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苏州园林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6:3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学法指导】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结合课文放映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

2.苏州园林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板书课题)

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二、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三、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略)

四、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五、读准字音。

轩榭(xuān xiâ)池沼(zhǎo)邱壑(hâ)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六、理解词语。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七、新课讲授

(一)欣赏领略

1、通过用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来激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看完图片说说个人的感受。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 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 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

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3~9)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或者)本文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提问: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八、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九、延伸扩展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房间或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4、揣摩语言,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材分析 重点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有“天堂”的美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到苏州园林感受天堂之美。

二、作者、作品及课文背景简介(详见文本)

三、说明文知识复习提问

四、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积累字词(详见文本)

2、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五、解疑合探

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 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在学生具体回答的过程中,引出板书,引导学生理清这篇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质疑再探

学了本课之后,你还有哪些疑惑,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

1、第一段中的“标本”是什么意思?“鉴赏”能否改为“欣赏”?

2、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多余?

七、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八、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写法、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谈) 第1/3页

推荐第2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尽量避免单纯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涵着丰富文化内蕴的课文,变为了枯燥的说明文范本。 教学目标: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朗读、默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为全国四大名园(其余两个分别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来了解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由于叶圣陶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其语言非常规范,甚至成为教材编写、乃至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一个标尺,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叶圣陶的语言的精确、简练。

三、课前检测

这篇课文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先来检查一下字词的掌握情况。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â) 重峦叠嶂(luán zhàng) 丘壑(hâ)

嶙峋(lín xún) 蔷薇(qiáng wēi) 镂空(lòu) 池沼(zhǎo) 相间(jiàn) 着眼(zhuó) 在反复诵读、检查中加深记忆。至少三遍。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1)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奇妙的心思。 (4)嶙峋:枯瘦的样子。

(5)重峦叠嶂: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6)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检查预习后,明确各词的意思,一分钟时间记忆。

四、明确学习目标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五、读一读,学一学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5分钟) 自读指导: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全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每段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

1、2)总说: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8)分说:苏州园林注重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部分(9)结语: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六、读一读,议一议

同学们已经通读全文,那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总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表现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主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修饰

门窗的图案

色调的处理 次 总 分

知识补充:说明文讲究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共有三种: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廊柱——屋顶——泥塑;《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简单来说:

时间顺序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 逻辑顺序 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 本文由于是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来写,所以是逻辑顺序。

七、读一读,品一品 上课开始我们就讲过,这节课重点要学习一下叶圣陶的语言,对于说明文的语言分析,也是考试时候常遇到的题型,这种题可以按照 词语本意+表达意义 的方式答题。 我先做两个示范:分析加点字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明确:“标本”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这里点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具有代表性,说明其重要价值,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浓缩了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明确:“往往”一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这里没有笼统、绝对地说所有成河道模样的水面都安排桥梁,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找同学分析下面两句话: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明确:(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技术”意味着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作者强调假山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而不是机械地堆叠。

(4)“一切”说明范围之大,“完美”说明要求之高,“绝不容许”说明态度之坚定。这句话用肯定的语气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苏州园林特征的共同点。

八、比一比,测一测

一、文学常识

《苏州园林》作者______,原名______,现代著名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童话集__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

二、重点字词

1、根据注音写生字

xuān xiâ 丘hâ 重luán叠zhàng luán生 lín xún

2、根据生字写注音

镂空 池沼 房间 相间 着急 庸俗 蔓延 着眼 模样 模仿 依傍 斟酌

3、解释词语 因地制宜、别具匠心、斟酌、嶙峋

三、基础理解

1、《苏州园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核舟记》说明顺序是______。

2、选词填空

_____(欣赏、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_____(败笔、疏漏)。

3、分析加横线词运用的妙处。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答案:

一、

叶圣陶 叶绍钧 作家 教育家 编辑家 《倪焕之》 《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百科知识》

二、

1、轩榭 壑 峦嶂 孪 嶙峋

2、luò zhǎo jiān jiàn zháo yōng màn zhuó mú mó bàng zhēnzhuó

3、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枯瘦的样子。

三、

1、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2、鉴赏 败笔 3

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推荐第3篇:《苏州园林》教案

课题:十三苏州园林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4、《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3、板书课题:二十一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xuān xiâ对称chân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ò

池沼 zhǎo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óu

阑干 lán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图画美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 (局部)(主)(细部)(次) 教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

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

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结题点眼:

第十三条 园林保护范围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改变园林原有布局,保持山石水体原貌;

(二)不得任意改建、拆除原有建筑设施,不得擅自新建建筑物;

(三)组织的展览、游园活动必须与园林的整体风貌相协调,经营服务活动必须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设置摊点;

(四)不得擅自设置广告;

(五)城市公用管线不得穿越园林。

第十四条 园林建设控制地带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切建设项目及其设计方案必须报园林主管部门审查,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禁止搭靠园林建筑设施新建建筑物、构筑物;

(三)新建建筑物的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必须与园林整体景观相协调,保证视觉空间控制带的畅通和借景效果不受影响;

(四)凡与园林整体景观不协调或者危及园林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应予整治;

(五)建设施工不得从事危及园林的活动,不得对园林造成损害;

(六)不得超过环境排放标准排放烟尘、有毒有害气体和噪声,不得向园林内排放、渗透污水和倾倒固体废物;

(七)对公众开放的园林门口50米范围内设置商业服务网点、户外广告等设施须经园林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城市规划、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对违反本条例设置的商业服务网点、户外广告等设施,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予以整治。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②作比较语言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④举例子特点耐人寻味

推荐第4篇:苏州园林 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并且学习本文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从几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三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苏州园林的特点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美景之最就在于他的园林艺术。老师就曾经陶醉于园林艺术的美景中,“亭台楼阁,池馆水榭,美景就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所到之处,仿佛“人在画中游”。大家游览过苏州园林么?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一组图片,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欣赏图片)

二、读科文,整体感知文章,说说苏州园林给你的感受。

三、选取感兴趣的一处美景以解说员的身份给同学们解说。(老师先出示一份解说词,作一指导,之后小组合作完成)

四、苏州园林处处是美景,使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引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

五、设计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能否从文中举例说明。

(引出学生对“四个讲究”的研读。)

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不对称,取其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堆叠自然,周围景物配合达到入画效果。

花草树木载种和修剪也着眼于画意。

回廊花墙的设计增加了园中景致的深度。

局部也处处讲究,角落、门窗、颜色等等。

六、一段视频配诗再欣赏美景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园林是幅美化图,布局自然心裁出。

假山堆叠草木间,鱼戏莲叶景连连。

墙隔墙,廊界廊,镜子把园翻一番。

花草树木也入画,雕梁画栋夺人眼。

角落享受局部美,园中欣赏属佳篇。

七、说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呈现园林之美的?

(引发学生探讨文中的说明方法和优美的语言。)

精当的方法,优美的语言令人回味。

八、今天既欣赏了美景又提高了审美修养。利用所学设计校园一角。

(提醒学生注意四个讲究)

老师抛砖引玉,设计操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校园一角设计。

九、小结全文

大家的设计都很精彩,源于借鉴了苏州园林艺术设计。可见苏州园林设计的标本地位。其实园林艺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花园式社区,花园式校园,相信将来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像苏州园林一样美丽,我们也可以时时享受“人在画中游”的意趣。

十、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推荐第5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图画美2.理解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说明方法与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园林的图画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说明方法和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简洁准确以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画欣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

同学们预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了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幻灯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幻灯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检查预习齐读课后生字词:

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

四、走进园林

1.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作分析。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

4.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探究园林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2.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讲究不对称)

3.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图画美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5.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总——分 。

6.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

7.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探究园林

(一)简要分析第

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花草树木的映衬)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阅读

7、

8、9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

7、

8、9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2.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参考: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

三、鉴赏语言

说说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四、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整体——部分

五、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4.明确说明顺序 5.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6.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7.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六、学以致用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堆叠: 池沼的布置:

(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七、布置作业:

课后小练笔:请选择校园的一角,对此进行说明。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300字以上

推荐第6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字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正字正音,扫清阅读障碍。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对称chèn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空lòu 斟酌zhēn zhuó 阑干lán 檐漏yán lòu

蔓延màn yán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chóng luán 别具匠心

四、朗读课文,要求:

1、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思考问题: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找出文章主旨句。

五、回顾说明文常识(PPT出示)

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没有看出这篇文章是属于什么文体? 生:说明文。

师:对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五、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说明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自然段),作者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2自然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二字贯穿全篇,从图画开始,到图画结束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第2层(3—6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置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第3层(7—9自然段)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自然段),结尾留有余地,引人回味。

2、一起再来朗诵一下

1、10自然段,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首尾照应

由此可看出,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2从哪几个方面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明确:四个讲究。

(2)四个讲究又用了哪几个段落来说明?每个段落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找出第

3、

4、

5、6段各自的中心句,思考:段落位置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每一段与前面的“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所以说,不能调换。

(4)课文第

7、

8、9段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三段从苏州园林的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绝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师:从以上可以看出,本文又是以什么说明顺序行文的呢? 生: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六、分析说明方法

师: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必定要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例如第三自然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代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课绝不讲究对称,好些故意避免似的。就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的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自然之美。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小组内讨论一下,争取每位同学都能找出来一处。

PPT明确其他说明方法的使用。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的特点。

七、分析表达方式

以第5段为例,分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句: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二句: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与仰起的低数相映成趣的情态,富有东高,给人以层次感。谁能上台表演出“俯仰生姿”所反映的树木的情态? 第三句:说明;

第四句:议论;阐述了这样栽种的理由及艺术效果。

第五句:描写;描写了几个园子里古老的藤萝,形象的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同学们,试着自己找出课文中其他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进行分析。 PPT出示其他表达方式的使用。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练习册

推荐第7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的园林,以典雅淡朴、小巧玲珑著称,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走进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苏州园林,去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1、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作者写一篇序文。叶圣陶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在第一段里“拙政诸园寄深眷”,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

2、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作者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请再读课文。

3、研讨课文

A 用最快的速度浏览一遍课文, (1)说明对象。

(2)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总体设计理念。齐读

明确: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我觉得这是苏州园林将建景物的布局,那么细部之美讲究什么呢?比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也都注意到,设计者真可谓“细致入微”。

(3)苏州园林哪些方面的设计能体现这个设计理念。 (4)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是按照什么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

B (1)师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

1 (2)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完美的图画

4、提问:“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师总结: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

5、(1)师问: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请同学们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 (2)师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6、师: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

推荐第8篇:苏州园林 教案

总 课时

苏州园林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理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生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邱壑(hâ) 重峦叠嶂(zhàng)

庸俗(yōng)

模样(mú)

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

嶙峋(lín xún) 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抓住什么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1 ⑵ 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 学生齐读第4段。

② 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

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⑴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⑶ 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3 ④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

完成慧学篇。

推荐第9篇:苏州园林教案

附一:

《苏州园林》教案

盐城市初级中学

周丽

一、直接导入。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苏州人,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从小就在苏州长大,常常在苏州园林中流连观赏,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

三、听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教师范读。

上课单元学过《阿里山纪行》,阿里山和苏州园林同是游览胜地,两篇文章给你的感受相同吗? 明确:《阿》是游记散文,作者是以一般游客的身份为我们介绍他的游览见闻;《苏》是说明文,作者是以一个鉴赏者的身份为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极其特征的。(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小节中“标本”、“鉴赏”词语,明确苏州园林的地位极其作者把苏州园林当作艺术品鉴定欣赏的态度)

过渡:所以,想要跟随叶老神游苏州园林,出发前老师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带点东西再上路:带一点游览的兴致,带一种鉴赏的眼光。你不是静态的阅读,而是应该读到哪里,看到哪里;你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应该看到哪里,想到哪里。

四、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结合右边的批注,思考问题。

1、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众多园林的共同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确,在苏州园林中游览,就像置身于一个动态的画廊之中。且不说那精巧的屋舍,玲珑的假山,别致的清池,迤逦的游廊,多变的漏窗,即使是一株古松,一田荷叶,一蔓藤萝,都带给我们美好舒适的感受。

2、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提示:修建园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四个要素:建筑、叠山、澧水、花木,四个“讲究”,可以说一下子抓住了园林修建的主要构成要素,并且还说到了园林布局安排的内在规律。

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做到4个“讲究”就可以了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还有:角落、门窗、用色

过渡:正式因为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都凝聚了匠师们的心血和深思,才使得苏州园林处处是景,处处如画,步移景易,美不胜收。

五、那我们不禁要问,园林的设计师们和匠师们究竟是从哪里获得了灵感为我们创造了一座座人间胜境呢?

明代一位学者在他的园记中说道:整个江南就是一座大园林。苏州园林中的许多景观就来自太湖山水,可以说苏州园林的美来自:自然。

山水是自然最基本的元素。苏州园林中的水都是活水,引自太湖,园林中的假山是太湖盛产的太湖石,现成的山水为苏州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我现在在苏州找一块空地,引来太湖水,置下太湖石,是不是就一定可以

建成一座成功的苏州园林了?不是。

取材自然只是“形”,取法自然才是“神”,这里我们要深入探究自然的的深层内涵。

投影出示3则材料,齐读加深理解。

(一)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需斧凿痕迹。

——苏州园林造林原则之一

(二)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

——百度“自然”词条解释

(三)

(三)因地制宜

——《苏州园林》本文第2小节 以上才是苏州园林设计理念的精髓所在。只有将自然的“形”和自然的“神”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然之趣。

六、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结合文中词句,多种形式探究: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体现在哪里? 第3节:亭台轩榭的布局

涉及问题:有哪些经典的对称建筑?故宫(出示图片,观察)评价下对称的故宫给你的感觉:端庄、肃穆、雄伟、壮丽。故宫的对称其实强调的是一种规范,皇帝需要一种规范来统治天下,所以需要对称的建筑传达对臣民统治的伟力。园林的主任大多是退隐官宦和富商,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代表着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不对称的美才有灵气和生机。 第4节:假山池沼的配合

涉及问题:

1、假山:

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技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艺术更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布局。园林大师陈从周说过这样一句话:真山似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正是园林主人广泛的阅历和独特的创新,将大自然中的山景提炼、概括,创造出富有创意而又充满自然之趣的假山。

叠山方面的典范就是狮子林,狮子林的假山奇峰林立,怪石纷呈,道路曲折盘旋,洞府幽深奇特,爬山钻洞如入迷阵。元代诗人潭惟曾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苏州还有一个有意味的名字:城市山林。说到城市,肯定是与嘈杂和喧哗分不开的,而聪明的古人,却可以闹中求静,墙外长街车水马龙,粉墙黛瓦之下却是登临山川的悠闲。难怪文中说游览者在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3、池沼: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备用材料:退思园的布局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沿着游廊信步,你会有凌波水上的感觉,这池窈窕的清水便成为了点睛之笔,退思园又多了一个名字叫“贴水园”。拙政园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自然界的山水就是这样,轻松,随意。“真则有神,假则失之,园林失真,有如布局”,苏州园林的布置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又是如画的一景。”引导学生想象游鱼

的情态,背诵《小石潭记》中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从视觉(荷花、荷叶、鱼、水)、嗅觉(荷香)想象眼前的景色: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仙子,美目流盼真佳人;并想象风中的荷花荷叶的姿态:微风骤起,绿浪阵阵,花瓣轻漾,袅袅娜娜,惹人怜爱。请一女生做欠身观鱼的动作,点评:美人临水观鱼,岂不又是如画的一景?

备用材料:拙政园的中间有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子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 第5节:花草树木的映衬

“俯仰生姿”见书下注释,为什么会“生姿”?相互呼应,好像在低低絮语,具有情趣美和动态美。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寂寞。”坐在室内就能够静观四季交替,感悟时光流逝。“寂寞”多种花树相伴便不寂寞,可以看出园林主人以花木为友,相知相亲的乐趣。

“没有„„松柏,没有„„道旁树”,修剪出来的树木人工斧凿痕迹太重,缺少了自然的灵动之美。

藤萝“盘曲嶙峋”可见苍劲古拙之美。 第6节:近景远景的层次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多是私人园林,园子面积一般不大,不隔不界,天天看,月月看,很容易几眼看透,几下游遍,太扫兴致。增加了似隔非隔的花墙和廊子之后,若隐若现,曲折回环,显得含蓄蕴藉,透出的一点半点的美景更加诱人前行,并且可以深切领悟“移步换景”妙处。

利用所学知识,赏析“窗含西岭千秋雪”。墙上的窗好似一个画框,“西岭千秋雪”即是画中的内容,窗起到了阻隔的作用,也诱使人们近窗远眺。季节的变化,窗中的景色也会随之变化,真是十分有趣。 第7节:角落

“阶砌旁边„„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竹子或几棵芭蕉。”注意其中的“丛”、“补”、“竿”、“棵”,紧扣角落面积狭小、植物点缀的作用来写。

引申园中种植植物种类的讲究:拙政园有荷塘,沧浪亭多种竹梅,这些植物就像高洁自强的君子,具有不畏寒冷和强暴的品格,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代表着他们的精神追求。“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芭蕉呢?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雨夜,隔窗听雨打芭蕉,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第8节:门窗

做工精细,图案别致 第9节:用色

介绍苏州园林用色的原理:“白本非色,而色自生。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解释“色”如何“自生”,正是懂得了这个道理,苏州园林才能在无色中迎来花开时节的满园春色。

过渡:同学们,我们只是分析了山水、花木、花墙和廊子这些静物,就获得了如此多的乐趣,如果再加上阴晴雨晦,昏晓四季,又该衍生出多少闲情野趣呢!

七、“关注家乡、关注自然”拓展作业。

在这里,我不禁对园林的主人产生了羡慕之情。因为苏州园林是宅院合一的结构,可赏、可游更可居,园林主人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精致理想的居住环境,也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1997年,苏州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申报条件中有这样一条:传统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这一点,苏州园林是当之无愧的。苏州人在八百年前就在人口密集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创造出了宜居怡情的“城市山林”,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样有着借鉴作用,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思考问题:

1、盐城虽然也被命名为全国旅游城市,但城内景点还是少了些,你觉得可以在盐城仿造苏州建造类似园林的建筑吗?

2、盐城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发展合适的旅游形式?

八、结语。

从本文中我们读到了苏州园林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更读到了一种文明的启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环境自然了,心也就自然了。

板书:

苏州园林

取材(形)

图画美←自然{

→ 自然之趣

取神(神)

推荐第10篇: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内容: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说出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2、找出表明苏州园林特征语句,写出其他段落是怎样说明这一特征的。

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习重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方法,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学习方法: 朗读,勾画,交流,理解。 学习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者。收集资料,了解苏州园林有关知识

2、通读课文。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将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批注在书上。

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能够表明每段中心的句子。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二、自我小结

我预习的收获: 我在预习中的疑问:

三、同步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词语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池沼:天然的水池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

3、辨析近义词,选出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________而不仅是________。(技术、艺术、方法)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_(完好、美好、完美)的图画。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_。(巧妙绝伦、匠心独运)

(4)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_______(崇拜、推崇)这座桥。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2分) (B(改为“迥然不同”) ) 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C.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守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D.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5、《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是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名绍钧,字圣陶。写出自少三个你知道的苏州园林的名字:

6、写一段话介绍文学名著,要求从《 三国演义》 《 鲁滨孙漂流记》 《 繁星· 春水》 中任选一部,至少选用两个备选词语,并在所选词语下画横线。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 清纯自然 曲折跌宕 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行云流水 百折不挠

示例:《三国演义》 是一幅描写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壮丽画卷,小说大气磅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座里程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反复读课文,找出表明苏州园林特征语句,写出其他段落是怎样说明这一特征的。 学习过程

一、学案导学

1、朗读课文,找出表现苏州园林总特征的语句。

2、思考、讨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3、小组讨论一下: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三至六段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文章第三至六段内容则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另外,作者还从苏州园林的角落布置、门窗图案和色彩搭配三个细处简略地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5、请大家按照以下提示学习3自然段: ①3自然段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 ③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打比方) ④这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6、第四自然段比较长,对这样的语段,我们将采用一下办法来学习。(1) 给这段文字每个句子标上序号,用“||”划分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结构就清楚了。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 (4) 请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句子: (5) 请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池沼特点的句子:

⑹ 依次找出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分类别、举例子、引用)

⑺ 还有句子意思不理解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二、课堂检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读课文,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说出本课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习过程

一、学案导学

1、分组学习

五、六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 (1) 概括段意并指出说明对象: (2) 指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 (3) 指出说明方法和它们的作用:

2、想一想: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

7、

8、9三个自然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这里,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3、从全文看,你认为课文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4、这篇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又准确,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各举两例和同学交流一下。

5、自我小结:

二、问题探究,质疑创新:找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再读一读,背一背。(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了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可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句中的“画”“图画”,应该就是中国画。(1)和(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中国画上最常见的。这就足以说明园林建筑与绘画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举例子)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打比方)

四、拓展学习专家名人说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闲步网狮园》刘国正

《狮子林即景》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代维则

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

中国园林博物馆: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第11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党员奉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学法指导】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结合课文放映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

2.苏州园林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板书课题)

(多媒体介绍)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二、明确目标

1. 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三、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略)

四、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五、读准字音。

轩榭(xuān xiâ)池沼(zhǎo)邱壑(hâ)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六、理解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七、新课讲授

(一)欣赏领略

1、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视频,用“苏州园林”的美景来激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看完视频说说个人的感受。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

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 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

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3~9)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提问: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三)美点寻踪:写意山水园

过渡语: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和文化意蕴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默读课文3-10段内容,发现美点。(可以从审美的观点,美丽的画面,创设美的手法,组合美的元素等方面谈谈。)(通过发现,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品味句子的精妙用法,同时掌握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

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八、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九、延伸扩展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房间或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语文组

徐会清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找来了课文的配乐朗读视频,且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第12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一、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的情感。

二、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什么特征来写的,怎样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作适当分析。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五、教具:可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课文, 正音正字,补充解词,分段,讲析

1、2自然段。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叶圣陶及苏州园林导入新课(出示园林图片)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字(略)

2 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10)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第二段(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1—2自然段,并进一步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用了“或多或少”“据说”?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据说”表明并没有实际查证,而是听说,并不是准确数据;“或多或少”表明各地园林受到苏州园林影响虽多少不一,但都借鉴了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都对它们起了示范作用,从而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2、齐读第2自然段。

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注意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3、3至6段是对第2自然段的分别说明,照应四个“讲究”,那么7至9段又写了什么,有必要吗?

这几段是从小处,苏州园林的细微处来说明它的图画美,表明苏州园林处处体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精雕细琢,别具匠心。与2自然段中的“总”“一切”“决不”“唯愿”词等想照应。

第二课时

分析文章的3自然段至文章结束。学习总分的文章结构方法,说明方法及文章的语言表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二、学习3—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第一层

2 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中国建筑一般讲究对称与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作比较,把对称的建筑比作图案画,把苏州园林比作美术画,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决不”“绝大部分”“好像”等词运用的准确性,体会作者的用意。

3 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分析这段所用说明方法。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不仅”表明苏州园林既融进匠师的精湛技术,更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非凡的审美情趣,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此段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 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

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一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

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

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学生找出来。再让学生多读几遍,感受它的语言美。

5 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一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几乎”一词用的准确,是“差不多”的意思,能说明苏州园林的层次多,景致深。

三指导分析7—9自然段

1、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问:7至9段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几丛”“补上”说明细微处的匠心;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用摄影家对它的喜爱来突出其艺术价值;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也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极少”表明苏州园林在色彩使用上的淡雅闲适,突出其美感享受,语言也极为准确,“极少”表明并非一点也不使用彩绘。

四、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 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 归纳文章的写作顺序: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再具体分述;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第13篇:苏州园林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苏州园林》 开课人: 课时:第一课时 开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3.●教学难点

4.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简介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但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给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

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李莲增

2014年11月26日

第14篇:苏州园林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主备】王海峰李淑慧 【审核】

【总课时】

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安全教育】:不要携带管制刀具。 【学习过程】:

一、小组预习检测

(一)知识准备

苏州园林(或名:苏州古典园林)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二)预习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

嶙峋(

着眼(

琢磨(

丘hè(

轩xiè(

相间(

对称(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标本:__________

④败笔:________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学生读课文后,思考: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

3.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导游的口吻介绍: 亭台轩榭的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山堆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沼的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二)质疑探究

4.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7.(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感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略

3.略

4.A.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B.举例子。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很好 采。

C.摹状貌。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5.“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6.(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7.(1)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2热爱园林建筑艺术,热爱祖国

8、略。

(三)释疑解惑

三、当堂拓展训练 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要求:(1)、抓准特点;(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3)、用3~4种说明方法;(4)、字数: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第15篇:苏州园林教案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苏州园林》授课人:陈怀龙 审校人:徐银花备 课时间:2012年11月26日

目标定向: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及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一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 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轩榭( )池沼( )鉴( )赏 嶙峋( )斟酌( ) 模( )样 丘hè( )lòu( )空 lán( )干 自出心cái( )重luán( )叠嶂

二、整体感知

1、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苏州的美在于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的园林艺术。

2、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三、个性展示

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想,试用一个比喻句来比喻苏州园林的美。

2、试找出文中把苏州园林比喻成“图画”的语句。(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字音)

四、合作探究

1、为了实现“图画美”这一目的,设计者们作了哪些安排? ①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③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④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⑤角落的布置:

阶砌旁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是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⑥色 彩 的 调 配: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泥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2.再读课文,说说 为了说明这幅美丽的“图画”,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五、整合提升

1、理解本文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①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说说理由。

明确: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②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句子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六、课堂反馈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试找出例句。

1、分类别:

2、作比较:

3、引用:

4、举例子:

5、列数字:

七、教学反思:

第16篇:《苏州园林》教案

13 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问: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

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探讨课后练习二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13 苏州园林

六、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八、教学课时 2课时

九、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问: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

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探讨课后练习二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第17篇:苏州园林 教案

苏州园林

码头中学 袁彤宇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结构美。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这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 [板书: 苏州园林]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苏州园林尤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东周起,历代官僚名人都在此建宅居住,他们建造园林以供享乐。

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100多处。

这是宋代的沧浪亭,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这是元代的狮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这是明代的拙政园,为苏州最大的名园,占地60亩。 这是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的留园。

以上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二、开课:

好!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情况。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苏州园林,我们还是进入课文,先看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结构美。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叶圣陶。

(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xuān xiè

qiū hè

lín xún 轩

丘 壑

嶙 峋

lòu kōng

qiáng wēi

zhēn zhuó 镂

酌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重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浏览课文的同时,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板书:1.共同特点? 2.哪几方面? ] [等待学生浏览课文完毕]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这幅图画的呢?也就是从几个方面来谈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呢?

亭台轩榭——讲究布局 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假山池沼——讲究配合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花草树木——讲究映衬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近景远景——讲究层次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上面这些是园林特点的主要方面。

角落(7)——图画美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门窗(8)——图案美 门和窗 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色彩(9)——色彩美 极少使用彩绘……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这几个是从园林的细微方面来说的。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个共同特点来描写的。

纵观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采用 总分 顺序组织整篇文章结构的。

参考的结构图如下: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主要方面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逻辑顺序)

图画美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美

门窗美

细微方面 色调美

——→

我们刚刚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你们说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 那好,下面我们想一下这么美的风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绘的呢?

我们讲到说明文,一般会考虑到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请大家回想一下,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苏州园林 在亭台轩榭的布局方面,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的? 假山池沼配合方面,运用何种说明方法? 花草树木映衬方面,运用何种说明方法?近景远景层次方面,运用何种说明方法?

三、课堂小练笔

选取你去过的一座公园或一处景点,运用所学的词语和所学的说明顺序,抓住其要点,突出其特征,写一篇1百字左右的短文。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课!

第18篇:苏州园林 教案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假山池沼的艺术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美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细处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

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六、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

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

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著名的——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第19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识记生字

2 了解说明对象及对象特征。

3 理清本文的结构及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

5欣赏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指导

学生利用说明文知识阅读课文,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师:我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师: 它叫“明轩”。想看看吗?

师: 就是这个(图)。但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簃”,“簃”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图)。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狮园”中的一个庭院。这是它的庭院(图)。美不美?

师在苏州,像这样的园林很多,有些甚至比“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

(背景音乐: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 )

这是网狮园„„这是留园„„这是狮子林„„这是拙政园„„这是沧浪亭„„

问题:谈谈你的感受?用一个比喻形容你刚刚看到的苏州园林的风景? 提示: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令人陶醉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神游”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字词。

2 了解说明对象及对象特征。

3 理清本文的结构及顺序。

三 作者介绍

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大学,做过教育部副部长,是我国现代首屈一

指的语文教育家„„他写过童话、写过散文、写过小说、写过诗歌,他是有名的作家„„他编写过教材、编辑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刊物,是编辑家 „„,担任过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投影介绍:叶圣陶,教育家,作家,儿童文学家,苏州人)

四 生字检查预习(多媒体投影)

轩榭(xuānxiâ)重峦叠嶂(zhàng)丘壑(hâ)

嶙峋(lín xún)阑干(lán)池沼 (zhao )

镂空(lòu)相间 (jiàn)模样(mú)着眼 zhuo

(易读错的有“镂、间、着、沼”易写错的有“嶂、壑”)

五 整体感知课文

1 配笛子独奏《姑苏行》,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 明确:本文体裁?------说明文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六、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投影:叶圣陶先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多媒体投影问题)

提示:

(1)首先,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若无中心句,可找出重点词语或概括大意。

(2)同学们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小组相互交流,求同析异,统一看法,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2分析主体部分,理清说明顺序

(1) 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的?

(2) 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哪四个\"讲究?

(3)速读7-9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4)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明确:

1、结构:总——分——总

2、(1)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

(3)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4)说明文顺序 -----逻辑顺序(从概括----具体,从主要—-—次要,从整体----局部)

(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

附“板书设计”

对象-----苏州园林

结构----总——分——总

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具体,从主要—-—次要,从整体----局部)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神游”苏州园林,了解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感受到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同学们也一定从文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八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字

轩榭嶙峋斟酌镂空相间丘壑重峦叠嶂2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江苏苏州人,家,家,编

辑家。

3.填空

①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

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的布局,讲究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九 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了说明对象及特征,理清了文章结构及

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方法。

2学习准确、生动、严密的说明语言。

3重点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三 复习常用说明方法

为了把说明文对象的特征介绍得更清楚,说明文常常会运用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等

1 阅读3-6节,找出文中所用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师举例: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像图画一样美

2 学生找出一些句子并分析

3归纳总结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品析准确、生动、严密的说明语言

1提问学生:你知道对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吗?

明确:准确(因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你给阅读者的知识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2提示:一般说来,说明文语言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3 举例,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③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另外,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分析

4另外,除了上面分析的句子,还有一些语言除准确 ,还非常有文采。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②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起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五 小结

六 课堂检测

( 一)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回答问题

1.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在哪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2.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3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第20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费城中学 朱钰

2010年11月获市讲课比赛二等奖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景图片。欣赏完美丽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吧!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同学们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得眼睛,恭喜你们!

其实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一同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园林之美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寻找美

师:苏州园林可以说没到了极致,叶圣陶先生也用他那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苏州园林的美。请同学们端起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标注出你发现的苏州园林的美。

(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美在

生:假山池沼、不对称美、色彩美、门窗美、花墙美等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点,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美在它的景色”。

师:苏州园林处处都是美,可以说美点太多迷人眼呢!如果让我们写也许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叶老先生是如何把如此多得景物安排地井然有序的呢?(提示:从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两方面去回答)

从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整体美、局部美、细节美。总说——分说。 (用多媒体展示此环节)

师:文章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也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结构布局,给我们一种美得享受。 (板书:结构美)

美得东西只有用心感受,才会让那美永留心间。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那赏心悦目的美。

四、感受美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的图片中,你认为哪一副最美?说说美在哪里? 生:自己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用美得语言描述了美得画面。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4段。

2、请同学们再欣赏这一段的影音资料。注意欣赏画面和专家的朗读。

3、我是小导游。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和

4、问题解读:(1)“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一句中的“假山和池沼”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其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答案:

(1)不能。后面是先写假山再写池沼的,同学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前后的对应。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令人审美愉悦,但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强调实效性,而且可以大量复制。

以上言之成理即可。

师:通过不同方式的欣赏和分析,发现苏州园林的设计始终着眼于图画美特点。叶圣陶先生作为语言大家,他的语言生动而形象。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或者词语加以赏析。请看大屏幕的提示。

生:寻找并回答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体会了说明文语言准确而生动的特点,以及恰当而准确地说明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注意借鉴。

五、描绘美

师:同学们,叶圣陶先生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了苏州园林的无现风光,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美景,请欣赏。请以“美丽的

”为题,写一段话,介绍身边的美景。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语言准确生动。

六、总结全文

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苏州园林就是一幅画,但是叶老没有使用画笔而是包含着对家乡的挚爱,借助美的结构,美的语言来表现美的景色。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置身美景之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处处有美景:你看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绵延起伏的丘陵,雄伟壮丽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深情的爱我们的祖国吧!

教后反思: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教育界的泰斗,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名篇《苏州园林》向我们系统而准确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极富文学性,使我们在了解苏州园林的同时获得了极佳的审美愉悦和享受,如同真的徜徉在“人间天堂”的苏州园林中一般。

苏州园林讲究自然美的境界,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出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所以在给学生讲授时,应注重让学生体会这种生机蓬勃的自然之美,而不是单纯的教出文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苏州园林》还具有艺术美和理想美的境界,有一种巧夺天工的意境。古人云“诗言志”“ 诗缘情” ,园林是“园言志”“ 园言情”。所以在讲授《苏州园林》时由品读说明文的语言和方法上升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恬静和清新的美好感受。

虽然这篇传统教材的教学设计和教案不计其数,但是,怎么样让学生既从说明的角度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的优美如画呢?

我在讲课时将理性与感性糅合了起来。在学生明确了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和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等内容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走进苏州园林,体会苏州园林的特点,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思维能力,尽量少讲;而充分激发他们的感悟和思考,使其自主体验和理解,畅所欲言。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语言通畅优美,精彩纷呈。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又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天堂”无与伦比的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些也是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力量是无穷的。说明文教学不应该忽视感性,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教学方法,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教学方法,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和生活才能贴的更近。

文学的魅力在于发现,发现有赖于感受、体验与想象,语言性是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积累、感悟、品位、欣赏、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把注入感情与品位语言交织起来,给同学们上出一堂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语文课。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引导学生通过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体会语言美,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教态比较自然,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5、板书清晰美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全文。

6、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寻找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尽管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次数较少。

3、课堂上对学生鼓励的语言较少,并且有时表扬不到位。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苏州园林教案模板
《苏州园林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