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8 08:37: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习,那么我想问问你们读书学习的目的?

学生: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工作、为国家做贡献、为理想、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那么你知道吗,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在年少时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3、师:那么他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校第25课。

二、新授。

1、复习解题;谁来回忆一下 “崛起”的“崛”是什么意思?并且说说“崛”字书写应注意哪些方面?学生: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2、打开课本121页,自读课文,思考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抓住关键词来简短概括。 学生概括:中华不振。师:板书

3、中华不振——一起读

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再来仔细读课文,把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画下来。

预设:

* (学生读)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制占用的中国国土,受帝国主义管理,在租界中国人不享有应有的权利。(出示课件)

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由“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板书——疑惑

体会周恩来的好奇,凡事要探个究竟的习惯。体会:伯父语气中的无奈。

*过渡(老师读)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老师:伯父为什么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那我们就和周恩来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学生自读7-8自然段)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强调读音)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他和同学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指名读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在租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指名:读)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愤怒?)。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问题

1、在这件事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学生举手回答:妇女、洋人、巡警、围观的中国人。

问题

2、这些人分别表现出怎么的表情和态度?学生指名回答:妇女——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问题

3、

妇女为什么哭诉? 洋人轧死人是否应该受到惩处?但是他为什么还得意扬扬?结合租界和特权回答。

巡警在训斥谁?他应该训斥谁?他为什么训斥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为什么开始时紧握着拳头最后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敢怒不敢言)

问题

4、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读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过渡

目睹了在租界发生的这一幕事件以及面对中华不振的现状,你作何感想,周恩来又想到了什么?我们继续来读课文(自读9-13自然段)

提问:周恩来想的是什么?齐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啊,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志向啊!板书——立志铿锵有力是什么意思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大声读体会周恩来坚定的志向目标。

当魏校长听到了周恩来的这一读书志向后他说了什么?学生读: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效,效仿学习,以之为榜样的意思。

引读第17自然段。教师:的确,周恩来之后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现在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周恩来的一生。(出示课件) 解读周恩来的一生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去日本读书前给同学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齐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外交部长,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奋斗一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出示课件)“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结语: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推荐第2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余心言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上,中国人都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借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愤愤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刑警局,砰地一声八门死死的关上。

从租借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借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的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

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欲望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要掌握的字:

繁租惹振偏嚷妨碍愤裁挣晰震籍兼励唯奉 要求认识的字: 巡喧汹芽

推荐第3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一年级起我们每一天都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汲取知识的能量,你们可曾想过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吗?

2.在1910年的一所小学里,一位校长也向他的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是怎样回答的呢?板书课题,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题目就是为祖国兴盛民族的振兴而读书。齐读课题。

3.说这句话的是谁?(我们先了解一下周恩来)

4.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居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说说你此时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二,扫雷,认读生字词

1.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了解吧,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梗概。

2.检查字词情况。

三、初读,把握文脉

1.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深刻体会

1.现在你们知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归纳性的词语回答。

2.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中华不振”的现状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1——4自然段,把找到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一读,重点的词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批注。3.贫困。

12岁的周恩因为贫困不得不背井离乡跟随伯父到沈阳读书。当时正处於二十世纪初,此时的中国是个什么状态呢?请你们跟随我回到那段不堪的岁月。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12岁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他却不得不离开故乡离开亲人,所以书上用了怎样一个词:只好。怎样读?

英国特使在出使中国后,在他的日记中写到:中国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像叫花子一样,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的吃。) 在那样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家境贫寒,流离失所,甚至饿死街头。他们的遭遇正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 4.没处说理

而与这贫困截然相反的是哪里?在课文里找找——繁华的市区。这繁华的市区还是我们的领土吗?是。是属于我们的国土。行使主权的还是中国人吗?不是,是外国人的租界地。在这块本属于我们的国土,你看到“中华不振”了吗? 读你找到的地方?有没有疑问?为啥“不能去”为啥“没处说理啊”

伯父的一席话同样令周恩来充满疑问,又是什么令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地方。板书 5.受欺辱

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内心有什么感受。 1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你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

2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 师说:在租界地里,中国人被洋人轧死了,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

而这件事也就应正了前面伯父劝诫周恩来的话,谁来读?在本属于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犯了法,却得意洋洋,执法者也成了洋人的走狗帮凶。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无助的哭诉,只能悲愤地提醒自己的家人,男生读,女生读。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⑶想想看,当伯父说出这句话时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啊?

悲痛,悲痛什么?无奈?对什么无奈?是啊,这句话里饱含着国人对洋人为所欲为的痛恨与不满,对中华贫弱不振的现实的悲痛与无奈,让我们一起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12 是啊,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你们看:

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多少中国人死在帝国主义的刀枪下,真是血流成河呀!

看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真是欺人太甚了!他们践踏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同胞,简直没有人性!我们不能太软弱,要反抗,把帝国主义赶走!)

3、读写迁移:(6分)

是的,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五、写字

这节课我们随着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一起感受了二十世纪旧中国的贫弱不堪,胸中有一枚种子深深种在他的心里,那是什么?下节课我们再学习。下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层层推进。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刻感悟,以读、思、悟、说为主,让学生体会文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使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入境入情地读文,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感情,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畅谈读书的目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推荐第4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读好人物对话,读出带“?”“!”句子的语气、情感。

2、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尝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讨论并交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受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育。

4、会写“龄”“待”“纷”“顾”“振”等5个生字,抄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练习模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认识周恩来。

1、同桌交流,向家长了解到的关于周恩来的信息。

2、指名交流,老师适当补充,并提示“向家长了解信息”(板书)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默读,尝试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

1、请同学拿出笔,不出声地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尝试自己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

3、请求同桌的帮助,尝试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

4、向老师提出自己和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整理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发挥同学互助的力量,注意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词语方面的,提示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比如“若有所思”,就可综合运用查字典(查“若”的意思)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来理解。如果是核心的问题,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什么意思?则可以在精读课文时组织讨论。

三、精读,探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朗读人物对话,特别是魏校长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教育。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探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老师可以模拟魏校长组织教学,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学习。如师:“请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来读书呢?”一位同学说——

(生:为了家父而读书。)

师:又一位同学说——

(生: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什么是“光耀门楣”呀?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光耀门楣”的意思,老师做必要的讲解,如“光耀门楣”也叫“光宗耀祖”,就是当大官、赚大钱等等。

老师继续走到某一位同学身边,亲切地问:“小同学,你也来说说。”——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指导学生说好这句话:如注意课文提示语的提示“站起身”“略加思索”“郑重”等词,想像周恩来说这句话时的样子、神态、语气等;然后,多请几位同学试读,必要的时候老师教读,全班朗读,读出味儿了。继续——

2、讨论交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师:请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啊?

学生说,老师做必要的提示,顺势简明扼要地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讲故事

学生朗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好!好!这话讲得好!(并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孩子理解“浑身一振”“大声”和“!”的作用,学生练习读好这个句子。继续——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周恩来。)

3、同桌练习朗读人物对话。(提醒孩子注意人物对话的提示语)

4、指名同桌展示朗读人物对话。(可以组织评价,评价时,重点要求孩子听出有没有根据提示语的提示来读。如“笑了笑”“环顾四周”“亲切”“浑身一振”等,还有标点符号的提示。)

5、练习,模仿写句子(见《语文天地》),朗读自己的句子。

例句: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 而 。

为 而 !

四、写字,练习书写“龄”“待”“纷”“顾”“振”等5个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词读音。

2、抽出“龄”“顾”“待”“纷”“振”,读一读,记一记。

3、指导书写,这五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又有细微差别,如“龄”和“顾”左右一样宽,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老师示范,强调“顾”的左边、“振”的右边的写法等。

4、学生练习,注意提醒写字的姿势等。

5、评价,重点在写正确、规范。

五、作业

制作“座右铭”: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者自己写一句读书格言)摘抄下来,加上花边等装饰一下,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或者床头(和父母一起或者独立完成)。

推荐第5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中华不振的表现和原因。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中华不振的表现和原因。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在上次考试中,有一题是要写学习的名言或警句,很多孩子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这个故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书空——“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左边窄右边宽。齐读课题。 (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读一读课题。 齐读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

4: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121页,自己读自己的。(板书?号)

生自由练读

二:生字新词,初步感知

5: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PPT出示: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词语,等下同桌一起汇报。 请你们来读,一个接着一个。他们读对了,你们就跟着读,好吗?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灯红酒绿 左顾右盼 铿锵有力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踊跃回答 帝国主义

6.课后要求我们找出并抄写这些四字词语,有些同学误认为四字词语就是成语,其实不然,比如这些词语中 “帝国主义、踊跃回答”等并不是成语。有些成语也并不一定是四个字,课文中就出现了一个七个字的成语,谁找出来了?(打破沙锅问到底)

7.“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请用“打破沙锅问到底”说一句话。

8.周恩来小时候就是一个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请看这些对话。(课件出示对话)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对话,注意动作、语气、语调。 9.谁来试一试,你们是?老师来读旁白。 重点指导:不解的问,疑惑不解。 三:精读品悟

10:周恩来只有这些疑问吗?不是,他还有——(回答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以及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周恩来还有很多很多的疑问?连省略号都注意到了,你读书真仔 1

细。是的,正是有这么多的疑问,驱使着周恩来闯进了租界,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周恩来的脚步,一起去租界看一看吧。请你读一读第七段(PPT出示第七段) 11:读一读,比一比,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你读的真好听,老师这样读,你们听,有什么不同?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走进了租界。

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学校是走进校园,回到家时走进家门,因为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出入,而一个“闯”字告诉我们,租界是不容许中国人随意进入的地方。

12: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都要闭上眼睛哦。 (PPT出示第八段,老师读)

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交流感受。

13: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读一读:“他们——一旁”。请你也读一读

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此时,她在哭诉着什么? 她在哭诉着什么?

自己的亲人被汽车轧死,她能不痛苦,能不痛哭吗?女孩子们,请你们读一读吧。 。

14:肇事的洋人在干什么?此时,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15:是啊,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却得不到帮助。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扬扬 。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死亡,这个洋人却得意扬扬,幸灾乐祸,他的良心何在?是什么让他在中国的地盘上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用伯父的话说是——中华不振。 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他在干什么?请你来读:“她原指望——了一通。” 那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在干什么?请你来读。

中国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的巡警不但不帮助自己人,反而大声训斥中国妇女。那个可恶的巡警,此时,他在训斥些什么?

16:看到此情此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孩子们,此时,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17:同胞惨死在面前,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妇女,却大声训斥妇女 。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满腔愤怒,却不敢惩处。

他们紧握的拳头是对洋人的恨,对洋人的怒,可是他们却不敢惩处。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却只能把这些对洋人的愤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一读这个字,再读,再读。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18:现在,你们知道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中华不振(板书)

2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出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真好。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还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19:虽有满腔愤怒,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你读出了什么来?无可奈何、愤怒。请你读一读?

请我们班的男子汉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因此:妇女的亲人被轧死 ,却得不到帮助。 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扬扬 。

中国巡警帮助中国妇女,却训斥妇女 。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满腔愤怒,却不敢惩处。

孩子们,正因为有为虎作伥的中国巡警,忍气吞声的中国民众,所以才中华不振啊!

20:你们觉得:当时的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21: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有志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孩子,今天的你,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五:拓展阅读

22:有了目标,更要有行动,同学们想知道周恩来是如何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的吗?请同学们拿出阅读资料自己默读。时间:一分半分钟。

《勤奋好学的周恩来》

南开学校是一所国内闻名的先进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校里的课业负担很重,常有考试,考得不好就被淘汰或留级,而且学费也很贵。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困难,可是他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一直却十分顽强。他入学后,住宿在学校里,每天起床钟一响,就立刻起床、跑步,保持着在沈阳上小学时锻炼身体的习惯。

起初,他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到第二年,他的英文就相当好了。后来,就能看许多英文原著了。

他的国文成绩特别好,学校每两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的文思敏捷,提笔作文,一气呵成。1916年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

他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在笔算速赛中,他是48名最快之一。代数得满分。心算比别人笔算还快。

除了课堂学习,他在课外还读了许多书报,尤其是喜欢读孙中山先生革命派办的《民权报》、《民生报》,以及当时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所以,他的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有一次,他在书店看到了一部精印的《史记》,就毫不犹豫掏出伙食费把他买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那时候,他对学习目的已认识得很清楚。他在一篇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作文中 3

写道:“人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俟乎将来。”他认为现在努力求学,是为了日后能“做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学,供之于世”,他是在苦苦地打基础,作准备呀!

由于他的勤奋苦学,品学兼优,使全校师生十分钦佩。校长称他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同学说他是在万苦千难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第二年,经老师推荐,学校破例免去了他的学杂费。周恩来成了全校唯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了。他在南开学校4年,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追求进步、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青年了。

通过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六:小结

正因为他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所以他在南开中学非常勤奋,因此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留学前夕,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滔海亦英雄。”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周恩来远赴日本留学,希望学习先进的科技救国救民,假如这个志愿没有实现,他会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国人。

梁启超先生曾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作业布置

1:写一写:孩子,有了目标,你会怎样做呢?请将你的计划写下来。 2:读一读:了解更多周恩来的故事。推荐阅读《周恩来的睡衣》、《飞机遇险的时候》

八: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 中华不振 惩 九:教学反思

书中自有满乾坤,一字一句须斟酌。 教育之路漫且长,课堂机智要加强。 菩提无树镜非台,奈何师恩断人肠。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杏花香。

4

推荐第6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别总躲着比自己强的人

有这样一类人,对于比自己强势的人或群体有不自觉的回避倾向,比如不愿见领导、长辈、优秀的同事,甚至交友也专交比自己差一些的人做朋友。一部分这样的人可以平静度过一生,但另一部分往往忍受着现实中的苦恼与无奈。

其实面对强势群体和行为,几乎人人都会有些不舒服的体验,这种体验被称为焦虑。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这是因为人出生就面临着弱势的处境,造就了自卑的特质,自卑带给人的感受就是不安、焦虑。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各种方法去克服这种体验。这类努力可见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比如婴儿期对母亲的依恋,幼儿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或回避,学龄期的勤奋和追求外界的认可……这些发展阶段环环相扣,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完成与否,它决定了个体是否能在成人阶段坦然面对成败,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

进入青春期后,大多数人会变得十分活跃,表现出多变、叛逆及出现一些挑战极限的行为。这些都是个体在探索“自己是谁,想成为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能成功地完成自我认同,明确自己是谁、人生目标何在,达到接受自己、自我认可的程度,在遇到强势对象时就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克服焦虑感。反之,没能实现自我认同者常常处于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的状态,当面对强势对象时,会加重自卑和焦虑感。 未能实现自我认同的人,在处理自卑和焦虑时会采取压抑的处理方式,即回避现实问题,并寻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心安。这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但时间长了,反而会造成个人发展的滞后,甚至引起心身疾病。

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来弥补的。可以从思维和行为两方面入手:从思维角度说,首先是承认和理解自己的感受——面对强势对象时的不愉快体验是正常的;其次,要认识到这种感受只有通过积极的处理才能超越,消极回避或否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第三,则是积极认识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寻找人生定位。

在行动上,则要主动去面对强势对象,展示自我,并允许自己有不如意的表现;同时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完善自己;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学会发掘和利用资源,寻求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当个体能够敞开自己,接受帮助的时候,才是个体真正超越了自卑,高兴地接纳自我的时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9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推荐第7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租界模范闯进巡警吵嚷妇女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热闹非凡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中华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从那以后,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那么他究竟在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同学们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再交流。下课

推荐第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想

授课班级:燕蓉希望小学四一班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第七组25课。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用分组读、分角色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周恩来相关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说说真心话: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读书,是为了什么 ?

2.直接揭示课题、理解课题: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华即中国,崛起即兴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即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介绍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本课生词,跟教师认读,教师指名读,齐读。2.初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课文写了周恩来的那几件事?可小组讨论。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1—6段)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7—8段)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16段) 4.请你用一个词给这三件事命题。疑问、目睹,立志。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1.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地方?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及其深重的地方。 (2)伯父对周恩来说什么?请你用直线画出来。 (3)周恩来怎么想和怎么说的?请你用曲线画出来。 (4)什么叫“租界地”?出示租界的图片。 (5)分角色朗读。

(6)重点句分析,“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看个究竟。”

过渡句,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2.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解释词语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2)在周恩来看到的这件事中,里面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各是什么表现? 妇女:哭诉

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总结:

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外国人嚣张跋扈,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此时,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中华不振”。 (3)理解“中华不振”并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中华不振”的含义: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3.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1)重点句分析:“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师分析:过渡段,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2)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有是怎么回答的?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3)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答案在最后一个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周恩来坚定不移的语气和魏校长吃惊、肯定的语气。

4.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周恩来亲眼见到国家衰弱,人民遭受欺凌,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振兴,任命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于是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立志要为祖国兴盛和民族振兴而学习、奋斗。

推荐第9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早早的起床,不管严冬还是酷暑,刮风还是下雨都要来到学校读书,你有想过是为什么吗?请大家踊跃的发言,你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一千个人也许就有一千种答案。但也正是由于答案的不同,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各不相同。

师:今天我们就要接触一个特殊的人,他对于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也促使他以后成了一个伟大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答:周恩来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周恩来的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周恩来的情况?

生答: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总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师:看来大家对周恩来的了解还真不少。谁能来为我们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吗? 生:在近代,由于政府的软弱无能,我们的祖国却饱受屈辱,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外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想干嘛就干嘛,简直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周恩来就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他认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崛起,兴起的意思。} 生:为中华的兴起,强大而读书。

师:当时的周恩来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我们都知道,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我找两个同学来读读,读出感情来。

生:读

(师出示 第一部分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师:伯父终于说出了为什么,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啊! 师:哦,中华不振啊!

师:我们看到大伯回答周恩来的话时,文章中用了(叹号)。你怎么想?大伯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大伯很气愤,又很无可奈何。 师:能告诉我这时周恩来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疑惑。

1 师:他在疑惑什么呢?

生: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要没处说理去啊? 生:租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租借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到跟随周恩来的脚步到租界去看看,究竟那里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生:第七段。 师:谁来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你听老师读这个句子。(师示范)你再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从闯进这个词语当中,你知道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看守很严厉。 师:对谁看守很严厉? 生:对中国人。

师:租界对中国人不允许随便进入——接着读。

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以后,你会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

师: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助她,可中国巡警不但没帮助她,反而骂了她一顿。

师:把你看到的给大家读读,好吗?先读第一句。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现在,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气愤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

2 一旁。

师: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亲人被轧死,反而遭到训斥,你们能明白那个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生:能。

师:她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她可能会很委屈。 生:她可能会觉得很伤心。 师: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同情地)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 (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声音低沉而缓慢)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你也在替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是啊,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生:轧死了。 师:她原指望——

生: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师:惩处—— 生:这个洋人。 师:谁知——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反而—— 生:把她训斥了一顿。

3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生:(愤怒地)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个围观的中国人,你最想用你紧握的拳头做什么呢?

生:我最想揍那个可恶的洋人和中国的巡警。 生:最想把欺负我们国家的人统统赶出去。

师: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再读读这句话。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想。

师:但是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 (投影出示)

生: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 生:站在一旁。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中国巡警——

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还是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中国人都—— 生:紧握着拳头。

师: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请你读。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

4 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师:是啊。周恩来在十二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且他也为之奋斗了终生,想一想我们同学收集到的资料是不是这样呢?信守了他的诺言,他们一齐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如今我们虽然早已从过去的不振中走出来了,但我们的科技还不发达,经济还不繁荣,少数地区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足,为此,我们也要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想想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 在书本题目旁边,写下你读书立志的格言.(出示:如今,我要为------------而读书) 生:如今,我要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读书

师:你跟周恩来一样,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宽广的胸怀,老师也很敬佩你.生:如今,我要为世界的和平而读书 生:如今,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你心里也装着我们祖国振兴的大业,是吗

……

师:你们也都是一群有着伟大的抱负和胸怀的孩子,也相信你们能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沿着伟人的足迹坚持不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4,总结: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四,作业: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的举手写话。

2,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师:发生在租界地的这一场景中,有几个人物?

(四个,分别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巡警、洋人和周围的中国人。)

推荐第10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资料,了解中国近代历史。2.老师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资料。

2.写课题,强调“崛”的写法。这个字里有三座大山,一座山压下来,无数的人屈服了;又一座山压下来,更多的人倒下了;第三座山压下来,数不尽的人忍无可忍,他们站起来反抗了,所以“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为什么而崛起?(板书:为中华)为了中华的崛起干什么?(板书:而读书)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读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合作交流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闯进

惩处

吵嚷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崛起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梳理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引导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三、品读体验

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理解“中华不振”。 思考讨论:惩处谁?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 。 2.出示资料,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车轧死了。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都(

)。但是,(

),(

)只能(

)。 4.教师小结。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巩固延伸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作业:1.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2.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中华不振

第11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教学思路

本文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本课时的教学思路:

1、紧扣标题,打破顺序,直奔主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接着,重点讲解第三部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文中周恩来两处以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制造悬念,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追索:是什么原因迫使周恩来有这等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呢?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第

一、二部分内容。于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华不振”和整个第二部分这一全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索然无味。

2、朗读对话,理解字词,体会感情

(1)对第一部分内容中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部分加以重点指导,再现伯父当时悲伤与无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神态,同时通过理解词语展示人物的神情,从而达到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这些词语,朗读第二部分内容,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恶嘴脸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同学们也知道了周恩来因此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和他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报国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

最后请同学们看课后习题中的“阅读链接”,它是周恩来去日本留学时回到母校,给同学们写下的有名诗篇。我让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并和同学们讨论发言,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学习前辈们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4、讲读课文,抓住契机渗透写作常识

即将总结全文时我说:“同学们,课文写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它们又是用怎样的过渡句连起来的?找到读一读。”让同学们明白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连接,学会承上启下,文章就会顺畅,读者就容易看懂。

第1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关资料,深层体会“中华不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不少词语,这节课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这些词语的掌握情况,请拿出听写本,谁愿意上黑板来写: (1)听写词语:

(打破沙锅租界疑惑不解崛起) (2)纠正词语

2、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大家快速找一找。

(2) 板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读读课文

7、8自然段,划出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的“中华不振”的句子,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

1、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2、师生相机交流相关语句,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句子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又会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

拓展资料: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进攻中国。这是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因为外国列强的侵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抢着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全中国人民陷入了“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境地。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在我国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国人民丧失主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感情朗读句子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师:此时的中国别处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就是“中华不振”。

句子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句子3: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中华不振)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2)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资料课件出示,教师悲情介绍:帝国主义凭借不平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英帝国主义巡捕在上海市区无理搜查市民。

3、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1)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中国人那颗沉痛的心一起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2)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课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

4、立志“中华崛起”,体会情感

刚才黄老师已经带领同学们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那么周恩来看到此情此景,他回来以后,陷入了沉思,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10——17自然段,然后思考: (1)交流。

(2)师: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三、拓展升华总结导行

为中华之崛起当效周恩来总理,同学们,你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四、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

五、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13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卢鑫 四年级 11月12日 星期三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有关租界和周恩来的多媒体课件 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语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几岁的时候说的?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1、自由读第

7、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师:在租界里,周恩来看见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师:谁来读一读?

教师引读。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关联词引读

设计意图:加上关联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关联词的使用,一方面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3、师:年少的周恩来不知道租界是怎样的,那看了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吗?出示租界资料(课件出示,讲解) 看完图片之后再读一读这句话。

4、还有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生命。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妇女,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没有说理的地方?

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话想说?

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5、再读一读

6、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敢出手?(中华不振啊!)

(课件出示)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陈述句)

7、在外国租界里,哪些人不敢怎么样?

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么到底谁敢怎么样?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同学们,看着这一切,你们的心里的滋味怎么样?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任由外国人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有泪只能往心里流,这其中的苦涩滋味你知道吗???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过渡:是呀,这就是“中华不振”那么什么叫“中华崛起”?

10、同学们刚才说的正是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一定要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可是,作为一个只有12岁的小孩子,有什么办法呢?怎么样才能振兴中华,让中华崛起呢?

设计意图:本课时重点围绕“中华不振”展开板块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租界”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然后从周恩来亲眼目睹到的洋人轧死中国人还得以扬扬,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反而责骂中国妇女,旁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情景,激情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然后具体化“中华不振”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不振”。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恰好,一次修身课上,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为父母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2、听着每一个同学的发言,周恩来都在静静的思考:

明白道理固然好,可是中华不振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明理有用吗?做官可以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是,在洋人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就像丧家犬一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引读:于是当魏老师请他回答的时候,他(清晰而坚定)的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铿锵有力)的重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堂小结。

1、引读: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当求学路上遇见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革命途中充满坎坷的时候,他总是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振兴中华”这一崇高的目标,陪伴他光辉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惦念着百姓生活,惦念着国家建设,他的一生是实践誓言的一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的一生!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的引入周恩来后来的成就岁月,让学生明白,周恩来并不是一时冲动而说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的确确陪伴他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加深对周恩来的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树立远大的理想。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第14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说出你最真实的想法。

2、90多年前,有一个老师也向他的学生问了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对于读书的目的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促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他就是——周恩来。(出示图片),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12岁那年,周恩来在一节修身课上就立下这样的志向——出示课题,谁来读?

真好,“崛”这个生字你读准了。我们一起读——

3、崛起的意思你理解了吗?(兴起,振兴等)那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那让我们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通课文,并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沈阳

租界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巡警

▲轧死

惩处

训斥了一通(tòng) 读准词语,随机指导: (1)知道什么是帝国主义列强吗?

理解租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弱国划定一片土地租借给他们,这片地方就被称作——租界。可能大家还不太明白,没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来继续了解租界。

(2)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衣衫褴褛指的就是衣服破破烂烂)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这些词我们会读了,有些词的意思也读懂了,现在你能不能借用这些词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呢?

(12岁那年,周恩来看到帝国主义列强在沈阳的租界里横行霸道。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他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那个洋人,没想到中国巡警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周恩来看到了这一幕后,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借用重点的词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短,这就是一种本领。读了课文,想在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真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

4、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 出示:“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初闻中华不振

1、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这个词是他刚到沈阳时,伯父对他说的那番话里。那时,他对“中华不振”理解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默读课文1——6小节

2、理解吗?从哪读出他是不理解的??(疑惑不解)

四、精读课文,品味感悟,感受“中华不振”。

1、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就在租界,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让我们随着周恩来去租界看看。谁愿意读课文的第七小节。

(1)指名朗读,师:从“闯进”这个词中你知道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不允许随便中国人随便进)这是中国的土地,本该中国人走进去的地方如今却只能用“闯”这个字眼。

(2)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就在这样的租界里,发生了让周恩来感到揪心的一幕。

2、重点研读第八小节,深入感悟

(1)自由读第8小节,哪些词句子让你感到触目惊心,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请把它划下

预设1: “衣衫褴褛的妇女” 和“得意扬扬的洋人”

▲ 学生读句,这位妇女在哭诉着什么?那是怎样的哭泣,她又会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是的,她在为亲人这条活生生的生命在哭诉。

▲ 可此时洋人呢?请你想象一下在妇女哭诉时,洋人那得意扬扬的动作,那得意扬扬的语言以及那得意扬扬的神态?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在他看来轧死的简直就——。他根本就没把中国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 一边是哭诉着的妇女,另一边是得意扬扬的洋人,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再来请再读读这句话。

预设2:巡警狗仗人势:不但不„„反而„„

▲巡警的职责本该是做什么的?当妇女的亲人被汽车轧死后,作为同胞,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而我们看到的是(不但不帮——反而———)这个妇女所有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仅仅是失望吗?对中国巡警颠倒是非黑白的失望与痛恨。

▲让我们把这几个字放大,再来读读句子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

预设3:正义得不到伸张,“紧握拳头”

▲你看,所有围观的中国人也和我们一样,读—— ▲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再读。

▲同学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他们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揍洋人、惩处洋人)

▲洋人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国人敢不敢惩处?用如果“伸过去„„,不但不„„反而„„”的句式说。

▲是啊,在洋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啊。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3、同学们,可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何止一件、两件啊。让我们走近百年中国,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事例,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四、思考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1、学生自己抒写。

2、学生交流

3、师: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那位不幸的妇女,忘不了得意洋洋的洋人,更忘不了那一群敢怒而不敢言的中国人,所以,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事实,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懂得从小立大志,在远大的理想,日后才能为祖国、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同学们,研究课文要从课题开始研究,课题中的“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哪一个词语与“中华崛起”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1、中华不振是谁说的话?是初到东北伯父告诉周恩来的,当时的他疑惑不解,等到闯进租界才弄懂它的真正含义。

2、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故事,说说周恩来亲眼看到了一件什么事,让他体验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3、交流: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1)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说后指名读。)

(2)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

(3)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学生读。)

(4)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小结: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板书: “!”)

4、(过渡语)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课件出示

⑴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⑵ 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指导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

师: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被洋人的汽车轧死的也许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也许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是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此时此刻,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指名说)指导朗读。

师: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周恩来才明白伯父所讲的原因,那就是“中华不振”! (板书: “!”)

5、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课件出示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指导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说出反问句的意思。)

师:是啊,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看──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课件出示

师: 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师:你们看看,周恩来和他的同学是怎样进入租界的?

(指名说:“闯”。)

师:谁知道,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

(“闯”说明肯定是被人拦着不让进,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可中国人却不让进。)

师: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他才真正明白伯父所讲的原因,那就是“中华不振”!。

(板书: “!”)

6、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许多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把我们的想法碰撞一下,就有新的想法出来,让我们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会有新的收获。

8、让我们一起带着体会合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三、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1、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 课件出示)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

师: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请看补充材料:(课件出示)

1868 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中国人遭受到的侮辱,当时的中国政府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敢做。中华不振呀! 板书:中华不振呀 !!!!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课件出示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听了周恩来的回答,校长怎样想?怎样说?读出来。

4、是啊,跟其他同学的志向相比,周恩来读书的目标何等无私,何等远大!这充分体现了伟人年少时胸怀是多么博大,志向是多么远大!(板书)

5、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请看,周恩来的部分年历表: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市。

1910年秋(12岁),到东关模范学校学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

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9月(19岁),赴日本留学。去日本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罴掉头东》。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

6、从此,周恩来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板书上添加箭头)请同学们默读124页的阅读链接。把你认为特别重要的句子划一划。

交流。读得懂吗?

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刻苦钻研为的是学成之后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

四、拓展学习,学会立志

师: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为祖国接班人,我们应该为什么而读书?请大家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打算。

五、作业超市

1、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2、向你推荐一个关于周总理的网站:周恩来纪念馆

(http://zel.chinaspirit.net.cn)这里有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日记、作文手记等。通过这个网站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周恩来。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胸怀博大志向远大中华不振

!!!!

第1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阿荣旗那克塔中心校 刘俊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提名学生回答。

2.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教师板书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课题。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

三、学习生字、生词

注意:

(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

(2)“范、巡”是前鼻韵。

(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教师板书以下词语,提名学生读过课文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时加以指导。

提示: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四、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提示: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

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4)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4)导读: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什么?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第17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高阳县龙化乡北龙化小学 宋雅琼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崛起、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巡警、吵嚷、衣衫褴褛、轧死、肇事、惩处、抱负、喝彩”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学会通过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4、感悟作者对比的写法。

重点: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比的写法。 难点:明白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题目质疑,导入新课:(4分)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同认识一位伟人,他就是我国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周恩来总理。(出示照片)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板书课题),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让我们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5分)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闯关检测

第一关:我会读:(2分)

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巡警、吵嚷、衣衫褴褛、轧死、肇事、惩处、抱负、喝彩 第二关:我理解:(4分)

肇事者 崛起 租界 帝国主义列强 第三关:我知道:(4分)

1、生填空。

过渡: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叙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概括他的主要内容呢?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2、总结(复习)叙事性文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25分)

1、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是什么让周恩来小小的年纪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板书:中华不振)

(2)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呢?(第8自然段)

2、深入体会,感受不振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第八自然段,找一找哪些情景刺痛了少年周恩来的心,也让你有所感触?画一画,并作出批注。 (2)生汇报交流。

预设1: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这句话中的谁刺痛了你,为什么? 语言训练: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

紧扣“不但不„„反而„„”感受事实的颠倒,世道的不公。 指导朗读。

预设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谈感受,教师引导: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刺痛你的仅仅是这位可怜的妇女吗?还有谁?你抓住了哪个词?洋人又会得意洋洋的说些什?

语言训练:肇事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指导朗读。

预设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说一说? 语言训练:围观的中国人不但不()反而() 指导朗读。

3、读句子,感悟写法。

出示: 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

肇事的洋人不但不()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不但不()反而()

4、师小结: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呢?为什么中国的巡警局不给中国人撑腰?反而站在洋人的一边,甚至把这个本来已经痛苦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 中华不振!

租界中的一幕让少年的周恩来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因此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

四、作业:

课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地方是不是只有这一自然段呢,中国人受到的屈辱是不是只有这一件呢?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我国受屈辱的历史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1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让学生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信念。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正确认读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孩子们,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呢?你们不用急着回答老师,这节课学习完了之后再来告诉老师。

2.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那年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生共写课题,教师解释崛起,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解或疑问吗? 生1:为什么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2:略

4.师:你们很善于提问,老师相信你们读了课文之后,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词语、句子,抽生读,老师相机纠正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

3.孩子们,读了课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知道了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生说)

4.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为什么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

生: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三、深入研读,感悟“中华不振”。

1.师: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把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汇报,教师适时点评)

3.文中处处让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刚才老师看到大家都把第8自然段画了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8自然段,去看看租界那令人震惊的一幕吧。

4.老师朗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5.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抽学生说(略)

6.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吧!(生齐读) 7.师:同学们,这次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是这个可怜的妇女和那个洋人,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他们的呢?

(大屏幕出示句子,抽生读)

8.师:衣衫褴褛的被害人,得意扬扬的肇事者,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按常理来说,这个洋人轧死了妇女的亲人,他该怎么做?

生回答略

9.师: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接读: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0.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个妇女,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

11.师:这个妇女她也痛苦,也难受,可是中华不振,她能拿洋人怎么样呢?

12.师:所以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中国巡警身上。

(大屏幕出示句子)师生合作读:这个妇女没有办法——她原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

13.师:孩子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自己的同胞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谈看法)

14.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齐读板书:中华不振啊!

15.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生:没有)我们只看到:

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16.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生说(略)

17.师:让我们紧握着拳头来读出我们的愤怒。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18.师:把拳头握紧,再读。

生再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19.师:此时,你握紧拳头,想干什么? 生发言略

20.师:我们都想惩罚、处置那可恶的洋人。但,我们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21.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中华不振”啊! 22.师:所以我们只能 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3.师:请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24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真的是太平常了。就让我们回到百年之前的中国,去看看吧。

(老师出示资料并适时解说)

25孩子们,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四、思考“中华不振”

师:租界地里的一幕,才让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 生: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师: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在想着:

生1:略 师:他还在想着:

生2:略 师:他还会想着:

生3:略

师: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响亮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又追问了一次,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拓展

1.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一大批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之士,才有了我们和平幸福的今天。我们的国家虽然强大了,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少年儿童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想一想,你为什么而读书?

生回答略 2.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3.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看看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是怎了说的吧。

(大屏幕出示《少年中国说》,配乐朗读)

4.最后,老师想送给你们一句话:有志者,事竞成!

六、作业:

1.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

2.查找周恩来为振兴中华做了哪些贡献,并与你的同学交流。

第19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惩处 喝彩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重点指导,读音:惩处。 “惩”第二声;区分 “处”:解释为地方,组织关系时读第四声,其他都读第三声。

字形:巡 嚷范 惩

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内忧外患的中国,20世纪初,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清政府一面加强专制,加强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导演一场“预备立宪”的丑剧,以图欺骗人民,抵制革命。日俄对中国的东北虎视眈眈。

周 恩 来 是 马 克 思主 义 者,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家、政 治 家、军 事 家 和 外 交 家, 中 国 共 产 党、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要 领 导 人 之 一,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创 建 人 之 一,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总理 (1949 ~ 1976)。 原 籍 浙 江 绍 兴, 出 生 于 江 苏 淮 安。 1917 年 在 天 津 南 开 学 校 毕 业后 赴 日 本 求 学。 1919 年 回 国, 9 月 入 南 开 大 学, 在 五 四 运 动 中 成 为 天 津 学 生 界 的 领导 人, 并 与 运 动 中 的 其 他 活 动 分 子 共 同 组 织 进 步 团 体 觉 悟 社。 1920

年 去 法 国 勤 工 俭学。 1921 年 参 加 中 国 共 产 党, 1922 年 和 赵 世 炎 (后 来 是 党 的 前 期 重 要 领 导 人 之 一)等 组 织 旅 欧 中 国 少 年 共 产 党 (翌 年 改 名 为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后 任 中 国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书 记、中 共 旅 欧 支 部 领 导 人。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第三件事:立志

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

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学生提问。

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

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

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课后作业:

第20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三分钟说话(汇报搜集的读书名言)

一、导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一句读书名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

1、出示生词

崛起模范巡警吵嚷惩处铿锵伯父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开火车读)

2、指导写字(出示:范惩闯巡)

①学生认真观察书写时注意什么?②组词师重点指导范写(惩巡),学生练习

三、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1、年仅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对他说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6自然段,你从他们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他到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來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谁来读一读周恩来的话,你从他的语言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的? ②、你从伯父的话语中,你有听出来什么?

③、那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练习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

3、周恩来听了伯父说“中华不振”后,他经常在想什么?①指名汇报

②出示句子:“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从省略号中你有读出了什么?

四、默读

7、8自然段,作批注。

过渡:是啊 ,这一连串的问题正是他强烈的好奇心所在,下面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

1、请同学们默读

7、8自然段,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中华不振”找出相关语句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⑴、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了什么?“这一带”指哪儿?(租界地)是什么样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又指哪儿?(租界地外)想象一下“别处”是什么样的?看图片,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是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B、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2)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中华不振?指名汇报

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B、这句话中有一组对比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C、从洋人的“得意扬扬“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那我们带着我们的体会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D、这位妇女因什么而哭诉?(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过渡:早晨的时候,她们还高高兴兴的出门,但现在亲人被洋人的汽车无情的轧死了,想得到中国巡警给她一个公道,结果中国巡警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B、如果当时你亲眼看到这一幕,你会有什么感受?

C、那我们带着我们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过渡:是啊,本该为同胞主持公道的中国巡警却甘做洋人的走狗,确实令人愤怒。那围观的中国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啊?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B、那带着我们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过渡:可怜的妇女,可恶的洋人,可恨的中国巡警,可悲的中国人。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他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从租界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来说一说,他究竟在想什么?(自由发言)

五、立志学习第三部分。

正是因为这些深入的思考,在修身课上面对魏校长的问题,周恩来的表现和回答与其他同学们有什么不同?

出示句子:“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A、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周恩来读书是为了什么?

小结: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出示: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太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若言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过渡: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图片:①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②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③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④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六、拓展

小结:周恩来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这源于他从小立下的誓言,现在老师请大家思考:那今天,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的共同我们应当理想,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①你们能做到吗?②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⑤让我们以伟人的周恩来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七、作业

1、学生自学“阅读连接”中的短文。

2、课文中用了许多四个字的词语,找一找,抄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中华不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