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10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8 08:36:3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0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板书:最小公倍数) 2.复习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2、4的倍数有:

4、

8、

12、

16、20、

24、

28、

32、36„„

6的倍数有:

6、

12、

18、

24、30、36„„

4和6的公倍数有:

12、

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

3、质疑: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4、反馈练习.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明确: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只有2个;如果扩展数的范围,也就是50以外6和8的公倍数则是无限的.

(二)教学例2【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引入: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用短除式分别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板书: 18=2×3×3

30=2×3×5

教师提问:1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18的倍数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

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30的倍数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既要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2、观察集合图: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教师明确: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2×3×3×5=90,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90.

3、小组讨论: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质因数行不行?

教师明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就不能保证公倍数里包含18和30全部的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多一个质因数,虽是18和30的公倍数,但不能保证是最小公倍数.

板书: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4、反馈练习.

(1)先把下面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0=( )×( )×( )

42=( )×( )×( )

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 )

(2)A=2×2 B=2×2×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

(3)用分解质因数法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小华得72,小林得144.谁做错了?

可能错在哪里?

5、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①引导学生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

板书:

②明确:综合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商与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所包含的所有质因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短除式中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③反馈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④总结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⑤反馈练习: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24和20 28和21 16和72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它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的,希望大家能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1.填空.

(1)A=2×3×

5(2)A=2×2×5

B=3×5×7

B=( )×5×( )

A和B和最小公倍数是( ).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2×5×7=140.

2.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5 30和40 36和54 22和33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例1 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

4、

8、

12、

16、20、M、

28、

32、36„„

6的倍数有:

6、

12、

18、30、30、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

12、

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例2 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探究活动

最小公倍数

活动目的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活动题目

有两个自然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48,那么这两个自然数各是多少?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3、师生共同研究方法,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情况.

参考答案

由题意可知,48是所求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那么所求两个自然数一定是48的约数,因此我们可以找出48的所有约数,然后进行两两组合,便可找出符合条件的数组.

48的约数有:

1、

2、

3、

4、

6、

8、

12、

16、

24、48经试验,符合条件的数组有:1和48,2和48,3和16,3和48,4和48,6和16,8和48,12和16,12和48,16和24,16和48,24和48,48和48.一共有14个数组.

活动说明

学生寻找符合条件的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有序化的过程. ㈠、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公园吗玩吗?可有一个小朋友叫小兰,她非常想爸爸妈妈带她到公园去玩,可是爸爸妈妈非常忙,没有时间。一天晚上,妈妈对小兰说:从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小兰听了非常高兴,这下可好了,爸爸妈妈可以带我去公园玩了。那他们会选什么时候去公园呢? 师:聪明的小朋友都会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的时间带小兰到公园去玩。

师:这是今年四月份的日历,那在这一个月里,他们会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先想想怎么找,同桌之间要不要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的可以发表意见。

生:二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能出现这种答案)

师:问题是那一天怎么来找共同的休息日,用什么办法找? 生:

师:同意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好?

先找出爸爸的休息日,再找妈妈的休息日,最后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老师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请大家分工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同桌一人找爸爸的休息日,另一位找妈妈的休息日,再合作找出共同的休息日。拿出练习纸,同桌可先商量一下谁找爸爸谁找妈妈的休息日,开始。 生找休息日

师:找出来了吗,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师记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 爸爸的休息日:

6、

12、

18、

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 ㈡、激思引探,尝试思考: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他们先分工找出了爸爸妈妈的休息日,再合作找出了他们共同的休息日,下面同学和他们一样的请举手。

师:下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妈妈的休息日是

4、

8、

12、16、20、

24、28,你们在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他们的休息日就是4的倍数。 那4的倍数只有这些吗?加省略号。

师: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和

4、6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4和6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是什么意思?你能和大家说得清楚点吗? 生:4和6公有的倍数。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象这样的数我们就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公倍数。

师:如果小兰想早一点去公园玩,你们说她应该选哪一天去呢?(12号)

师:在共同的休息日中12号是最早的一天,也就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我们再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最小公倍数)

师:4和6的公倍数我们找到了,还有吗?还有几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继续找下去,还能找到很多。(加省略号)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

4、

8、

12、

16、20、

24、28…… 6的倍数:

6、

12、

18、

24、30…… 4和6的公倍数:

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那刚才我们找到了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 6的倍数

师:这两个图中有哪些是相同的,公有的?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4和6的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师: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有关的问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 小兔和小猫在同一条路上玩跳格子的游戏,小兔每次跳2格(师演示),小猫每次跳3格(师演示)。 师:你会接下去把小兔和小猫跳的路线画出来吗?请同学们在自已的练习纸上画出来,看看会发现什么? 生:画线路。

师:画好了吗,有发现吗?老师也画了一个,和老师画的一样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在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交流

师:小兔跳到的地方对应的数字有哪些?它们刚是哪个数的倍数?小猫呢?

师:小兔和小猫都跳到的地方它们对应的数字和2的倍数和3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数我们可以给它一个什么名称。如果小兔和小猫继续往下跳,这样的地方还会出现吗?如果一直不停地这样跳下去,这样的地方相对应的数字会出现多少次呢? 师:板书2和3的公倍有:

6、

12、18…… 2和3的最小公倍数有:6。

师:看到小兔和小猫玩的这么开心,小狗也想玩一玩,你们猜一下,小狗每次几格?请同学们也把小狗路的路线画出来,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我们发现,不仅两个数有最小公倍数,三个数也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如果三只小动物继续往下跳,还会出现三个同样跳到的格子吗?

师:刚才我们举了几个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例子,哪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要不要商量商量。 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讲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们在找的过程中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交流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同学们分工和合作来完成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2.基本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找出这两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和12 7和21 生练习。

师:老师这里也用刚才的方法找出了这两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对的同学请举手。 8的倍数:

8、

16、

24、

32、

48、…… 12的倍数:

12、

24、

36、

48、60、…… 15和30的公倍数:

24、

48、……

15和30的最小公倍数:24。

7 的倍数:

7、

14、

21、

28、

35、

42、

49、…… 21的倍数:

21、

42、6

3、8

4、…… 7和21的公倍数:

21、

42、…… 7和21的最小公倍数:21。

师:用同样的方法得确可以找出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你觉得这样的方法怎样?

师:那当一种方法感到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另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看这些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想好后可以在小组之间商量一下。 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 7和21的最小公倍数是21。

生交流汇报猜想: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师:只凭一组数我们是不能下这样的结论的,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生举例。

练习:学生说答案,师判断。

3和5 7和9 13和7 3和100 10和11 师板书结论。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同样你能举例来说明吗?生举例。 练习:10和20 9和45 100和4 师:小结板书结论。 ㈢、小结提炼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㈣、布置作业: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0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了解它们的特点,知道其生活习俗与地域环境及其他事物的联系。

2.能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与我国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我们的邻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我国周边有许多国家与我们邻近,就好像我们的左邻右舍一样。你们知道我国周边都有哪些国家吗?(生自由回答) 2.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些画面反映的是我们邻居中的哪些国家? (课件出示:体现日本、印度、泰国、印度)(生根据观察猜答) 3.刚才,同学们根据画面说出了日本、印度、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它们都是我们的左邻右舍。下面,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些国家的位置在哪里。

(课件出示:中国及周边地区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国家的位置,当鼠标点到这个国家位置时,这个国家的画面便呈现出来) 4.我们左邻右舍的很多国家除了有自己的国名外,还有着自己的别称,你能从下面的别称中,说出这个国家的特点吗? 5.(课件出示别称)下面的别名各是指的哪个国家,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别名?(可让学生看教材) “樱花之国”

“千佛之国”

“狮城”

“高山之国”

(学生说出原因,老师随机进行提炼点拨,课件可出示简要原因。) 6.除了刚才了解的邻国别称外,你还知道左邻右舍哪些国家的别名? (生根据预习的了解的知识进行交流发言,教师加以引导) 师小结:别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吗?下面,我们就去这些邻居家看看! 活动二:看看我们的邻居

1.同学们,让我们首先去樱花之国日本看看。

(1)通过课件展示地图,表现去日本的路线。

(2)放录像。

旁白:中国东部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岛国,它四面环海,气候温和湿润。那就是素有“樱花之国”美称的日本。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的三四月,日本到处樱花盛开,樱花树下,男女老少边歌边舞,尽情地欢度迷人的樱花节。

日本有着名的 “三道”,即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日本四季分明,鲜花盛开。插花艺术独具匠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日本人爱喝茶。其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的茶具也是精挑细选,茶室内设陶制的炭炉和茶釜。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有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日本人通过饮茶,体味宁静平和的人生境界。

日本书法分两类,一类是汉字书法,另一类是假名书法。它追求意境、情操和艺术美,是日本书法的综合艺术。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台风的国家。日本传统民居是单层的木结构建筑,其房门多为推拉式。房里铺着“榻榻米”,屋中央常放着一个矮方桌。

大海给日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海产品,日本人称自己为“彻底的食鱼民族”,因此,他们最爱吃的就是生鱼片,味道非常鲜美。

问: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 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发现日本人的传统民居是什么结构的? 为什么是木结构的呢? 小结: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台风的岛国,因此,防震是日本人在建房时必须考虑的,而木结构的房子是日本人长期总结抗震、防震经验的结晶。

问:日本人最喜欢吃什么?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食鱼呢?(岛国,四面临海。) 小结:由于日本四面临海,大海给日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海产品,所以日本人非常喜欢吃鱼。

师:从日本人的食和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这个国家的什么有关系? 小结:从日本人的食和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这个国家的地域特点有联系。

2.同学们,再让我们去千佛之国的泰国看看吧! (1)通过课件展示地图,表现去泰国的路线。

(2)放录像。

旁白:跨越位于我国南部的缅甸,我们来到被称为“千佛之国”的泰国。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在泰国,到处可见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石雕和绘画。佛寺建筑精美,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泰国人心中,每尊佛像,都是神圣之物。

佛教不仅影响着泰国人的道德规范、精神生活,也影响着泰国人的衣食住行。在泰国,信奉佛教的男子结婚前必须到佛寺出家一次;泰国的小学一般也都建在寺庙旁边,其目的是希望孩子从小得到佛的指引。

泰国的热带景色十分迷人,大象家园世界着名。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林(Surin)市举行盛大的赛象会。

广博的佛教文化、优美迷人的亚热带风光、独有的民间风俗,使泰国蜚声海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问: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 问:泰国还有一个什么风俗?(男子结婚前必须到佛寺出家一次) 问:由此我们看出什么对泰国人民生活影响最大?(佛教文化) 师:实际上,泰国人民的生活受到佛教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熟人见面是怎样行礼的?(问好,握手。可以和同学表演一下);而泰国人见面不是握手,而是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相互致礼。(可以让同学们模仿一下) 下次去泰国旅游,可别忘了入乡随俗,用这种方式与泰国的朋友们问好哦! 问: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什么有联系?(与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联系) 师:而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就只有泰国吗?(学生回答) 问:那影响范围这么广的佛教,又发源于哪个国家呢?(印度) 师: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的目的地,曾被称之为天竺的──印度。

3.让我们飞越青藏高原,再去印度看看! (1)通过课件展示地图,表现去印度的路线。

(2)放录像。

旁白:印度和我国一样,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天文及自然科学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泰姬陵被喻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印度人民智慧与勤劳的象征。

二千五百年前,古印度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圣人,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印度教、婆罗门教、锡克教都起源于印度。现在的印度人有83%信奉印度教。

古印度是众多外部民族向往的乐土。在漫长的岁月中,先后有来自非洲、欧洲和亚洲的黑种人、白种人、棕种人到这里定居,因此,印度被称为“民族大熔炉”和“人种博物馆”。印度曾遭受过英国侵略,英语和印地语是印度最主要的语言。历史上的缘由使印度成为一个多语种、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也使印度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印度是一个旱季、热季和雨季分明的国家。热季炎热,雨季潮湿。气候的炎热使人们要求服装舒适凉爽。因此,印度的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围裤或宽大的裤子。女子一般穿浅色开襟紧身上衣和彩色纱丽,腰身坦露。印度女子喜佩手饰,戴鼻饰。印度人喜食咖喱和辣椒等辛辣之物,也是潮湿的气候特征所致。印度人进餐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多数印度人进餐不用刀叉和勺子,而用手抓。

印度舞且歌且舞,以目传情,许多动作带有佛教韵味。因此,印度舞独特而优美,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问:从刚才的短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问:你知道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吗?(历史原因) 问:印度妇女的服饰与什么有关?(气候有关) 师: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影响了周边许多的国家,如缅甸、柬埔寨、老挝、日本。大家看过《西游记》吗? 问:知道唐僧历经艰难困苦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吗? 师:对,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天竺的印度。印度佛教对我们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印度虽是佛教的发祥地,但现在的印度并不是以佛教信仰为主,人们主要信奉的是什么?(印度教。) 师小结:我们通过前面对左邻右舍国家的了解,知道了各个国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活动三:我们与邻居的异同

1.同学们,了解了我们的邻居之后,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猜谜活动,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各属哪个国家?(课件出示后,学生猜出一个便点出这个国家的名字) (1)课件:日本的木屋、泰国的高脚屋、越南的法式建筑等(不同风格的建筑) (2)课件:印度女性穿戴的“纱丽”、日本民族的传统服“和服”、朝鲜民族的传统礼服、印度尼西亚人的宽松服、阿富汗人的长袍等(不一样的服饰) (3)课件:日本料理、韩国泡菜、泰国的竹筒饭、印度手抓饭(不一样的饮食)

推荐第3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摆出对阵形势图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用简笔画图片摆对阵形势图,弄清马的出场顺序及其根据,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难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三)疑点

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办法看起来十分简单,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

(四)解决办法

重点可结合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摆出两次赛马时的对阵图来解决。

难点可结合看课件的演示以及对“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的分析、比较来解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操作、表演、讨论、集体议答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小组间相互补充,以求最佳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田忌为什么赛马?田忌跟谁赛马?田忌赛马的结果怎样?)

2.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听录音并思考:①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田忌和齐威王赛了几次马?结果怎样?

3.交流回答并板书:

第一次失败 第二次胜利

田忌:

齐威王:

4.简介赛马的原因及规则。

(三)熟读课文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每人用自己的简笔画图片摆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对阵形势图,教师巡视,请一名同学板演讲解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演示让学生自己板书:

第一次失败

田 忌:上中下

齐威王:上中下

第二次胜利

田 忌:下上中

齐威王:上中下

2.小结:同样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这么好的办法,田忌想不出,孙膑为什么能想出?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分析这个句子的意思,得出这个结果是孙膑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比较而得出的。)

5.总结板书:认真观察,仔细分析

6.假如“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强很多,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田忌能反败为胜吗?为什么?

(l)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可以转败为胜的根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如果快得多,田忌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了。

7.通过以上分析,你看出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三)角色表演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一下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出一组表演好的给全班同学表演。

教师提示学生:要揣摸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要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表演时,可依据课本,进行合理的想像设计。

(四)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创新

小组讨论完成:除了文中出现的两种对阵方式外,还可以有哪些对阵形势?田忌还有取胜的可能吗?将其他对阵简图画出来。

(将学生设计的对阵简图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

(六)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布置作业

课后围绕“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篇读后感。

推荐第4篇:《0×5=》 教学设计

数学题_数学网 http://www.daodoc.com

《0×5=? 》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重点:

1、掌握“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发现规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算练习。

5-0 25-0

369-0

456-0 123-0

5+0 36+0

456+0

125+0

23+0 从这组数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下面老师再出一道口算题,请同学大胆猜想一下0×5得多少?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设计思路:设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猜想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尝试体验、自主探索

1、情境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 (1)出图: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加法算式?再列出一乘法算式? 3+3+3+3+3=15(个)别

3×5=15(个)

(2)从每一份里拿走一个,求现在有多少个?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再列出一乘法算式?12999.com

2+2+2+2+2=10(个)

2×5=10(个)

(3)如果从每份里拿出两个呢?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再列出一乘法算式? 1+1+1+1+1=5(个)

1×5 =5(个)

(4)如果将每份三个都拿走呢。怎样列加法算式?再列出一乘法算式?

数学题_数学网 www.daodoc.com 课件、教案、试卷,全免费下载

数学题_数学网 http://www.daodoc.com 0+0+0+0+0=0(个)

0×5=(个)

在这一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按这样的规律0×5=? 师: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说明0×5为什么等于0吗? 照此计算,谁能说一说“0×

6、0×

7、0×8……”的乘积是多少呢?说出理由。

做口算练习:0×3

23×0

46×0

0×125

0×58……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借助“找规律”“乘法意义”这些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

三、利用所求、探究算理

师:掌握了这一规律,那么当计算一个因数或末尾有0的乘法时,大家能独立解决吗?下面请同学把书翻到34页,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课件显示多种算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算式,那回顾我们的计算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那么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你会计算吗?(课件显示多种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思考:学生在前几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探索让学生在掌握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让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想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并深刻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是0”的不同处理。)

四、掌握算法、解决问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的交流,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下面我们看几道计算题。,

1、240×2

302×5

15×3

25×4 204×2

320×5

150×5

250×4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比较每两列算式,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2、小狗送信(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3、在括号内填大于、小于、等于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

4、帮助小动物过河。

(设计思考:通过几组练习,让学生仔细审题,通过亲自观察、对比,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一列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中不同的变化规律,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开拓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

那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吧。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会了0乘任何数都得数学题_数学网 www.daodoc.com 课件、教案、试卷,全免费下载

数学题_数学网 http://www.daodoc.com 0这一规律,而且利用这一规律我们会计算因数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乘法,真不错,大家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好吗?好,这节课上到这里,再见。

数学题_数学网 www.daodoc.com 课件、教案、试卷,全免费下载

推荐第5篇:年月日教学设计0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师:课前通过预学单,用说一说、查一查、理一理的方法,提前学习了很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并形成了丰富的预学成果。我们知道既然有好的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我们是专门围绕年月日的知识交流和分享,大家愿意分享吗?(愿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和分享同学的成果)

师:刚才同学们分享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那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作品呢?

很好,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讲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的时候可以问其他同学可以吗?可以问其他同学,你对他的作品有疑问吗?你对他的作品有什么补充吗?也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除了向同学学习,还可以向谁学习?(可以向老师和书本学习) 师:对,我们还可以向书本学习,老师带来了书本上的题目,你们能够解决吗?(课件展示例题2和做一做,并让学生做一做,再展示学生的结果)

师:老师这里想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讲解学生做的结果)

师:在做一做的过程中书本上用到我们有一样非常熟悉的东西来帮助我们学习,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年历)

大家观察一下,

14、15年的年历和生活中遇到过的年历相比,它们在那些地方相同?

(让学一个个发言说一说,让学生对年月日进行一个小节并板书,教师可以按照一年有12个月,大月有31天:

1、

3、

5、

7、

8、

10、12,小月有30天:

4、

6、

9、11,2月有28天全年就有365天叫平年和29天全年有366天叫闰年,问:你们知道365天和366天相差在那里?让学生明白相差在2月, 如果让你给2月取个名字你会叫什么?让学生知道2月是多变的)

师:看来年历非常的有用,它帮我们梳理出了?(板书课题:年 月 日)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年月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2.做一做。

①关于妈妈出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书本的80页做,同时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教师再讲解。

②关于产品保质期的问题。

③先让学生整理好书本,问:你们还能够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师:某品牌电脑,商场要搞促销活动,商场是这样说的,让学生一起读。

问:这个活动有可能是几月几日结束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答案写出来)

师:谁来说一说?具体是那五天呢?

生:可能是

28、

1、

2、

3、4,可能是

28、

29、

1、

2、3,可能是

28、

29、30、

1、2,还有可能是

28、

29、30、

31、1。

师:为什么都是28日开始,而结束的日子这么的不同呢? 生:因为月份的天数不同,所以结束的也不同。

师:同学们能够说说看这里的28日具体是那个月的28日? (是平年2月的28日、闰年2月的28日、小月的28日、大月的28日)

师:通过年历卡,它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在年历卡上,其实还有很多非常特别的日子,知道是那些日子吗?能够上来指一指吗?(可以多叫几个学生来说)

师:那老师好也来说一说,大家能不能指出来? (课件出示春节的图)

师:这是什么节日?(春节)知道是几月几日?(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老师这里准备了这几年的春节,看看是在几月几日?

(让学们发现春节每年的日子不同) 师:为什么每年的春节日子是那么的不同呢? 生:这里是用到了农历。

师:对,我们中国有农历的记法,而平时把它叫什么?(公历,板书)

问:现在同学们知道春节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在农历的正月初一)

师:再来看,这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在的什么时候?(农历五月初五) 师:还知道农历的节日吗?来看,这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问:中秋节是在什么时候?(农历八月十五)

师:其实农历的节日还有很多,课间同学们还可以了解年月日的知识。

推荐第6篇:太阳教学设计0

太阳教学设计

[日期:2005-03-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一明 点击数:16057 次

[字体:大 中 小]

太阳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人

1、猜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那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猜一物。板书:太阳。

2、同学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在太阳下生活、生长,那么,你们对太阳有了哪些了解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3、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写了一封信。(请一学生读信)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赶不上不上来听你们的课。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l-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20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讲故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教师板画演示,然后填写数字。进而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比较)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6.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过渡:老师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阳看一看改多爽啊!你们说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

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较)

7.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字握。】

四、练笔

1.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7篇:《0×5》教学设计

《0×5=?》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学习主体: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科:数学 已有知识:

1、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

2、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2-43页《0×5=?》。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乘法意义并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 0×5=0”,在此基础上通过“算一算”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四、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故事情境中学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己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自己学,在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时及时了解学生不懂的,老师再引导并演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0+5=?0+6=?32-0=?0-0=?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想(显示课件)

1、(1)师:猴子哥哥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猴子哥哥招待大家吃苹果。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老师提问再板书 让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师板书:3×5=15)

师提问:表示什么?(表示5个3相加) 板书:3+3+3+3+3=15 师:从每个盘子拿出一个苹果,现在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列式?(课件演示) 让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师板书:2×5=10)

师提问:表示什么?板书:2+2+2+2+2=10(表示5个2相加) 师:从每个盘子拿出两个苹果呢? (师板书:1×5=5 )

师提问:表示什么?板书:1+1+1+1+1=5(表示5个1相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精彩的画面,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

师:现在把每个盘子里的苹果全部拿走,求盘子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列式?得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0×5=0)

师: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发现0×5=0,你还有别的方法说明0×5为什么等于0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老师指正。 0+0+0+0+0=0 0×5=0 师:照这计算,0×6=?为什么?那么0×7=?0×8=?0×9=?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学生汇报。并说一说各自的意义 抽生口答。

师:从这些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集体交流。 生答。 (师板书:0乘任何数都得0)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会计算这样的题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在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 2.一个数中间有0的乘法。 (课件显示): 402×3= 抽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全班交流。

师: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往有什么区别,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说说如何处理中间这个“0”。 师:对,这是我们今天学的“乘数中有零的乘法“。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与以前计算题的算法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题,进一步巩固“0乘任何数都得0”,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 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屏幕显示)130×5=

师:请你独立完成本题,将计算过程清楚地写在本子上,有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回,请有不同方法上台板演。 ① 130 ②15×3=48

× 5 150×3=450 450 师:老师也有一种算法。 板书

③ 150 ×3 450 师:我先用3乘16,为什么算出48后要在添上一个0? 学生回答。

师:比较两种竖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并交流。

师:哪一种更简便?我们在计算中应选择简便的方法来计算。 师: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你认为在计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呢?我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考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了处法多样化的思想。学生通过比较交流,对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同时感受集体的智慧。

三、总结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请提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

个位相乘得到的0要写到个位,十位相乘得到的0要写在十位。 板书设计

3×5=15 3+3+3+3+3=15 402×3= 1206 160×3=480 2×5=10 2+2+2+2+2=10 402 160 1×5=5 1+1+1+1+1=5 ×3 ×3 0×5=0 0+0+0+0+0=0 1206 480 0乘任何数都得0 教学反思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习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借助“找规律”“乘法意义”这些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并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

在掌握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练习,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倡计算策略的多样化,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课教学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乘数中间是0的乘法”中“0”的处理,也为了给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及讨论的机会,在教材原有“试一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富有挑战性的一题402×3,这一阶段组织学生比较、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并深刻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是0”的不同处理。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得到一些启发。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适当调整教材,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和讨论机会的情境,这样才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增添浓厚的兴趣。

二、充分相信学生学习潜力,教学重、难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讨论、解决,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自己探讨过的问题,对其结论才会理解深刻。

推荐第8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形式及语言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能力目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徐志摩的诗与人生追求:爱、美、自由。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悲情诗人徐志摩的浪漫真诚。

2、感受诗歌中面对分别的豁达洒脱。

教学课时:2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中国很多文人都有某种情结。例如,李白有“诗酒情结”和“月亮情结”。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以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李白一生以月为伴浪迹天涯,他对明月有深沉的理解和挚爱,这轮明月从此走进了李白的夜空,与他生死相守。杜甫具有“忧国忧民情结”,不论穷达,他都要兼善天下;陶渊明则具有“归隐情结”,他一生乐于归隐,心怀归隐,并且实现了归隐。这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也深深影响了后代诗人,特别是身处新旧时代碰撞的诗人,而徐志摩就是其中一例,“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其中,《再别康桥》就是最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二、作者介绍

在英国的两年可以说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时光,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游学经历以及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详见PPT)

三、诵读诗歌

1、录音范读

2、小组朗读

四、诗歌赏析

小组活动,赏析诗歌优美之处,教师总结。 要求:

1、小组诵读诗歌

根据人数,就近组成4-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诵读诗歌,形式自选(可以推举一个

代表诵读;可以所有人齐读;也可以分节朗读)。

2、小组赏析诗歌

就近划分为6个小组,每组4-6人,负责赏析一节诗歌。任务分配:1人有感情的诵读本节诗歌;1人根据诗歌的意境做一幅画;其余组员,赏析这节诗歌的优美之处,从字、词、句、音律等方面着手,1人整理成文字材料,作为整个小组的作业,1人发言,赏析诗歌。

(一)音乐美

1、韵式上严格遵守

二、四句押韵,每届诗歌更换一次韵脚。如来——彩,押ai; 娘——漾,押ang;摇——草,押ao;萧——乔,押ao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善用叠音字,如轻轻,悄悄,油油;双声词,如艳影,榆阴,清泉等;叠韵词,如荡漾,招摇,斑斓等,使诗歌富有节奏感。

3、开头和结尾两节,同一基调重现,回环往复,婉转流畅。

(二)绘画美

1、西天的云彩

黄昏时分,太阳西沉,诗词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日故人情”总会给人一种凄凉、孤寂的感觉,借用西天的云彩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淡淡的落寞与无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金柳

既承应诗中“西天”“夕阳”等意象,是傍晚河畔特有的景色,又暗含了传统的诗歌意象。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插柳送别的传统,既表达了对送别对象的留恋,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像柳树一样,在新的环境中更好的生活。

新娘是女子最美丽的时刻,盛妆的新娘带给我们一种妖娆美丽,如此动人的姿态怎能让诗人不留恋,于是,原本平静的心里产生了阵阵涟漪。

3、青荇

“油油的”写出了水草茂盛,绿,像是被涂上了凝脂。“招摇”现在多含贬义,与“过市”“撞骗”一起联用,其实,招摇还有“逍遥”一义,用它来写水草,给人一种无拘无束,洒脱自如的感觉。于是,作者的情感又发生的变化,他想留下来,哪怕只是做一条水草。

4、彩虹似的梦

榆阴下的潭水,夕阳透过斑驳的树枝,将余辉洒在水面上,斑斓的颜色就像彩虹倒映其中,使康桥更加美丽。潭中的浮藻打破了这虹,但是美丽的景色永远留在诗人的记忆之中。梦诗飘渺的,轻柔的,但康桥的美景却像彩虹一般沉淀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可以对康桥的记

忆之深。

5、星辉

形换再怎么璀璨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时注定无法避免的。

6、笙箫

声音深沉,伤感。

(三)建筑美

1、四行一节,字数相同或相近。

2、奇数句对齐,偶数句对齐,排列错落有致。

(四)新的美点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歌不胜枚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送别对象新颖

一般离别的对象是人,《再别康桥》离别的对象是康桥这个地方,离别的对象是金柳,青荇,清潭等等。

2、送别气氛轻松

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轻轻”“悄悄”营造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只绘景,不摩声,潇洒而飘逸。

五、结语

离别有时未必需要泪水,洒脱也是一种美。至此,我们的审美旅程就要结束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希望大家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够学会感悟美、发现美、表达美!

推荐第9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说不尽的“0”》教学设计

濮阳县第五实验小学 朱利红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学习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对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天,他把羊群赶到了山坡上,羊儿们自己边走边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实在是无聊的很,便想了个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声喊到:“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吃羊了”大家正在农田里干活,听到他的喊声,都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5个人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农夫们气得扭头走开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来放羊,感觉无聊的很,他又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又相信了,又有4个人扛着锄头铁锹匆匆跑来帮助他”,(4个人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放羊娃大笑着说:“你们真傻,根本没有狼来”,第三天,放羊娃没事还是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了。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生答“0”,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说不尽的0”(板书课题)。

师总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诚实,羊全部被狼吃掉,没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表示什么呢?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A、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三、延续故事情境,学习0的加减法

(一)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但只要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经过村长的教育,放羊娃决定改过自新不再骗人了,于是村长就决定送给放羊娃1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怎样列式表示?

村民见村长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个村民,也送了他一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给放羊娃一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给他一只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该有几只羊呢?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还是每天都带着羊儿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东边有3只羊在吃草,西边有2只羊在吃草,现在放羊娃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2.不一会西边的2只羊都跑到了东边,现在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3.时间长了,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现在还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5-5=0 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数学故事:零先生漫游记

传说最早的时候,数字界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乱七八糟,分不清正数负数,有理无理。人们只知道有数学这个东西,但谁也讲不出是什么。这一坛子东西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0。0在数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鸡蛋中沉睡了足足54亿年零几千万年,终于在8世纪左右醒了过来。他睁开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觉得身旁漆黑一片,这时各样的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乱窜。他想直起腰,但是连将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气极了。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他可以随便改变身边的状态。在“0”转念一想的时候,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和+,他抓起后,把这两样东西组合成了-+,这就是一把斧头,他抓住斧头,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鸡蛋骤然破裂,所有的数字都解放了出来。其中负的东西向下沉,正的东西向上飘,一半变成了地,一半变成了天。

“0”高兴极了,但是他害怕天地会重新合拢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撑着正数和负数,但是他错了,正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负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圆滚滚的O从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满意了,但也筋疲力尽了。数字们都要推举他为国王,“0”喜欢过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谢绝数字们的好意。从此以后,数字们为了敬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称他为“0”先生。

“0”先生过着神仙般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创立的子民--数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结果是他感到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发现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泥板,贝壳了,而使用阿拉伯数字了。忧的是人类认为0不是最小的数字,也不是最大的数字,而是一个没有影子,没有尾巴的数字。特别是一些小辈们谈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摇摇头,这使他感到特郁闷。但是,“0”先生是个谦和的人,他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开始过他悠闲自在的日子。

推荐第10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内容及练习六第

3、4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0的含义,会读会写0,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创设情境理解0的含义,正确书写0;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0的含义。 难点:理解0的加减法算理。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卡片)

(二)故事引入:

多媒体课件呈现故事小兔子采蘑菇图 引题:一朵蘑菇也没有用什么表示?

(三)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示主题图(猴子吃桃),学生观察主题图并编故事。提问: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几表示?(用2表示)

盘子里有1个桃子,用数字几表示?(用1表示)

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用0表示) “0”表示什么?(一个也没有)

2、生活中哪里还见过“0”?

拿出直尺,观察直尺(PPT呈现直尺图) 观察:“0”在哪儿,指出“0”?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起点或者开始)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举出两个。

3、“0”的书写:

写“0”要注意什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圆滑无棱角) 尝试:在日字格中写出“0”。(师先示范,生随写,师巡视指导)

4、“0”的加减法: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三只小鸟从窝里飞走的画面 观图:你看到了什么?

探讨:窝里有几只小鸟,用几表示?

飞走了几只小鸟,用几表示?

鸟窝里还剩几只鸟,用几表示? 尝试:用什么法?怎样列式? 3-3=0 学生试分析3-3=0的含义。 举例:同桌“0”的例子。

(手里两支笔,放下2支,手里没有笔,列式:2-2=0) 说一说:3-3=0 2-2=0 你发现了什么? (2)多媒体呈现荷叶青蛙主题图: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左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用几表示?

右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用几表示? 一共有多少只青蛙?用什么法?怎么列式? 列式:4+0=4 思考:看图顺序可以改变吗?又怎么列式?

列式:0+4=4 对比:4+0=4与0+4=4 观察4+0=4,你有什么发现?举一反三。 (3)思考:5-0=?你是如何想的?

(一个数减去0就相当于没有减,结果还是它本身)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30页“做一做”。

(先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再讲解,生自行对照批阅)

2、练习六第

3、4题。

(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理解0的加减法计算算理,掌握0的含义)

(五)小结:

“0”的含义:(1)一个也没有 (2)起点 “0”的加减法: 3-3=0 2-2=0 4+0=4(0+4=4) 3+0=3 5-0=5 4-0=4

(六)作业:

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中发现有关0加减法的计算,并跟家长分享。

第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

论文类别:小学数学科教学设计类论文

《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太和镇乐园小学 李福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至49页,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活动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以学生自己探索和练习为主。精心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其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从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一些简便计算。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归纳并能用字母表达乘法分配律及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分组比赛,提出猜想。(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又准)。

8×47 +8×53 8×(47 +53)

师生共同评出胜负,并让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做右边题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引导: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8×47+8×53 = 8×(47 +53)

师:你知道这两道题的联系叫什么吗?让学生大胆猜想。(引出课题: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联系新知识的内容,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初步感知规律。]

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同学们,开学的时候我们四年级要买作业本,每套作业本需要12元,下面请你们帮老师算算四年级两个班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四(1)班49人,四(2)班51人。这道题有几种算法?观察比较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1) 小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 让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

归纳:第一种方法:49×12+51×12 第二种方法:(49+51)×12 比较两种方法: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但是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两个班各需要给的钱,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出两个班的总人数,再乘以每人所需要交的费用即乘以12。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引入,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参与小组合作,进一步感受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为后面的探索寻找规律作铺垫。]

2、探索寻找规律:

同学们再看看下面两组算式,并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算出来。 (25+12)×4 25×4+12×4 20×(15+9) 20×15+20×9 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能照上面的等式,写一写这样的等式吗?要求如下:

2 ①写出三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先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发表意见,再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举例论证,有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数学事实,增长数学活动的经验。]

3、发现并归纳定律:

从以上的等式同学们发现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吗?等号右边的两个数是左边的两个什么数?除了两个加数相同,还有哪个数相同?谁能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小组讨论交流)

并请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判断、辨析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125+7)×8 = ×8 + ×8 (2)(20+8)×5 = × + × (3) 65×17+35×17=( + )×( ) (4) 64×28+36×28=( )×( + )

2、选择。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A、25×4+25×8; B、25×4+25; C、25×4×8

3、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适当的式子。

(10 + 4)×25= 15×3 + 5×3= 8 ×(125 + 15)= 76×15 + 15×24=

4、数学门诊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0 + 5)×4=10×5×4 ( ) 35×(20+8)=35×20+8 ( )

a×9 + b×9=(a+b)×9 ( )

5、简便方法计算

35×37+37×65 38×19+38 39×101 88×99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坡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件演示)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8米,宽15米,如果长增加12米,宽不变,现在的面积是多为平方米?(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才能体现学习知识的价值,巩固对于新知的认识。]

五、课堂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用

一、两句话评价你自己今天在数学课上的表现。[设计意图:再一次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与肯定。]

六、拓展延伸:(课件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羽毛球10副和篮球10个,羽毛球每副36元,篮球每个87元。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为例,联系实际、倡导开放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

(三) 乘法分配律

相同的因数

(a + b) × c = a × c + b × c

两数的和 × 相同的因数 两数相乘的积 + 两数相乘的积

两数的和与相同因数的积 两数相乘的积与两数相乘的积之和

第12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0的认识教学设计(修改后)

侯镇实验小学

牟明美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 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课件(手提电脑)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0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啊?(想)我讲的故事是:课件出示:屏幕出示森林中飞跑着的几只小鸟】

清晨,天刚放亮,森林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请听,他们唱得多热闹啊!(画面出示巢里2只小鸟,过了一会两只小鸟飞走了)瞧,巢里的2只小鸟多可爱啊!你们想想看它们去干吗了?(小组先说说,请几个人回答)

生1:它们想去捉虫子。

生2:它们想去晒太阳。

生3:它们想找妈妈。

生4:它们想去找朋友玩。

…… 师:(渗透)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鸟十分爱劳动,我们也要向小鸟一样从小爱劳动好吗?那我们看鸟巢里一只小鸟都没有了,我们就用0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大家的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揭示“0”的第一个含义------什么也没有。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贴在黑板上) :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图中的猴子都有什么表情?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并领读“0”

2、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三、教学书写0

1、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师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一个0.

3、学生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四、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

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五、巩固练习:

1、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一、“0”表示什么也没有

贴图片一

贴图片二

贴图片三

0

二、“0”表示起点

0

第13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0的认识

姬忠红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教科书第16--17页“0的认识”及自主练习

1、

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具准备:

1、自制苹果图片。

2、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具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出示情景图)

1、小朋友,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熟了,你们想帮着农民伯伯摘苹果吗?

2、现在咱们就去瞧一瞧。3、出示苹果树的课件。

4、有那么多的大苹果,你看到苹果上都写着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苹果的上面都写着数。学生回答:写着1、2、3、4、5、6、7、8、9、10。)

5、你想得到这些大苹果吗?你想把哪一个摘下来?(学生发言:我想把写着数字5的那个摘下来„„)

6、请你到前面来把它摘下来,接着请其他同学也来摘苹果。(学生在摘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可及时提问:现在树上还有几个苹果?如还有7个苹果,就问7个苹果可用数字几表示?为后面0的学习做好准备)

7、小朋友真棒,农民伯伯还夸大家能干呢!你能按照苹果上数字的顺序读一读吗?(学生看课件按照1、2、3、4、5、6、7、8、9、10的顺序边读边伸手指。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一)认识0,理解0的含义

1、你还想来摘苹果吗?为什么?(学生:不能摘了。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

师:哦,原来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那怎么样表示?(学生回答:可以用□表示;可以在上面画一个小错号;可以用0来表示„„ 学生初步感知0的实际意义。)

2、(表扬举手发言的小朋友)看来××小朋友非常愿意动脑筋。一个也没有我们可以用0来表示。

3、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师板书:0)

(二)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三)学习书写“0”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生:0像个鸡蛋。 生:0像鸭蛋。 生:0像圆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老师的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在桌子上写一个0。

3.教师在前背对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书空。(书写时可以边写边说“0”书写的过程。)多练习几遍,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4.打开书描红29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四)你能从0数到10吗?试试看!数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

(五)你在教室里还能找到0吗?如:温度计、直尺、门牌号、电话号码等等。

(六)、小结:数字0可以表示开始、也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只表示一个数„„原来0有那么多的用途,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1、自主练习2:有那么多的数,你能不能按照顺序把它们连起来?看看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

2、自主练习3: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惟一,可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按照书上的活动形式在课堂上真实地再现:猜一猜可能会剩几个?你认为剩几个就把所表示的数写在右边的格中。 3、自主练习4:小朋友喜欢涂色的游戏吗?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吗? 你想把这只小鸟打扮得漂亮一些吗?请你给它来涂涂色。小于5的涂红色;等于5得涂黄色;大于5的涂绿色。好了,开始吧!看看谁的小鸟最漂亮!

四、拓展延伸

1、小朋友,咱们知道用数字1来表示1个太阳、1支铅笔„„用数字2表示2个小朋友„„3、4、5、6、7、8、9、10„„你知道在古时候人们用什么来表示数吗?

2、在古代人们用小棒来表示数,猜一猜1是怎样表示的? 3、向学生介绍古代表示数的方式。

(六)拓展延伸

老师送给同学们6个数字(0.5.4.3.2.1)好朋友,他们想让你们给他们排排队,好吗?请听好要求,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他们排一排。想一想,“0”为什么这样排?

五、总结强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表示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在尺子上表示起点。“0”还有很多的含义,下课同学去找找生活中的“0”,它还表示什么含义。

第14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0的认识》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魏翠梅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理解“0”的三种含义,会读、会写 “0”。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学习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含义

【学具准备】3支铅笔、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数字卡片

【问题导航】如果盘子里一共有3个苹果,分给妈妈1个,还剩(

)个;再分给爸爸1个,还剩(

)个;自己又拿了1个,盘子里还剩下(

)个苹果呢? 【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个数字,那么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好不好?现在老师说数字请同学拿出老师说的数字卡片,看谁拿的快并且对。(老师依次说出

3、

5、

7、

8、10这5个数字,学生从学具袋拿出数字卡片,教师根据情况作出评价)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我把一支给了XXX同学,把一支给了XXX同学,把一支又给了XXX同学,那么我现在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字【板书:“0”认识】

2、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分别分给了3位同学,现在我的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一个也没有 ,用“0”表示,读作:零。【板书:一个也没有 ,用“0”表示,读作:零。】(学生齐读)

师:那么“0”怎么写呢?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师:在田字格内书写“0”(提前画好田字格),边写便告诉学生书写要求。(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

学生在课本第9页,练习描红。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也没有”,就用数字“0”表示。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小直尺,举起来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小组交流汇报) 师总结:我们在直尺上也发现了数字0,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并且0排在1的前面。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0比1小。我们还可以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像这样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 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个刻度线上表示起点。【板书:起点】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

讨论:

1、在运动会上你看见过赛跑吗?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站在跑道的哪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

2、看见过跳远吗?运动员在哪个位置开始起跳?能用0表示吗?

4、揭示第三种含义──分界线

师:我现在手中拿的是一个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通过观察在温度计上也能找到“0”,那么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现在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上方。

师:,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在冰块上(教师演示),请大家再看一下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这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液体的最高位置会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上面的“0”表示分界线,上面表示零上温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温度。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0”,那么我们一块总结一下,0的三种含义。谁来说说?

5、课堂练习:

(1)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0”,并进行书写展览(各队选举写得最好的,8队参加,再选出书写最优秀)

(2)课本第10页 1题、2题。(学生填在课本上)

(3)第11页5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注意强调学生一个球也没进去,也可以用0来表示)

6、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学生谈收获)

7、布置作业:写数学小日记。

你能用0说几句话吗?

第15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七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能够看懂图意,列出算式,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意义。

3.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

认识0的含义,正确规范地书写数字0,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并正确看图列式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出示课件:上次小猴子下山,摘回了很多新鲜水果。哇!好大的桃啊! 动画:0的认识

2.小猴子要吃几个桃子啊?用数字几表示?

生:小猴子要吃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

3.小猴子吃了1个,还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

生:小猴子吃了1个,还有1个,用数字1表示。

4.小猴子又吃了1个,还有几个?

生:又吃了1个,没有了。

5.没有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6.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0”。

(二)新授

1.认识0的含义。

(1)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刚才小猴子把桃子吃完了,一个也没有了,我们就用数字“0”来表示。

“0”可以表示什么?

生:“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你能用桌上的卡片、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2)教学“0”的第二种含义——起点。

认识直尺上的“0”。

师:看看0在哪呢?0在几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我们一起从0到5读一读。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师:我们知道了0还表示起点,在温度计上0还表示分界线,把温度分为0上和0下,0摄氏度是水结冰的温度。刚才有同学说在很多数字里都有0,如

10、100、1000、在这些数字里0又起到什么作用呢?以后我们会继续研究的。

(3)再次体会“0”表示起点的含义。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0”表示起点的事例吗?

生1: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

生2:跑步时计时。

生3:跳远测量的时候。

……

(4) “0”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0的用处可大了,到处都能见到0。看这是什么?(日历、电话、计算器)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生举例(温度计、手表、电话号码、邮政编码、门牌号、米尺、车牌号、等。)同学们在这么多地方都见过0,真是观察细心的孩子。

(5)教学0的大小。

师:我们现在学习了0到5这6个数,你能给这几个数按顺序排排队吗?

你是怎么排的?(0、

1、

2、

3、

4、5)从小到大排(

5、

4、

3、

2、

1、0)从大到小排

2.教学书写0。 动画:0的书写

(1)观察,0像什么?0像鸡蛋圆又圆,写0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笔写成,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

(2)儿歌:0像鸡蛋圆又圆;写0要从上起笔;从上到下,左到右;一笔写成封好口。

(3)教师示范书写“0”。

(4)学生书空练习。

(5)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要有点倾斜,左上和右下空比较大,右上左上空比较小。

(6)学生在田字格中写“0”。

3.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

(1)小鸟图。 动画:小鸟全飞走了

①出示第一幅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②出示第二幅图,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③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④ 要求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⑤ 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①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② 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③ 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④ 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板书:4+0=4

⑤ 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小红有一道题不会算,你们能帮帮他吗?出示5—0=5

① 观察三个算式:3-3=0

4+0=4?? 5—0= 5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②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数。

答案:0;4;0。

2.填一填。

答案:

3.想一想,填一填。

答案:0;0;3-3=0。

4.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涂一涂,再把算式填完整。

5.你还能写出几个等于0的减法算式吗?

□-□=0

□+□=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0这个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0的哪些知识?

第16篇:《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2节《中心对称》第2课时.本节课与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在几何知识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完善了初中部分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图形的设计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有好几种新课导入的形式,我在这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上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首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引导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找出定义的关键点,然后引导学生“具有这一类性质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那接下来这几个图形又具有另外一类性质,让同学们找出来,从而类比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中心对称图形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初中部分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图形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解析

《中心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和旋转对称学习的延续,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

(3)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4)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设计图案图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轴对称图形定义类比得出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例子,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数学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 务于生活,感受数学之美.

三、学生学情诊断

九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不过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对于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较好的表达能力,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在本节课课堂上,我采用的是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如何区别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然后再小组同学交流各自的方法,最后请有代表性的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方法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探索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对于锻炼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在今后解决图形运动问题奠定了数学模型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本节课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轴对称图形对比来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观察,对比,思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然后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案(由轴对称图形到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法分析:在本节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我应用了几何画板软件,PPT软件和腾讯QQ软件等多种软件;

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变化的动画过程: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能很好的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沿某一直线翻折,折现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对比中心对称图形的“绕某一点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图形完全重合”,由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类比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中心对称图形赏析:应用PPT来展示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欣赏美轮美奂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例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小组成果展示时候:利用手机QQ和电脑QQ之间的及时上传功能,在课堂上可以快速的将学生设计的作品,展示到全班同学面前;

五、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合作交流,探求新知→联系实际,感悟所学→易错分析,总结提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观察白板上的动画演示,下列图形具备什么样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如果翻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_____________,我们将具有这一性质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设计说明: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功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回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类比中心对称图形的变换方式,得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易于理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例1: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 ①直线

②45°角 ③等边三角形 ④正方形

⑤正五边形 ⑥正六边形

例2:指出如图所示的汽车标志中的中心对称图形有:_____________

① ②

设计说明:对比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例1中的几个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让同学们自己消化理解定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探讨各自的答案,交流自己的判断方法; 然后让学生作为代表说出自己的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并且交流学生自己是如何探索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 接着,在例2中实践应用.

(三)承前对比,融会贯通

让学生来对比发现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说明:让学生总结,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四)联系实际,感悟所学

1.用ppt播放一组生活中有关中心对称的例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各类标签图标,生活工业中的应用

2.让学生动手利用所学,激发灵感,设计个性的标志(班徽,小组标志,个人特点的标志均可)

设计说明:通过一些美轮美奂的图片例子,加深了对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大自然中,在建筑上,在工艺品设计上,在商标独创上等等,中心对称图形在其中的应用,也让学生去体会来体会匀称的数学美.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中心对称图形能够在所在的平面内绕对称中心平稳旋转.所以工业设计中常常将零件设计成中心对称的形状.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最后让学生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尝试动手创作一件独特的标志,深化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五)易错分析,总结提升

(1)中心对称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见中心对称图形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回顾此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将知识点重新整合,加深印象.

(六)布置作业,完善新知

(1)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个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是对称点连线的中点 B.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C.在中心对称图形中,每一条边一定能找到一条对应边与之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D.关轴对称图形中,每一条边一定能找到一条对应边与之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B. 菱形的对边关于对角线的交点对称 C. 旋转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D. 形状一样,大小一样的图形组成的是中心对称图形 (4)下列图案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5)已知六边形ABCDEF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为AD与FC交点O,证明:EF=BC,EF//BC.

设计说明:课后习题上几道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尤其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区分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目的主要还是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理解.

第17篇:雨 巷0教学设计

《雨 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培养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并描摹画面的能力。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读、品、悟 ,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

这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融入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赏析诗中的三个重要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再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至于本诗的语言特点,将作为背诵的要求留待下节课品味。

教学准备: 多媒体,朗诵片段,雨巷、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投影几首新诗《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爱这土地》、《雨巷》)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提起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这样的一些作者,徐志摩、海子、艾青、戴望舒,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人们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2、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

1

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板书:雨巷 戴望舒)

3、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朗读诗歌

1、初读体验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更多地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完成这首诗的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两遍。第一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第二遍揣摩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轻重音,用笔标注出来,并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句。

2、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提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忧愁的、哀伤的(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

提问: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的,感伤的 。我们应读得低沉一点,感伤一点。

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3、指定一学生再次朗读 ,请两个同学轮流读诗。(一人一节)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谈谈你读这一节的感受或者读这一节的时候,在朗读上应注意某些技巧,比如停顿、轻重音、读的时候头脑中想到什么画面。教师做诵读指导。

读诗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才能融入诗的意境。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4、听示范朗读片段 感受一下他是如何处理的,大家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这首诗穿插着flash动画的配乐朗诵片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

2

5、总体梳理诗歌内容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

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6、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过渡: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下堂课我们再来学习,了解作者,及诗中意象的意义。

布臵作业: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揣摩:研读诗歌,探究意象

通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中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师:同学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把握到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江南是雨的故乡,雨是江南的衣。江南的雨有了咸味,也就有了泪,泪水便汇集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巷中仅有的,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寻香回眸的凄凉。丁香花在枯萎中留下紫陌纤尘的回忆。)

3

思考、讨论: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寂寥的雨巷 我 丁香般的姑娘

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为什么这些意象能表现忧伤的心情呢?具体赏析:

1、雨巷: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思考:这时候的“雨”应该是怎样的雨?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雨是细雨

分析: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诗歌用“哀曲”来形容“雨”这一意象)。

思考: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

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巷。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坍塌、破败。颓圮的篱墙,显得荒凉冷落);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出示“雨巷”图片) 小结:寂寥的雨巷——营造出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气氛。雨,给人以迷茫、潮湿、阴冷之感。巷,阴暗,狭窄,悠长。“雨巷”这一典型的抒情意象,又加了“寂寥”二字修饰,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我:

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联系全诗,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明确:独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分析:这些词语写出了“我”是一个忧伤、迷茫的独行者,但同时也有所追求(者),因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丁香一样的姑娘:

思考: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呢?

(1)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样子的?

师:(多愁善感,凄婉动人,纯洁美丽,而又冷漠高傲。外表美、气质美、古典美、忧郁美)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2)惆怅的姑娘为什么要用“丁香花”来形容呢?为什么不用“荷花”、“兰

4

花”呢?

教师引导:(展示丁香花图片)丁香花多为淡紫色或白色,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 有“百结”之称的丁香花放在心上叫什么结?(心结)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苦闷、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间,而且极容易凋谢,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展示丁香的两句名句)

A唐朝诗人李商隐《代赠》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含苞不放,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B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词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师:从以上的诗句可以看出,丁香历来都被当作什么的象征?(愁。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戴望舒将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的美发挥到极致,丁香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丁香的淡淡忧愁摄人魂魄。

师:丁香美,丁香愁,但它只是一个陪衬,它陪衬谁呢?

思考:诗中如何描绘“姑娘”和“丁香”之间“一样”的地方?

明确:“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思考: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明确:“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静默地走近”、“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充满忧郁、哀伤

三、研读感悟: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的背景,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如此幽深空寂的“雨巷”里,“我希望逢着”这样的一个“丁香姑娘”,果然,“我”遇到了,姑娘“静默地走近”了“我”的身旁,然而仅此而已,紧接着就“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过去了……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对姑娘的呼喊,但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思考: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 学生可能有如下两种答案:

A: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喜欢的对象。 B:丁香般的姑娘不存在,是诗人虚构出来的,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教师引导: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喜欢的对象,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都要知道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有句话说“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那么,这个时候的戴望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5

1、作者简介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曾在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2、背景材料

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戴望舒也是这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3、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里的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不过是个幻象而已。《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讨论:如此美丽的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A、恋人 1929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的扉页上有两行诗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在与《雨巷》同期发表的诗作中出现这样的诗句: “怀着热望来相见,希冀从头细说,偏你冷冷无言;我只合踏着残叶/ 远去了,自家伤感。”

也可能因为感情的不顺利,才有飘渺愁怅的情愫,才有《雨巷》的情感基调。 B、知己 诗人在那狭巷中之所以徘徊彷徨, 实际上是在寻觅其生命的知音, 希冀能与她沟通交流, 并结伴走出令人绝望、无奈的境地, 摆脱孤独的羁绊, 重获新生。也就是说,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诗人, 其

6

实正怀着一颗愁苦孤单的心, 热切地期盼能偶遇知己。

C、诗人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诗人心理现实的写照。

师总结:其实,恋人知己也好,理想也罢,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人为我们创造的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四、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把握诗中具有深层象征意义的意象,理解诗人在迷茫中不放弃追求理想的执著。

结语:

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等着你。

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雨巷被搬上了荧屏,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六、布臵作业

1、课后完成诗歌背诵(为下节课品味诗歌语言特色做准备)

2、比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拓展:这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诗歌的风格有很大的改变,请同学们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课外查阅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写作背景,体会它的情感。

七、板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7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二、感受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它的艺术特色。(板书:音乐美) 指名一位同学来说说它美在哪里?(板书:首尾呼应) 我们昨天还讲到了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节) 每一节有几行?(6行)

那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呢?(由此引出一个语法常识:压韵)

⑪ 压韵。

1、那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压韵”?

参考: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明确:诗歌的压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压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巧妙的压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是) 每一节又压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

3、

2、

3、

2、

2、

3、3)

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板书:压韵)

⑫ 反复。

1、大家看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觉得写的好吗?(好)

2、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的好,那是因为他用了一种很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修辞手法?(反复)(板书:反复)

3、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

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4、很好。是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

5、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8

⑬ 排比。

1、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排比。找出诗句)

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板书:排比)

⑭再次齐读。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三、课外拓展。

1、这首诗确实很美,所以我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

2、“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资料来了解。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我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他其他的作品。(《我的记忆》、《狱中提壁》、《游子谣》)

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见毋忘我花

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

为了你的怀念,

为了我的怀念,

它在陌生的太阳下,

陌生的树林间,

谦卑地,悒郁地开着。

在僻静的一隅,

它为你向我说话,

它为我向你说话;

它重数我们用凝望

远方潮润的眼睛,

在沉默中所说的话,

而它的语言又是

像我们的眼一样沉默。

开着吧,永远开着吧,

挂虑我们的小小的青色的花。 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

寂寞;

合上的书页:

寂寞。

四、布臵作业。

10

附:

简介作者和作品: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因1927年发表《雨巷》,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朗读点拨参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意境:朦胧、含蓄、空蒙。

情感:忧伤、孤独、惆怅、失落、哀怨

“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11

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

12

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臵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作者用这些意象着意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情感,这些意象又象征着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雨巷》切身感悟一番。

首先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小节。诗人并未用具体的词语向读者描绘江南雨巷,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它和幽深寂静的雨巷结合起来,给人一种朦胧、凄清的美。烟雨蒙蒙的江南,悠长、阴暗的雨巷构成了诗人的活动空间,撑着油纸伞,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看着望不到尽头的巷子,诗人怎能不迷茫,怎么能不感到孤寂呢?但诗人在这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依然有所期盼: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居然能让诗人即使在这阴暗的小巷中依然念念不忘执着的等待?诗人说(她是有……彷徨) 问:这位“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正因为姑娘的气质与丁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人才把美丽的姑娘与象征着哀婉、愁怨的丁香联系在一起,这更加凸显了姑娘的美丽、高洁、惆怅、失落、哀怨。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雨中,更增加了丁香花的凄美和姑娘的愁怨。丁香姑娘和诗人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撑着油纸伞—惆怅)从这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姑娘也在寂寥的雨巷彷徨,她和诗人有着相同的境遇和心情,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诗人借丁香的意象塑造姑娘的形象,又用姑娘的心境刻画诗人自己的感情,可见构思巧妙。读到这我们不禁要想,在这悠长的雨巷中,诗人与丁香姑娘相遇了吗?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三节诗。(读诗)她从诗人对面飘然而来,但相逢只是瞬间,她在投出太息般眼光之后又像梦一般的飘散而去。“凄婉迷茫”四字更增添了诗人的悲剧感和孤独感。诗人盼望许久的佳人终于来了,但却是霎那间的相遇,之后便飘然走过。诗人怎能不痛苦?可是诗人不甘心的转回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至此,一场美丽的邂逅就这样瞬间的结束了。诗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徘徊和期盼了吗?不,诗人没有因此放弃期盼但也依然没有走出他的忧愁和迷茫,最后一节表明了诗人依然在寂寥的雨巷中彷徨依然期盼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

在分析了这首诗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这是一幅充满着灰色调的图景,诗人几乎用尽了所有能表达孤寂哀伤的词语来刻画诗人的心境,那么诗人为什么忧

13

伤呢?这位姑娘又象征着什么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年仅22岁的诗人,像当时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积极投身社会革命中,然而大革命的失败以及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使诗人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他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而也是在这一年他的恋爱失败,也加深了他愁苦的情绪。)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一下这里的姑娘代表着什么?

(姑娘——人生理想 姑娘的美丽、清雅——人生理想的美好 姑娘的哀怨——人生理想的幻灭后的愁绪 姑娘的飘渺——人生理想的空虚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也可以是爱情的失败。)

我们跟随诗人彳亍的脚步,聆听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渴求的心声,以及对理想逝去的痛惜和无可奈何,在悠长阴暗的雨巷中,诗人只能在诗中净化、苏息灵魂,艺术的逃避,借此自我安抚。正如他在《乐园鸟》中写到:“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绽放?”诗人在深深的困惑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这样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此时是一个寻梦者,他相信梦会开出姣妍志华的。戴望舒用他的忧伤,他的寂寞为我们留下这首绝唱之诗。每当烟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失意的时候,请你一定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要记得那发黄的书页中还有一位丁香一样的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14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第18篇:0的认识 教学设计

0的认识

水土小学 童春香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第10页—11页0的认识,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起点”的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学会0至5的数序。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3、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正确书写0。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1个有盖的杯子、5枚硬币、运动员跑步、跳远的图片、数字卡片0~5;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拿出一个装有5枚硬币的杯子,给学生看。)

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杯子,杯子里装有一些硬币,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听一听,猜一猜,老师的杯子里有几枚硬币呢?看看谁能猜正确。(摇一摇杯子,发出声音。) 学生自由猜

师:谁猜正确了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老师装出神秘的样子,把杯子放到背后,将杯子中的硬币全取出,把空杯子举高。 师:同学们再猜一猜,这次老师在杯子里放了几枚硬币呢?(再摇一摇杯子。)(没有硬币了)

师:那没有了可以用数来表示吗?(可能有同学说出用0表示,对此要进行肯定和表扬)

师:对了,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0来表示。(板书:0)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0。板书课题:0的认识

二、教学0的含义

1、教学例1 0表示一个也没有。

老师手里拿3个气球,问:老师手中拿了几个气球? 老师手中拿1个气球,问:现在呢?

老师手中不拿气球,问:老师手中还有没有气球?可以用几来表示?(可以用0来表示)追问:这个“0”表示什么?

师:你能想办法把桌面上的铅笔盒用0来表示吗?(生操作) 怎样用0来表示桌面上的书?

师: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生举例)

师:你在哪里还能找到0呢?

0除了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教学例2 0表示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直尺很长,我们只取了前面的一部分,下面拿出你的直尺,找一找,0在哪里?在几的前面?同桌互相指一指。

师:用直尺量东西的长度,这时0就表示起点,板书:起点 要用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师:在尺子上,0表示什么?

师:0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和1相邻的数是几? 谁能象老师这样提问题?

齐读:0、

1、

2、

3、

4、5;

5、

4、

3、

2、

1、0 出示运动员跑步、跳远的图片: 师:运动员在干什么?(生回答)

师:运动员跑步的起点相当于0起点,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3、联系生活

师:你在哪儿还见过0呢?(生举例)

三、教学例3 学习数0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儿歌吧,仔细听老师的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在桌子上写一个0。

3、教师在前背对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书空。(书写时可以边写边说书写的过程。)多练习几遍,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4、打开书描红10页,比一比看谁描得美观整齐。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让学生写数,强调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完成第11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3、数娃娃们看到这边这么热闹,也想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但它们还没排好队呢,咱们一块来帮帮忙,给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排排队,好吗?小朋友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帮数娃娃排好了队,这儿还有一组数娃娃,看看还缺了谁?大家能帮忙把它填完整吗?

五、回顾反思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回答)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表示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在尺子上0还表示表示起点。“0”还有很多的含义,下课后同学们去找找生活中的“0”,它还表示什么含义。

第19篇:《0的突破》教学设计

28、“ 0”的突破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注意积累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教学重难点:

1、把我许海峰两次射击的情形,体会其心情,感受人物的特点。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有关许海峰参加比赛的实况录像、奥运会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的录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录像。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老师指导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 放录像(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任命共和国国歌声中学学上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学习兴趣。 2 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

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可写出简单的批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②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有关描写许海峰设射击时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他的心情。) 3 你对“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这句话怎样理解? 4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巩固练习

五、拓展学习,总结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更多奥运知识。

第20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

《0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

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教育点: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

1、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2、62张练习题。(为写“0”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哪些数字?(1.2.3.4.5.)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学生大声音的齐说1.2.3.4.5) 2.好,你们都会数这些数字了,现在我们用这些数字来做个猜数字的游戏,好吗? (1)这个数在3的后面,5的前面,它是几?(4) (2)这个数比2大比4小,它是几?(3) (3)这个数比1多1,它是几?(2)

(4)这个数在2的前面,比2小,它是几?(1) (5)这个数比1小,它在1的前面,它是几?(0)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都猜对了,你们还知道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板书(0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小猴子)对,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三、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师:你们猜对了,但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取走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再取走1个桃,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数字“0”,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 师:我们怎样来表示“0”?(学生动手操作)

四、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五、学习书写“0”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老师的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3.教师在前背对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书空。(书写时可以边写边说“0”书写的过程。)多练习几遍,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4.打开书描红29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六、巩固练习1.写一写

请大家在方格中写出数字,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 拿个别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拿写的好的和写的“0”不是很好的。注意“0”的写法,不能有棱角,要圆滑,笔顺要正确。) 2.老师送给同学们6个数字(0.5.6.4.3.2.1)好朋友,他们想让你们给他们排排队,好吗?请听好要求,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他们排一排。想一想,“0”为什么这样排?让学生到前摆一摆,实物投影展示。从大到小排一排。说一说,“0”为什么这么排?(0比1小)

七、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所得,深化对0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认识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 生: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生:还学习了怎么写0。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表示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在尺子上表示起点。“0”还有很多的含义,下课同学去找找生活中的“0”,它还表示什么含义。

《0的认识》教后反思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0的认识”中的几点体会和教学反思。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猜学过的数字

1、

2、

3、

4、5,并且自然而然的从游戏中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0”。这样,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说的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接着让小朋友们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们说完后,我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盘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并举起数字卡;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很自然的让小朋友说出了“0”。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9页上“0”的认识时,我充分挖掘教材,当小朋友认识了“0”后,我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小朋友说得热火朝天,有的说:我家电话机上、手机上有“0”;有的说:足球比赛的比分是0︰0;温度计上有“0”;尺子上有“0”;门牌号码有“0”;还有的学生说今年是2007年,里面也有两个“0”„„最后,我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学生表情兴奋,纷纷动脑、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文具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说里面有“0”枝笔;有的学生说:我们上体育课时,教室里的人数是“0”„„“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想象空间,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去发现、研究,揭示了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

10教学设计
《10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