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放整齐!)

5.怎样求得平均数呢?,你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三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一样多! 6.交流汇报

(1)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让三只猴子的桃数一样多。

小结:像这样把多的拿给少的,使每只小猴子一样多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每只猴子分得5个桃子。这个5就是

6、

7、2的平均数。

(2)师问:在刚才的移动过程中,小朋友看到了吗: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

(4)学生回答,:(6+7+2)÷3=5个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7.小结:是的,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来求平均数。

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明确平均数的算法

1.刚才的学习,我想一定可以帮我们解决难题。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回收废旧物品的活动,第一小队小朋友回收矿泉水瓶的个数统计如下 (出示书示意图) 2.这幅统计图能看懂吗?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马上提,马上解决)

4.老师也来提一个: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5.你想怎样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呢?能想到几种方法?知道的赶快把你的方法传播开去,让不知道的同桌也能明白。

6.谁可以勇敢地告诉我们你是怎样想的?(找出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 7.还有吗?你怎么想的?

8.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4=13(个)

追问:(14+12+11+15)计算的是什么?(板书:总数) 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总数除以4?你怎样想的?(板书:÷份数) 9.小结:这样先求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得平均数,也是一个好方法。 10.第一小队的每个同学都是收集到的13个矿泉水瓶吗?那13是个什么数? 11.观察我们的统计图,这个平均数13和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数有什么关系? 12.小结:也就是,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的中间。

四、延伸课堂,走向生活

1.小朋友知道吗?在平时的生活中,平均数非常有用,我们的气象台也常常有它的身影。我们一起看一看:气象站预测本周一到周四的最高温度是20度,16度,13度,15度 ,这四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

2.平均数不仅在气象台中有作用,在我们小朋友的考试中也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呢! 上学期期末考试,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分别是94分、98分、93分,那么他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

3.小朋友们真棒!我们的小马也想向你们学习,可是现在它遇到了一个难题。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小河边有个警示牌写着平均水深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身高140厘米,心想,我的身高比平均水深高,一定能安全过河,同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够安全过河吗?

小结: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能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认识到了平均数的厉害,一定会小心谨慎的。谢谢你们!

4.平均数不仅作用大,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老师找到了这样几个: (1)重庆月平均降雨量大约是62毫米。 (2)磁器口古镇日平均客流量大约1370余人次。 5.你还知道有哪些平均数吗?(学生举例)

是啊,生活中的平均数太多太多了。小朋友们,只要你们用心去发现,随时都可以看见它。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一句话来说说。

第19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开展的。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平均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为以后经历复杂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等相关联的知识做准备。 【学情分析】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渐渐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前小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对平均数的概念还是很模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我班的孩子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具有一定的质疑解答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法】本课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自学、导学、互学、研学、展学、拓学六学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直观操作过程中,感悟平均数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本课主要以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图示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化抽象问题为直观问题)、统计思想、符号化思想。 【教学目标】

⒈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使用平均数的必要性,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⒉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⒊通过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统计思想,为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做好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用平均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课件、圆片 【学具】圆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兴趣

师:孩子们,课前我们来玩一个记数字的游戏,比一比,看看谁记下的数字多。先看(课件出示数字,每3秒出现10个)请把你记住的数字写下来。 师:说一说,你记住了哪几个?(学生汇报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孩子们的兴趣,唤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层层递进,探究新知 ㈠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师:淘气也玩了这个游戏,这是他记数字的情况统计表。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获取的信息)(师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摆学具)

师:从统计表上,你能看出淘气记住了几个数字吗?(学生说自己的见解,有人会说是5个,有人会说是7个)

师:到底用几来表示淘气记住数字的水平比较合适呢?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说)

师:(如果没有人说出正确的答案)我们来听听智慧老爷爷的话吧。(如果有人说出正确答案就向下进行) 师:这个6就是淘气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平均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感受到“平均数”的必要性。

㈡进一步认知平均数

师:关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平均数。 师:从字面上来理解“平均”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以根据平均分的概念来理解平均,就是分得一样多) 师:每次分得一样多,怎么样才能让淘气这5次都分得一样多呢?孩子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摆一摆,或是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在学习单上画一画,也可以用算式算一算。

(学生动手摆、画、算,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适时质疑、解难)

小结:我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移多补少,让几次分得一样多,或是把几次的数加起来,再除以5,就是淘气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化抽象问题为直观问题,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平均数,从而使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找到平均数。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向孩子们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符号化思想。 ㈢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质疑,由学生解答,提不到时,把机灵狗的问题引出来) 师:机灵狗有一个疑问: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呀,这个6是哪来的呢?谁能为机灵狗解答。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个6是移多补少算出来的) 师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机灵狗的问题,进一步引领孩子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㈣回到课前记数游戏中,算出自己计数水平的平均数

师:我们知道了淘气记数的平均数,那你记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算一算? (交流后全班交流一下,可能会出现小数)

师:那么,平均数可不可以是小数呢?(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㈤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用过或见过平均数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此环节引导孩子们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多层练习,提升巩固

⒈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移多补少法和算术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⒉ 正反例判断题

【设计意图】这2道练习主要是检查孩子们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从正、反两个不同的方向来验证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回顾本课,小结提升 师:回顾这节课,你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平均数说?

【设计意图】从“对于平均数你有什么问题”到“你认为平均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再到“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话想说?”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孩子们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20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唐县第四小学

马金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例1和例2导学案,两道题 教 学 过 程 :

1

一、故事导入

小猴分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一天,猴妈妈摘了些桃子回来,调皮的猴宝宝们抢过篮子就地分了起来。分完桃子后,有的小猴高兴地手舞足蹈,有的小猴哭丧着脸,觉得自己分的少,直喊:“不公平!不公平!”,要求重新分。猴妈妈慈爱地看着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样分就公平了。”不一会功夫,猴宝宝们就重新分完了桃子,都满意地笑了。

师:你们知不知道猴宝宝们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的。

师:对,每只小猴子平均分得的桃子数就叫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过渡语:尤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环保小组收集了好多矿泉水瓶呢! (1)(课件出示水瓶图)

师:请看大屏幕。从这幅图片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红收集了14个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水瓶。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

2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利用这个统计图,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计算,可以动笔圈一圈,画一画。

每个人手中导学案,第一题就是这道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两种方法。)

方法一:

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14+12+11+15)÷4

=52÷4

=13(个)

提示:括号内的连加是同一级运算,可以一步算出总数,这样计算又快又准。 指名说思路。

教师引导:括号内求的是什么?(4个同学收集的水瓶总数)板书:总数

为什么除以4?(4个人)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4份)平均分成几份,我们叫它份数。板书:份数

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就是平均数。这里我们求出的13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这样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13个)

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知平均数和份数,怎样求总数?

3

已知总数和平均数,怎样求份数呢?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聪明,没有计算,也得出了13个。老师把他的做法展示给大家。

师:(投影出示学生 移多补少 的方法)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把小红的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给小亮2个)

为什么把小红的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给小亮2个?(为了让4个同学收集的同样多)这样平均每人收集的也是13个。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学生会想到取长补短)。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我们通过课件的演示再来感受一下。

(边演示边说)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一匀,把不同的数量变成了同样的数量——13个。 方法三:化难为易

11+(3+1+4)÷4=13

等我们升入六年级,随着知识的丰富,这种方法会更加优化。 (2)认识平均数的范围

平均数13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但13却与实际的四个数有关系。比较一下,看看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平均数比最多的数15少,平均数比最少的11多)

师:平均数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也就是比最大的数小,4

比最小的数大。

板书:最小

换句说法,就是实际的数,可能比平均数小,也可能比平均数大,还可能正好是平均数。

如果你计算的平均数没有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说明求出的平均数不对。

过渡语:刚才的知识大家都学会了吗?学数学还要用数学,会用才叫真正的学会了。老师来考考你: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2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说明理由。有危险为什么?没危险为什么?

师:分析的非常正确。你看,学数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关键时刻还能保护自己,学平均数多么有用呀!

2、学习例2 导语:学累了吧?放松一下。你看,那边男生和女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几轮比赛下来,到底哪个队赢了呢?老师请你来当裁判,利用我们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决。

来看看他们的成绩。

5

请各位小裁判员在小组内思考,讨论:

①男生队派谢明明,女生队派曾诗涵,他们两个能代表本队的成绩吗?

用男女生踢毽的总数比可以确定两队的输赢吗?为什么?

③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出两队的输赢?写出你的方案。

(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对照讨论问题,逐一提问。

什么时候可以比总数?(当人数相同的时候) 师:人数相同时,可以比总数。 小裁判员说方案。

师:老师刚才看到有的裁判员非常巧妙的求出了女生队的成绩。自己观察女生队的成绩,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用我们学过的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为什么女生队适合用移多补少法? 生:数少,数相差不大,容易看出来。 师:为什么男生队不适合用移多补少法?

6

生:因为数较多,数差得远。

这些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平均数17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19代表什么?(平均数可以代表女生队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课件出示)

三、小结

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在刚才的比赛中,小裁判员们当得很合格。给自己一个鼓励的掌声吧

四、实践应用

1、平均数=(

)÷(

2、

7、

5、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是(

),用(

)法得出平均

数简单。。

3、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5,这四个数的和是(

)。

4、算算我的体重。

5、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你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吗?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读下面的话:

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7

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我校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kg (选择两个解释:平均身高一定是120厘米吗?

西部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kg,水这么宝贵,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等等) (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还知道了在生活中平均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因此希望同学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以后的生活会更便捷、高效。这就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

五、布置作业

期中测试结果出来了,请同学们统计一下我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成绩。也可以结合班主任,了解四年级其他班级的成绩,比比哪个班级成绩更好。老师也期待着你们考出好成绩。

这是我们的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8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 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学生板演

=52÷4

=13(个)

9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