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8乘法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0 08:38: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乘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魔术表演。瞧!(课件出示P5页的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多少?

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5+5+5+5+5+5+5=40(8个5)

同学们观看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出多个加数都相同时,计算太麻烦了。

师:同学们!你们在写算式时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麻烦,容易出错)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知探求 1.初识乘法

老师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伙伴“乘号”,板书:“×”。

乘号,它像汉语拼音里边学过的什么?齐读“乘号”两遍。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只要去数一下是几个几就可以了。比如:(在老师的指引下数1个7,2个7,3个7,4个7)是4个7。所以写成乘法就是5+5+5+5+5+5+5+5=40 (板书)8×5=40 读作:8乘5等于40。

或 5×8=40 读作:5乘8等于40。(学生齐读两遍) 2.认识乘法各部份的名称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我们也跟它各部份取了一个名字。(老师同时板书)

板书:8 × 5 = 40 5 × 8 = 40 ↓ ↓ ↓ ↓ ↓

因数 乘号 因数 等号 积 3.教学例2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4根,摆3次,然后再想一想“一共摆了多少根?怎样列算式?”学生一般都会列加法算式,老师应激励并用数“几个几”的方法,指引学生把它写成乘法算式。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用乘法有什么优点?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用学具“小棒”先摆一摆,再填空。再次强调用数“几个几”的方法来填乘法算式。 2.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2题

看图列式(强调:先用几个几的数,然后再列乘法算式。) 3.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四)、课堂活动

1.同桌一起试一试,一个同学写出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 2.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课件展示) 9+9+9 3×4 3+3+3+3 1×4 1+1+1+1 7×5 7+7+7+7+7 3×9

(五)、应用拓展

现在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跟着跟着老师去看表演。(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情境图)让学生细心观看情境图,并让学生说说画上的内容,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图中,魔术师所用的道具上。你能提出和今天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怎么列乘法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的方法去数,然后再列乘法算式)

(六)、指引总结

1.这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白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七).课后练习

推荐第2篇:《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讨12X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自由计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12X30=——( )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4.做“想想做做”第

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推荐第3篇:《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

5(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

4(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

1、

1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

1、2-

4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

2、

5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

2、7,P6

3、

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

3、1

2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

2、6,P6

3、

8、11

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要去参加合唱比赛,合唱队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例题的情景图)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看到(65+45)×5和65×5+45×5的同学上黑板板演,巡视中谈话:老师发现了不一样的做法,做完的同学可以想想,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反馈交流解题方法

谈话:黑板上两位同学展示了他们的方法,你能看得懂吗? (65+45)×5,你能看得懂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交流想法,教师结合画图)

65×5+45×5,你能看得懂吗? (学生交流想法,教师结合画图)

(3)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算式(65+45)×5和这个算式65×5+45×5,有着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都表示5套衣服的钱)那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65+45)×5=65×5+45×5(边讲解先算出一套衣服的钱,再乘5,算出5套衣服的钱:分别算出5件夹克衫的钱和5条裤子的钱,再把它们加起来。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4)谈话:刚才我们算的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那如果要算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会吗?你会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吗?把你的算式写下来。

学生汇报(32+45)×5,32×5+45×5

教师提问:算出结果了吗?多少?这两个算式算出的结果都是385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32+45) ×5=32×5+45×5 谈话:假如,张老师买短袖衫和裤子8套,你会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元数吗?

学生汇报(32+45)×8,32×8+45×8

教师提问:算出结果了吗?多少?这两个算式算出的结果都是616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32+45)×8=32×5+45×8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1)谈话:刚才我们得到这样的3组等式,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来吗?(学生写等式)

(2)学生交流写出的等式(黑板上再写3组) (3)提问:你觉得他们说的几组等式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说明它们相等?(算)(第一组等式算)

第2组等式,谈话:还算?老师要求提高了,如果不通过计算,你能不能说明这组算式相等?(从乘法的意义来说)那用这种方法看看第3组算式相等不相等? (4)你刚才写的算式相等吗?同桌相互检查一下,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学生检查)

3、揭示规律

(1)谈话:相等吗?说明大家都写成功了。那能不能介绍一下写这样的等式有什么好的经验?同桌相互说说

(2)交流汇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字母公式(a+b)×c=a×c+b×c,你看得懂吗?

引导小结: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谈话:这条规律是乘法中一条重要的运算律,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4)请同学们翻书534页,划出字母公式,读两遍。再反着读两遍。 谈话: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出示 35×8+65×8,9×12+9×288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1

学生填书上,教师根据回答填在小黑板上

2、想想做做2

(1)学生自己判断

(2)集体交流,说说第3组为什么相等,第4组为什么不相等,怎么改下就能使他们相等?

3、想想做做3 谈话:这个乘法分配律在我们以前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或者用到过这样的规律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看55页第3题,做完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原来,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就不知不觉的在用了。

4、做想想做做4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简便? 小结:有时候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候是先求两个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的对待。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梳理知识,总结拓展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如果回到家,父母问起你们,你们怎么跟父母介绍乘法分配律?

老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列式,你能不能知道32×102是多少?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课后去思考

五、布置作业 55页第5题

推荐第5篇: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

3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

4423×2 212×3 2442×

2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解决实际问题.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推荐第6篇: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大秦小学

水华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自主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学习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36+4)×8

6×10+10×4 (2).125×8

25×87×4 师引导:(1)口算算式的结果,用文字叙述第一组算式的意思 (2)用不同语言叙述“125×8”这个算式 (3)表达的口算过程

在学生口答(3)讲到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导入:“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教学新授

(一) 教学例5 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四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木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1) 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说一说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 下面根据这个条件:“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4行”进行操作,学生口述摆法,教师利用投影仪及时演示。

(3) 要求学生对照两种摆法独立的列式计算。请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不同的解法及想法,教师同时用幻灯片帮助说明。

(4) 两种解法尽管不同。但最后结果怎么样?(都是求的“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木块?”)那么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关系:

(5+3)×4=5×4+3×4

(相等关系)

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等号左面是5与3的乘以4,等号右面是5与3先分别乘以4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二)增强感知

(1)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两组算式 (18+7)×6

18×6+7×6

20×(15+9)

20×15+20×9 先请同学们算出结果,看看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 (2) 根据以上的三个算式能不能完成这样一道题目 投影出示:

+ )×

= ×

+ ×

这样的式子太多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好不好?

(三)概括定律: (1) 先看横着的等式

师引导:第一个等式的左边5和3先合起来再同4相乘,等式右边算式中的5与3先怎样?再怎样?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等式读一遍。

谁会读第二个、第

三、第四个``````等式。(2) 再看等号左边的算式 师引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概括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3) 谁能把等式右边的特点也概括出来?

“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这两个积相加,得出结果不变。”

多请几位学生来概括,同时逐条打开翻板,引导学生比较黑板上的与自己概括的有什么不同,找出规律中的关键字,全班朗读一遍。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看黑板再默读一遍。 (4)想一想在囗里应填什么? (a + b)× c = a × 囗 + b × 囗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等式左右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是这样呢: c × ( a + b ) = 囗 × 囗 + 囗 × 囗 (5) 做一做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 14 + 12 )× 3= ×

3 + ×

3 ( 32 + 25 )× 4= ×

4 + ×

4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36+8)×125=( )×( )+( )×( ) 25×(30+4)=25×( )+25×( ) 65×17+35×17=(

+ )×( ) (a+b)×c=( )×( )+( )×( )

2、把相等的式子用线连接起来:

( 25 + 6 )×5

25 × 6 + 4 × 6

35×(18+26)

35×18+35×26

(22+125)×8

22×8+125×8

(24+35)×5

24×5+35×5

3、选择题:38×(42+36)与下面哪一题相等 (1) 38×36+38×42 (2)(38+42)×(38+36) (3)38×42×36

4、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

1、用两种方法来计算,

2、填数

3、思考题,根据乘法分配律,完成下列等式: 9×47+53×9= 8×(125+25+5)= (1000—3)×8= 125×13—125×5=( )×( )—( )×( )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它是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灵活地改变算式形式,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推荐第7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小精灵儿童网站]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

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

4 92×203=92×(200+□)

=92×200+92×□

(2)

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65×2+45×2—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

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32×2+45×2—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64+36)×8

(2)25×17+25×3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78×21

4.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推荐第8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尤集中心学校

西书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中的第五课时“乘法分配律”。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教材中出示了贴瓷砖的情境图,学生通过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进而能够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已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学生在

二、三年级已经体会过基于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道理,但没有正式学习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乘法分配率的探索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本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课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大家想不想?

生:想

2、师:看着这个算式“135×64+135×36”,我能一下就猜出它的结果是13500,并且保证是对的。不信的话,你们可以拿出草稿本,验算我是否做的正确。 生:13500,是对的。

师:那你们想不想变得这么厉害? 生:想。

师:想的同学请坐直。

(二)探究新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出示P56的主题图)请看主题图,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分享:瓷砖颜色、不同墙面)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你能算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请你拿出课堂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块)

=80(块)

生3:(4+6)×8

生4:4×8+6×8

=10×8

=32+48

=80(块)

=80(块)

3、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4、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 和40×25+4×25; 63×64+63×36 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6、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7、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如果用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 并带读。

8、寻找简算原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9、师:(板书:4×9+6×9)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一算么?请大家拿出课堂本算一算。(学生计算)

师:请你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活动:画图、乘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师:请翻开教材57页,看着第1题,男生读题。说一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看懂?能看懂的小朋友请坐端正。 (学生分享,共同校正)

师:第2题,请女生读题。这道题可有点难了,我觉得会动脑筋的孩子才会知道。谁来说一说? (学生分享)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乘法分配律(a+b)×c=a×c+a×c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生: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让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10+5×10 (3+5)×10

4×8+6×8

(4+6)×8 =30+50

=8×10

=32+48

=10 × 8

=80(块)

=80(块)

=80(块)

=80(块)

3×10+5×10 =(3+5)×10

4×8+6×8 =(4+6)×8

乘法分配律(a+b)×c=a×c+a×c

推荐第9篇: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 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们看,你会吗?(课件出示:在20、

6、1/5,这三个数中,任选两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计算结果。)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当学生汇报到20×1/5,1/5×6时,指名说算式意义。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聪明,新知识都学会了,今天淘气、小红和笑笑聚在一起,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2):淘气说: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

小红说:我有6个苹果。

笑笑说: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3

机灵狗说: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谁知道?(3个)

师:对,你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6个苹果的 1/2 是3个苹果,也就是相当于6个 1/2 ,乘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师:把什么看作单位“1”?要求淘气有多少个苹果就是求什么?(就是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课件出示:6个苹果图

师: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求6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机灵狗看同学们这么聪明,又给你们提了一个问题:笑笑有多少个苹果?怎么样列乘法算式,把什么看作是单位“1”,也就是求什么?同学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三巩固练习

1,叔叔今年36岁。小兰的年龄是叔叔的 1/4 。小强的年龄是叔叔的1/6。

(1)小兰今年几岁?课件出示:小兰今年几岁相当于把()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份,用算式()表示。

(2)小强今年几岁?相当于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

( )份,用算式()表示。 2,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一练。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

推荐第10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初步简算的能力。

4.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

5.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分类比较”、“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检测目标1和目标4的达成。

2.通过“用字母表示规律”来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来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检测目标5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玩QQ农场的游戏吗?老师也喜欢玩,来参观一 下老师的农场。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感兴趣的QQ农场游戏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菜?(课件出示农场图)

师:谁能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多少棵菜?老师有个要求,列综合 算式,并且说说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方法一:2×3+4×3

方法二:(2+4)×3

请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口算结果。

师:思路虽然不同,但是我们求的都是菜的总数,看来要解决这

个问题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可以先求出一大行菜的棵树,然后再乘以行数;还可以先分别求出每种菜的棵树,然后再相加。这两种方法你都学会了吗? (2)一共有多少棵花?(课件出示)

师:下面我们比比赛,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一共有多少棵花呢?

生交流,师板书。方法一:(2+8)×5 方法二:2×5+8×5 口算结果。

(3)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师:再到老师的果园里去瞧瞧。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生交流,师板书。 方法一:(10+15)×4 方法二:10×4+15×4 口算结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发,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道出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思路,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做好铺垫。】 2.比较分类

师: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共写了6个算式,如果让你给它们分分类,你想分几类,理由是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请生交流,到前面分一分,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说明。(是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来分的,)

师:刚才我们把它分成了两类,这一类都是先算一大行有多少棵,再乘以行数。在算的时候,先算括号里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乘这个数。这一类是先算两个积再相加。竖着看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再来横着看。第一组都等于?第二组都等于?第三组都等于?

师:既然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号连接? 师:那这样6个算式就变成了3组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列算式进行分类,发现每类算式的特点,并由计算结果,把同一题的两种不同方法列出的算式变成等式,为进一步研究乘法分配律,找出等式左右两边的关系打好基础。】 3.探究规律 (1)观察、猜想

师:仔细观察这3组等式,它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联系?(板贴:观察) 师: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可能会说: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3,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乘3(板贴:两个数的和乘

分别乘)

师:下面两组也有这个特点吗?那我得考考你。(翻掉每组中的一 个算式) 问:这两个题板上原来写的什么?

第一个,生交流后评价:真了不起,能够根据左边的算式推想出 右边的算式。那你能根据右边的算式推想出左边的算式吗? 生交流。

师:通过这组活动我们发现这3组算式有着共同的特点,你能试

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这3组算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吗? 生可能会说: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和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 结果一样。

师:老师把大家的重大发现记下来。(板贴:两个数的和乘一个 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等)

那问题来了,假如我随便写3个这样的数组成具有这种特点的式 子,它们的结果一定相等吗?

那么这么说现在这个规律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猜想”。(板贴: 猜想)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成立,还需要? 生:验证。(板贴:验证) (2)验证猜想

师:你能照着这个样子把数换一换再举个例子吗? 生举例。

师:我们来看看他举的例子是否符合这个特点? 师:这个例子证明猜想是正确的,你就能相信了吗? 谁再来举一个。 生举例,口算结果。

师:这个例子也证明相等。刚才我们所举的这些数都比较小,为 了说明问题,你觉得我们还可以举哪些例子?

下面我们小组举例找一找有没有符合特点但左右两边不相等的 情况。

首先来看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要求:

1、快速在学具卡的横线上写出两组算式。

2、可借助计算器验证。

3、最后要将结论补充完整。) 请生读要求。

师:找出探究表,同桌俩快速完成任务。 请生交流例子和结论。

师:你们有没有找到一个符合特点,左右不相等的?

师: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既有小数又有大数,还有0这种特殊的数,

验证的结果都是相等的。我们也举不出反例来推翻,所以我们所研究的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3)得出结论

师: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得出结论了。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发现

是一样的。现在让我们自豪而响亮的把这个规律读出来。这个规律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运算规律,叫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等式,发现3组等式共同的特点,提出猜想: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然后举例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规律——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既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 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 板书课题。

(4)用字母表示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再次回到农场。假如我用小圆点代替这些蔬菜。

之前我们用(2+4)×3=2×3+4×3表示总数。如果我把行和列各增加一排,还能用它继续表示吗?

师:那谁能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生交流。 师:继续增加? 再增加?(课件演示) 你还想用数继续写下去吗?那怎么办?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行和列,这时候这3个字母就可以代表任何数了。 生说等式,师板书。

小结: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结论并且还用字母表示出了乘法分配律。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从乘法的意义思考,为什么左右两边总是相等呢? 以(2+4)×3=2×3+4×3为例

师:左边表示几个3?右边2×3表示几个3?4×3表示几个3?合在一起是几个3?

师:怪不得它总是相等。我们对乘法分配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对于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就接触过。

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书上的例题。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下面的题一定难不住你。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看图列出等式,随着原点的不断增加使学生意识到用算式写太麻烦,自然引出用字母表示具有这样关系的等式,归纳概括出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举例——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一想,做一做

(1) 3×236+7×236=(

+

(2) (125+60)×

=125×8+60×8

师:快速口算出结果,第1道题你会选前面还是后面?为什么?第2道你选前面还是后面?为什么?

师:看来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我们的运算变得更加简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双层列车

每节车厢人数 车厢数 上层车厢

102 12 下层车厢 98 12

这列火车最多能乘坐多少人?(只列式不计算)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两种方法:•(102+98)×1

2 ‚102×12+98×12) 师:这两道算式如果让你计算,你会选择哪道?为什么?那第二种方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不可以变一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有效地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通过练习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四、总结全课,拓展规律。

师:几个简单的算式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其实从个例中观察提出猜想,然后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而根据结论适当的进行变幻,有时候我们还能探索出更多的奥秘。比如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把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是相等的。 那么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呢?还有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那么3个数、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与一个数相乘呢?

本节课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卡完整的展示了我们的研究过程。前面的2个猜想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你对哪个猜想更感兴趣呢?课后请你按照我们这节课的步骤对自己感兴趣的猜想进行研究,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引领学生回顾一遍学习的过程,重新梳理一下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学会学习的方法。并由本节课的知识拓展延伸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为进一步探索2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及3个数、4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2+4)×3

2×3+4×3

观察

(2+8)×5

2×5+8×5

猜想

(10+15)×4

10×4+15×4

验证

结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

它们分别乘这个数,结果相等。

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第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口算:

师:首先进行口算练习。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快速写出得数,开始。

师:做完的同学请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做完了。好,谁来展讲?

生齐:我展讲!

师:xxx同学来展讲! 生1:我展讲! 生齐:我倾听!

生1读答案,其他同学即时判断正误。

生1:我的展讲完毕,大家还有疑问或补充吗?

生2:第二列的3道题,你是怎么快速口算出来的?能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1:……我的展讲完毕,谢谢大家! 师:全对的举手。错的马上改正。

一、情境导入

师:看来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3:……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4:买背心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谁来说一下应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生5:32×102,大家同意吗?(师随机板书算式) 生齐:同意!

生5: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生齐:没有!

二、合作探究

师:看来列式子,对大家来说不成问题。那列出算式,就得计算了,你想怎么算?

生踊跃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课题研究报告单,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报告单上。在写之前,请看学法指导,谁来读一下?

生6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学法指导完成报告单的中间部分。好,开始! ……(切换投影)

师:哪个小组来展讲? 生:我们小组来展讲! 师:xxx小组来展讲! 生小组齐:我展讲! 生齐:我倾听!

小组生1:下面由我来展讲第一种算法,我是用口算的方法,32×102,想100个32是3200,2个32是64,合起来是3264。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小组生2:我来展讲第二种算法,我是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的,结果也是3264。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小组生3:我来展讲第三种算法,32×102=32×(100+2)=32×100+32×2=3200+64=3264。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小组生4:我们小组展讲完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生7:我有补充,我觉得第1种算法和第3种算法的算理是相同的,都是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来计算的,也就是32×102表示102个32相加,分别算出100个32和2个32是多少,再把它们的加起来,只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文字表达,第三种方法是用脱式计算。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也就是说,实际上这道题有两种算法,是吗? 生齐:是。

师:那你们更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齐:第3种。 师:为什么? 生8:因为第3种方法不但做起来简便,而且表达也非常清楚简捷。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这第3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我们上节课学过的……

生齐:乘法分配律。

师:好,谢谢xxx小组的精彩展讲,也感谢xxx的补充。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好,请回!既然大家都觉得第3种方法好,那我们一起把这种算法写在黑板上,生齐说,师板书。

师:大家看,计算这种题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生9:我认是最关键的是把102改写成100+2(师随机把这一步用红笔框起来),这样就符合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也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计算了。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看来大家是真的弄明白了这道题的算理,那报告单上没写这种算法的同学快速写一下,写出来后都像老师这样,把关键的这一步用红笔框起来。

三、拓展应用

师:叔叔买过背心之后,又想买裤子,大家看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齐:买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 师:怎样列式?

生齐:45×99(课件)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道题能不能也像刚才一样,把式子一转化,也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呢?

师:请同学们在报告上试着计算一下。 师:哪位同学来展讲? 生齐:我展讲!

师:请xxx同学来展讲! 生10:我展讲! 生齐:我倾听!

生10:我把99改写成100-1,也就是45×99=45×(100-1)=45×100-45×1=4500-45=4455。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是这么想的,大家看大屏幕。是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 师:这道题的关键一步是? 生齐:45×(100-1)

师:大家把这关键的一步也用红笔框起来。

师:因为是解决问题,所以最后要写上单位名称和答语。 师:大家看,为了计算简便,我们可以把一个数转化成一个式子,再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这种转化的思想,可以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帮助我们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转化)下面大家观察我们刚才研究的两道题,把你的反思及收获写在报告单上。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反思和收获?

生11:我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生12:我知道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生13:我学会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新知变旧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14:计算时,不要盲目下笔,先观察数和式子的特点,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既可以提高计算正确率,又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师:大家从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和收获,看来同学们不但会研究,而且会总结,真了不起。

四、巩固练习

师:那大家学会了吗?我们来看几道题。首先看基础练习,谁展讲?

生:我展讲!我倾听!

师:再来看解决问题,读题后,问:谁展讲? 生:我展讲!

生15:要求44天一共做多少道口算题,是求工作总量,所以应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为25×44。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15:计算时,看到25,想到4,所以把44转化为40+4,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过程为:=25×(40+4)=25×40+25×4=1000+100=1100。我展讲完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生16:我有补充,看到看到25,想到4,也可以把44转化为4×11,再用乘法结合律。计算过程为:=25×(4×11)=25×4×11=100×11=1100。我展讲完毕,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同一道题,同学们通过把44转化成不同的式子,再运用不用的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运算,真了不起。来,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五、随堂检测。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2号作业纸,用简便方法计算,检测一下本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师:好,开始!……做完的同学,把2号作业纸交给小组长,看大屏幕上的知识长廊。

……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谁来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

第12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P58《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 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 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块)

=80(块)

生3:(4+6)×8

生4:4×8+6×8

=10×8

=32+48

=80(块)

=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 和40×25+4×25; 63×64+63×36 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如果用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 并带读。

9、寻找简算原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 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 它。 板书设计

(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块)

=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第1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26页例7,练习七4—11题。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 100+50

=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

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6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5-5×8 和(18-8)×5

265× 105-265× 5 和

265×(105-5)

结论:适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

练习七4-8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6×25

= 150(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c+bc

a×(b+c)=a×b+a×c或ab+ca

第1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牙克市第一小学

王玉杰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上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对吗?咱们今天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1.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提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小组同学互相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解答后汇报。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板书:(4+2)×25 4×25+2×25 组织交流

(1)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2)×25是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出25组有多少人。4×25+2×25 是先求挖坑、种树的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人数,最后求出一共的人数。

(2)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相同) 追问:可用等号连接吗?写成一个算式。

板书:(4+2)×25=4×25+2×25 读:谁能把这个等式读一遍。 观察,这个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请跟小组同学说说。全班汇报。

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每个算式都有3个数。 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4 再来猜组: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

”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三组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师: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小组内写一写,算一算,举出这样的例子。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用文字怎样叙述?

四、巩固新知,尝试练习。1.判一判,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完成书上做一做2题。

3.辨一辨,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17×3+117×7=117×(3+7) (2)24×(5+12)=24×17 (3)4×a+a×5=(4+5)×a (4)35×(4×6)=35×6×4

师: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4游戏:找朋友,计算比赛。 5.回顾、拓展 老师有个问题:

“挖坑、种树的人数”比“抬水、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想一想: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88+12)×7

③ 88×7+12×7

第15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六盘山一小 董喜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抢答

17×13=(

)×1

329×36=36×(

) 25×(

)=23×2

54×13×25=4×(

)×13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及例2

(1)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2.自学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

(1)组织各小组表述方法,重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

2=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的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25×5)×2=25×(5×2) (3)谁能举出这样的几个例子呢?试试看。 4.共同总结、,形成结论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板书或卡片出示,齐读)

5.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a×b)×c= a×(b×c)

三、尝试练习,提高。1.运用所学运算定律填空。

2.你能说一说,如何运用乘法结合律使下面的计算简便吗?42×125×8

38×25×

425×38×4

8 3.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125×42×

《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六盘山一小 董喜梅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数学P34-35。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五、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题.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我是通过让学生植树的画面,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拓展提高这样的一个思路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然后提出假设验证,直到在教学最后才概括出这个规律。及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三)、尝试练习

1.运用所学运算定律填空。(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

2.试试看,如何运用乘法结合律使下面的计算简便吗?

42×125×8

38×25×

425×38×4

125×42×8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前两个算式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直接使用乘法结合律,后两个算式先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将因数调换了位置,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检查学生是否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3.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运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又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第16篇: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画角

口算乘法(2)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2009-10-07 00:23:23| 分类: 备课与反思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标

教具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

、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1(出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

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学生看图片

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16×3=

小组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1:想10×3=60,3×6=18 ,30+18=48,所

16×3=48

方法二:16

×

3 --------

48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0×3想100×3=300,3×60=180 ,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

面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

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

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独立完成后汇报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掌握口算方法,理解乘法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

第17篇: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

(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总结及应用过程。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去计算分数乘整数呢?

1.出示复习题

25 ×

2 34 ×9

27 ×6

11× 712

2.全班交流。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的知识。

二、草莓问题

1.师口述:每千克草莓5元,我要是买2千克应该付多少钱呢?买3千克呢?

2.自己列式并算出结果。

3.全班交流。

(1)5×2=10(元) (2)5×3=15(元)

4.谁呢告诉老师,刚才做的题我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5.师:说的很好,那么下面这个该怎么解答呢?

我要是买 12 千克、25 千克草莓呢?

6.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

7.交流,让学生明白:

5× 12 求的是5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5 × 25 求的是5的五分之二是多少。

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

9.师生共同总结: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5元的 34 是多少?

7元的 23 是多少?

5元的 17 是多少?

四、作品展

1.教师口述,写出相关数据

五(1)班举行庆\"十一\"\"我爱祖国\"作品展,共收到45件作品。其中,绘画作品占 25 ,赞美祖国的文章占 13 ,各种图片占 415 ,三种作品各有多少件?

2.讨论:求\"三件作品各有多少件\"是什么意思?

3.师生共同算出绘画作品的件数。

4.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其他两个问题,再交流。

二、练一练

板书设计:

5× 12 = 52 =2 12 (元)

5 × 25 =105 =2(元)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教学后记:

在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但关健是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

2 点,出示题目后,我不是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分析题意,慢慢引导学生弄清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小结解答方法,效果还不错。

(三)打折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打折问题的过程。

2.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3.体验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

知道打折的含义,能解决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前面学过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我们先来做两道题,巩固一下

1.出示练习题:

15× 45 =

7× 521 =

14 ×80 =

2.交流结果。

我们去商场经常会看到某某商品一律几折出售。那么打折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打折问题

1.打开书看课本上的情境图。

让学生说说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你们知道六折出售的含义吗?

让学生知道\"六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六出售。

3.师生共同计算出裤子六折出售的价钱。

4.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其他商品按六折出售的价钱,并填在统计表中。

5.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先让学生理解\"按七折出售\"和\"现价\"的意思,再提出\"便宜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板书设计:

打折问题

\"六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六出售。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打折问题入手,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通过看情境图让学生了解打折的含义。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很快就学会了。

第18篇: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者:王卓

单位: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教龄:五年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乘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2.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如何把握数的大致范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难点: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合作精神。

五、课题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鱼妈妈想买3个篮球,他只带了200元钱,他带的钱够吗?”这个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并从中自己总结得出估算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数学王国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你们知道吗,怎样才能走进数学王国? 首先,同学们让我们踏上口算这座通往数学王国的阶梯,迈出我们的第一步。

(二)练习: 1.口算

30×7= 60×3= 24×7= 45×8= 15×3= 24×2= 400×3= 168×2=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34 45 529 763 8376 7540

(三)引出问题

48 大家还记得《海底总动员》里的那两条小丑鱼吗?你们喜欢他吗,今天这两个小家伙邀请同学们去海底世界——这个智慧的王国遨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那好,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欢呼!

你们看,小鱼们来迎接我们了!

鱼妈妈有许多鱼宝宝,鱼妈妈很爱他的宝宝,可是他发现小鱼最近越来越胖,他决定去买几个篮球,让小鱼多运动运动,这样才健康嘛!

鱼妈妈来到了商店,看到有好多种篮球,鱼妈妈想买3个篮球,他只带了200元钱,你们说他带的钱够吗?

学生发表意见

鱼妈妈,看见有一种篮球的价格签上写着大大的“惊爆价”你在商店里见过这3个字吗?

学生解释惊爆价

鱼妈妈决定要买这种篮球,这种篮球到底多少钱呢?你们想知道吗?告诉你们也可以,不过,老师可有条件的,当我给出单价,请你们马上估计出200元钱够不够买这样的3个篮球!如果你认为够,请你站起来!

(四)解决问题

学生判断并用行动和语言作出答案。

那请认为够的同学, 你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那请估算的最快的同学, 你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1)58×3=174(元)

174<200 够

(2)50×3=150(元)

8×3=24(元)150+24比200元少。

(3)58≈60 60×3=180(元)

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就问鱼妈妈带的200元钱够不够买3个篮球,这3种方法哪种你认为最适合?

明确:估算的方法可以多样,好的估算方法,首先要做到快,再力求更接近

49 准确值。

估算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呢? 原则:

1、根据题中的要求

2、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选择

同学们可真聪明,要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要算出一些东西需要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的时候需要算出准确数。可有些时候不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数值,我们就可以算出大约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乘法的估算。(板书:乘法估算)

明确: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四舍五入法把因数中的多位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求近似数的式子中要写≈。

你能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乘法估算? 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这时候鱼妈妈,又看见有一处柜台在宣传新产品,特别水下足球。新产品呀,鱼妈妈非常好奇,想感受一下高科技,可是鱼妈妈带的200元钱够吗?这种水球推广优惠价是74元,你说鱼妈妈能买吗?

总结:74≈70,70×3=210(元)已经不够了,而且74≈70已经是少算钱了,那实际200元钱肯定不够。

(五)巩固练习:

练习1:小鱼听说妈妈给他们买篮球了,高兴的立刻全体集合迎接妈妈,

小鱼们排成8排,每排站18条小鱼,大概来了多少条鱼宝宝呢? 练习2:

学年的同学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去了海底世界参观,他们也要去,老师们一研究,带大家去参观海洋馆吧,学年一共有12位老师,619名同学,成人票是28元,儿童票是9元,大约带多少钱去才够? 请你帮老师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

(六)游戏操作

我们今天的遨游海底世界智慧王国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小鱼们要送给我们一份礼物,那礼物到底是什么呢?谜底需要大家自己去开动脑筋去寻找。

出示游戏用具,讲清要求,开始游戏。

结语:我们满载着收获要离开海底世界这个智慧的王国,你们相对鱼妈妈和

50 小鱼说些什么?谁想说,就站起来对他们说好了。他们在听呢!

51

第19篇: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估算》

二、课程类型

数与代数

三、教材分析

本课室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三位数看成整

十、整百的数来计算的。本课位于口算乘法后,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又便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教材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估算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掌握估算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并且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了整

十、整百位数乘一位数,为接下来学习乘法估算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接触过估算的内容,有利于这节课的展开。

五、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明估算方法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正确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手段

讲授、引导,小组合作,巩固练习。

八、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提供估算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掌握方法。

九、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常规教学用具。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肖老师带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PPT出示题目。

1、口算下列算式。(开火车。)

2、给数字找离得最近的邻居。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并且利用找邻居的题目让学生回忆估算,为下面的乘法估算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估算。

师:这周是科技周,许多班的老师啊都带着小朋友们去了咱们温州的科技馆。二(1)班的林老师带着班里29名小朋友一起去科技馆看展览,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出示情境图。

师:他们碰到了什么问题啊?

生:他们不知道带250元够不够。

生2:老师只带了250元,不知道买票够不够。

师:那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要怎么算,请你列一列算式。 生:29×8 板书:29乘8 师:请你算一算。 生:29×8=232 师:哦,你是算出了它的准确结果。这里,我们要知道250元够不够,是不是一定要算出一

个精确的结果?我们能不能只是算出一个大约的结果?你觉得哪种方便一点? 生:算出一个大约的结果方便。

师: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这种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计一下就可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估算。 板书:乘法估算。

师:现在,请你自己思考怎样算出一个大约的结果,并且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生1:把29看成30来算,30×8=240,所以29×8≈240 (这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和写法,可以叫不同的学生起来回答。)

将几个学生不同的方法用投影仪展示,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哪个比较好。然后细致的讲解估算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如约等号,把两位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

师:通过刚才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还会去算出一个精确的结果吗? 生:我知道了,当我们遇到一些不用算出准确结果的问题时,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三、拓展引申,巩固练习

师:看来,我们聪明的同学们都已经初步了解了估算的简便之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估算来解决一些问题。 PPT出示练习题。

1、对下面的式子进行估算。

2、用估算比大小。(初步引导学生了解估大了和估小了的不同之处。) 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题的过程中,选择学生的典型错题,进行讲解。

学生会出现的主要错误:约等号写作等号;估算数值出现错误;三位数没有估计成整百位数。

3、完成书本72页第五题和第七题(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这里会有学生把36估计成30,要重点讲解。)

4、将第七题改编,一分钟打字53个改成48个。(学生依然会将48估计成50,然后说8分钟能够打完。也会有学生做对题目。让做对的同学起来说一说他的思路。初步给学生讲解估计大了估计小了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也要结合问题实际进行,要灵活的估计,而不是盲目的。) (如果还有时间。)拓展练习。一个两位数乘4,得到的积约等于240。你能列出一个式子吗?

同样是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得到的积还是240。你又能列出怎样的式子。

四、课堂小结,理清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估算的时候要注意用约等号,而不是等号。

生2:估算要结合生活实际,判断估大了还是估小了。

生3:在解决生活中一些不用精确计算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生

4、生5 老师总结。

第20篇: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c.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有理数乘法 有理数加法 同号 得正 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 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 得负 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 -6 (-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 得零 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点评】:本节课张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密切社会生活的问题情景—抗旱,由此引入新课,并利用学生熟悉的数轴去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充分体现了课程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自我建构的过程等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我生成的过程。 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张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了问题训练单,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法则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和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对比,通过讨论、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以优化。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当新知识获得之后,必须按一定方式加以组织,为新知识找到“家”,并为新知识“安家落户”。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张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个人性格不同,采用异质分组,使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对交流、互换角色,达到了性格互补的目的。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的认识都得到完善,这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们也同时看到在新课引入和法则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的设计与教材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我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深加工、再创造,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8乘法教学设计
《8乘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