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5 07:56:1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法教学设计

《假日生活早安排》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是学生处理信息的工具,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本单元结合计算机文档处理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安排学生制作生活、学习中的文档,使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用于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注意培养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淡化技术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

《假日生活早安排》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稿任务学习相应技能。尝试探究内容涉及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较短,文字输入能力参差不齐,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不同,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同,虽然在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组际竞赛意识。然而对于WORD的使用,只有个别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因此,课前准备好未作修饰的假日作息表,有助于节省文字输入时间,为新技能学习和练习留有充足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完成假日作息表的制作、修饰和打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知识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美化文档,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及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利用WORD修饰美化自己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审美观;

教学难点: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

策略设计:用“尝试探究”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构

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软件:WORD2000 2.辅助材料:课件“美观多样的文档”;假日作息表 3.教学实施环境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教师制作的经过修饰美化的文档。

【设计意图】构建情景,展现精致美观的文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操作探究

复习——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和对齐

利用利用上节课学习的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和对齐方法修饰自己的假日作息表。组内评价,每组选一篇较好的文档上传,教师收集广播展示。小组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初步修饰文档,并通过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审美观。

1、调整行间距

教师展示已调整行间距的范例,和学生认为较美观的文档进行比较,学生找出不同点(教师每行字间距离较学生的要宽些,布局更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进行广泛的生生间评价,引导学生解决调整行间距的问题。

参考字体设置方法,小组尝试探究解决。

教师总结并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调整行间距操作演示讲解;

学生操作练习,调整完毕组内评价上传,教师广播展示,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参与意

识,提高审美能力。

2、加入花边

教师用事先加过花边的例子与学生调整过行距的作品进行对比展示,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广播全班展示对比,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继续激发学生的爱美、加工美的热情,诱发求知欲。

让学生以调整行距为基础,自主探究花边的加入方法。 教师总结并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加入花边操作演示讲解;

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巡视,适当指导)添加花边完毕组内评价较优秀的上传,教师广播展示,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3、添加底纹

教师用事先添加底纹的例子与学生加了边框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感知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美化文档的形式越发感到层出不穷,美不胜收,求知欲高涨。

让学生以行距调整和加入花边作参考,尝试探究添加底纹的操作。 教师继续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添加底纹操作演示讲解;

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巡视,适当指导)添加底纹完毕组内评价较优秀的上传,教师广播展示,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4、小组PK 教师小结,总结学生活动。提出小组PK游戏,激发学生巩固知识的欲望。学生从共享文件夹中自由获取待修饰的假日作息表,限时修饰,组内评价选出较优美的上传待评,有缺憾的说明缘由,大家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

1、自由选择并进行加工符合学生自由探究知识的规律,

2、游戏内文档内容格式各不相同,除需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

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外,还包括段距、缩进等课本中未提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拓展平台。

3、文档内容有太窄的、有太宽的、有距离顶端较远的、有距离底端较远的,让我们看上去不是很美,需要学生修饰,此项障碍设置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提高一步。

5、打印假日作息表

你能预测一下你的作息表打印出的效果吗?我们能够未卜先知吗?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提高学生对软件的人性化认识

讲解打印预览及其作用,教师讲学生尝试。 交流评价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交流方向。 1.学生就自己探究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交流发言。

2.学生按照“学生作品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实现相互交流、学习。

3.教师对各小组和个别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是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少数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则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四)归纳提炼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三项修饰文档方法的规律。

【设计意图】系统地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整理归纳,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

(五)教学延伸

1.任务延伸

课下自己设计一个《个人小档案》。记录自己的成长路程。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就是为了为我们服务,为人民服务,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2.知识延伸

课下尝试比较页面边框设置和边框设置的区别。

【设计意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知识面。

八、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以几篇修饰精美的文档为情景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知识内容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紧地抓住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手和探究,在不断的成功过程中,总有新的任务等待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在知识巩固拓展上,我采取自取任务小组PK的方法,任务内容既有巩固内容又包含新的内容,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整节课学生们情绪高,乐于操作,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推荐第2篇:公式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3.公式法

杜寨初级中学 九年级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学生通过《规律的探求》、《勾股定理的探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中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总结等章节的学习,已经逐渐形成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用公式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并且已经具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公式的推导;第三环节:看一看、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 (2)3x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x30

22 1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7x(7)24930

24162即: (x7)2250

416725 (x)2416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 44x75 44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1

2第二题: 3x+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x22x10

332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x(1)2130

3392即: (x1)2250

318125

(x)2318∵250

18∴原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 (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班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再次经历了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由于是旧知识,学生容易做出正确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 公式的推导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预见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自由研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x2bxc0

aa 2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2b2cxx()20a2a4aa2即: b2b24ac

(x)a4a2 b2b24ac(x)0a4a2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4ac0

24a2 问:什么情况下 b4ac0 24a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4ac0 24a2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xbb4ac

2a4a2bb24ac xa2a xbb4ac

2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

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 (1)

中b2c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bb2b2cxx()204a2aa2a4aa2(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2-4ac≥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

(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

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善公式的推导。 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

3 活动内容: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22(1) 2x+3=7x (2)x-7x=18 (3)3x2+2x+1=0(4)9x2+6x+1=0 (5)16x2+8x=3 (6) 2x2-9x+8=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

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那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 例:解方程 2x2+3=7x 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3=25>0 ∴bb4ac

2x2a72575224写出方程的根 即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

(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

3、课本随堂练习2.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的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或口述交流或上黑板解方程,公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 活动实际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口答、板书,笔答,对比,评价,总结.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用公式法解方程。

出现的问题

1、对于(1)(2)(5)小题,有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化成一般形式,从而把a,b,c的符号弄错了;

2、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当a,c异号时,方程一定有解。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推理技能,在使用公式解方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根,而有的没有根,通过解方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4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x2-4x-1=0 5x+2=3x2

(x-2)(3x-5)=0 2x2+7x=4 x2-22x+2=0 列方程解应用题

1、已知长方形城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2、一张桌子长4米,宽2米,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铺在桌子上时,各边下垂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

3、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以售出20件,没见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如果每件降价1元,商场每天可以多销售2件,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要降价多少元?

(2)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四、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节课教师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了配方时的个别过程,使之与后续知识学习相一致,添加了例题和练习题。

2、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这节课不能够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5

推荐第3篇:公式法教学设计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平方差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运算、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掌握了多项式乘法的法则,也经历过对幂的乘法、多项式乘法的推导过程,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学生在本节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导过程,得到平方差公式,在提高学生观察、探究、发现、归纳的思维能力同时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平方差公式的学习,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提供了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及几何意义;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2.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的了解,体会代数与几何的内在统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正确运算。

2.难点:在具体应用中找准平方差公式中“a”和“b”, 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教学策略及方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运用公式正确运算,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刚刚学过的多项式乘法入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参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掌握公式的特征,并能够紧紧抓住特征,利用公式正确计算。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比,练习,发现公式中的“a,b”不仅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多项式,从而体会整体的数学思想在学习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景:(租地问题)有人向他人租了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地,第二年地的主人提出把地的一条边增长10米,相邻另一边缩短10米。这样租合算吗?

2.学生思考:关键在计算变化后地的面积与原来的正方形面积比较大小。3.学生结合图形得出算式:(a+3)(a-3)

如何计算结果?请同学们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1.观察算式和结果,看看有发现什么规律? (a+3)(a-3)=a2-9

2.再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发现的规律还成立吗? (x+1) (x-1)=___________; (m+2) (m-2)=__________; (2x+1) (2x-1)=_______ 3.根据以下问题提示,试着把你发现的规律说出来。

(1)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点?(2)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三、合作交流,验证公式.对于结论:(a+b)(a-b)=a2-b2 你能计算验证上面你猜想的结论吗? 方法一:计算(a+b)(a-b)

方法二:结合课本图14.2-1说说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边增加b,相邻一边减少b,得到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的关系用等式可表示为:

.

学生自主选择方法验证公式,教师巡视指导,有意识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展示交流中,要求学生说出公式的合理性,进一步分析公式结构特征。

三、变式练习,运用公式。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3x+2 )( 3x-2 ) ;(2) (-x+2y)(-x-2y).

(3)(b+2a)(2a-b); 思考:你是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以上的问题?

在确定把哪个式子看成公式中“a”和“b”,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对比课本例题规范解题步骤和格式。

例2:八年级一班要订购一批校服,老师说:“我们班有98名学生,每套校服102元,谁能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要准备多少钱?这个问题你会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了吗? 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计算出结果?说说你的算法。 例3.计算:

(y+3)(y-3)-(y-2)(y-4) 学生板演。

教师追问:计算(y+3)(y-3)与计算(y-2)(y-4)方法一样吗?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强调:只有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多项式乘法才可以运用公式简化计算,不能乱用公式。

4、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该怎样修改?

(1)(x+4)(x-4)=x2-4

(2)(-2m-3)(2m-3)=4m2-9 学生回答,辨析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相同的项看成“a”,互为相反数的项成“b”.

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3b)(a-3b)

(2)(3+2a)(2a-3) (3)1003×997

(4)(3x+4)(3x-4)-(2x+3)(3x-2) 学生板演,暴露问题,相互纠错,熟练运用,掌握公式。 3.拓展训练:

(x+y)(x-y)(x2+y2) (x4+y4) (x8+y8) 引发思考,巧算激趣。

四、回顾反思,小结延伸.

1、学生自主小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结合板书系统回顾:

①平方差公式:

用式子表示:

②运用平方差公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

,另一项

; (2)公式右边是

项的平方减去

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a和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质疑:以下的计算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 (x+2)(x+2) (a+b)(a+b) 【作业设计】

一、达标测试.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x+2)(x-2)=x2-2 B、(x+3y)(x-3y)=x2-3y2 C、(x+y)2=x2+y2

D、(-3a-2)(3a-2)=4-9a2

2、在下列多项式的乘法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的是:(

A、(2a+b)(2a-b)

B、(2a+b)(b-2a)

C、(2a+b)(-2a-b)

D、(2a-b)(-2a-b)

3、(x+2)(x-2)(x2+4)的计算结果是:(

A、x2+16

B、x4-16

C、x4-1

D、16-x4

4、(-2x-3y)(

)=4x2-9y2

二、综合应用.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m+n)(m+n) 5) (-0.3x+y)(y+0.3x)

6)(-3a-2)(3a-2)

三、拓展探究.1.计算

(1)(x+y)(x-y)(x2+y2) (3)(m+n+p)(m+n-p) 2.若x2-y2=12,且x+y=6,求x和y的值。

推荐第4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东源县实验中学 饶玉莲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情景,引起思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设计情景:老师上班前捡了个钱包,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自由发言)。 副板书 等失主,上交派出所——拾金不昧,道德高尚

据为己有——可以吗?——违法行为 板书:

1 道德——较高境界

不违法——行为底线

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类型

(你还能对这三种行为再进行分类吗?)

案例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案例二:王同学与张同学因为一些误会在校外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被派出所拘留。

案例三: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问:以上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一)分析三种违法行为 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停止侵害等) 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吊销执照等) 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

刑罚:(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二)探究平台: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 三者共同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1 案例分析

2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的东西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3 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4 案例分析 王某迷上了网络,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 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3 案例分析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探究平台:

1.这个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它触犯了什么法律法规? 2.你认为这种行为危害性大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3.探究:什么是犯罪?

(1)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2)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

(四)新闻播报

中新网5月16日电 今天,曾经震惊全国的“6•8”特大中越跨国拐卖儿童案在广西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黄曼丽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阮氏军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21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到1年10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到1千元不等。 1.探究平台:

1 这个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 案例中有哪些刑罚种类?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2.探究:刑罚

(1)含义: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2)种类: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沉迷网络——勒索财物——杀人抢劫

2 1.请小组同学想象这三种行为会发生怎样的联系? 3 2.从设想情节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 (附加分:如果能将设想的结果表演出来,另加10分)

11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小青年,在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常有的事,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 12 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

13 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你想对王某这样的同学说什么?

(上联:勿以善小而不为;下联:勿以恶小而为之。横批:法不可违)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堂反馈: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课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推荐第5篇:公式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3.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问题解决: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难点: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教师引导

四、教具准备

活页测试卷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 (2)3x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3x0 22 1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7x(7)24930

24162即: (x7)2250

416725 (x)2416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 4475 442x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1 第二题: 3x2+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x22x10

33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2x(1)2130

3392即: (x1)2250

318125 (x)2318∵250

18∴原方程无解

(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班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

2、探索新知

(1)推导公式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在小组内自由研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 2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bc2x2bcx0 aax2ax(2a)24a2a0即:

b2b24ac(x)0a4a2b2b24ac (x)a4a2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4ac0

24a2 问:什么情况下 b4ac0

24a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4ac0 24a2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xbb4ac

2a4a2bb24ac xa2a xbb4ac

2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

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

3 (1)

中b2c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bb2b2cxx()204a2aa2a4aa2(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2-4ac≥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 (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

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善公式的推导。 (2)公式应用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1) 2x2+3=7x

(2)x2-7x=18

(3)3x2+2x+1=0(4)9x2+6x+1=0 (5)16x2+8x=3 (6) 2x2-9x+8=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

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那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

例:解方程 2x2+3=7x 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

3=25>0 ∴

bb4acx2a725752242

写出方程的根 即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

(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

3、随堂练习

课本65页,随堂练习第1题、第2题

4、课堂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5、布置作业

课本第66页,习题2.6

1、

2、3题 5

推荐第6篇:公式法教学设计五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下列各式:

(1)x2-x-2;(2)2x2-3x-2;(3)x2-2x-2.

(3)用十字相乘法就不容易了.

2.对于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较困难的题目,促使我们寻求其他方法.如同我们在解二次方程时,用直接开平方法不易解决时,人们发明了配方法.把原方程变形为

(x+m)2=n(n≥0) 如果把n移到等号左边,出现(x+m)2-n=0左边可变形为平方差形式

(二)新课

1.我们把ax2+bx+c(a≠0)叫做x的二次三项式.这个式子的x的最高次项是2,并且有一次项和常数项,共有三项.

2.请同学说出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 (a≠0)和x的一元二次方程x2+bx+c=0(a≠0)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二次三项式是代数式,没有等号,方程有等号) 3.在解方程2x2-4x-6=0①时,可把各项的公因数约去,化为x2-2x-3=0②然后再解方程②,这个做法对不对?根据什么算理?(对,在方程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得到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即两个方程的解完全相同) 4.在因式分解2x2-4x-6③时,先约去各项系数2,化为x2-2x-3④再分解因式,即2x2-4x-6=x2-2x-3=(x-3)(x+1),这个做法对不对,根据什么算理?(不对,因为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即只是式子的形式改变,但式子的值不能变.我们来检验:当x=1时,③式的值等于-8,而④式的值是-4,③式到④式不是恒等变形,所以不能约去各项系数2) 例1 用配方法把x2-2x-2分解因式

分析:对x2-2x再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注意:因为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所以必须同时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例2 分解因式:2x2-8x-6.

分析: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便于配方,但不能各项除以2,而是各项提取公因数2.

解:2x2-8x-6=2(x2-4x-3)=2[(x2-4x+4)-4-3]=2[(x-2)2-7]

我们知道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配方法的步骤是固定模式的,即“千题一律”.它的一般化的固定模式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法,由此推想,用配方法因式分解必定与方程的根有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我们从例2的因式分解来研究.

与二次三项式2x2-8x-6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是2x2-8x-6=0,这个方程的两根

我们来研究⑤式与两根的关系,可见是

三项式等于二次项系数乘以x减去一个根的差,再乘以x减去另一个根所得的差.这个结论的证明如下:

注意

1.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所以公式⑥中的因式a千万不能忽略. 2.在分解二次三项式ax2+bx+c的因式时,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ax2+bx+c= 0的两个根x1,x2,然后写成ax2+bx+c=a(x-x1)(x-x2).

(三)课堂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x2 +8x-1; 2.2x2-8xy +5y2.

把4分解为2×2,目的是去掉每个括号内的分母. 解法2:方程2x2-8xy+5y2=0的根是

本题是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所以应把y看作常数. (四)小结

1.对于不易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二次三项式ax2+bx+c宜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法分解因式.

2.用求根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ax2+bx+c(a≠0),其程序是固定的,即: (1)第一步:令ax2+bx+c=0①;

(2)第二步:求出方程①的两个根x1,x2;

(3)写出公式ax2+bx+c=a(x-x1)(x-x2).并把x1,x2的值代入公式中的x1,x2处.

(五)作业

1.把4x2+8x+1分解因式,其结果是 [

].

2.把2x2-4xy-3y2分解因式,其结果是 [ ].

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1)6y2-3y+6; (2) 10p2-p-3; (3)3x2y2-10xy+7; (4)15x2+16xy-15y2; (5)x2-x-1; (6)3x2+2x-3;

(9)6x2+x-15; (10)42x2-85xy+42y2;

4.分解因式:

(1)(m2-m)x2-(2m2-1)x+m(m+1); (2)(x2+x)2-2x(x+1)-3;

作业的答案或提示 1.选(C). 2.选(B).

3.(1)(2y-3)(3y-2); (2)(2p+1)(5p-3); (3)(3xy-7)(xy-1); (4)(3x+5y)(5x-3y);

(9)(2x-3)(3x+5); (10)(6x-7y)(7x-6y);

(12)(2x-9y)(7x-2y).

4.(1)[mx-(m+1)][(m-1)x-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为了说明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的必要性,在复习旧知识时,安排了三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其中第三个x2-2x-2用十字相乘法不容易分解,于是促使寻求新的分解方法.

2.在引入求根公式法分解因式之前,先从配方法入手,进而转入求根公式法并对此法作出了证明.

3.针对初学者在分解ax2+bx+c时常犯漏写因数a的错误,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恒等变形”与“方程同解变形”的内容让学生辨别,从弄清概念着手,杜绝错误.

推荐第7篇:有理数除法法教学设计

1.4.1有理数的除法

曹云霞

【课标】掌握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教材分析】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小学已经学过,这里事实上是承认它在有理数范围内也成立,学生在小学经历了除法向乘法的转化过程,并体验到了转化的作用,掌握了转化的方法.这对本节课完成有理数的除法向乘法的转化是非常有利的

【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熟知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而且也熟悉“除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的运算”的法则,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必备的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前几节学过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以及运算律、倒数的概念等等,同时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商的符号的判定

难点:掌握多个数相乘除,商的符号判定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表达能力.掌握多个数相除;商的符号判定方法.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有理数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求有理数的倒数,会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不气馁。

【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直接写出各题计算结果

⑴(-2)×3 =

⑵4×(-1/4)=

⑶(-7)×(-3)=

6×(-8)=

⑸(-6)×(-8)=

⑹(-3)×0.= 【新课探究】: ★知识点

(一):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问题1:8÷4是什么运算?商等于多少? 问题2:0÷4等于多少? 问题3:(-12)÷(-3)是什么运算?商等于多少

试着计算⑴(-18)÷6=_____; ⑵5÷(-1÷5)=_____; ⑶(-27)÷(-9)=_____ ; ⑷0÷(-2)=_____.思考:除法运算商的符号及商的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有何关系?如果有,请大家从特例中归纳猜想出一般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规律.

★知识点

(二): 有理数除法训练 例1:计算:⑴(-15)÷(-3); ⑵(-12)÷(-1÷4);

⑶(-0.75)÷0.25 ; ⑷(-12)÷(-1÷12)÷(-100).

针对性练习课本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

★知识点

(三): 探究规律

⑴1÷(-2/5)= 1×(-5/2)= ⑵0.8÷(-3/10)= 0.8×(-10/3)= ⑶(-1/4)÷(-1/60)= (-1/4)×(-60)

思考:请同学们比较每一组小题中两个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其中的规律.(2)负数的倒数如何求?

【总结收获】: 【自我检测】: 基础达标:

1、计算: (1)(-18)÷6;= (2)(-63)÷(-7)= (3)(-36)÷6 =

(4)1÷(-9)= (5)0÷(-8)= (6)16÷(-3)=

2、求下列各数的倒数(把结果写在相应数据的下面)

2 5 113  146010

—0.16,

—1.5,

—0.12,

, 21

23、计算: (1)( 

(3)( 42 )÷( ); (2)(-6.5)÷0.13; 93342 )÷(  ); (4)

÷(-1). 5

54、计算

(1)( 2467 )÷(-6);

(3)(-6)÷(-4)×(115

能力提升: 计算:

94(1)3649(6)

5(2)-3.5÷78 ×( 34 );. (4) (3214)(13)(24)

(2) (11117)(3)(5)(105)

推荐第8篇:访谈调查法教学设计

访谈调查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访谈法运用的步骤,掌握访谈活动运用中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设计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动性,实现对访谈法的运用步骤和运用技巧的理解与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合作分享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集体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访谈法的技巧和方法,并在模拟访谈中熟练运用。

三、课前准备 :课件、采访提问实录、访谈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研究性学习另外一种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短片(展示《看见》中柴静采访阿里木的视频片段)。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该片中主持人与嘉宾进行的活动称为什么?(采访)采访运用到社会调查中就是访谈调查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访谈调查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访谈法的概念和类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访谈调查法,即访谈调查法的含义:

1、介绍访谈调查法的含义(幻灯片):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思考):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是什么?

(幻灯片)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而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始终围绕着研究的主题而进行。日常的谈话是一种非正式的谈话,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进行相关性的准备,而且,谈话方式也比较松散,随意性很强。 2.介绍访谈的类型(幻灯片):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 按照与被访谈者是否直接接触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分类可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或半结构式访谈

【过渡】那么,具体的一个访谈调查该如何进行呢?

(二)怎样进行访谈

【活动一】 案例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幻灯片播放) 实施访谈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 ①确定研究课题。

• ②制定访谈计划。即明确访谈目的和内容、访谈对象、访谈时间和地点等。 ③实施访谈。

• ④整理、分析访谈记录。

• ⑤完成研究报告或人物报道、通讯等。 【过渡】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主要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后总结(幻灯片播放)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访谈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 (1)确定访谈问题,拟订访谈提纲:我想通过访谈获取哪些信息?哪些问题可以使我获得这些信息?我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问?

• (2)选择访谈对象:谁能给我提供最丰富的信息?根据这根线索,找到“目标人物” • (3)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访谈时间和地点的确定主要以访谈对象的方便为宜。

(4)访谈所需的材料与工具准备:访谈前要对访谈内容所涉及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个充分的了解,对有关材料作充分的准备,如访谈记录表、【过渡】任何一个访谈调查都少不了这几个基本的准备工作。其中,关键就是拟订采访计划,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问题是最难的。下面我们可以看看发生在我们中学生身上的《金牌背后的故事》中对在物理竞赛中获得金牌的两位同学的采访提问实录。 【活动二】访谈法提问实录(幻灯片)

• 1.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同学是我们学校今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下面有请他们为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开场白) • 2.两位同学在竞赛中取得金牌,那么在最初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到要参加物理竞赛的?(参加竞赛的原因) • 3.你们当初为了坚持你们的梦想,有没有开始想过说我一定要拿这个金牌,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奋斗目标呢 ?(参加竞赛的目标是什么)

• 4.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做题、还是做实验,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怎么去解决?(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 5.你刚才说到你在国外有过学习生活的经历,你觉得这个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呢?(临场发挥,适时追问)

• 6.请你们俩谈一谈对方在竞赛中优于自己的方面有哪些?(各自在竞赛中的优势)

• 7.你们在竞赛的过程中相互会有一些竞争吧,你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与对方的竞争的?(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竞争)

• 8.你们觉得自己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成功,向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推荐一下吧。(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 9.你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哪些想对自己的老师、教练、学校说的?(老师、教练、学校的帮助有哪些)

• 10.今天你们谈了你们取得金牌背后的艰辛付出和努力,非常感谢你们接受采访,谢谢你们。(结束语)

上面的提问可用下面的框型图表示(幻灯片)

【过渡】好了,相信大家现在对如何进行访谈调查在心里有些底了,有些同学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这组图片和实例,看看它们反映了什么问题? 【活动三】学生观看短片并思考反应的问题 视频短片展示: 金华火腿—敌敌畏泡制;西安工商局查缴“黑酱油”案;致癌大米;地下作坊生产劣质月饼;成都“毒泡菜”;劣质果冻竟拿食用胶做成;有毒“龙口粉丝”;阜阳惊现“大头娃娃”;“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

短片看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危害人体健康,谁做的,商家缺德,政府要管)

【活动四】师生共同探究:就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可向谁来了解哪些情况 大家从这些实例中看出了食品安全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同学愤怒地问是谁造成的,那么这就是我们采访的主题: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是采访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什么?(确定采访对象)也就是谁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由谁来解决呢?

(生产者,工商局,卫生局)还有没有?比如买食品的人要不要负责?(哦,对了,还有消费者;不光是直接生产的厂家,还有销售商)好的,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找出了很多方面的人士来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食品从原料生产直到卖出去的整个过程,看看应该由谁来解决。

首先,要生产必须要有原料,然后到了哪里?(生产企业)对,也就是生产厂家,接下来呢?(销售商),最后是(消费者)。那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共同解决就足够了呢?(还要有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监管),非常正确,就是说还离不开国家的监管,这样,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三方:国家(包括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等)、企业(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和消费者。

但是具体采访时,我们要采访具体的人,这三方中,我们可以具体采访那些人呢?比如国家部门的可以采访那些人?(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的局长、副局长、执法人员),企业呢?(老板、经理、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很好,那么消费者又该采访哪些呢?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是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行呢?比如采访一个三岁小孩行不行?(不行,我们采访时还是要尽量选择成年人,尤其是经常买东西的人)。 经过同学们共同思考,我们找出了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三方,又找出了三方具体的采访对象,大家看大屏幕(幻灯片)

我们确定了采访对象,采访中关键就是设计问题,现在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一组同学采访国家部门的人,二组同学采访企业,三组同学采访消费者,大家各自针对你们的采访对象,设计一些问题,看看他们是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 (同学们分别设计问题,然后以小组发言)

教师总结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提问思路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

1、国家: ①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起什么作用?(职能) ②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国家有那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③国家现在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开展了那些工作? ④目前的工作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⑤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会如何处理? ⑥在法律规范没有详细规定的情况下,能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实行有效监管?

2、企业: ①企业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有多大?

②贵企业是如何保证食品安全的(进原料、生产条件、管理;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③贵企业有没有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会如何处理? ④贵企业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什么不足?将如何改进?

3、消费者:

①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起什么作用 ? ②是否买到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食品?如何避免? ③如果买到了会如何处理? ④消费者采取相应措施后的效果如何? 2.实施访谈 【活动五】模拟访谈,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问题设计好了,下面进入模拟采访时间。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采访中怎样问?怎样听?怎样引导和追问?怎样记? 总结(幻灯片) (1)、进入访谈现场

正式开始前要有一个自我介绍;感谢被访者能抽空接受采访,告知访谈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时限;简短的题外话有助于迅速拉近彼此距离,形成融洽、亲切的谈话氛围。 (2)、访谈中的提问和倾听技术

提问技术:问题要明确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

注意非语言交流,如提问时微笑的看着对方:不要对对方观点给予评价;围绕访谈的主题展开,避免太多题外话;灵活应对,不应完全局限于访谈提纲,在适当时候也可以完全抛弃访谈提纲。

倾听技术:尽可能少说,鼓励对方提供更多信息;积极地有感情地听,并适时给予适当的回应:点头认可;重复;追问;鼓励对方,它们能起到接受、理解、询问和共鸣的作用;不轻易打断被访者的谈话;容忍沉默 (3)、访谈中的引导和追问

当访谈遇到障碍不能顺利进行下去或偏离原定计划的时候,就应及时引导。 当被访谈者的回答没有正确、完整的时候,就要适当地追问。 (4)、做好访谈记录 :在记录访谈内容时,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完整和全面,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

提高记录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①录像或录音——记录访谈全程 ②设计记录表或规定速记符号③增加“助手”,帮助记录 (5)、结束访谈 对整个访谈进行要点总结;提问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有没有什么没有谈到的问题您想补充的?” 为今后进一步提问留有余地;谢谢被访谈者,表示说这次访谈很有意义。 3.访谈结束后,整理、分析访谈记录,得出结论。

推荐第9篇:《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共5课时,总第27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5、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

1、你知道教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教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

4、

5、7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五、分层练习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推荐第10篇: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案

三溪中学 魏俊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并能够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它是上一节课内容的继续,又是以后学习较小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因此本小节的重点是科学记数法的概念,难点是如何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教学意图]: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解析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1)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10= 10= 请学生讨论回答 (1)10表示什么?

(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指数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问题

2、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100 ,1000,10000,能写成10()

2、300=3×100=3×10( )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

4、科学记数法的的定义:

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9 69600000000=6.96×1010 300000000=3×108 98000000=9.8×107

10100000000=1.01×1010 61000000=6.1×107

(板书)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 × 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教学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地球表面积约为510 000 000 000 000平方米,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大约为149000000平方米;

(2)2002年,中国有劳动力约为720000000人,失业下岗人员约为14000000人;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0000人,进城找工的农民约120000000人。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行程约为6×105千米;

(2)一套《辞海》大约有1.7×107个字。

(3)1972年3月发射的“先驱者十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至2003年2 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离地球1.22×1011千米。

①以上内容由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互相纠错。

②教师提问:大家都已学会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原数整数的位数与指数n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发现? ③总结规律:原数整数的位数减去1就是n.[教学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n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窍门”,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_____的形式.其中_____,_____. 2.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000 80000 56000000 7400000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07 4×103 8.5×106 7.04×105 3.96×104

4.一天有8.64×104秒,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5.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教学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以下问题: ⑴.什么叫做科学记数法?

⑵.灵活运用科学记数法,注意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 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1≤a<10. ② 当大数是大于10的整数时,n为整数位减去1.[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效果:师生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更能体现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5页练习

(七)板书设计

科学计数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二、探索新知,解析问题

五、课堂小结

科学计数法: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六、布置作业

例题

第11篇: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龙潭区江密峰镇中心小学校 牛佰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了解1日=24时, 2.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会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

3.经历观察、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有与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教学重点:认识1日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两圈,1日有24小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师:“新闻联播”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板书:晚上7∶00)

师:(板书:晚上7:00)电视画面是写着这个时刻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画面)

师:(板书:19∶00)19点,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它跟我们说的晚上7点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计时法”。

师:这是电视节目预报,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请说给小组同学听。

师:(板书电视节目预报的时刻)谁愿意把对应时刻写到黑板上来?

7:00

10:00

13∶00

15∶

30

21∶00 早上7:00

上午10:00 下午 1∶00

下午3:30 晚上9∶00

二、探索新知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好吗? (板书: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师:你喜欢哪种计时法?说说理由。

师;生活中,除了看电视,还有哪用24时计时法。

师: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概念,为了记时方便、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计时法。而普通计时法,早上、晚上几点很具体,生活中特别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应用很广泛。

师:那么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早上7时用24时计时法就是7时,而晚上7时却是19时呢?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经历一下一天的24个小时。

师:经历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出示夜里12时的钟面)

师:这就是夜里12时,它是一天的起始时刻,我们把它记作0时(板书0:00 夜里12时)

师:一天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走的。

(课件演示,随机提问:是什么时刻,在做什么,一天过去了几个小时) 师:现在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共转了几圈?齐说。谁能用普通计时法具体说一说,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刻到什么时刻,第二圈

呢?

师:你明白为什么早上7时用24时计时法就是7时,而晚上7时却是19时了吗?谁能解释一下。

师:是啊,24时计时法是从0时开始计时的,从0时起过去了几个小时,就记作几时,非常地简明。

三、互动练习

师:现在老师用普通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你能把它转换成24时计时法吗?试一试。凌晨2时,下午2时,上午9时,晚上8时,晚上12时(板书24:00) 师:反应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早晨和上午的时刻两种计时法相同,下午和晚上需要加上12)

师:那反过来你们行吗?我说24时计时法,你说普通计时法。(举例:15时,18时,3时,6时)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快,表达也比较清楚,为了奖励大家,我想给你们一个当老师的机会,请你出题考老师,好不好?

拿出本子,时间关系,只出一道。比比看,谁出的题最有水平,能考倒老师。 集体交流。

四、读书反馈

大家把书翻到第52页,阅读一下教材上的内容,看看有不懂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

完成第53页的做一做

完成第54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五、总结升华

短短的40分钟即将结束,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为了奖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用两个手臂来表示时针和分针,根据两个手臂的位置和他们之间的角度,来可以判断是几点。老师先做动作,大家来判断。(做3时的动作) 师:接下来,老师说时刻,请同学们做出动作。请全体起立。 9:00 21:00

6∶00 18∶00

0∶00 12∶00 24∶00

师:为什么最后的几个时刻,大家的动作都一样?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一定会不断进步!

2013年5月

第12篇:《提公因式法》 教学设计

提公因式法

一、内容与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提公因式法》第一课时。学习分解因式一是为解高次方程作准备,二是学习对于代数式变形的能力,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化简、解方程、恒等变形等学习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与分析

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寻找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过程,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会用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分析:根据学生在上一节课的经验,学生只是对因式分解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判断,而对于怎样把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还很茫然,相应的数学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因此,本课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由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过渡到因数分解,再由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寻找出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

三、本课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介绍了最基本的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应用公式法.每一节课的引入,立足渗透类比这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如类比因数分解的意义导入因式分解的意义等.另外本章的设计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如观察多项式x2- 25和9x2- y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否将它们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等,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类比、归纳、总结、反思的过程,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变形关系,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 (1)学生能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1 (2)学生能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难点为:正确找出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及提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采用演示、讨论、观察、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交叉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生“探索、发现、再发现、创造”的过程。

五、学法分析

教学的矛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乐学”;启发诱导,以指导学生“会学”;变式训练,以引导学生“活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分析过程,以指导学生“善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引入

问题1:计算:(1)37×337+63×337 设计意图: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扫清障碍.

师生活动:学生对于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逆运算的方法很熟悉,能很快找到这个式子各项有的相同因数337,在提出公因数337后,很快得出这一题的计算结果是33700。 第二环节 想一想

问题2:多项式 ab+ac中,各项有相同的因式吗?多项式 x+4x呢?多项式mb+nb–b呢? 结论: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设计意图:在学生能顺利地寻找数的简便运算中的公因数之后,再深一步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由寻找相同的因数过渡到在多项式中寻找相同的因式.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后主要由学生总结,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再从数过渡到式,学生能很快用类比的方法找到这些式子中相同的因式,知道公因式的概念。 第三环节 议一议

问题3:多项式-8xy+2xy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结论:(1)各项系数是整数,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公因式的系数;

(2)各项都含有的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是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公因式的系数与公因式字母部分的积是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设计意图:由于第二环节提供的几个多项式比较简单,不能反映公因式的全部特征,而通过本环节

2

32

222中寻找多项式2xy+6xy中各项的公因式,引导他们归纳出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顺利的归纳出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知道每一个多项式都由两部分组成: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因此,有必要将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分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分别找出公因式的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最后找到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第四环节 试一试

问题4:将以下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

(1)ab+ac (2)x+4x (3)mb+nb–b

结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着使用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提公因式法的定义进行几个简单的多项式的分解,为过渡到较为复杂的多项式的分解提供必要的准备.

师生活动:由于有了因数分解的基础以及对提公因式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生能较快地从数的分解过渡到字母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刚开始可能还是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步骤去找到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明公因式是怎样找到的。 第五环节 例题讲解

例1:把27mn+18mn-36mn分解因式。

分析:首先要确定各项的公因式。不难看出这个公因式是一个单项式,因此要从系数与字母两部分来考虑:(1)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公因式中的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所以各项的公因式是9mn,其中(1)9是27与18和36的最大公约数。(2)m是各项相同的字母,其指数最低是1,即为m;n也是各项相同的字母,其指数最低是1,即为n。

解:-24xy-12xy+28y 例2:把3x²-6xy+x分解因式。

解:3x²-6xy+x= x·3x-x·6y+x·1=x(3x-6y+1) 注意:不要漏项。这里把x写成x·1,可知提出一个因式x后,另一个因式是1。

因为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相反,所以可以用整式乘法检查因式分解的结果对不对。² 例3:把-24xy-12xy+28y分解因式。 22

222

2222232

22 3 注意: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在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 第六环节 做一做

问题5: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1)3x+6 (2)7x–21x (3)8ab–12abc+ab (4)–24x–12x+28x 设计意图:根据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提公因式的步骤及怎样预防提取公因式时出现类似问题,为提取公因式积累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提取公因式的步骤: (1)找公因式; (2)提公因式.

易出现的问题:(1)第(3)题中的最后一项提出ab后,漏掉了“+1”;

(2)第(4)题提出“–”时,后面的因式不是每一项都变号.

矫正对策:(1)因式分解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是否相同;(2)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带“–”,则先提取“–”号,然后提取其它公因式;(3)将分解因式后的式子再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其积是否与原式相等. 第七环节 反馈练习

1、找出下列各多项式的公因式:

(1)4x+8y (2)am+an (3)48mn–24mn (4)ab–2ab+ab

2、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1)8x–72 (2)ab–5ab (3)4m–8m

(4)ab–2ab+ab

(5)–48mn–24mn (6)–2xy+4xy–2xy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公因式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与步骤是否掌握,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公因式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与步骤基本掌握,但依然有部分同学出现第五环节中的问题,如对首项出现负号时不能正确处理,此时,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师生活动:从学生掌握的情况出发,看看学生的问题是在寻找公因式方面还是在提公因式方面没有很好的掌握,教师再加以强调公因式的找法和提公因式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八环节 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有什么关系? 22

23

2

2

2

3

2

23

2

2

2

32

3

3

2 4

第13篇:二十四时记时法教学设计

《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1-52页的例

3、“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解】: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能正确用24时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刻。知道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的含义。

难点:掌握两种不同记时法的特征,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正确进行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

师:喜羊羊明天就要过生日了,他给大家每人发了一个请柬,上面写着:“请于明天8:00到我家,参加我的生日Part”。早上小朋友都来了,而喜羊羊却还在呼呼地睡大觉呢?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喜羊羊睁开眼说“哎呀,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小朋友们来错了?

生1:他写的时间不对,应该是晚上8:00。 师:对,他写的时间不清楚。

师:那么谁能只改动时间,不加汉字也能表达清楚。 生2:20时。

师:那么,这几个同学改得对吗?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

二、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电视么?你们都喜欢看什么节目,能说说你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播吗?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一般会用普通计时法说,如果学生用普通计时法表示要引导学生说清楚,用上时间词: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先让学生说几个,再根据学生回答随

师述:下午3时、晚上6时是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记时方法。老师这里有一张电视台的节目预报表,节目预报表上的时间又是怎么表示的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提问:你喜欢上面的哪个节目,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指名学生口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3个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8:00、14:00、18:30)教师指着黑板提问:14:00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什么时候?

教师讲述:像8:00、14:00、18:30也是一种记时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记时法。(板书:二十四时记时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1、体验一天的经过。

提问: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先不作答复。师述: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一起在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景。(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师述: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凌晨0时。凌晨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候了么?一起说说看。(凌晨0时)

(2)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提问: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经过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现在是凌晨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在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天色渐渐亮起来了。(钟面停在凌晨4时),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候?(凌晨4时)我们在干什么?(钟面停在早晨6时),提问: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早晨6时)我们起床了。(钟面停在上午8时),提问:现在是几时,我们在做什么?(上午8时,我们开始上课学习了)(钟面停在中午12时),提问: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呀?(中午12时)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钟面停在下午4时),提问:时针又开始走第二圈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大家又在做什么?(体育活动)(钟面停在下午6时),提问:不知不觉中,忙碌而充实的白天又过去了,天又要黑了,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这时大家在干什么?(做家庭作业)(钟面停在晚上9时),提问:夜又渐渐地深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晚上9时,小朋友们应该睡觉了,养足精神准备第二天的学习。)

师述: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

提问: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才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转了几圈?(两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件出示)

师述:对,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是一天中的前12个小时,我们也可以用直接用0时到12时来表示。(课件钟面上出示0时-12时)指着钟面上的12时,提问: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时针还要从中午12时接着走第二圈。(课件演示时针又转过一大格)提问:时针又走了一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下午1时)下午1时是一天中的第几个小时?你是怎么想的?请一个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一圈是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那么下午1时可以说是几时?(13时)

师述:对,钟面上第二圈开始的下午1时我们还可以说成是13时(出示)。

提问:时针又走了一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也可是说成几时?你又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回答。( 下午2时就是14时,12时加2时就是14时。)

师述:依此类推,下午3时、下午4时直到晚上12时的时间接着写下去,又可以说成几时呢,你能写出来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把钟面上第二圈的时间写出来。

集体交流,学生汇报,结合课件出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

提问:时针走的第二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师述: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是一天中的后12个小时,可以接着用

12、

13、14直到24时表示,(课件直条出示12时到24时)指着课件上的直条图提问:从直条上可以看出,一天一共有多少个小时?(24小时)

提问:我们用0时、1时、2时„„直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我们给这种记时的方法起

个什么名字合适呢?(板书:24时计时法)。师指着直条下面的记时法讲述:为了和24时记时法区别,我们把这种我们熟悉的记时方法叫普通记时法。

3、探索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方法。(1)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24时记时法的时刻。

教师指着板书讲述:8:00、14:00、18:30就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像下午4时、晚上7时就是生活中的普通的记时方法。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在我们生活中都经常用到,指着黑板上的时刻提问:下午3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让学生在课件指一指,大家在作业纸上找一找。晚上7时呢?你怎么想的?(晚上7时加上12时就是19时。)指着直条上的时刻再看一看。教师在直条上再随机提问几个下午和晚上的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说说是几时?

老师板书一个时刻:上午7时,提问: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在课件直条上找一找。引导学生讨论:要不要加12时?(不要,上午7时就是7时)要不要说上午7时?(引导学生看直条上24时记时法中有几个7时。)

教师指出:24时记时法中的数没有重复,所以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时不要说上午、下午来区分。老师再在直条上再提问上午10时、中午12时,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说说是几时?

提问: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怎么又要加12时了?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到底是怎样转换成24时记时法的,中午12时以前和下午1时以后转换的方法一样么?引导学生说出从中午12时前,上午几时就是24时记时法的几时;从下午1时开始需要加上12时就转换成了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表扬学生规律发现的学生)

(2)24时记时法的时刻转换成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指着黑板上的时刻提问:24时记时法中的8:00用普通记时法怎么表示?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8:00,有的会说上午8:00。

提问: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到底应该怎么说?让我们来看个小故事吧。(用课件播放讲一个小故事:小明喜欢看篮球比赛,听小红说说明天中央五套体育频道9点有NBA比赛转播,第二天小明上午9时准时打开电视机准备看球赛,电视里却没有篮球比赛的转播。)你知道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直条,普通记时法中有几个9时,提问:小红应该怎么说才清楚?接着让学生把14:00、17:30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强调要讲清楚是什么时候。老师在直条上再随机提问几个24时记时法,让学生用普通记时法说说是什么时候的几时?

提问:把24时记时法的时刻转换成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怎么转换呢?要注意什么?(注意上午、下午还是晚上)转换时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引导学生说出从12时往前的时刻直接加上上午和中午就行了,从13时往后的时刻用要减去12时,然后前面加上下午或晚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将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两种记时法出现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互换、辨析练习,以探索其间的前半日一致,后半日相差12的规律性,以及两种记时法的区别。) (3)针对练习。

师述:下面同桌两个人说几个用普通记时法或者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同桌用另一种说法说一说,好不好?左边的人先出题。然后请两个学生集体交流一下。

4、讨论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师述:刚才我们学了24时记时法,小象还有几个问题,你能帮它解决么?(课件出示:)

1、0:00是在白天还是在黑夜?

2、0:00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

3、0:00作为一天的开始,跟昨天有什么关系?(昨天24时、今天)

提问:直条上最右边的点表示几时?(24时)24时和明天有什么关系?师述:表示今天的结束,又是明天的开始。(课件出示:今天、明天0:00)(设计意图:从谈话入手,对普通记时法简单介绍,明确普通记时法的记时的方法;再次运用电视右上角显示的时间,引出24时记时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24时记时法的简明之处。到生活中找24时记时法,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面探索24时记时法做好准备。)

四、巩固深化、生活应用

1、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想想做做”1,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师述:电脑老师也出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出示第一幅图,指名学生回答,说说是几时,是怎么想的。第

二、三两幅图让学生同桌先说说是几时,再集体交流。

(2)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

师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今天讲的内容在课本49页到50页,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

提问: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51页“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提问:节目预报上的时刻是用普通的记时法表示的,要我们用什么记时法表示?在它的左边写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课件出示横线)让学生在课本上写一写,同桌互相用24时计时法的时刻播报一下,然后集体交流。

提问:哪个小朋友想当的播音员,用24时记时法播报“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告”。指名学生汇报。

2、生活运用。

(1)交流学生收集的车票、电影票、飞机票等上面的时间。

提问:24计时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们在哪儿看见还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指名回答。

师述:那就请大家拿出课前收集的车票、电影票,先找出票上面表示时间的信息,大家来交流一下。先画出票上的时间,同桌交流说说是什么记时法表示的,用普通计时法怎么说,然后指名交流票上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是什么时候。(用实物展示台出示) (2)交流老师出示的时间牌。

师述:还有一些公共场所的表牌,你们能看懂么?选一个向大家介绍一下。(课件随机出示)

肯德基营业时间牌。提问:你能说出肯德基的营业时间吗?会能用普通时记时法说出它的营业时间说吗?

公共汽车站台牌。提问:再来看看这张公共汽车站台的指示牌,从这张指示牌上你了解到什么?你能用换一种记时法来表示第一班车和最后一班车的发车时间吗?如果到了晚上11时,你能在这里等到10路车吗?

禁止通行牌。提问:这个图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汽车禁止通行)在哪一段时间里汽车不能通过,普通计时法怎么说?你认为小汽车什么时候可以通过?

银行营业时间牌。提问:储蓄业务的时间是什么计时法表示的?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停止营业?

机板书2个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师述:今天课上小朋友们表现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下课前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游戏方法:用两个手臂来表示时针和分针,根据两个手臂的位置用今天学的记时法的知识判断,表示的是什么时刻。

教师做动作学生判断。3时。(可以说下午3时、凌晨3时、15时)

老师说时刻,学生站起来用手比表示。18:00、21:00、0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24时。

提问:为什么最后几个动作都一样。(这些时刻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设计意图:利用一系列源于生活的活动环节,围绕时间识别、表达展开富有情节的场景,把学生安排在生活场景之中,使应用练习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五、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课件出示)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生活。)

六、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这节课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积极,老师觉得大家对数学的兴趣很浓,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相信大家的数学会越学越好的,下课!

第14篇: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潘营中学:裴小艳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并能够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它是上一节课内容的继续,又是以后学习较小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因此本小节的重点是科学记数法的概念,难点是如何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感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出示投影片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解析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1)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10= 10= 24810请学生讨论回答(1)10表示什么?

(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问题

2、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100 ,1000,10000,能写成10()

2、300=3×100=3×10(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

4、科学记数法的的定义: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

21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9,69600000000=6.96×1010, 300000000=3×108 98000000=9.8×107 , 10100000000=1.01×1010 , 61000000=6.1×107

(板书)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 × 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学生能积极思考、交流,学会了从特殊到一般转化问题的方法,提升了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地球表面积约为510 000 000 000 000平方米,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大约为149000000平方米;

(2)、2002年,中国有劳动力约为720000000人,失业下岗人员约为14000000人;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0000人,进城找工的农民约120000000人。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行程约为6×105千米;

(2)、一套《辞海》大约有1.7×107个字。

(3)、1972年3月发射的“先驱者十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至2003年2 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离地球1.22×1011千米。

①以上内容由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互相纠错。②教师提问:大家都已学会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原数整数的位数与指数n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发现?③总结规律:原数整数的位数减去1就是n.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n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窍门”,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_____的形式.其中_____,_____.

2.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000 80000 56000000 7400000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07 4×103 8.5×106 7.04×105 3.96×104

4.一天有8.64×104秒,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5.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

(五)课后调查、应用数学

1、神舟六号已于2005年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方法,查查它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及相关数据。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字,计算一年的数字,如果本地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内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以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课后调查是本节课的延伸,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与环保意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以下问题: ⑴.什么叫做科学记数法?

⑵.灵活运用科学记数法,注意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 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1≤a<10.

② 当大数是大于10的整数时,n为整数位减去1.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效果:师生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更能体现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内容: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以下问题: ⑴.什么叫做科学记数法?

⑵.灵活运用科学记数法,注意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 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1≤a<10.

② 当大数是大于10的整数时,n为整数位减去1.作业:习题6.2习题6.2

(八)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 例题: 数据展示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 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1≤a<10,n是正整数) 2.10的指数与整数位的关系: 指数=整数位-1 设计意图:展现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突出重点.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的。教师力图通过情景创设使新课程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渗透德育,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争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作出灵活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达到课堂的高效,也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15篇:24时记时法 教学设计

24时记时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49--52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预报,引入新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换算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12时记时与24时记时法互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听,看谁先听出这是什么节目的音乐。(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http://video.sina.com.cn/)

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一听就明白了,这是新闻联播的片头曲,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

生1:晚上7时播出的。 生2: 19时播出的。

(板书:晚上7时---- 19时)

师: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图片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画面上写着什么?(19:00)那么说晚上晚上7时就不对吗?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天有多少小时吗?(24个)奇怪,钟面上只有12个小时,一天却有24个小时,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

二、对比教学,深入认识。

1、(屏幕显示图片)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先读一读,再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观察下面两张节目预报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节目预报节目预报8:10 金色的童年上午8:10 金色的童年上午8:…………40 儿童英语8:40 儿童英语…………下午2:00 六一剧场14:00 六一剧场下午4:00 美术星空16:00 美术星空下午4:40 七巧板16:…………40 七巧板…………晚上6:30 大风车18:30 大风车19:00 新闻联播晚上7:00 新闻联播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 师:这两种记时法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定义:我们把这种按一天24个小时来记时的方法叫做24时3时法。像右边这种生活中常用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

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我们把它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2、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

(1)体验一昼夜时间,突破0时与24时的难点。(演示动画http://www.daodoc.com/) 八: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24时记时法,知道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明白了今天的0时,也就是昨天的24时;今天的24时,也是明天的0时。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九、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用什么方式记录时间的吗?老师这里有一段资料,可以供大家参考。(播放课件:“你知道吗”的内容)。

板书: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凌晨0时———中午12时 下午1时———晚上24时

普通计时法 早上6时 上午9时 下午4时 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 6时 9时 16时 21时

十、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必须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

主要困难是两种记时法互相混淆.12时记时法的主要标志是用\"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加上( )时( )分具体时刻,例如上午7时或者写成上午7:00,24时记时法就是用0到24这些数来表示具体的时刻,前面没有\"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语,例如7时(7:00),19时(19:00)。

第16篇:四舍五入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找出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尾数,写出它最接近的整数。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数射线理解“四舍五入法” 利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根据数射线,写出相邻的整万数。

1)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师: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

(30000)a( 40000)

( 60000)b( 70000) ( 80000 )c( 90000)

(40000)d( 50000) 3)师:你是怎么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的?

(由学生讨论回答,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看图直接发现的)

2、说出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24989

256000 1)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数射线来找最接近的整万数,如果没有数射线你们是否也能找到它们最接近的整万数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确结果。)

2)师:观察一下,一个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之间有什么异同?

3)师: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变化的吗?

(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大于5,就说明靠近右边的整万数,就是向万位上的数字进一,如果不满5,说明靠近左边的整万数,就是将万位后面的数字舍去用零占位。)

4)师:如果千位上的数等于5呢?

3、师:刚才大家讲到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板书提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出示:上海2000年的人口有16737700,写出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1) 师:凑成整万数看哪个数位上的数? 2) 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3)师:将一个数凑成整万数的方法我们掌握了,那么将一个数凑成整十万数、整百万数呢?

2、探究二

出示:上海2000年的人口有16737700,写出最接近的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示:

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舍去(即四舍),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总结了将一个数凑成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列各数写成用万、十万、百万作单位的数。

学生回答,教师个别提问是如何想的。(注:强调对原数凑整)

2、练习二: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列各数写成用整百万数、整千万数、整亿数。 师:凑成整十万数、整百万数我们掌握得很熟练了,那凑成整亿数我们会吗?又是如何凑整?

3、练习三: 1)根据凑整的结果,判断凑整到哪一位?

251127≈251130

251127≈250000

251127≈300000 凑整到

凑整到

凑整到

2670946≈2670900 2670946≈2671000

2670946≈2700000 凑整到

凑整到

凑整到

2)师:我们知道,将一个数凑整成整万数就要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凑整成整十万数呢?„„

1) 根据凑整的结果,我们能够判断凑整到哪一位?

4、练习四:

1)师:学习了四舍五入法凑整,我们还可以运用在许多地方,请大家来看这个有趣的练习。 2)出示:凑整到千米

34690m≈

km

54499m≈

km 99999m≈

km

830999m≈

km 831499m≈

km

830499m≈

km 3)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凑整的吗?(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舍去(即四舍),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这叫做“四舍五入”。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完成课本P27的练一练

第17篇:《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

3.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4.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5.提高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学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

设计A

主要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教师播放一段学生较熟悉的片头或片尾曲(如“大口马牙”),让学生猜一猜出自哪一套电视节目,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研究学习

(一)出示某电视台节目单。

(二)学习小组研究学习。重点讨论以下题目:

1.节目单中的节目播出时间与以前学过的时间表示法相同吗?你知道对应的时刻各是什么时候?

2.我们能不能给两种不同的计时法取个名称?你怎么想?

3.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4.怎样把普通计时法(12时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三、交流研究学习成果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切实掌握普通计时法(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互转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适量安排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互转换的练习题。

五、强化0点

(一)教师出示24:00

提问:1.你们见到过这个时刻吗?它表示什么时候?

2.生活中你听说过0点这个时刻吗?说说你对它的认识。

(二)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

引导讲解:如果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也有一个分界点。今天的24点就是明天的0点,昨天的24点就是今天的0点。

提问:1.0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

2.0点是白天还是黑夜?

六、讨论小结

怎样合理安排晚上的时间?

第18篇:《伏安法实验》教学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延续了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学主体内容就是利用电压表与电流表将小灯泡与定值电阻的电阻值测算出来,通过实验总结钨丝电阻的变化规律,确定钨丝电阻变化会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在于:第一,对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加以理解;第二,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内接方法与外接方法;第三,理解两种方法存在误差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力目标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细心操作与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是伏安法测量电阻的误差分析.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讲解法、分析法以及问题探索式教学方法.二、教学设计

1.复习引入

电路中的电阻器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元件,要了解阻值的大小就要利用各种测量方法.本节课学习一种新的测量电阻的方法,即伏安法测量电阻.首先展示定值电阻与小灯泡等实验用品,提出问题:测量电阻需要知道的物理量为灯泡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灯泡的电流,测量工具为电压表与电流表,并引出实验原理,即欧姆定律,引导学生求出实验的依据原理,即R=U/I,使得实验更有针对性.2.实验过程

(1)设计电路

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得出,通常测量电阻的基本原理即为欧姆定律,引导学生尝试将测量定值电阻与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图画出来.教师对学生所设计的电路图要进行巡视辅导与检查,并引导他们对自己所设计的电路图进行讨论,讨论其合理性,是否可以将灯泡的电阻值测量出来.提出问题:假如小灯泡的工作状态不同,如何测量其电阻值,并且说出电路图的改进方法,即需要把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从而灯泡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灯泡的电流值就会发生改变,最终可以测量出不同工作状态下小灯泡的电阻值.要求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电路图画出来.因为电压表也称为伏特表,而电流表也称为安培表,因此本课程介绍的这种利用电压表与电流表实现电阻值测量的方法也就伏安法.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先按照电路图摆放好实验器材.

第二步,根据电路图将电路正确连接起来.在连接实验电路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连接电路的过程中要断开开关;其次,选择量程适用的电压表与电流表,并注意不要弄反“+”、“-”接线柱;再次,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为“一上一下”,滑片在闭合开关前要处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并思考线路中滑动变阻器的实际作用.

第三步,对定值电阻的阻值进行测量,经过检查后将开关闭合,缓慢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将三组数据分别记录下来:U(V)、I(A)以及R(Ω),最后算出R的平均值,经过多次测量算出平均值将误差降至最低.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电阻的阻值存在差异,所以在某种状态下的电阻可以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数的方法来减少测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数的方法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测量电阻在同一状态下的电阻值.

第四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在测量前使得灯光泡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即暗红——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V,微弱发光——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5V,正常发光——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然后分别测量各种状态下小灯泡的电压值与电流值,并且在实验时可以将手放在灯泡下,感受小灯泡处于不同状态时的温度:灯丝的温度越高,电阻的值也就越大.

第五步,计算出在不同亮度状态下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值,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讨论是否有必要求取电阻的平均值.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辅导,注意学生的实验细节,如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是否正确,为了便于分析实验结论,还要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将三组实验数据的差距尽量拉大,还要注意不要由于电流过大损坏实验器材.

(3)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对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表格进行交流与分析,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三次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是由于误差造成的;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三次的测量结果也各不相同,这是由于电阻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等.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程做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值的方法,了解了其原理为欧姆定律的变形,可以准确分析出伏安法测电阻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如果采用电压表后接法,按照R=UI,则真实值要高于测量值;如果采用电压表前接法,则真实值就低于测量值.

总之,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教学的侧重点是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探究性学生,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践行在教学活动中

第19篇:公元纪年法教学设计

公元纪年法

一、教学背景

公元纪年法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学生从七年级一开始学习历史,就会接触到历史纪年的一系列概念。所以通过一节微课的方式把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纪年概念和计算方法系统和全面的教给他们,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知道简单的公元纪年的方法及简单的年代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计算,使学生掌握公元前后年份的计算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纪年方式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公元纪年数轴了解这种国际通行的纪年方法。 教学难点:公元纪年的推算

四、教法 学法

讲授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今年是公元2014年。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最通用的纪年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纪年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后历史课的学习将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新课教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1.了解公元纪年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 2.培养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一、任务明确了以后,我们就来学一下公元纪年这一概念,其实这一概念里又包括三个子概念。分别是公元、世纪和年代。下面我们来分别学习:

公元:即公历的纪元。以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往前推算,称为公元前某年(B.C.) ,往后推算,称为公元某年(A.D.) 。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世纪:公元纪年法把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年代:我们把一个世纪里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时间和年代的计算。

首先,时间差的计算。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 其次,世纪、年代的计算。世纪的计算,是在公元前或公元后年份的百位数字上加“1”。比如今年是2014年,就是21世纪。一般一个世纪中,最初20年称“初期”。比如今年是2014年就可以称为21世纪初。

二、中国其它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直到癸亥,共组成六十个单位,称六十甲子。

帝号纪年法: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它用君主或王公的名号纪其在位的年次,如“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此种纪年法一直沿用至西汉初年。 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历代皇帝专门用来纪年的名称。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纪年始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期,以后新君即位,照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元,称改元。历代相承。其间一帝在位,往往多次更改年号,亦称改元。(譬如汉武帝在位54年,使用年号11个;武则天称帝15年,使用年号13个。)明清行一帝一元制,中途皆不改元。

年号一般用两字,偶尔也有三字(如南朝梁武帝用“中大通”、“中大同”)、四字(如武则天用“天册万岁”,宋太宗用“太平兴国”)的。

民国纪年法: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决定改用公历,但以民国纪年,由是1912年即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六、教学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公元纪年的概念和推算方法。不过大家要想熟练掌握的话还要结合我为大家提供的进阶练习多加思考和练习。

第20篇: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

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单元第四节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内容包括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与联系,因式分解的最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本节学习的因式分解知识是多项式因式分解中一部分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础的方法,受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仍会有较多的学生不适应,掌握不好,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内容梯度小,知识点少且浅,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基础差别很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别,选取教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大多数,精讲多练,多指导。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了解公因式概念和提公因式法的方法。

3、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难点:如何确定公因式以及提出公因式后的另外一个公因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设计说明:从寻求简便算法入手的三个题目学生容易接受,由此提出因式分解的概念,一方面突出了多项式因式分解本质特征是一种式的恒等变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可以与因式分解进行类比,从儿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渗透着数学中的类比思想。 问题一: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1)20×(-3)2+60×(-3) (2)1012-992

(3)572+2×57×43+432

学生在运算交流中积累解题经验,复习乘法公式。

解:(1)20×(-3)2+60×(-3)=20×9+60×(-3)=180-180=0 或20×(-3)2+60×(-3) =20×(-3)2+20×3×(-3) =20×(-3)(-3+3) =-60×0=0

(2)1012-992=(101+99)(101-99) =200×2=400

(3)572+2×57×43+43 =(57+43)2=1002=10000 在上述运算中,大家或将数字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或者逆用乘法公式式运算变得简单易行,类似地,在试的变形中,有时也需要将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要探究的内容——因式分解。 问题二:将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2)x2-1=﹍﹍; (3)am+bm+cm=﹍﹍.根据整式乘法和逆向思维原理,可以做如下计算: (1)x2+x=x(x+1) (2)x2-1=(x-1)(x+1)

2(3)am+bm+cm=m(a+b+c)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并板书:

像这种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可以看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所以需要逆向思维。 辨一辨: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3x2y-xy+y=y(3x2-x); (2)x2-2x+3=(x-1)2+2; (3)x2y2+2xy-1=(xy+1)(xy-1); (4)xn(x2-x+1)=xn+2-xn+1+xn.解:(1)不是因式分解,可以用整式乘法检验其真伪。 (2)不是因式分解,不满足因式分解的含义。

(3)不是因式分解,因为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而本式不恒等。 (4)不是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

问题三:再观察上面问题二中的第一题和第三题,你能和发现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发现(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x (2)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

教师讲解,因为am+bm+cm=m(a+b+c),于是就把am+bm+cm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是 (a+b+c)是am+bm+cm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提公因式法。 显然,由定义可知,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的寻找公因式,让学生观察上面公因式的特点,找出确定公因式的方法:(1)公因数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

例: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1)ax+ay+a (a) (2)3mx-6mx2 (3mx) (3)4a2+10ah (2a) (4)x2y+xy2 (xy) (5)12xyz-9x2y2 (3xy) 教学说明:理解清楚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公因式的概念是教学继续进行的关键,而所诶的因式分解就是把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分清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对因式分解的概念的建立很有必要,而在学生中间开展辨析、讨论时一种有效地方法。

2、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设计说明:此环节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项式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示,例题讲解的重点一是公因式的概念,如何去找公因式,二是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是如何来确定的。 例: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8a3b2+12ab3c;(2)2a(b+c)-3(b+c);(3)3x2-6xy+x; (4)-4a3+16a2-18a;(5)6(x-a)+x(2-x).让学生利用提公因式法的定义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解题心得,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最后师生共同评析、总结。

(1)分析:先找出8a3b2和12ab3c的公因式,再提出公因式,我们看到这两项的系数8与12,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4两项的字母部分都含有a和b,其中a的最低次数是1,b的最低次数是2,我们选定4ab为公因式,提出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2a2+3bc就不再有公因式了。 解:8a3b2+12ab3c=4ab2c2a2+4ab2·3bc=4ab2·(2a2+3bc)

2点评:提出公因式后,要满足另一个因式不再有公因式才行,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括号里面分到“底”,这里的“底”世道不能再分解为止。 (2)分析:(b+c)是这两个式子的公因式,可以直接提出,这就是说,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是多项式适应直接考虑直接提出。 解:2a(b+c)-3(b+c)= (b+c)(2a-3) (3)解:3x2-6xy+x=x·3x-x·6y+x·1=x(3x-6y+1) 点评:x(3x-6y+1)= 3x2-6xy+x,而x(3x-6y)=3x2-6xy 所以原多项式因式分解为x(3x-6y+1)而不是x(3x-6y),这就是说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以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是,他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掉,可以概括为:某项提出莫漏1。

(4)解:-4a3+16a2-18a=-(4a3-16a2+18a)=-2a(2a2-8a+9).点评: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是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再提出“-”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首项有负先提负。

(5)分析:先找6(x-a)和的公因式x(2-x),再提取公因式,因为2-x=-(2+x),所以(x-2)即公因式。

解:6(x-a)+x(2-x)= 6(x-a)-x(x-2)= (x-2)(6-x)。 点评:有时多项式的各项从表面上看没有公因式,但将其中一些项变形后,便可以发现公因式,然后在提取公因式。

教学说明:例题是确定公因式和如何提公因式分解因式方法的具体化,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水平,此处学生自己处理会问题较多,所以教师要细致的讲解,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讨论清楚各种类型多项式提供因式时处理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和关键。

3、随堂练习

设计说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有目的的设计了几组练习,以达到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因式分解解题技能的目的,同时充分让学生暴露问题,一边查缺补漏。

A、用提公因式法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3z+x4y;(2)3x(a-b)+2y(b-a).分析:(1)题直接分解因式即可,(2)题首先要适当的变形,把b-a化成-(a-b),然后再提供因式。 B、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a+b)(2a-3b)+(2a+5b)(2a+b); (2)4p(1-q)3+2(q-1)2 C、课本练习第

1、

2、3题。教学说明:在学生练习之后的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出现的问题提出来交由学生评判,最后作出汇总。云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可能的问题有:

(1)因式分解的结果每个括号内如有同类项要合并,而且每个括号内不能再分解。

(2)如果出现象1(1)小题需要调整时,首先要调整,这是注意到(a-b)

n =(b-a)n(n为偶数)。

(3)因式分解如果最后有同底数幂,要写成幂的形式。

4、小节反思,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每节课后设计小结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服务。

问题:用提供因式法分解因式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做出总结,可以用四句顺口溜来表达: 各项有公先提公,首项有负常提负,某项提出莫漏1,括号里面分到底。 作业:习题15.4第6题。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主要是建立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由于因式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多项式进行恒等变形,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应用于多项式的计算和化简,是数学中对式的基本计算内容之一,也由于因式分解的能力在具体应用中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现在对因式分解题目的难度不宜过高。

2、因式分解的结果和目的类似于数的分解,所以本课开始时从“寻求数式的简便算法”进行引入,从知识的迁移角度来讲比较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对因式分解概念的建立很有好处,使学生认识到对多项式进行变形会对运算带来简便,从而增加对因式分解重要性的认识。

3、本课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好公式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公因式的确定,对准确迅速的分解因式很有好处:对公因式的理解要到位要全面,这里渗透整体思想,能把一个大的东西,繁的东西,难的东西,看成一个小的简单的容易的东西,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在公因式教学中应有这样的概念。

4、对于有关概念的建立和提公因式法的研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辨析。

教学设计法
《教学设计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