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设计简案及教学说明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6: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掌握散文这一文章体式的阅读方法;

2、借助对语言的揣摩,赏析寓激情于平淡的笔法,体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通过协作学习,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深刻认同和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有表现力的语句,体味作者寄寓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极度崇敬之情。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建立班级公共资源库及学习互动平台;

2、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协作性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

(1)在个体的原生态阅读后产生问题,随机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对问题进行初步梳理;

(2)整合学习共同体,整理问题,根据问题制定学习任务,建立班级公共资源库; (3)学习共同体由任务驱动,借助班级公共资源库,进行师生互动的协作学习。

2、课堂教学阶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照应预习中的“质疑”中共同存疑点,是释疑的过程。结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结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

主要步骤:

1、从散文阅读的方法谈起,导入课程。

2、以学生初步学习后产生的问题为线索,推进教学: (1)、坟墓的“朴素”的外观和作者的“宏伟”的感受是否矛盾? (2)、为什么要写儿时种树的往事?“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是指什么?那么原先的启示又是什么?

(3)、题目改为“世间最宏伟的坟墓”好不好? (4)、托尔斯泰为什么这样设计他的坟墓呢? (5)、茨威格对冬夏景色的描写,有一点“突兀”的感觉,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这些景色,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6)、文章结尾说:这座“无名墓冢”“剧烈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那么,作者内心深藏着的感情是什么?

课堂上依据以上问题,逐层推进,通过师生共同质疑与释疑的活动,了解本文由状物到写人,进而表达对客体的崇敬之情,也道出了主体自身的审美追求的这一过程,即散文的“状物,记人、抒情、言志”的统一。这也是对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散文文本阅读过程的再认识。

此外,学生学习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 (1)、为什么用“孤零零”来形容托尔斯泰的坟墓? (2)、第二句为什么用一个副词“将”?文章结尾处有一个副词“重新”,有什么含义吗?

(3)、文中为什么用拉丁文重复一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4)、茨威格如果真正理解这个“受自己的声明所累”的老人,是否应该不写这篇纪念散文,以免打扰托尔斯泰的宁静?

对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待课后作业环节中予以观照。

3、迁移拓展与小结:

结合本文,回顾散文阅读的方法:借助向外的由文本引发的周边作品的阅读,来完成更深刻的内向的指向文本阅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抒情对象与抒情主体之间联系。 作业与评价反馈:

1、根据《世间最美的坟墓》,想象一下:1928年,茨威格站在托尔斯泰坟墓旁,他想对托尔斯泰说些什么呢?托尔斯泰又会怎样回应呢?

以《1928年的一次对话》为题,设想一段茨威格与托尔斯泰之间的对话。不少于200字。

2、对课堂上没有回答的问题,任选其一,进行思考。 作业评价与反馈:

1、学习共同体对作业进行课后交流,共同修改完成一篇《1928年的一次对话》,代表本学习共同体进行班级交流。

2、将对课后问题的思考写成文字,由提出该问题的同学进行汇总整理,进行点评。

教学说明:

一、对教材的理解:

1、这篇散文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这是茨威格在1928 年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受邀前往苏联后写下的作品,他看到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热闹景象,有了自己的态度和思考。这是茨威格把托尔斯泰墓作为写作对象,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景仰之情的特定背景。

2、这篇散文中的写作对象托尔斯泰有着独特的生命经历。尤其是在晚年之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他的行为是一般人无法模仿甚至无法理解的,但是茨威格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是茨威格以“最”字表达他独特的理解,以“最美”表达他的极度崇敬的情感基础。

3、文中的“美”落实于“朴素”这一特征上,“朴素”这一特点既表现在坟墓的外在形式上的,也是托尔斯泰内在的精神追求的写照。可以这样说,坟墓就是托尔斯泰的精神象征。茨威格写作本文并不只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美”的内涵,因此本文教学不能仅停留于“了解美的内涵”或者“认识‘朴素’也是一种美”这一层面。

茨威格借描写一方坟墓,想要表达的不仅是对坟墓的简单朴素外形的赞叹,而是要赞叹托尔斯泰的精神品格,表达他自己的精神追求。本文写作手法层面的特点就此就得以呈现。

4、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再往下推敲,为什么朴素也是一种美?为什么托尔斯泰钟情于“朴素”的美?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这种审美取向持何种态度 ?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确实不是通过品读文本就能全部解决的。有些涉及道家哲学对托尔斯泰的影响,有些涉及托尔斯泰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有些涉及作者茨威格的人生追去核审美取向。当学生能够不满足于文本的字面,而想要探讨文字背后的内涵时,他们就初步建立了有质量的思维模式,有拥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了。同时他们也就走进了伟人的精神世界,或许也能领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因此,随着开掘的角度和力度,对文本做多层次的解读是这篇散文教学的基本架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教材选自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品味与格调。学生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散文阅读和散文写作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本人有以下的思考: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将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巩固已有的散文阅读能力,同时对高三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度阅读进行指导;

2、高三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已趋成熟,他们对美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认识趋向理性思考,对美的外在表现及其内涵的认同是这个年龄段应有的认识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高尚审美观的理解和认同是形成学生自我审美情操的一项重要参考;

3、在教师指导下,对教材进行自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活动经验,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也是师生间协作、学生间协作关系的培养。

三、根据教材理解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围绕以上三点构想,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中、后各个环节中充分预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首先,学生对散文进行自由的阅读,在不借助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原始的阅读印象,并产生问题;然后师生协作,依据问题,进一步制定学习策略,创建学习资源库,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在问题驱动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以课前预习的成果为依据,结合教师的引导,推进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的落实,使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说明

1、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有任务目标的学习共同体,并且指导学习共同体进行团队合作,达成任务目标;

2、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使学生建立一个公共的学习资源库,同时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3、运用既有的阅读方法和文体知识,对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行巩固和提升;

4、通过文本的研读和深入挖掘,使学生了解并理解伟大的价值观,以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操。

五、预期目标:

1、达成教学目标;

2、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运作的语文学习资源库;

3、加强学生对协作学习的体验,形成一个班级学习共同体。

六、作业设计说明

通过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们“学一文,得一法”。“识一家”的目标可以深化,不仅了解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也通过托翁,认识茨威格;同时从茨威格的精神世界反观于托尔斯泰,加深对文本中的抒情对象和抒情主体的内在感知。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丁蕾

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简案

教学简案

教学简案

教学简案

教学简案

母鸡 教学设计简案

jqx教学设计简案

折扣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设计简案及教学说明
《教学设计简案及教学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