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1 08:37:5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板书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什么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什么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

二、

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讶、敲”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谁来领读课题。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领路、带路)

二、复习字词 蜜蜂 引路

谈天

委派

观察

果然

惊讶

附近

莫斯科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3、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往常”是什么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 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出示: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A.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B.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由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4、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5、同桌分角色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表演读。相机指导:“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惊讶什么?养蜂人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

“向导”是干什么的?课文中列宁说的“向导”指的是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名读,齐读。

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列宁这样回答,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6、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交流。

齐读本段,划出列宁一路寻找养蜂人的动作。 “看”

怎么看? “一边走一边看”。列宁此时最想看见什么?结果,他发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花丛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结网的蜘蛛,为什么列宁发现的却是蜜蜂?他是怎么想的?

“观察”

列宁在观察蜜蜂的什么?(飞行路线) 谁能说说蜜蜂的飞行路线?指读。齐读。

看到房子列宁会怎么想?他的判断对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读。齐读。

“果然”是什么意思?齐读体会。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列宁为什么说蜜蜂是他的向导了吗?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列宁(

),发现(

)。他(

),只见(

)。列宁走到(

),开门的(

)。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齐说。 你能试试背诵这一段吗? 练习背诵。齐背诵。

四、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相机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判断。

3、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齐读课文,记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推荐第2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 探求新知

1、学习

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

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a、一句一句读,想想列宁是怎样观察的?动笔把有关词句画下来。小组研究研究,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 引发想象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引路》这一课。知道列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用蜜蜂做向导找到了养蜂人,如果列宁寻找的不是养蜂人,怎样才能找到呢?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五、收获与体会 那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3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蜜蜂引路》这篇课文(出示PPT1)板书:

26、蜜蜂引路。下面,我们和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叫错它们的名字哦。(出示PPT2,学生认读词语“列宁、谈天、亲自、敲门、蜜蜂、采蜜、引路、附近、果然、惊讶、养蜂人” )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⑴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小蜜蜂们已经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了,它们呀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认识它们的“本领”了。你们知道它们的本领是什么吗?(采花粉、酿蜜、引路„„)

师问:蜜蜂会采花粉、酿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同学们,蜜蜂是为谁引路啊?(列宁)(出示PPT3)人物简介---列宁。

师: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⑵指名朗读

一、二自然段。

⑶(出示PPT4)想一想,说一说: ①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②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指导“谈天”)

③(出示PPT5)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让学生试着把带点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分辨“常常”“往常”这两个词语。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来考考大家。

⑴小练笔(出示PPT6)

把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句子中,再读一读。

往常 常常平常

①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很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是今天却由一个女司机来开。

⑷集体朗读

一、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同学们,是蜜蜂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但是,蜜蜂是怎么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呢?大家想知道吗?养蜂人也很想知道。

⑶(出示PPT7)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学习“蜜蜂是怎样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现在老师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画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并准确的在黑板上摆出来吗?

⑷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摆得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证明他摆对了吗?(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附近”这个词。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⑸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

⑹指导读第三句话,思考“果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PPT8) ⑴看图,你们瞧养蜂人现在的表情,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来形容?(惊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惊讶”。

⑵(出示PPT9)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⑶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

⑷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三、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列宁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准确的判断(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找到养蜂人的家。我们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应该向列宁学习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列宁的住所(图)

花丛 (图) 仔细观察

园子 (图) 认真思考

小房子(图) 作出判断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推荐第4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四川省威远县竞力学校 曾文英

学习目标

1、会用“发现”等造句。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难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疑、引入课题: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4、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6、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7、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30、蜜蜂引路

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

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莫斯科、派人、附近、惊讶、谈天”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课文、抓重点词语、贴图、分角色朗读等方法,理解列宁是怎样一步步找到养蜂人的。

4.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学会遇到事情善观察、勤思考。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继续巩固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练习自主识字。

2.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难点:

理解“常常”和“往常”的区别,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花丛和蜜蜂、园子、小房子卡片 2.课件 3.生词卡片 4.秒表

5.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资料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上课前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怎么样?大家会说绕口令吧?谁能说个简单的吗?谁再说一个?我也带来一个绕口令,这个有点儿长,自己先试试。 谁行?我用秒表给你计时,看看能用多长时间。我也想练练,谁来给我计时?知道我为什们说得这么快吗?告诉你们,其实还真没有什么窍门,就是得多练习,熟能生巧。课下大家多练练,过段时间咱们再来比比行吗?下面请大家拿出一只笔来,做好上课准备。

一、激趣导入

1.激趣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小蜜蜂来了)你喜欢小蜜蜂吗?谁来说说你对蜜蜂的了解?

评:就让我们跟着小蜜蜂走进一个有趣的故事。

2.板书并齐读课题:仔细看我板书课题。注意引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跟我一块儿书空。左边是一个“弓”,右边是一竖。好,放开声音,齐读课题。

评:声音真洪亮。

二、课内感知

1.接读课文: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19页,我请4位同学接读课文,谁来?老师给你们提个读书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开始。

评:预习充分,字音都读准了。

2.识字:看,小蜜蜂把生字送到花朵上去了,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自己试试吧! 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挑:这些字你都认识了吗?真的认识了?好,就来考考你吧! 3.词卡检查识字:小蜜蜂把生词带到我们中间来了,谁会读? 谈天:来,看这个词。一起读 再读

莫斯科:谁会读? 注意这个“莫”字,借助音节拼一拼。 方案1:他把嘴巴拢圆了,读得非常好,一起读。 方案2:一起读 。

莫斯科是一座城市,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城市吗?你知道的可真多,它是现在的俄罗斯也就是前苏联的首都。

派人:这个谁行?男 女 齐读 附近:指名? 你来 同位

惊讶:预设1:谁会读? 你能给你附近的同学做一个惊讶的表情吗?看到你们的表现我就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你都理解了。

预设2:谁会读? 你能给你附近的同学做一个惊讶的表情吗?同学们注意是惊讶可不是惊喜,再做一个。

4.重点引导发现: 第一组:

大家看,这就是惊讶的“讶”,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比较像啊?(芽、呀)咱们用找形近字的方法变出了新字,除了“讶”还有两个字要和我们打招呼呢!一起读读吧!这次我们可要提高难度了,谁能一下子变出两个字来?

谈 淡、痰 蜂 峰、锋

小结: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形近字认识更多的字。

第二组:注意看,哪只小蜜蜂飞过来了?

“谈”这个字很有特点,它会变化,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发现这一个字的变化了,像这类特点的字还有呢,注意看。 食 林 通过这三个字,你找到它们的规律了吗?

小结:当一个字中有两个捺时,通常一个捺要变成点。练书法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叫“雁不双飞”。像这样的字还有那些?

评:你抓住这个特点了。 5.写字:

(1)我们就体会着“雁不双飞”这个特点来写写“谈”这个字吧要想写好这个字,最关键的是把哪个笔画写好?

(2)师范写:我们一块儿来写写这个字,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块儿书空,说出笔顺来。提醒:注意雁不双飞,点,上下两个火要冲齐。

(3)同学们在课本上的田字格中练写一个。要注意执笔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背直、足稳。

(4)同位儿间交换欣赏一下。

6.游戏巩固识字:“谈”这个字你会写了,所有的生字都认识了吗?玩个游戏怎么样?看,小蜜蜂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我指到哪个字,同学们就大声读出来。

名字都叫对了,它们可高兴了,它们要变换队形了,注意看。顺序变了,你还认识吗?咱们开火车读,哪组火车最整齐?

变变变,这次谁能抢读?

四、课文

(一)故事渲染

介绍列宁、讲故事贴图:咱们玩儿的还不错呢!就让小蜜蜂带我们走进这个小故事吧。列宁是前苏联的伟大领袖,是个大人物。

1922年啊,列宁就住在莫斯科附近的这座小山上,有一条山路从山上通下。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找他来谈天,可是有一次列宁却亲自去找他,你么想知道原因吗?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起因:这就是故事的起因,一起默读一下吧。还记得默读的要求吗?

提醒:不出声音,边读边想 请大家按要求开始默读吧。 2.、区分词语:

在这段话中有两个词非常相似,你发现了吗?常常、往常,这两个词都有一个“常”字,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吗?放开声音读读试试。能互换吗?说说你的理由。常常是什么意思?那往常呢?

小结:别看仅仅一字之差,这两个词的意思还真不一样。

3.指导朗读:你读出它们的不同吗?谁读第一句?第二句谁来? 评:你突出了重点词。 我听出了这两个词的区别。

4.说起因:接下来我送给大家一组关联词语,你能恰当的用上这组关联词语,把故事的起因说清楚吗?

方案1:你把故事的起因表达得更清楚了。

方案2:你还有别的说法吗?你是这样用的关联词语,说得也很清楚。

(三)学习第三段

1.读第三段、划事物:喔,我们明白了,正因为这个原因列宁只能亲自找养蜂人了。那接下来谁能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路上是那些东西和事物帮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呢?把这些事物画出来。

你读书多仔细呀,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2.学生自读贴位置:这就是我们说的花丛和蜜蜂、园子、小房子这几样事物,在每个小组的学习资料袋中也有这几样事物,你能准确贴出它们的位置吗?哪个小组想到黑板上贴大图?要想贴准可不容易,要仔细读读这段话,你才能摆对。

列宁从山上走下来,他边走边看。。。。。。

3.调整贴图: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个小组贴的,他们贴对了吗? 预设1:贴对了

大家注意看,为什么园子和花丛贴得远,而园子和小房子却紧挨着呢?大家这样贴一定有它的道理,能结合着这两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吗?

预设①:学生说对了

你认真读书了,读懂了“附近”和“旁边”的意思,(课件:附近、旁边变红)小结:通过“附近”和“旁边”这两个词语,我们弄清楚了它们的位置。读书就要这样仔细、用心。

预设②:学生说错了

能结合着这两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吗?有什么区别吗?附近比较远,而旁边比较近。 预设2:贴错了 找一个学生上来纠正

小结:通过“附近”和“旁边”这两个词语,我们弄清楚了它们的位置,呈现出了列宁所走的路线图。我们跟随列宁从山上一路走来,你发现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板书:善于观察)

4.指导朗读:列宁边走边看、仔细观察,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指名 范读指导 谁能这样读?

5.小组合作填思路:这是列宁走的路线,其实列宁脑子里还有一条路线呢!我们称之为思路。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学习卡片,小组合作讨论讨论,看看列宁一路走来是怎么想的?谁来汇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讨论的?

打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列宁当时的思路,你看,列宁不仅善于观察,还怎么样?(板书:用心思考)

6.师总结:大家看,列宁之所以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发现了路边的花丛、蜜蜂和园子、小房子,同时他还用心思考,跟着蜜蜂一路走来找到了养蜂人。

(四)学习第四段

1.同位儿分角色读:就这样,列宁出现在了养蜂人面前,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自己读读。谁来读读养蜂人的话?

2.指导朗读:刚才在读词的时候,大家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现在请你把这种表情带到朗读中去,相信你会读好。自己试试吧!

谁来读?听老师读读,谁再来?

3.分角色读:就让我们合作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谁谁来读养蜂人的话?谁当列宁?我来读旁好吗?

四、拓展阅读,引发思考:

推荐阅读:正是因为他的勤于动脑让他出现在了养蜂人面前,其实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你听。。。。。。(录音)在这个故事中列宁又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的呢? 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流交流。

推荐第6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列宁 师:列是本节课我们要学写的字,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起读(列宁) 师:列宁是德国伟大的领袖,是世界革命的导师,孩子们你们读过有关他的故事吗?谁来说说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9页 师:认真看老师来写课题,蜂和引我们已经认识了

在本课当中是要求会写的字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块来学习这两个字。“蜂”字是什么旁呢?(虫)

知道为什么是虫字旁吗?(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写的时候两部分要紧凑一些,但“引”写的时候就要分开一定的距离这样写起来才好看,那“引”字呢也跟老师一起写。左边是弓 右边是一竖。 师:知道引路的意思吗?(带路) 师:齐读课题

师:蜜蜂引路是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读出热情非常的好,不过第一次读书你肯定会遇到很多的生字,那么你就用你平常最常用的方法去解决它。如果你遇到了很难度的句子,一个办法多读几遍把它读熟为止。明白了吗? 好!咱们就比比赛看谁能先把课文读通顺 读流利。

师:认得这些生字了吗?1一个同学读

2开火车读

(及时更正)

3齐读 带拼音单字

去拼音单字

讶和谈

派也是这节课同学们要学写的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1页找到这三个字

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 教师范写讶和派

学生自写谈

扩词“谈”

还有很多是不是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出示课文中的词(2遍) 有不理解的词吗?好!我们一边学习课文一边理解,如果再不懂得我们在提出来。好吗?

师:字宝宝

词宝宝都跑到了句子当中你能读通顺吗?(三个句子)(自己先读读) 师:哪个句子最难读?(不多字

不少字

不重复

还能注意到逗号的停顿

这就叫正确流利)

推荐一名平时胆子小的锻炼机会少的读

齐读这段话

师;列宁就亲自去找他去找谁?他去找谁? 生:养蜂人

师:大家看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他就住这了,现在他就要顺着这条路去找,找谁呢?(养蜂人),他在去找养蜂人的这条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段,告诉李老师找到第三段了吗?边读边拿笔标出这段有几句话并把列宁看到的景象圈起来。

师:请一个小朋友标出有几句话

你们标好了吗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三小结,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列宁再找养蜂人的过程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师:列宁在去养蜂人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花丛 蜜蜂 园子

小房子) 师:你是从课文的那几句知道列宁看到了花丛 蜜蜂园子小房子的,能把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原来是从这两句知道的,我们来看大屏幕(一

二句) 师:这两句都是说列宁在看(板书:看)

师:不过看的不一样 第一句是说他怎样看?(一边走一边看) 第二句说他怎样看?(仔细观察)

师:其实不管是一边走一边看还仔细观察,列宁的这个看可不是简单地看。它不仅是在看他还在想。那列宁在看到这些的同时他想到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 我想和你一块画画一块来体会,你有兴趣吗?那你要帮我,要提醒我要不我不知道画什么。好!列宁开始走了,首先他从小路里走出来他看到了什么(花丛)

小蜜蜂

师:注意

现在我和大家都是列宁了,现在我们心里是非常非常的着急,我们就急着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可是我们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可是就在这时我们看到了花丛,花丛里飞着许多的蜜蜂。看到这你想到了什么呢?(蜜蜂是养蜂人的) 师:我们发现这些蜜蜂采完蜜都要飞到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房子。

师:看到了蜜蜂园子房子,你有能猜到什么?(房子是养蜂人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列宁不仅是在用眼睛看 更是在用脑袋想。(板书:想) 师:列宁正是用眼睛看 用心想才找到了谁?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块读读这两句

就读出列宁的仔细看 认真想(教师起:列宁一边走一边看)

师:同学们你说列宁的想法对吗?(对)他见到养蜂人了吗?(见到了) 师:好请看大屏幕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蓝色的句子 也就是故事的结果。

师:孩子们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很特别的词,这个词告诉我们列宁的想法对了。真的找到养蜂人了。是哪个词?(果然) 师:你读这句话的时候能不能把果然强调出来?好!谁来试试。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果然强调出来?

一起试试

师:大家想列宁心中非常着急见到这个养蜂人,现在终于见到了 什么心情(高兴开心)

师:那么我们就带着高兴开心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句(教师引读:列宁走到这所房子跟前敲了敲前门)

师:两个人见面了列宁现在是非常的高兴 那养蜂的人什么心情?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告诉我养蜂人什么心情?(惊讶) 师:看看是不是那个红色的词 好让我们看着他读三遍(一起)。再仔细看那个讶,怎样记住那个讶?

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右边是个牙,整个字读“讶”

我们可以借助右边来记住整个字的读音。对不对?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

师:养蜂人惊讶的说,是可以换词的,现在我来考考你的词汇丰富不丰富。

养蜂人(惊讶)的说(惊奇

好奇 奇怪的)

师:我们就来读读养蜂人的话,就读出惊奇 惊讶 奇怪

谁来读读养蜂人的话?

师:老师也想来读读行吗?教师泛读

谁来当养蜂人问问我。教师当列宁

并及时评价 (2遍) 师:同桌之间一问一答

轮换着来 好不好 师:请同学们做好,我一问你答

师:列宁在找养蜂人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了不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在读第三自然段用找出描写他表现的词语浪线画出。 师:哪个词语

观察

发现

看 师:孩子们这里为什么用发现而不用看见呢?首先请同学们第一句。1读发现

2读看见

哪个更好?

师:是啊!蜜蜂很小 就在花丛里面如果不仔细看的话

就不能发现。这个发现对列宁来说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希望,此时列宁的心情怎么样?那个小朋友能读出高兴的感觉?(读第一句)

师:蜜蜂

他发现了蜜蜂就等于有了希望。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师起头 师:在生活中你又有哪些发现呢?比如说:春天来了,你发现了那些冬天里所没有的?(春天里小溪解冻了。。。。。。。)(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于是列宁又随着蜜蜂仔细观察起来,孩子们这里为什么要用观察而不用看? 这时候看到了什么

蜜蜂在采蜜

齐读这句“只见。。。。。。”当时蜜蜂在干什么?那时候列宁先看到什么?花丛里有蜜蜂在采蜜

采完蜜回到园子了。蜜蜂很小怎么样看才能看到?(专心的看 一心一意)。是啊!蜜蜂那么小飞的有那么快如果不仔细的看是看不到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蜜蜂飞行的路线在刚才的图上画出来吗?(画出飞行的路线)

师:蜜蜂从这里开始飞,飞到附近的园子里。飞到了蜂房。孩子们 蜜蜂飞到园子里的时候列宁会怎样想呢?

师:他跟着蜜蜂走进了园子,他又发现了些什么?(附近的小房子) 师:这时列宁又会怎么想呢?

师:列宁经过仔细观察他又发现了蜜蜂的飞行路线,发现了小房子 此时列宁的心情怎样?会更加高兴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句

读出列宁的高兴

仔细观察(慢一点) 师:一起读一读

师:列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找养蜂人,结果怎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果然) 师:“果然”带给列宁什么心情?为什么而惊喜

师:终于找到了养蜂人

读出这份惊喜好吗 (女同学读第三句) 师:这份惊奇 这份果然又给小朋友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生:我为仔细观察而惊喜

善于发现 师:带着这份惊喜再读读第三句

师:找到了养蜂人 列宁又会对蜜蜂说什么呢?(谢谢。。。。。。。) 师;小朋友要说的都是列宁道谢的话,那蜜蜂听到列宁道谢的话 师:蜜蜂听到列宁的话它会说什么?(不用感谢我 列宁是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才找到了养蜂人)功劳不在它。那蜜蜂会怎样说 句子练习

蜜蜂红着脸对列宁说:“不用谢———————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在平时也能像列宁一样做到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那带给你们的将是许多的惊喜和收获。

推荐第7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师准备:媒体课件、贴图 学生准备:白纸、画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吃过蜂蜜吗?知道蜂蜜是谁的劳动成果吗?(师板书:蜜蜂)蜜蜂采完蜜回到蜂房进行酝酿才会给我们送上可口的蜂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蜜蜂还会引路呢。(板书:引路)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让我们一走进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听听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初识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看动画,听录音。(媒体课件2)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谁和谁的故事?尝试着用回答上述问题的方法说一说。

2、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同学们,媒体中的老师字音读得准吗?读出了所要表达的感情了吗?你们一定也想和老师读的一样棒吧?现在请你在把课文读一读,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和勾画段落生字、优美词句哦!)

三、深入学习,探究感悟

刚才老师提出了许多的疑问,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找答案。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和结果。学习课文第

一、

二、四自然段。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①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人物(列宁、养蜂人)。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学习第一段)

1 ②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亲自找自去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习第二段)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③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你从那里知道的?(学习第四然段)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呢?

3、联系事情结果,研究事情发展经过。(学习第三自然段)

从列宁的话里让我们感觉蜜蜂好像会说话一样,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蜜蜂这只不会说话的向导,那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呢? ①快速浏览课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②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在白纸上画出列宁的路线简图。

③出示剪贴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小路,让一位学生上黑板上摆、贴。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重点理解“附近”、“旁边”;(用媒体课件4验证学生答案.)

④请一位同学看图具体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小路,具体在那里。 ⑤接下来我们一块探讨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怎样想的?

2、列宁观察什么?他怎样观察的呢?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3、这句话说了什么? 谁可以看图说说,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呢?

投影出示:(媒体课件4) 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有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宁走到那所房子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⑤从这里,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感情出列宁是个关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人。)

4.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样想呢?请同学互相演一演,再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说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列宁怎样回答的呢?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媒体课件12)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不能)其实蜜蜂采完蜜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五、课后延伸

2 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想一想,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请大家续编故事情节。下节课我们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推荐第8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6课《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标第一学段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学习生字。读课文要求音准、有感情。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一些词语的音义。让学生在读中分析、领悟、开动脑筋,感受“引”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课件、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师板书:蜜蜂

2、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师板书:引路

)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现在请你大声读课文,读书时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还要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三、感悟朗读,理解课文

(一)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小蜜蜂为谁引路。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1)重点引导展开合理想象——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得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理解“果然”。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3)学生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练习口头表述。 (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从图切入(学习第4自然段):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 文中哪段话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自由读第4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2、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四)回读

1、2自然段

1、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

1、2自然段思考: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 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近义词。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1、2自然段。

(五)回读第4段。

扩展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六) 学习了本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感悟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人。)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认读,自主分析字的间架结构。

2、引导观察发现。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3、教师示范写字。

4、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阅读列宁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词。

2、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结果怎样。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三、考题例析

1、比一比,再组词。

讶(

)谈(

)引(

)近(

) 蚜(

)淡(

)张(

)进(

2、填上合适的词。

)地看

)地说

)地走 (

)的园子

)的房子

)的蜜蜂

四、全文总结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老师有个建议,请小朋友想一想,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请小朋友续编故事情节。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相关链接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3)。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推荐第9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19号 一、趣味解字,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蜜蜂有关的故事。

1、伸出右手,跟老师写蜂。

左窄右宽,横撇和捺要写开,为下面的丰撑开一把小伞,竖在竖中线稍稍偏左的位置。

2、引:左边是?右边是?看图片。一张弓和一支箭,组成了引字。 第二张图片,拉弓射箭的样子。

快跟老师一起做。起立站好。左手握弓,右手持箭。瞄准屏幕上的红色圆心,发射。离弦的箭引领我们快速找到目标,准确射击。因此,引也有引领、带领之意。

3、谁再来猜猜课题的意思。

4、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1、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端起课本,摆正读书姿势。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拼音的词语宝宝要和大家交朋友,赶快自己读一读。

3、小老师领读和他们握握手吧!

4、排火车读。

(二)认读去拼音生字

1、去掉拼音考考你。

2、全班齐读。

3、交流识字方法。你们太棒了,说说自己的识字小窍门。

师引导:莫大大的太阳温暖着小草,小草说:“莫吵莫吵,我要睡觉。”

(三)认读、理解、运用词语。

生字宝宝会说话,要是再组成词语就更有意思了。

1、莫斯科 莫斯科是俄国的首都。

2、蜜蜂: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说你的发现。了解造字规律,虫部旁的字都与昆虫有关。

老师也有一个发现。两个字换一换,蜂蜜就变成了蜜蜂酿造的劳动果实。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区分、理解词语。找近义词 三 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这些字,你认为哪一个最难写?

2、要想些好派字,关键笔画是什么?

3、范写。

4、练写 强调写字姿势:头正 肩平足安

5、反馈

6、再次练写。

7、范写后三个。

8、强调敲字

9、生练写。

10、同桌检查。

互相欣赏,才能共同进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越写越好。接下就让我们有滋有问读故事吧!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说给对方听。

3、全班交流。

4、点拨指导。用上这三个词语简单地说一说。

了解列宁。故事发生在1922年,当时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养蜂人就住在当地。他们两人的关系怎样。

生:好朋友。 从哪里看出来的?

5、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呢?--板画:山 路 板书:列宁

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二)分层次读书,以读促悟。学习第三自然段

1、感知

(1)默读第三自然段,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找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2)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完善课件。

2、理解

(1)出示第一句:指生读,两个学生。

(2)哎!列宁看到了路边的花丛和蜜蜂,(板画)他在想什么? (3)现在你是列宁,让大家听出你在边看边想。

(4)养蜂人一定就在附近,所以列宁立刻仔细观察。(板书)指生读。 当他发现蜜蜂飞进园子里,旁边还有小房子时。板画。 他在想:

你也来边看边想。指生读。

(5)列宁确定养蜂人一定在房子里。

所以列宁会( )走到那所房子跟前呢?加上自己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句子中还有一个词语也能证明列宁的推断是正确的。看谁先找到?

3、体会

列宁一路走来,由花丛和蜜蜂—园子—小房子--果然找到了养蜂人。(箭头并板书养蜂人)

这样的列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带着你对列宁的敬佩、喜爱之情再来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当养蜂人看到列宁的那一刻又是什么心情呢?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告诉大家。

2、换词理解惊讶。你能换个词语吗? 惊奇、奇怪„„

3、学生练习读出惊讶的语气。

4、列宁为什么很惊讶?

5、养蜂人认为太不可思议了!谁再读?

6、分角色朗读对话。列宁风趣地说回答了养蜂人。

男女生分角色读,男生读列宁的话,女生读养蜂人的话。

7、知道列宁竟然是用蜜蜂找到了自己,养蜂人心里会怎么想?

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五、作业超市

六、结语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推荐第10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内容分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

《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两个字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出示课题

蜜蜂

观察

虫字旁

折文

引路

领路

带路

讲解引的本意

拉弓 齐读课题:蜜蜂引路 古诗谜语导入

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叫罗隐 他的诗还是一个小谜语呢!无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写的是谁吗?

介绍蜜蜂相关知识。

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可爱的小蜜蜂吧!蜜蜂是一种神奇的小昆虫,无论他飞多远,都能够顺利返回自己的家。现在我们食用的蜂蜜,大多是来源于人工饲养,养蜂人为了能采集到美味的蜂蜜常常会住在蜂房的附近来照顾这些可爱的小蜜蜂。

(二)整体感知课文。介绍故事的起因。 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蜜蜂把谁引到了哪里呢? 检查生字

惊讶

派人

谈天

附近

莫斯科 讲解词语

在读词语的过程中介绍“莫斯科”是地名。

“附近”一词可尝试说句子,如:我们学校在工人体育馆附近,初步感受词语的意思。

句子朗读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人去请他来谈天。 介绍列宁

列宁带领国民创建了前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受到人们尊重、敬仰的伟大领袖。1922年,列宁在这里养病,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朗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列宁遇到什么问题?要找到养蜂人。 板书: 列宁

养蜂人

?在箭头上方 出示两句话对比:

出示:列宁常常请养蜂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区分 常常:经常

往常:以往,常常。

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三)、重点学习第三段,品词品句。

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指名朗读句子。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曲线标出列宁在寻找养蜂人路上所看到的景物? 教师在黑板的最右侧随机出示这些图片。

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列宁都看到了这些,再次朗读课文。

在黑板上完成路线图

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一说,列宁先后看到的景物? 让学生边说,边摆一摆路线图。 讲解:附近和旁边的区别。

附近:联系第一自然段的讲解 附近指不远的地方。

旁边:指两个物品挨在一起,距离比较近。 更改图片的位置。

再让一名同学说一说列宁所看到的景物。 分析列宁的想法

列宁是在一路上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 他为什么只被这些景物所吸引呢?

他是怎样做的,才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的? 朗读课文,教师朗读描写列宁动作的语句,学生朗读描写列宁所看到景物的语句。 列宁为什么这样做?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寻找养蜂人的线索 他仔细观察:细致地了解当时的情况,猜测养蜂人的家在哪里。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很自信,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哪个词语也能表示列宁很自信:果然 用“列宁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来说一说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吗?

齐读: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总结:列宁凭借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找到了养蜂人。所以列宁才会那样自信的去敲养蜂人的家门。板书:观察、思考。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列宁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 男女生对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样自信的列宁出现在养蜂人的面前,又会给养蜂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找到词语“惊讶”

观察插图,看养蜂人的表情。体会当时养蜂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读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分析列宁的话: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真的是蜜蜂像向导一样把列宁领到养蜂人这里来的吗?

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的说法。列宁只是借助蜜蜂找到了养蜂人,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要学习列宁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自己广博知识的指引下,最终才能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拥有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六)汉字书写

派:观察汉字 左右结构

对比笔画的不同

竖虚线上的笔画 附近:词语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形声字26 蜜蜂引路

列宁

养蜂人

观察

思考

贴图:

蜜蜂

花丛

园子 小房子

第11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凤冈二小 聂世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2.师过渡:小朋友们知道吗?蜜蜂呀是一种小昆虫(出示蜜蜂采蜜图片或采蜜时的视频),“蜜”和“蜂”两个字都有虫字旁。“引”是个前鼻音。

1 3.指名来领读课题,然后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4.谁来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领路、带路)

5.回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来归纳一下,好吗?(指名学生反馈)

二、复习字词

1.师过渡: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

莫 斯 附 派 谈 讶 引 列 蜂 敲近

莫斯科 附近派人 谈天 列车 往常 亲自 仔细 果然 惊讶 向导 敲门

2.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

三、学习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带着屏幕上的几个问题,边听边思考,然后回答。

2.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3.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

2 事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指名说)过渡: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往常”是什么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 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出示: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A.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B.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由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3 4.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出示课文插图

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5.同桌分角色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表演读。相机指导:“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惊讶什么?养蜂人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

“向导”是干什么的?课文中列宁说的“向导”指的是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名读,齐读。

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列宁这样回答,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师生合作表演读。

6.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交流。

(2)齐读本段,划出列宁一路寻找养蜂人的动作。

(3)“看” 怎么看?“一边走一边看”。列宁此时最想看见什么?结果,他发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4)花丛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结网的蜘蛛,为什么列宁发现的却是蜜蜂?他是怎么想的?

4 (5)“观察” 列宁在观察蜜蜂的什么?(飞行路线) (6)谁能说说蜜蜂的飞行路线?指读,齐读。

(7)看到房子列宁会怎么想?他的判断对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读。齐读。“果然”是什么意思?齐读体会。

(8)过渡: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列宁为什么说蜜蜂是他的向导了吗?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列宁( ),发现( )。他( ),只见( )。列宁走到( ),开门的( )。

(9)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齐说。你能试试背诵这一段吗?练习背诵。齐背诵。

四、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相机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判断。 3.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齐读课文,记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五、拓展:课下搜集列宁名言。

六、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5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教学反思:

第12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

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课件、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

2、师板书:蜜蜂 指导书写生字“蜂”。

3、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师板书:引路 指导书写生字“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简单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第

一、

二、四段内容

1.从图切入: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 文中哪段话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教学第4段:自由读第4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

交流,关注:惊讶、笑着。引导识记“讶”。 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3.回读

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

1、2自然段思考。

(1)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要求认的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先看这些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认读,引导识记字形,理解意思:莫斯科(城市名)、附近(谁坐在你的附近?你家附近有哪些建筑?)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近义词。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1、2自然段。

4、回读第4段。

难怪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引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四、指导书写

1.引导观察发现。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1.巩固新词,朗读课文。2.阅读列宁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这一段,思考: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1)重点引导展开合理想象——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得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理解“果然”。

(3)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练习口头表述。 (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再次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2、扩展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拓展交流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 做出判断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派”的识记与书写,“敲”的书写,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师板画“蜜蜂”,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范写“蜂”字。

2、板书“引路”二个字。“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⑴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

1、交流: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学习课文第

一、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

◎用简笔画画出列宁居住的地方,从而理解“附近”的意思,给“附近”找近义词,并用“附近”造句。

◎“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可是往常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就亲自去找他。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3、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 给“惊讶”找近义词。 ◎朗读: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

◎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啊?

4、悬念: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蜜蜂是怎样引路的?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莫斯科 附近派人 谈话 交谈 惊讶

引路 指引 列宁 排列 蜂蜜 敲门 推敲

2、指名板画列宁的住处。

二、感悟。

1、提出问题: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随学生回答,教师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1)(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2)列宁在观察什么? 3)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4)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5)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6)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3)用“果然”说一句话。 ◎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

附近

派人

聊天

敲门 惊讶

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 付—附 敲—搞 呀—讶 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 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第13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两个字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派”的识记与书写,“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板书。

师:认真看老师来写课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蜜”)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块儿来写写“蜂”。它是什么旁的?

生:(齐答,一边伸出手在空中比画)“虫”字旁。

师:(在黑板上写出“虫”字旁)你看看,右边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字的右边一样?(在黑板上写出“蜂”的右边) 板书:峰,比较“蜂”和“峰”的不同。 强调“蜂”写的时候两部分要紧凑一些。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什么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我们伸出手指,继续来写“引”。(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引”,并引导学生观察“引”的结构) (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什么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讲的吧!

二、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瞧,这一课的生字相信你们会读了。同桌间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读不对的,帮他纠正。

(1)同桌相互认读生字

(2)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3)全班交流。

(4)出示难读句子,指名读。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把这些生字放进句子中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1.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⒉思考: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再度感悟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3.用简笔画画出列宁居住的地方,从而理解“附近”的意思,给“附近”找近义词,并用“附近”造句。

4.“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5.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可是往常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就亲自去找他。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6.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往常”是什么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 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出示: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A.我们班的语文课(

)都是周老师上的,今天却换了一个老师。

B我们班(

)获得文明班级。 7.学习第四段

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理解“惊讶”、“向导”,指导朗读列宁和养蜂人的对话。

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生字学习

小朋友,我们认了字,学了词,读了句,课文也越读越好了。下面我们好好写字,一定要把字写正确,写规范。这节课我们要写这些字。(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词)

(师指导书写)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压线,四看主笔。

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把“派”和“谈”在书上描一遍,写一遍。记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学生写字)

第14篇:2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南沙小学:何丽华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讲述了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能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理解“附近、果然”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掌握生字读音,识记字形,通过范读、自读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的,从而感受列宁的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列宁的智慧,学习列宁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理解列宁是怎样借助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列宁的资料以及蜜蜂采蜜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怎么做呢?(学生交流),师:那个给我们带路的人,我们称他为“向导”(出示“向导”一词。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那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读课文,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流利、读通顺,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②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学习生字。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3、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轮读,比赛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课文,了解起因和结果

1、哪写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进行情景说话:

1、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那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那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那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2、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用上”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明) 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

(师述:在“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中,“常常、时常”都表示“经常”,但“常常”在表达中更常用些,更口语化些,事情发生的频率感觉比“时常”更多些。而“往常”表示“以往”,是已过去的日子,突出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平常”就是“平时”,是延续至今的情况,是一种常态。

出示填空练习:请把“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填写在合适句子中。

①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②我们学校的校车(往常)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时常)由一个女司机开。

③他(平常)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

1、师述: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2、看课文插图,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同桌分角色练习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表演读。相机指导:“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惊讶什么?养蜂人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么回答的?“向导”是干什么的?课文中列宁说的“向导”指的是谁?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文明理,体会列宁善于观察思考的优秀品质。

1、师: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齐读本段,用“_______”划出列宁一路寻找养蜂人的动作。

2、“一边走一边看”“发现“列宁此时最想看见什么?结果,他发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花丛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结网的蜘蛛,为什么列宁发现的却是蜜蜂?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

3、“仔细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列宁又发现了什么?(飞行路线)谁能说说蜜蜂的飞行路线?指读。齐读。看到这些,他又是怎么想的?结合之前了解到的有关蜜蜂采蜜的相关知识,请你来当列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同桌讨论)

(因为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所以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他的判断对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果然”是什么意思?指读。齐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列宁为什么说蜜蜂是他的向导了吗?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列宁( ),发现( )。他想:蜜蜂采了蜜就要飞回( ),他( ),只见那些蜜蜂( )。

他又想:养蜂人往往住在( )附近,我只要跟着采了蜜的蜜蜂走,就可以找到( )。列宁走到( ),开门的( )。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齐说。

4、师小结: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最后找到了养蜂人。课题是“蜜蜂引路”,是真的蜜蜂在引路吗?(不是,其实蜜蜂采完蜜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主要是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

5、你能试试背诵这一段吗? 练习背诵。齐背诵。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相机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判断。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作业

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请你续编这个故事。下节课我们进行故事会。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遇到问题(起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结果) (亲自) (一边„一边)(蜜蜂 蜂房) (向导)

养蜂人的家

第15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公开课)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

邵翔

教学目标:

1.学习

三、四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和画路线图来让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让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中领会到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引路》这一课的生字新词,老师考考你们是不是都能正确认读。

【出示: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惊讶;生字标红色】 开小火车认读,有错随机订正,齐读。 2.【出示

1、2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

1、2自然段,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常常派人去请那个养蜂的人来谈天。你们还记得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吗?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

3.师:列宁知道养蜂人的家住在哪儿吗?(不知道)。这样说来,列宁要亲自找养蜂的人可是一件——(大难事,非常困难的事)!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呢?指名回答(3或4自然段)【出示“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及第四自然段】 4.师:那么,列宁是用什么办法找到养蜂的人呢?这就是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要解开的谜题。

二、深入学习,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跟随列宁行走的路线一起去看一看。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拿出铅笔,把列宁经过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默读,画词语)

2.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

列宁都经过哪些地方呢?请你与大家交流一下。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板贴画:小路、花丛、园子、小房子】

3.【出示填空题: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师: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些地方分别在哪儿呢?(生读,思考) 师:谁能来说说这些地方分别在哪儿呢?(生回答:花丛在路边,园子在花丛附近,小房子在园子旁边。)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哦,大家知道了它们的位置,那我就请一位小朋友来帮我在黑板上贴一贴。看看列宁沿着这一条小路,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家的。(教师画出小路,学生贴板书)其他小朋友对照课文,仔细看,他贴得对不对。

(学生评议,说说理由。理解“附近”是不远处;“旁边”是紧靠着。)

5.师: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了列宁的行走线路。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读)

6.师:那你们能看着黑板上的路线图, 按照行走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吗?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自己先轻声练一练。 (学生练说)

师:谁能自告奋勇上台来试一试?(学生根据板书复述)

7.师:你们真能干!能清楚地说出列宁是怎么沿着小路找到养蜂人的。难道列宁只靠发现这些花丛、蜜蜂、园子就能找到养蜂人了吗?(不是。)他是在观察中经过思考才找到养蜂人的。可是这一段里只写了列宁在找养蜂人途中看到的和做的,却没有写出列宁当时是怎么想的,你们能展开想象来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从住处出来后,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有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

8.师:最后,事情的结果跟列宁想的——(一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果然) (1)【出示“果然”一句】

师:“果然”就是指事实和原先设想的一样。有一个朋友和“果然”长得很像,叫“竟然”,我能让它来代替“果然”吗?(生回答)

(2)师:“竟然”是出乎意料,不在意料之中的意思。别看这两个词长得像,意思可是大不相同。那我请小朋友们来选一选,填一填。 【出示:选词填空:竟然 果然

①早上出门,阳光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②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到了中午, 起了大雨。】

9.师:找到养蜂人,列宁心情会怎么样?(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

10.师:从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感悟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勤动脑筋的人。)【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插图】师: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有什么反应?(惊讶)他为什么感到惊讶呢?谁来说说他会怎样想。(生回答)是呀,从没有来过养蜂人家的列宁凭观察蜜蜂的飞行路线就找到他,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啦!养蜂人真是万分惊讶! 2.师:谁来读出他的惊讶?(指名读)

3.师: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两位小朋友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

三、总结全文,揭示文意

1.师: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的能引路吗?(不能)那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生发言)

2.师:其实蜜蜂采完蜜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列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认真思考,找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

四、课堂练习

1.师: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那就让我们来夸夸列宁吧!拿出练习纸,把你想对列宁说的话写下来吧。【练习纸:我真想对列宁说:“

。”】 (交流分享)

2.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也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第16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1 / 4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

二、

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 / 4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 / 4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 / 4

第17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说课稿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 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3.理解词语谈天、惊讶、向导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

二、

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 路 莫 斯 科

派 人 谈 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件,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蜜蜂引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如: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玲玲的画》是一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通过玲玲和爸爸一起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变好”的道理。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他是一篇给学生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是童话故事,其情节很容易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对丑小鸭的经历感到伤心、可怜,但最后的结局又让人欣喜若狂,这一段故事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要正确看待任何事物的发展顺序。读完整组课文,掩卷细思,丰富的内容告诉我们,“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认识自己。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学法:

1、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1)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 )列宁的家在哪里?( 3 )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3、点评,请同学上台画出简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习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 ----- ”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 仔细观察

(六)、学习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第18篇:2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节。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⑵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 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

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如: 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总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 “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的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3)。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阅读在线〗

列宁和卫兵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

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你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第19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材料)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

生:蜜蜂。

师:这么多同学都说是蜜蜂,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课件出示蜜蜂图)它是谁呀?让我们一起亲切的叫它一声吧。

2、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把蜜蜂请到黑板上吧。(师板书:蜜蜂 生书空)让我们再一起叫它一声吧。

3、师: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师板书:引路 指导书写生字“引”)什么叫引路呢?就是为人们带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课文中的小蜜蜂为谁引路?就让我们随着可爱的小蜜蜂飞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明确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轻轻把书打开,认真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你们能正确读出生字了吗?

生:能。

师:能当小老师带读的请举手。(指名带读生字)

师:小老师带读得很不错,一起读能读好吗?

生:能。(生齐读生字)

(2)出示去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看着拼音能拼读出这些生字,现在老师要加大点难度了,把拼音去掉,你还能读吗?

生:能。(指名带读去拼音生字)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些生字吧。(齐读去拼音生字) (3)学生说记忆方法

师:同学们会读这些生字了,现在请你们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游戏

①蜜蜂采蜜游戏

②开火车读生字。 (5)组词

师:这么快就记住了它们,生字宝宝可高兴了,可是生字宝宝一个人有点孤单,想请你们给它找个朋友,好吗?

生:好。

(6)课件出示词语

莫斯科 附近派人 派去 谈天 惊讶 师:同学们给生字宝宝找了好多朋友,老师也给它们找了很多朋友。

①自由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齐读词语。

④男女赛读词语。 (7)①找句子。

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把句子读流利。

②生汇报。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养蜂的个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③齐读句子。

三、正确流利读文。

1、指名字分段读文

师:能把带生字的句子读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2、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引导观察发现。重点指导:“讶、谈、派、附”左窄右宽。“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

2、师范写(出示生字书写可见你),生书空说笔画名称。

3、生练写。

五、作业。

1、写字本、小字本写“讶、谈、派、附”四个生字。

六、板书。

26、蜜蜂引路

莫 斯 附 讶 谈

派 谈 讶 派 附

第20篇:2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26 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附”、“派”、“谈”、“讶”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常常”、“经常”等词的意思。 3.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热情大方的朋友,你看,它来了。(媒体出示蜜蜂图),说说你对这位热情大方的朋友的了解?

2.蜜蜂除了采花蜜外,还能做向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26、蜜蜂引路(媒体出示课题: 26 蜜蜂引路) (1)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 (2)理解“引”的意思.(3)指导学生比划手指书写。

“引”的书写关键是最后一竖不要靠左边太近,又不能太远。

(4)再读课题(齐读),你最想知道什么呢?(预设:蜜蜂为谁引路?是怎么引路的?)

说明:教学从课题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明确问题焦点,为初步感知奠定兴趣基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

1.带着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2.学生交流,教师简介列宁

(媒体出示列宁简介:前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把一生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献给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 3.学习生字 “莫”、“斯” (1)“斯”字是平舌音,开火车读。

(2)“莫”字谁会写?集体用手指比划书写。

4.指导长句(媒体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师范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2)学习生字:“附”(媒体变红)左右结构,注意左耳旁由两笔构成,先写横撇弯钩,再写竖。“开火车”用手指比划书写。

理解“附近”,请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小结: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蜜蜂是为列宁引路,那为什么会给列宁引路呢?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

说明: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抓住词句指导学习,能尽快扫除学生朗读中的障碍,为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准备,更为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读第

一、二节,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1)句中的“他”是指谁?(指“养蜂的人”)

(2)你能给“常常”换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吗?(换“经常”) 我会选:

经常 往常 常常 时常平常

放学后,他( )到操场打球。

班长的学习成绩很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3)学习生字:“派”(重点:字形)

“派”字右边不是“瓜”,请跟老师一起写。集体书空。 小结:看来列宁和这位养蜂人交谈甚欢,十分熟悉。

3.过渡: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却发现——(媒体出示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 (1)你能给“往常”换个词吗?(换“平常”、“以往”“以前”) (2)请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列宁为什么请蜜蜂引路。 (3)指名读句。 4.教师引读

一、二节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小结:原来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所以列宁才会亲自去找。那他找到了吗?又是怎样找到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说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词语,能强化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用新知联系旧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瞧,小蜜蜂为我们采来了很多生字卡片,你们都会读吗?

媒体出示:列宁 谈天 亲自 利用 蜜蜂

采蜜 引路 附近果然 惊讶 派对 莫斯科

2.学习书写:派

(1)重点指导“派”字

媒体出示: “派”字的右边比较抽象,注意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勿忘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 (2)师示范写“派”,学生比划手指书写 3.学生书写,师巡视评议。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我会选”的练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列宁

养蜂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由于没有人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他。那么他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附近常常 谈天 莫斯科 列宁 派 往常 3.你能试着用上这些词说说第

一、二节的内容吗?(学生交流)

过渡: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下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说明:复习词语之后,用这些词语说说第

一、二节的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复述,又复习了课文内容,自然引出下文。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交流: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探讨:学生自己画好,还是学生说老师画好)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边说边画花丛) C、园子在哪儿? (边说边画园子)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D、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哪呢?(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板画房子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蜂箱)(板画蜂箱) F、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2.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媒体出示第一句话生读: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思考:(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交流)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过渡: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媒体出示第二句话生读: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交流:(1)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2)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3)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过渡: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媒体出示生读第三句: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1)这句话说了什么?(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2)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请你再用“果然”说一句话。

(3)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4)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你们把线路画出来?

(5)下面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读仔细观察的句子要轻声读,读出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情境)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6)谁会看着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请你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

2.下面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媒体出示: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3.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惊讶)指导朗读列宁说的话(亲切、风趣) 4.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5.对话朗读擂台赛。

6.什么叫向导? 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7.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我们再来读读整篇课文,想一想再来说说。

生交流

8.师总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指导写字

附近

(1)“讶”字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牙齿的“牙”第二笔撇折要靠近横中线竖中线。 (2)“附”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两边向当中靠拢。 (3)“敲”字右边不是“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

(4)“谈”字右边是个“炎”字,书写时注意:上边一个“火”字的捺变成了点。

四、布置作业

1.请你试着用“常常”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续编故事: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