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2: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

1、

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尺子。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概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尺子、回形针、硬币、三角形、小方块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2、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看它是谁?(屏幕出现数学小精灵)

(画外音)“新学期到了,我们拿到了一本崭新的数学书,我想知道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你能告诉我吗?

师:你们愿意帮助数学小精灵解决这个问题吗?好,现在请你先用自己的方法估一估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学生可以用眼看,也可以用两手比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活动一: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及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1)亲身经历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师:如果不用手比划,你用什么方法能说明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把你想到的办法说给你小组成员听听好吗?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很活跃,想出很多办法说明数学书的边有多长,有的说用小棒量,有的说用橡皮量„„) 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全班交流。

(2)亲身经历不同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的结果不同(测量的对象一定)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你们能动手自己测量一下吗?请各小组从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信封里选一样东西作为测量工具,开始测量。摆的时候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量的?量的结果怎样?

生1:我们是用回形针量的,数学书的短边大约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2:我们是用小棒摆的,大约有3根小棒那么长。(电脑演示) 生3:我们是用橡皮量的。书的短边大约有6块橡皮这么长。(电脑演示) 生4:我们是用硬币量的。大约有7个硬币那么长。„„ (3)观察发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师:下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再说。) (学生有很多发现:说得到的说用硬币量的数大,有的说用小棒量的数小,有的说得到的数不相同。) 师:我们测量的是什么呀?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一条边,量出来的结果却不同呢?

师:你们说得真棒,由于我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我们测量数学书的数据就不同。那么这么多的数据,我们把哪一个告诉数学小精灵呢?

(学生都想报自己测量的数据,这时出现矛盾了) 师:我们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来量同样的书,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那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汇报说可以用同一样东西来量。) 师:对,我们要用统一的工具来测量。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大小相同的小方块,请小朋友再来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看看这次结果一样了吗? (4)练一练。

数学书第2页:观察红萝卜、大蒜、芹菜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

2、活动二:认识尺子。 (1)认识尺子。

师:看来,我们用统一的工具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要量这张课桌的长度,也用小方块一个一个地去摆,你们觉得方便吗?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你真聪明,都已经知道尺子了,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为了用统一的标准测量,他们发明了尺子。尺子虽小,但它的用处可真不小。请拿出你们的尺子,找一找,尺子上有些什么?(分组讨论后再汇报) 生1:尺子上有许多的数字。师:好,我们来把它读一读。 生2:尺上有很多的竖线,有短竖线,有长竖线。

师:你们知道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什么吗?它叫刻度线。第一条长刻度线下面写着0,表示刻度0,刻度线下面写着几就表示刻度几。(课件闪动刻度线和字母。) 生3:尺子还有2个拼音。

师:大家还发现了两个字母,谁认识这两个字母吗?能大声的读给大家听吗?

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认识字母cm,并知道它们表示的是长度单位: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就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厘米。

(2)在尺子上找1厘米。

师:尺子上从0到1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闪动1厘米的长度)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请在你的尺子上找一找。

生1:从1-2也是1厘米。生2:从4-5也1厘米。生3:从6-7也是1厘米。„„

师:看来尺子上的1厘米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1厘米到底是怎么样的?

生:1厘米就是一大格的长度,两条长线间的长度。 (3)感受1厘米。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用过的小方块,请你量量小方块每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一只手轻轻地捏着小方块,另一只手把这小块慢慢地移开,注意手指不动。看到了吗?1厘米有多长呀?记住了吗?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 (4)找身边的1厘米。

师:睁开眼睛,用你的手指去找一找。你周周哪些物体和1厘米差不多长呢? 生1:我的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 生2:数学书有1厘米这么厚。

师:看来我们身边有许多1厘米的物体,要小朋友用心去观察。 (5)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在尺子上认识了1厘米,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从0—2,这是几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0到2有两大格,那就是2厘米。

师:回答得真不错,你们还能从尺子上找出2厘米吗?(从4-6,从8-10„„) 师:看来2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很多,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3厘米吗? 师:下面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找到你喜欢的厘米。先找一找,再比一比,然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生1:我认识了5厘米,从0-5是5厘米。 生2:我认识了8厘米,从0-8是8厘米。

3、活动三:自学测量方法。

(1)师:那么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有多长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3页,自学测量方法。(这一部分让学生独立自学测量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出示判断题: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这样量的:(出示三种量法)你认为哪种量法对呢?用手势表示。

师:(第一种方法:)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呢?生:它把尺放弯了,没有放平。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对呀,我们应该把尺放平来量,这样才能量得准确。

师:(第二种方法:)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也是错误的呢? 生:它没有把尺的刻度0对准了最边上。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也就是说要把刻度0对准了物体的最左端,从0开始量。咱们把它纠正过来好吗?

师:那么以后我们在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要注意什么呢? 师:(电脑演示:)对,我们应该这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把尺的刻度0对准了物体的一端,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

师:你们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短边大约有几厘米长?(请学生说说他们估计的具体数据) 师:想不想再动手量一量?好,下面请你用尺子来量一量数学书,看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接近?(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做数学书第5页第一题,看看铅笔有多长?

3、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

师:请你选择量一量你最想量、最喜欢的身边的物体。也可以小组合作量。量完后把你的结果告诉你的小组成员。(学生自由操作) 师:量完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量了什么,量的结果怎样?

生1:我量了我的铅笔大约长9厘米。生2:我文具盒的这条边大约长8厘米。„„

四、反馈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厘米的认识,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是新的东西,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厘米,而且学习的非常投入,并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认识尺子的环节中,我们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尺子上的秘密,在认识厘米时,不是真接告诉学生“1厘米是多长”,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并通过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并让学生用心体会,再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认识“几厘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意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2009年8月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