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6 07:37:5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1) 【教材简解】

在二年级学习了《简单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三年级教材在第五单元安排了《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这部分内容在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会要运用到,同时也是三年级下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基础,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标预设】

1.学生在经历有趣的故事中,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了解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条件想问题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初步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体会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的思考策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数学知识趣味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游戏化。本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品味数学故事,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研究数学,在生活中习得数学,掌握数学思维方式,在游戏中掌握数学。从而设计了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力争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小猴活动为主线的故事,带领同学们走进果园、参观果园、离开果园。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帮助小猴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想的经验”、“交流的经验”,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触摸数学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趣味故事,引入课题

(故事引入)花果山的小猴是一位勤劳、懂礼貌的孩子。他今天准备带大家去“快乐果园”游玩。首先他想考一考大家:如果他摘了100个鲜桃,你有什么办法帮他运回家吗?学生交流方法。(学生可能的方法如下) 生1:用袋子装好运回去。 生2:装在小车上运回去。 生3:装在框子里运回去。

生4:请孙悟空用一口仙气吹回去……

指出:同学的方法可以真多,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里我们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叫做“策略”,在数学里也有很多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方便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大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走进果园,体验策略

(课题引入)瞧,小猴将他摘的鲜桃用小车装回了家。现在小猴带着大家来到了果园。果园真漂亮,在果园大门处有一张大展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展板设路障)小朋友们,你们如果能看条件提出问题,那么大门就会为你们打开。

(1)果园里有3行桃树,每行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果园大路两侧放了一些花,左侧有30盆,右侧花的盆数和左侧的同样多。 学生根据展板上的要求,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教师同步课件展示。 2.指出:根据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提出能计算的问题。(板书:条件——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小猴一起学习“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板书副标题)

(设计说明:呈现小猴领大家走进果园,将数学知识趣味化,通过谈话引导大家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出课题,同时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3.小猴设疑,同学群策 (1)理解题意。

小猴:同学们,果园里的桃都成熟了,我是这样计划摘桃的。你能猜出我第5天摘了多少个桃吗?

出示例1,要求学生读题,找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题里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小猴:我不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帮我?(班级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算法。

引导:小朋友已经了解了题里条件之间的关系,那你准备怎样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想?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交流,并指名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多摘5个,先算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5个,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再根据什么求出第五天摘了多少个?(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可以求出…”。)

追问:你们的算法是根据题里的什么想到的?

指出:大家都是根据条件来想的,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按条件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这是从条件想起,看能求哪个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展示解答方法

(让学生自己到班级前面讲解小组内找到的方法。)

引导:小朋友已经找到了计算的方法,能通过填表或者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4)帮小猴归纳总结

提问: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找出什么,接着根据什么想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同桌互相交流体会。)

交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清理条件和问题,再分析怎样解决,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算式解决。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或者列表球求出结果。 追问:那么分析问题是从哪里开始想起,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再求什么? 提问:你认为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有什么好处?把你的想法告诉同学。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通过帮助小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总结这样几个过程,帮助他们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基本步骤;另一方面在列式、列表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数学解题形式。这一过程详细,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依据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然后能根据第三条件算出第二个问题,还能再进一步找出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体会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三、参观果园,内化策略

小猴为了招待我们还特地去了果园商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帮小猴算一算) (1)让学生看图一,想想有哪些条件

提问:从图里你知道了哪些条件?(4个苹果500克,1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个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读读第2题的条件,想想能提哪些问题? 指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根据条件想问题,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分析问题时可以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弄清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帮调皮的小猴拿小球) 提问:你能在表里填出每次弹起的高度吗?填一填

说明:找出题里的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就可以算出每次弹起的高度。

3.“想想做做”第3题。(大家排队参观果园,小猴想找到队伍中的芳芳和兵兵,请大家帮忙。)

引导:如果用18个圆表示18个小朋友,你能标出芳芳和兵兵各排在哪个位置上吗?在图上标一标,并想想你是根据什么标位置的。

小结:从条件想起可以这样算:根据18人和芳芳排在左起第8个,用减法求出芳芳右边有10人,再根据芳芳右边有10人和兵兵排在右边起第4个,用减法求出两人之间有6人。

提问:我们在帮助小猴的时候,是否有第二种方法呢?(引导学生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在果园建了一个健身场地,请大家算一算花瓷砖和白瓷砖各用了多少块?)

提问 :你分析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能说说你由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得到的体会吗 ?

四、依依作别,小猴提出新挑战。

小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可棒。可是我们果园还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们准备将摘好的鲜桃装成箱子运到市场上。要求是这样的……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交流:画画时要注意什么?) 交流:你是根据什么来放的,从第几个正方形盒子里开始就放不下了? 小结:把一个数每次乘2,这个数增加、变大的速度快得我们压根无法想象,我们会发现到了第四正方形盒子,就没有办法再多放桃子了。

(设计说明: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于练习的题目结构相仿,适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交流,也适合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独自讲一讲。从教学上来说,教学的内容有层次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策略体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故事设想,交流收获

提问:小猴特别感谢大家的帮助,他有很多收获。你在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策略?能具体说说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要怎样想吗?

(在结尾趣味性的总结中,细化的可操作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总结出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也利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推荐第2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例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列表、画图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倒过来推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讲一个按原路返回找东西的故事:

今天,为了给大家上课,我早早的就从32校出发,途中经过了五医院,儿童公园,然后来到了我们美丽的17校。本想着为大家上一节有趣的课,可是,到了17校我才发现我的讲课资料丢在单位了。这可怎么办啊?你能说出我返回的路线吗?我终于拿到了资料,这下我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上课)(课件演示)

一、创设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师:我这里有一杯水(红色的),现在把它倒出一部分。我这里还有一杯水(蓝色的),比较一下,现在那杯水多?原来那杯水多呢?怎样才能验证呢?(倒回去)

我们用“倒回去”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二、探索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例1:(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案中“设问导读”的第1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2、小组汇报:

(1)两杯果汁一共有( 400 )毫升,(甲 )杯果汁多,( 乙 )杯果汁少。(课件)

(2)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甲杯中果汁就比原来少了( 40 )毫升,乙杯中果汁就比原来多了( 40 )毫升,这是两杯果汁正好( 同样多 )。 (课件演示动画过程) (3)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中果汁的总量还是( 400 )毫升。现在甲杯有( 200 )毫升果汁,乙杯有( 200 )毫升果汁。

(4)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甲乙两杯果汁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把下表填完整: 甲杯(毫升) 乙杯(毫升)

请同学汇报填法,说一说是怎样推算的。(课件演示表格) 再请一组的同学说说想法。 (课件演示算式)

400÷2=200(毫升) 200+40=240(毫升) 200-40=160(毫升) (5)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 倒 推 )的策略。

3、小结:

师:看来“倒推”真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三、自主整理条件,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1、出示例2:(小组讨论)

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案中“设问导读”的第2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2、小组汇报:

(1)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示出来?说一说。(摘录条件的方法)你是如何摘录条件的?

课件出示:小明原来有?张邮票 → 收集24张 → 送出30张 → 剩52张

(2)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 倒 推 )策略来解决。 你是怎样倒推的呢?

课件出示:小明原来有?张邮票 ← 去掉收集24张 ← 要回送出30张 ← 剩52张

(3)试着列式解答:(课件出示)

52+30-24 如学生说出:52+(30-24)也予以肯定。 =82-24 =52+6 =58(张)

(4)根据求出的答案,再顺推过来,看看剩下的是52张吗? 58+24-30=52(张) 师:看来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倒推”问题的检验。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用到了什么策略?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题才适合用倒推策略解决呢?

四、在练习中深化策略:(课件出示:自我检测)

1、冬冬和芳芳原来共有60张画片,冬冬给了芳芳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就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2、小娟和小磊做纸鹤,裁纸要用5分钟,折纸鹤要用25分钟,把纸鹤用线穿成一串要用10分钟。如果在上午10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什么时间开始做?

五、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巩固练习)

1、今天中午12时比上午8时上升了5℃.现在是18时,比中午12时下降了7℃.那么上午8时是多少摄氏度?(课件出示图)

18℃+7℃-5℃ =25℃-5℃ =20℃

2、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了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课件演示 )

(25+1)×2 =26×2 =52(张)

六、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稍复杂的问题

(课件出示:拓展练习)

5个苹果的重量=2个梨的重量 3个梨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 称得一个菠萝重600克 1个苹果重多少克? 课件出示: 1个梨: 600÷3=200(克)

2个梨(5个苹果): 200×2=400(克) 1个苹果: 400÷5=80(克)

七、全课小结,感受数学文化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3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 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 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 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及有序性。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能够使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及条理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吗?(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策略呢?(方法)对,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谁还能记得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画图、列表)同学们的记性真好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二、学习新知

1、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读题后思考如何解决。

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完成后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花圃。

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导学案上。 学生汇报。

你有几种围法?你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了?(没有)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生答:一一列举,师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出示例1) (1)思考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导学案的表格中。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学生作业: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3)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张作业,你们认为哪一位同学的作业比较好呢?(全而有序)为什么?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4)请全而有序的作业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说的真好,同学们,这样列举有什么特点?按顺序列举有什么好处? 小结: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可以防止遗漏和重复,从而找全问题的答案。(板书:有序)

(5)提问:观察表格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并从长和宽的变化中,探求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周长不变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三、跟踪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新知识完成导学案。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

四、反思回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解题策略是什么?(一一列举)在一一列举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看来大家对这个策略已经相当熟悉了。那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

五、当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推荐第4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文字贴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贴课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

2.直接提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过渡语: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也找头大象来称称他的重量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解决一个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难题(课件)

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固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准备分别在本班举行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瞧,四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五(1)班买了9本笔记本用去36元;五(2)班要买11本笔记本;五(3)班用52元买笔记本。五(4)班要买8支钢笔。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问题)

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为“五(4)班要买8支钢笔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笔。)

(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

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张贴:整理信息)

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你们平时经常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吗?

4.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过渡语:老师今天要教一种新的整理方法,你们想学吗?

(1)图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吗?(张贴:有用信息)

板书:五(1)、五(2)

(2)整理的时候把这些信息全部抄下来吗?

先引导学生呈现纯文字的简化整理。

如:五(1) 9本36元

五(2) 11本

?元

问:这样整理怎么样?

师:如果再给他们加上点线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张贴“有条理”)

5.课件出示列表,并指出这样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张贴:列表)

读表:你能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较:这张表与上面的情境图相比,哪个更有条理?

6.比较各种整理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下,想看吗?课件依次呈现预设的四种整理:

学生可以边看,边将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种整理方法都比较清楚,但列表更简单些。

过渡语: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答题目吧。

7.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表格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表格我们可以怎么想?

适时的明确学生是“从条件想起”的或“从问题想起”的。并张贴纸片。

(2)完成计算,一生板演。

汇报时,追问: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三、明理内化,初步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二:五(3)班5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你能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数据后解答吗?

你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五(1)和五(3))课件出示。

接下来会填吗?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在训练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学生汇报做法,课件验证。

2.整合、简化。(课件呈现两张表格)

(1)师:观察比较两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两个表格中都有“五(1)买本子的信息”?

(讨论后汇报,只有通过这个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单价)

(2)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多麻烦,能不能将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需要设计几列几行?为什么?每一行分别填什么?(课件依次呈现)

(3)师讲解:如何不考虑班级,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

感觉怎么样?

这里面的数据会填写吗?

观察这个表格,你还想说什么?

3.小结全课: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四、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P66页的第一题。

2.完成书本P67页的第二题。

书本上两题,视时间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题(字典摞起之高)。

3.问题三:五(4)班买8支钢笔一共用去多少元?(有问题,但无条件。

(1)给这一问题补充一个有用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补充(相对开放),师:还可以怎么提?

(2)学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学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组内四人交流、修正。

4.开放题: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体设计如下:

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

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个问题,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师播放信息。

课件: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

足球:每个56元 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 粉笔:20盒46元

排球:每个42元 扫帚:3把10元

篮球:每个48元 办公桌:2张300元

计算器:一个24元 黑板擦:10个20元

学生根据课件中滚动的信息搜集相关信息列表。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3)列表的策略对解决其他问题也同样有效吗?

推荐第5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北师大蚌埠附校

唐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调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学情分析】

此学段的学生能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和努力提高数学成绩的愿望。但也有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估算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加强对优等生的指导,力求使学生乐学、愿学,整体学习成绩有一个新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对所给信息,用“一一列举”法解决问题。 难点

灵活运用画表格、画图、连线等方法进行列举。 【教学准备】牙签、表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画图法、列表法。)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过渡:看看今天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2、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问:22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这块长方形的花圃的周长是多少?(22 米)

3、你觉得王大叔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违法呢?

想要摆长方形,必须确定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周长,能找到和长、宽有关系的数据吗?(能知道长和宽的和:22÷2=11(米))

师:同桌两人拿出老师准备好的牙签,每根牙签代表1米长的栅栏,动手围围看你能围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有序思考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5、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如果有学生按顺序说出来,提示,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快?(按一定的顺序。) 板书:有序的

同学们汇报了这么多,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将所有可以围成的长方形都一个不落的找出来呢?(空几秒让学生思考)继续问:你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始考虑?(从宽是1开始考虑,宽1长几?为什么不是21?)让学生明白,长方形的周长中包含有长、宽各2条。 以此类推,当出现长6宽5的时候指出,可能吗?为什么? 师:把作业纸拿出来,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到表上吗? 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核对的时候,拿按顺序的和不按顺序的2张,请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张好?为什么?(指出:列举要按顺序)

师:通过这样的一一列举,你现在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吗?

这么多种围法,不同的长和宽,围成不同的花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区别?计算一下他们的面积,填在表格里。

问: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师:观察表格,在我们刚才围花圃的时候。什么始终没变?(周长)

当周长不变的时候,长和宽在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呢?(越接近越大。)

7、补充练习

小结: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会重复,我们还知道什么?(和一定的时候,两个数的差越小,积就越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深刻体会到列举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把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好的策略。

三、小试牛刀

1、“练一练”第1题

自己列出钟响的时间表,找出下面哪些时间钟会响。

2、练习十七第3题

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作业本上试一试,汇报。

3、练习十七第6题

同学们去参加打靶游戏,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小华投了1次,可能投了多少环?

你准备把这个题目分成几部分来思考呢?(小组讨论) 交流: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

4、练习十七第10题

读题,你了解到什么?你能通过列表的方式找出答案吗?写在书上。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有序的一一列举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推荐第6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乌沙镇明光小学

纪自诚

国标本苏教版五上第63~64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景,初识列举策略。

师:同学们,先解决一个小问题好吗?

在淘宝网上看中一对固城湖螃蟹,价格是100元。我口袋里有两张50元,五张20元,两张10元的纸币。怎样付100元钱?

生:两张50元„„

师:可以。能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生:2张50元、5张20元、一张50元两张20元1张10元、4张20元两张10元。

师: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这些方法都罗列出来,就是“列举”(板书),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列举的方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

二、引导自主探究,体验列举策略。

1、出示P63页例1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2、师:“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你是怎么理解的?

(就是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是18米)

那你们会围吗?

下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要求:

(1)确定研究方法,合理分工。

1

(2)团结协作、积极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材料袋提供的小棒围一围,也可以用笔画一画。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重点关注不同的研究方法。

4、全班汇报:选择遗漏、无序和有序的方法重点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摆小棒、画图、填表等。)

适时引导: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围的吗?(生: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18米,长与宽的和应该是9米,所以我画长是5米,宽是4米。)

组织学生对各组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列举的共性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师相机板书: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5、指名学生按顺序完成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6、小结:有顺序有条理的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用哪种围法?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面积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会运用一一列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2改编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师:理解“最少送一个,最多送3个”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是指可以送一个,可以送两个,也可以送三个。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列举的方法,你打算先考虑做几个?接下去呢?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答案。

3、学生汇报,展示各种不同的列举方法。

只送1个:欢、迎、妮有3种

送2个:欢迎、欢妮、迎妮有3种

送3个:欢迎妮有1种

共七种

追问:如果只送一个,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具体说说是哪3种方法吗?如果送两个、三个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逐步出示表格

制作种类 只送1个 送2个 送3个

2

福娃欢欢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你会在表格中用打“√”的方法表示制作的种类吗?

4、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围羊圈和送福娃礼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将解决问题的所有答案都列举出来就是“一一列举”(补充板书)

师:例1 和例2在列举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要按一定顺序列举,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练一练”。

师: 理解“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的意思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答案,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列举的思考过程。

2、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

推荐第7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

同兴中心小学 周中平

教学内容:苏教版11册p89-90的例1,练一练,p93练习十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特定问题的成功经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分析,进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弄清在有相差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你认为曹冲聪明在什么地方?

2、生活中的数学

师:今天小明家来了9位客人,小明拿出一瓶720毫升大瓶果汁请大家喝,一大瓶果汁正好倒了满9小杯,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生:720÷9=80(毫升)

师: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生:因为这720毫升是9个小杯中果汁的总重量,而每个小杯中果汁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二、自学质疑

(图文呈现例题,引导分析)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同学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生1:不能 师:为什么

生2:题目中少了条件

师:小组讨论一下这里少了什么条件 生讨论

师: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1)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几分之几?

2)小杯比大杯少多少毫升?

3)小杯和大杯一共有多少毫升?

师:补充了条件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师:那我们就选择小杯是大杯的几分之几来看看。

根据图你来估计小杯是大杯的几分之几?教师接着呈现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师:补上条件后你能解决问题吗? 先让生说说怎么想。 师:选择一种思路把你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老师计算。

生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画图、用符合、用字母)让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换?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汇报,让全体学生在质疑解疑中,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例题后的反思,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策略的使用价值,逐步形成策略意识。

注意两种方法的叙述。

三、交流展示

师: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花了不少时间,那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检验?两个条件都要检验。

师:这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第二次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思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

四、灵活应用,巩固替换策略 看广告

谈话: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则广告,你们看出了什么?(1杯牛奶的钙含量=8块饼干的钙含量 )

谁来把题目读一下,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题目:小明吃12块饼干和1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各是多少毫克?

那能不能把饼干替换成牛奶,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我们在替换时也要选择简洁一些的方法。生自己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书上第4页的例2,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吗?

提问:它说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怎么替换呢?

【设计意图】: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第三次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强调:你是把水面面积替换成(3个陆地面积)

谈话:原来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有些可以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五、运用提升

1.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球,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想:如果把( )个( )盒换成( )个( )盒,装球的总个数比原来( )(填“多”或“少”)( )个。

2.(出示图)你能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 (部分学生看到题后就开始列式,部分学生没有马上列式,少数学生举手发问) 生:这道题似乎缺少什么条件。

生:这道题目没有告诉我们铅笔和钢笔单价之间的关系,因此没法做。 师:聪明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如果运用替换的策略,就需要明白替换的依据。那么,要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补充什么样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能灵活运用策略,形成策略意识。

生:可以补充倍数关系的条件,也可以补充相差关系的条件。

师:同学们可以课后补充条件,相互解答。

六、回归生活总结全课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替换,请看„„播放幻灯片。

1、物品换购

商场活动期间,购买新彩电,每台旧彩电可抵价300元。

2、零钱换整

攒足了一些零钱可以换整钱。

3、空瓶回收

回收一箱空的雪花啤酒瓶,可换回三瓶雪花啤酒。

4、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如果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推荐第8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 (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用小数点和

2、

3、4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2.引导学生找这3道题的解法的共同特点,并想一想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3.揭题。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例l: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整理信息。提问: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表格。小组先动手围一围,再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表格主要包含长、宽、周长、面积等项目)。

3.汇报结果、整理表格。

4.探寻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有序排列的表格,探寻表格中隐含的数学规律。 5.回顾反思。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图中杂志为《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图略),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学生独立整理信息,理解“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重点交流订阅2种的可能情况,突出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3种杂志,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 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并说说理由。 (三)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独立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2.独立思考:把“小华投中2次”改为“小华投了2次”,结果怎样?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推荐第9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课件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随机贴出杯子图

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

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

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

8、讨论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

9、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把大杯换成小杯

B把小杯换成大杯

10、小结学生的方法:不管是大杯换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替换

11、过渡: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有这样的一张作业纸,拿出来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

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12、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投影出来的方法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画的图可以怎么想?

(2)哪些同学是和他一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交流第二种方法。

13、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

14、回顾反思

(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

(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

15、小结:在解决这一过程中,原来是有大杯和小杯两种不同的量,用替换的策略简化成了都是小杯这同一种量,而且总量也告诉我们,这样要求小杯的容量就方便了;同样用替换的方法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使题目中只出现了大杯这同一种量,要求大杯的容量也方便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课件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4、[课件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1)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2)与前面两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你准备怎样替换?还有不同的替换吗?(学生说,教师演示部分课件)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替换,请在练习纸上完成

(6)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让学生说说总数有没有发生变化?

(7)口头检验

5、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画一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2)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

五、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外知识的补充

出示数学经典名题——清代康熙年间(1647年)编辑的算书《御制数理精蕴》中的一题“设有谷换米,每谷一石四斗,换米八斗四升。今有谷三十二石二斗,问换米几何?”先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课后让学生解答。

[设计意图]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了勒,激发了孩子学好数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

推荐第10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胡大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策略

1.感受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长方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呈现图形变化过程,让学生说) (1)长增加,宽不变,还是长方形。 (2)宽增加,长不变,还是长方形。

1 (3)宽减少,长不变,还是长方形。 (4)长和宽都增加,还是长方形。

2.有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小军将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小红将长方形的宽增加2厘米,谁增加的面积大些?

他们的这个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比较方便些?会像刚才那样用画图形表示出长方形的变化情况,再比较吗?试试看。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感觉画图是不是比看题目清晰多了?解决问题也轻松多了?那你们认为解决这类似的问题,画图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其实,画图就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策略,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二、探讨策略

(一)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 2.指名读题。

3.交流: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怎么样能清晰的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4.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师巡视学生画) 5.指名上黑板说是怎样画的(画好图后,标出数据及问题)。 6.现在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7.根据问题,你觉得我们必须要先求出什么? 8.让学生指出原来长方形的宽,你准备怎么解决?

9.明确增加部分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清晰看 2 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还能看出题目中隐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谁再重复一遍这个重要信息。

10.计算。 18÷3=6(米) 8×6=48(平方米) 11.说每一步的算理。

12.小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画图?

(二)教学“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2.同桌说说这道题给了我们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3.题目下面给出了一幅图,谁来说说看这幅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4.在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写上减少的面积)。 5.现在观察,从图上能看出一个什么条件? 6.指名说怎么来解决“现在鱼池的面积”这个问题。 7.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8.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师板书。

9.小结:刚才我们从图中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信息?发现了一个怎么样的信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刚才我们用画图的策略轻松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更复杂的题目,有没有的信心?

三、运用策略

(一)教学“想想做做” 第1题。

3 1.课件出示题目,并指名读题。

2.理解“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的意思。

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如果长增加6米,宽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二是如果宽增加4米,长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

3.画图:每一组两名同学画第一种情况,另两名同学画第二种情况,组长把两种情况画在一个图中。

4.指名各组说这样画能求出什么? 5.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想想做做” 第2题。 1.读题。

2.指名说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画出图形变化过程。 3.师引导画出图,并与上题的图区分。

4.提出问题:我们前几题中要求的都是长方形的面积,这题中求增加部分的面积,增加部分不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有什么办法来求? 5.学生交流算法:(1)先求大长方形的面积,再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2)切分成两个长方形(有两种切分方法)。

6.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增加部分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 7.指名说算法,师板书。

四、结合题目,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一个什么策略?画图有什么好处?

第11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策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聪明的少年,曹冲就是其中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故事熟悉吗?一起来听听。(播放动画《曹冲称象》)

(1) CAI故事:《曹冲称象》

(2) 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1)小结:曹冲称象时采用了“替换”的策略,用等重的石头替换大象,称出重量。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替换,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板书:替换)

(2)揭题:其实替换在数学上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教学例1

1、铺垫引入。

(1)出示图片:一瓶450毫升的果汁、杯子 师:小明把450毫升果汁倒入9只同样的杯子里,正好倒满,每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2)师:如果小明把果汁这样倒的话,

课件出示:把45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你会列式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不能直接用450除以7呢?

师:现在这些果汁既分给了小杯,又分给了大杯,也就是说出现了两种未知量,所以不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那么,你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2、探究例1

(1) 师: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指名学生回答)

(2)、师: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

3、学生相互交流后,展示方法。 方法一: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师:这样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师:为什么要去替换?

师:我明白了,你是想通过这样一种策略,把原本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替换成完全相同的小杯,这样就转化成了一个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方法二:小杯替换成大杯。

师:说说是怎样替换的?为什么要这样替换?怎样检验?

4、小结。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通过替换变成一种杯子,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板书)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如果把“这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呢?

2、出示:小明把45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0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师:这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倍数(分数)关系,一个是相差关系。

(2)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生:用替换的策略。) 师: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替换这个策略去解决?(生:因为这题也是两种未知量,只有先去替换才能平均分? 师:该如何替换,自己在纸上画一画,再解答。 (3)学生交流。 方法一: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

师:这里的替换与例题的替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例题替换时总量是不变的,而现在总量出现了变化。

师:看来究竟如何替换呢,依据是什么?

生: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说师演示、板书、验算。 方法二:把6个大杯替换成6个小杯

指名学生说理,师板书。

3、小结:这题与例题在解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采用了“替换”的策略来解题。

不同点:例题替换的两个量间是倍数关系,练习题替换的两个量间是相差多少;例题替换后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练习题替换后总量发生变化。

师:所以,我们在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数量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学以致用,应用策略 练一练:学校买来10个皮球和5个篮球,共500元。

(1)每个篮球的价格是皮球的3倍。每个皮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填空:5个篮球替换成几个皮球?怎样求两种球的单价?

(2)每个的皮球价格比篮球便宜60元。每个皮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填空:5个篮球替换成几个皮球?替换后总价是多少?

五、总结全课,优化策略

1、总结: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师: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 CAI:达能饼干的广告

如果用数学的眼光看这则广告,你们捕捉到什么信息?

(2) CAI: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3) CAI: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学生完成作业纸,教师巡视。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解法。

3、思考题:

四~六年级同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共去了210人。六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去的人数比四年级多10人。

四、

五、六年级参加劳动实践各去了多少人?

4、延伸:师:学习本节课后,你能不能也编一道需用替换策略解决的问题或帮助某企业、超市设计营销或促销方案。

第12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差比关系的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谈话:早晨喝豆奶遇到的一个问题,父亲喝一大杯豆奶,儿子喝一小杯豆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豆奶,如果给父亲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能喝几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父亲可以喝两次;儿子可以喝四次。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重点理解: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1/3

(2)、小组讨论。

①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

(3)、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4)、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5)、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教学检验。

过渡: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指出“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4、小结: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5、练一练

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

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

)支铅笔。

买3支钢笔的钱可以买(

)支铅笔。

买12支铅笔的钱可以买(

)支钢笔。

三、巩固策略

(一)练习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1、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2、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口头检验。

4、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5、小结:我们还需优化“替换”策略来解题,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自主组织生成,教师参与讨论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大小盒做了一个演示,并且让孩子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替换的过程,然后互相说一说。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 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交流。

9、口头检验。

(三)巩固练习

把720毫升美酒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大杯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总量没有变化。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但总量发生了变化。

2、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畏惧,合理选择策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五、课外延伸:曹冲称象的故事。

六、课堂作业 [设计理念]: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亚运会精彩瞬间与奖牌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

默认分类

2009-11-10 17:36

阅读168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教学是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与旧知的比较,让学生感觉到今天所要学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特点是找关键句。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旧知引入,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课件演示这样两道题目:

1、把720毫升的水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正好倒满,每个小杯倒多少毫升?

2、把720毫升的水倒入3个同样的大杯,也是正好倒满,每个大杯倒多少毫升?

由于这是原有知识,学生感觉轻松。而出示题目时,教者有意不提供“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一重要信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因两种杯子的容量不同而碰壁,在信息的提供和问题的解决上,制造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思维上的断层,提高了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运用替换策略去解决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要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换成同一种杯子,这是替换的重要前提。

(二)交流探索,学习新知。

1、例题教学,感知替换方法。

(1)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发现和刚才口答的题目相比,难在哪里?准备怎么办?】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要把大杯都换成小杯或者把小杯都换成大杯。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就马上提问怎么换?(学生会回答出一个大杯等于3个小杯)我们就马上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句,并知道一个大杯等于3个小杯。】

(2)知道了一个大杯等于3个小杯后,你会进行替换了吗?

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

板书:

小杯

大杯

总量

720

方法一 :大杯换成小杯

6+3

720

方法二 :小杯换成大杯

1+2

720

板书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哪句话进行替换的,并明确这样替换总数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板书能让学生清楚的发现替换后大杯、小杯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这样替换总数是不变的是为了和下面的替换方法有所区分。】

(3)根据两种替换结果,请学生任选一种策略算出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是多少?并请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①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是不是一共720毫升。

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

(5)小结:让说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用“替换”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特点是找关键句。】

2、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这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交流中检查学生替换是否正确,找出关键的句子。并明确替换后总数没有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十七第1题的练习熟悉例题中所学到的替换方法。】

3、教学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明确题意。

(2)引导交流: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整理:

板书:

大盒

小盒

总数

100

方法一:小盒换成大盒

100+16

方法二:大盒换成小盒

100-16

结合板书让学生明确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共几个小盒,7个小盒还是100个球吗?并问7个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追问:你是怎样知道7个小盒一共装84个球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应用“替换”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特点是找关键句,还要让学生知道这样替换球的总数是发生变化的。】

(3)理解后请学生根据题意算出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并请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4、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做这一题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再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并检验。

【设计意图:为了熟悉练一练中的所学的替换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主要尝试运用,提升思维)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自己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知道用“替换”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特点是找关键句,并要注意到有时替换后总数是发生变化的;而有时替换后总数是不发生变化的。还要让学生在以后的作业中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五、教学效果分析

随着问题的一一解决,替换的实质将进一步地显现,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解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既有思维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广度。创造了学生思维的价值,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13篇: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p4 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这幅主题图将告诉我们什么数学知识呢?我们具体来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木偶戏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图中信息:走了6人) (2)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2、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试着用文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

(原来的人数+又来的人数=总人数 总人数—走了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原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 还剩下的人数+又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

三、13-6=7 (人) 7+22=29 (人)

(又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多来的人数 多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5、比较以上方法的异同。明确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让学生体会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种计算方法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尝试自己说。 (2)小组内互相说。

(3)全班交流说,老师适时纠正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掉中间量,把分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三、指导学生脱式计算。

22+13-6 22-6+13 13-6+22 =35-6 (先算加) =16+13 (先算减) =7+22 (先算减)

=29 (再算减) =29 (再算加) =29 (再算加)

比较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给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分析:须一算、二想、三连.即先将每个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再根据得数想哪两个算式可以连线;然后再动笔.

2、p6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p7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吗?

第14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个谜,好不好?(好)猜什么呢,猜老师有多高。……

可惜呀,都没有猜对。刚才这个女孩说老师有多高?(

170厘米)下面呀,老师说一句话,如果你知道了老师有多高,马上就说出来,不用举手了,好不好?( hao)我的实际身高呀比比这个女生说的多6厘米,(学生说)为什么猜来猜去猜不对,这会儿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条件)对,有了条件就能解决问题了(贴解决问题)

2、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出示熊出没伴随着背景音乐)

最近啊熊大和熊二遇到了难题,你们想不想帮帮它们?(想)是这样子的,(点击)熊大和熊二想盖一座二层的小洋楼,他们还商量好熊大住一层,熊二住二层。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熊大说先盖第一层,熊二说先盖第二层?同学们,你们能给熊大和熊二出个招吗?(贴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准备题:

师:看谁来了?(出示小猴吉吉)吉吉家果园的桃子熟了。(出示幻灯片)

出示准备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 师: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条件,你能求出什么?(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如何求? 学生尝试做题。

2、教学例题1 师:小猴家的果园很大很大的,桃子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摘完的 出示例题1 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它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1)理解题意。

师:再读一遍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想说吗?不着急,我们先小组内讨论一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2)师:怎么摘的呢?你是怎么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读题目,想题目的意思,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简单的条件里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现在说说看,你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伙伴相互说一说

相应板书:

第()天比第()天多摘5个

第()天摘桃个数+5=第()天摘桃个数 师:把这些数据放在表格里,你想填什么? 练习纸上完成。

师:看题目的得数,是不是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呀?果然是这样,所以我们就知道了第二天35个,。。。。。。

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好,同学们,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填表,有列式的,其实往往不同方法的背后藏着共同的东西,你们看看,这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再次提出从条件想起)

三、巩固练习

1、皮球弹起

师:小猴子就是活泼好动,它呀摘完了桃子,又去踢足球去了,看!它一不小心,把足球提出了16米高,(点击出示幻灯片,出示题目条件)厉害不?作为地球人都会知道,皮球会怎么运动?(弹)

找出条件和问题,分析题意。 解决实际问题

2、小猴排队

小猴呀,自己踢了一会球,觉得太孤单了,就想:一只猴玩多没意思,于是它邀请来了18只猴子一起玩。

分析题意,解决实际问题。

3、听故事

同学们你们累不累?那就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故事好吗?

据说,在古印度,有个发明家发明了国际象棋。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决定奖励这个发明家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问题:

1、国际象棋有多少个格子?

(184467440737095516156

2千多亿吨)

4、在正方形里画圆圈

师:同学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下面看看谁能用好这对翅膀,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1个正方形里画了2个圈,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并且都和第一个正方形里的圈同样大。估计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

四、总结回顾,反思策略

提问: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总结。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15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例

1、练一练和练习八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3.使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运用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提问:同学们,我们以前就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引入:是的,我们学过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看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策略的,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了解题意。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一题,自己读一读,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你来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提问:你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独立尝试一下。 启发:老师看了一下,很多同学都无从下手,那怎么办呢?想一想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条件之间的关系吗?(画线段图) 的确,画线段图是个不错的办法,我们就来画一画。 提问:那怎么画呢?

(如果有同学将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邮票画成一条线段,反问:怎样画可以表示的更清楚?)

师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条线段表示小宁的邮票数,那表示小春的邮票数的线段应该怎么画?(比小宁的长一些)

接下来,你能将题目中的条件表示在图中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反馈:哪位同学能边读边说,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边画边说明:小春的比小宁的多出的一段表示小春比小宁多12枚邮票,用大廓线表示出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邮票。 你们同意他的画法吗? 2.分析关系

讨论:看着这张图,现在你有没有解题思路了?自己先想一想,同桌交流。 学生回答,大家听明白了吗?谁也来说说看。 教师整理说明: 思路一:

先去掉小春比小宁多的12,这时总数就会(总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去掉12),这样(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一样多了)。然后我们再把他们平均分,这样就可以求出小宁的邮票数,那么由求出的小宁的邮票数,我们就可以求出小春的邮票数。 思路二:

追问: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

给小宁补上12,这时总数就会(总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去掉12),这样(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一样多了)。然后我们再把他们平均分,这样就可以求出小春的邮票数,那么由求出的小春的邮票数,我们就可以求出小宁的邮票数。 思路三:

如有第三种方法,请学生解释清楚。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两中解题思路是有共通点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两种方法,虽然一种是将小春去掉12,另一种是将小宁补上12,但是两中方法都是想办法使它们一样多,再平均分。 3.解答检验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线段图看清了数量间的联系,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教师板书算式) 另一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算式)

(2)引导:我们这个问题已经知道怎么解决了,那么到底算的算的对不对,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如有同学提到用其中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

教师反馈:这是一个检验的方法,但是如果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的思维错了,那么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检查还是错的。所以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很好,你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检验方法吗?

说明:是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般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进行检验。自己在练习纸上写出检验过程,并完成答句。 反馈: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检验过程,确认结果)

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个相加总数是不是72,两个相减结果是不是12,那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4.反思回顾

(1)反思过程,交流体会。

引导:回顾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运用画图来理清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解答完成以后,我们还运用了“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了结果是否正确。 (2)引导回忆,丰富策略。

引导: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来剞解决一些问题。你还记得我们在哪些问题上用到过?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并说明:在二年级我们就学过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认识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在三年我们也经常要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在四年级探索周期排列的规律时,我们也通过画图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找出规律。看来,画图的策略对解决很多问题都有帮助。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练一练”。

引入:要掌握画图的策略,我们首先要看懂图,这张图,你能看懂吗?谁来说说这张图的意思?

看着图,先想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请同学们列式解答。(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直接列式解答)

交流: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这位同学用的另有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看对不对?

检验:这道题算得对不对,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检验?(根据回答板书检验过程)检验时,既要检验两种书是不是一共105本,又要检验文艺书比科技书是不是少15本。符合这两个条件,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小结:同学们看,看懂了图,我们就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 2.出示练习八第2题。

这张图你能看懂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并上台展示。

谁来展示一下?(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去掉长花边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补上短花边的部分)通过比较交流,体会用长花边减去10厘米,先求短花边的长度,再求长花边的解题思路,比用短花边加上三个10厘米,先求出长花边的长度,再求短花边的长度的解题思路要更简捷。

错误的方法:老师看到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看他的对不对。投影仪展示,并使用检验,检验发现结果不对。

说明:看来检验可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漏洞,检验还是很有用的,我们要平时要用养成检验的习惯。 3.出示练习八第3题。

自己读题,你会解决吗?自己独立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图。 请解决出来的学生上台说说解题思路。 你是怎么样一下子想清这题的解题思路的?

说明:题目要求是从上层搬到下层60本,上、下层本数相等,看图就能发现从上层搬三份中的一份到下层,上、下层的本数相同,所以这一份就是60本。 小结:你们看,画了一张图以后,原来复杂的题目我们一看就知道怎么解决,所以画图的策略真的很有用。以后,同学在解决一些条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4.出示练习八第4题。

提问:观察题目,你能很快的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能) 学生独立解决。

谁来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小结:当题目中的数量比较简单时,我们可以不画图直接思考分析如何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怎样应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16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睢宁县实验小学

王少平

一、游戏引入渗入转化

观察图:小蚂蚁要回家,走哪条路近些? 学生观察后,指一指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转化,对于学生来说,正如课中所说“并不陌生”。此环节意在调动学生潜意识中的“转化”,同时渗入“观察、比较、平移”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下面的研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交流

(一):

1.独立研究第一幅图 2.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汇报展示

4.比较概括:演示方法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都用了观察、比较、切割、平移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由独立研究到小组交流,再到班级展示汇报,体现学习形式的变化和层次,同时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独立思考、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比较概括中,既有方法的归纳,也有经操作后思维结果的归纳,既让学习方法渗入学生的内心,又有经思考成果的呈现。 图

(二):

1.独立研究第二幅图:有什么发现? 2.交流展示

3.比较概括:演示方法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都用了观察、比较、切割、旋转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研究图

(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数学。在方法上此处再次概括,加深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因为它们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工具”。

三、比较概括

1.研究这两个图形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研究方法相同:都用了观察、比较、切割、旋转的方法。 都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转化为规则图形之后,都是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2.转化,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的时候,往往是有变的地方,也有不变的地方。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更加明晰且深刻化,让学生对“转化”的认识更加完善。

四、回顾应用交流体验

1.回顾:在以前的学习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转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小数乘除法、足球比赛中的转化 2.通过本节课学习,知道了什么?有何体验?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转化经验,增强对转化的体验,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价值。

第17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在以前学习过程中用到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1.在解决问题中采用多样化的解决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地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地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预设:

1.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有时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应用两种或多种策略。

2.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老师的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3、本教学应为3课时。作为第一课时一是要让学生整理回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用到过哪些策略,二是有重点的分析课本中列举的四大策略之一画图,三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通过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能力和信心。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一些策略,二是为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策略的情境。

4、让学生感觉数学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数学很有趣是本节课设计的另一个方向。

教学设计

一、定向诱导

1、揭示课题,初步认识“策略”

今天品德老师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在上数学课之前先给大家提问一个语文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什么是策略呢?如果让你换一个词代替策略,你准备用哪个词呢?

预设:方法、思想„„

刚才这位同学把策略换成方法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策略,但是策略和方法还是不一样的。比如面对一道难题,我们都选择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可是两个同学列出来的方程不一样,我们就说他们的方法不一样。刚才我们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策略,我给这种策略起个名字---替换。可见,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初步感知“策略”的涵义,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唤起学生对“策略”一词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策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出示学习目标

(1)回忆并整理我们学过的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面对不同的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策略

二、自学探究

(一)

我们能不能完成今天的目标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大家有没有信心?

1、我们先来试着解决一个五年级解决过的中国古代经典问题,看看有多少种策略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30个头,8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 不同的学生汇报,预设有:假设法、方程法、列表法、猜想与尝试、画图法„„ 【设计意图:选择鸡兔同笼问题,一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经典为题,具有典型性,另外也是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供选择的策略较多,学生容易解答,也容易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

2、从这问题的解决我们再一次看出来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书上给我们列举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那么除了刚才提到的策略外,你还知道那些策略呢?

预设:画图、猜想与尝试、列表、从特例开始找规律、列方程、替换、转化、动手操作、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倒退„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回忆整理自己知道的策略,这也是复习课一个重要的功能。对于学生回答的策略名称不去过多加以规范,必定专家尚无定论。能说出来就比说不出来强多了。】

3、大家有这么多的策略,我来列举几种情况,大家看看用什么策略解决比较合适。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题目:

(1)比较一个西红柿和一个土豆的体积(动手操作、转化)

(2)一个外地人来到淇滨小学门口问路:请问到高铁火车站怎么走?(画图)

(3)如果你是班长,班主任让你汇报咱班同学这一学期订杂志的情况,怎么办?(一一列举、画表格)

(4)我们还记得抢30的游戏吧。我们是怎么知道取胜的秘密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这些问题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和遥远,也再次体会策略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三、反馈总结

(一)

1、看来大家真的非常聪明,都能很快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了,那么下面我们真刀实枪的来试一试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不好?下面几道题。你任选其中一道或者几道来尝试着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它,大家5分钟时间,一会找同学汇报。题目:

(1)有两枝铅笔,第一枝用去2/3时,第二枝用于4/5,两枝铅笔剩下的部分一样长,求原来两支铅笔的长度的比。

(2)有一杯盐水,盐和水的比是1:10,如果再放入2克盐,新盐水中35克。新盐水中有盐多少克?

(3)六年级三个班种了一片树,其中56棵不是一班种的,65棵不是二班种的,61棵不是三班种的。问:三个班各种了多少棵?

【设计意图:通过实战演习,让学生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解决问题,首先是作为学习策略,有助于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策略的认识、理解与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基于为了解决问题的。】

5、我现在找一位同学,把你解决的问题和你用到的策略用说数学的形式给大家讲一讲。(其他同学认真听,放下手中的笔,没做完好办,下去以后我让课代表把题目抄在班里黑板上,下去慢慢做,现在听比写更重要,尤其要听他选择的策略是不是正确)

生说数学

四、讨论解疑

(一)

听了***同学地讲解,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举手请教,让我们的*老师再给你解释一下)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更多的同学上黑板,那么就让我们3人一个小组,在组内把你解决的其他问题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说数学活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自学探究

(二)--回顾画图策略 (1)我们的课本上也为我们列举了四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重点来回忆画图的策略。请大家自学课本第89页。一会儿找同学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画图的策略。

预设:搭配、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有关图形的计算、„„

【设计意图:这里是再次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这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这个复习整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和自主汇报完成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我想书上的例子已经很清楚了,我就找一个同学来说一说1/3×1/4怎么能用画图的办法说明它等于1/12呢?谁愿意?

生说数学

六、讨论解疑

(二)

听了***同学地讲解,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举手请教,让我们的*老师再给你解释一下)

师:看来画图真的能帮助我们直观的理解问题,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希望大家以后能用好这一策略。

七、反馈总结

(二)

1、下面让我们来对照学习目标,看看子今天完成学习任务了没有。

2、思考题:

你能用什么策略让大家很容易的解决:1/2+1/4+1/8+1/16=

3、数学小魔术 :请你想一个整数,把它乘2加7,再把结果乘3减21.告诉我计算结果,我立即能判断出你想的整数是多少?

验证。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相信大家课下一定能通过我们学过的策略找到其中的奥秘。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思考题作为机动题出现,第一个问题可以运用“画图”的策略来完成,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因为这是今天复习的一个重点策略。第二题让学生带着好奇离开课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第18篇: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让学生自己寻求解答的方法,方法灵活多样。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数的方法来找出数与数之间的个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

1、按要求数数:

2、同学们,大于11小于13的数是几? 哪大于13小于17的数有哪些? 17-20之间有几个数?(板书之间) (17,20不能算进去)分别是多少呢?

看来同学们对数的知识掌握得真棒,那同学们就来帮助去郊游的小朋友们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他们来到了动物园参观,看他们来到了大熊猫生活的地方。你从图上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

1 预设:

生: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注意是从哪边观察的?小丽排第10,是什么意思?小宇排第15,又知道了什么?)

生:从前面数,小丽排在第10个。算上她有10个人。从前面数,小宇排在第15。他前面还有14个人,小丽也在他前面。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的问题(板书)

师:你们都好聪明,那请你们再说说“之间”是什么意思? 生: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2、同学们不仅会自己提问题而且对于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不错,真是很厉害呀,现在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怎样解答?

(1)、请同桌两人讨论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比比看谁的方法最快最好。(老师下去巡视,提醒孩子也可以像课件那样一个小圆圈就表示一个人,你有没有你自己的方法?你可以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

(2)、交流 怎样解答?

①可以数一数

11、

12、

13、14

2 ②我来画一画

⊙⊙⊙⊙⊙⊙⊙⊙⊙●⊙⊙⊙⊙● 10 15 ●○○○○●

第10个 第15个

三、知识运用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3、小明读故事书,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读第15页了,他今天读了几页?

四、作业

1、我家住在9楼,我现在已经上到第5楼了,还要上几层到家?

2、今天是10月13日,再过5天就是我生日了,你知道我生日是几月几日吗?

第19篇: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让学生自己寻求解答的方法,方法灵活多样。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数的方法来找出数与数之间的个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

1、按要求数数:

2、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在数学王国里学到了很多关于11-20各数的顺序大小,现在来比比看谁记得最牢。瞧智慧的火车朝我们开来了,回答对了才能坐上火车噢。

小女孩坐在第几节车厢呢?小男孩呢?小猫呢?13-15之间的数有几个?分别是多少呢?

小精灵看到大家这么会回答问题也忍不住问大家:最后一节车厢是几?17-20之间有几个数?(板书之间)(17,20不能算进去)分别是多少呢?17-20总共有几节车厢呢?

1 看来小朋友们11-20各数的知识掌握得可真棒,那老师就带领你们坐上这辆智慧火车去参加假日小队吧。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来到了动物园参观,看他们来到了大熊猫生活的地方。你从图上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

预设:

生: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注意是从哪边观察的?小丽排第10,是什么意思?小宇排第15,又知道了什么?)

生:从前面数,小丽排在第10个。算上她有10个人。从前面数,小宇排在第15。他前面还有14个人,小丽也在他前面。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的问题(板书)

师:你们都好聪明,那请你们再说说“之间”是什么意思? 生: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2、同学们不仅会自己提问题而且对于老师提的问题也对答如流,真是很厉害呀,现在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怎样解答呢?

(1)、请同桌两人讨论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比比看谁的方法最快最好。(老师下去巡视,提醒孩子也可以像课件那样一个小圆圈就表示一个人,你有没有你自己的方法?你可以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

(2)、交流 怎样解答? ①可以数一数

2

11、

12、

13、14

②我来画一画

⊙⊙⊙⊙⊙⊙⊙⊙⊙●⊙⊙⊙⊙● ●○○○○●

三、知识运用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3、小明读故事书,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读第15页了,他今天读了几页?

四、作业

1、我家住在9楼,我现在已经上到第5楼了,还要上几层到家?

2、今天是10月13日,再过5天就是我生日了,你知道我生日是几月几日吗?

教学反思:

我觉得我这堂课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适当激发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对于教材有进行再加工,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以复习引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理解“之间”的含义,为新课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在新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捕捉信息,发现问题,注重培养孩子从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解决例题教学中,我很注重培养孩子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我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孩子解决问题时想不到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一年级孩子对于画图解决问题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是以后课堂上仍需加强的。当解决例题后我对于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还不够仔细,所以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两种方法,所以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上有所欠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会再加强!

这次的教学内容是一年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机会。我也有适度开发和拓展相关内容.如做一做当中课本问的是基数问题(玲玲和东东之间有几人),我在上课时就多了“明明要等东东后面的三个人滑完才轮到他,他排在第几个 4 呢?”这一个序数 ,目的使孩子能在更加丰富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关,进而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来巩固孩子这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整堂课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很注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活动中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5

第20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第94-95页的例1和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方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切入,初步感受一一列举策略

下面的三张扑克牌,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你列一列。 学生在作业纸上写出结果,指名口答,集体评议。

提问:你们是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

指出:刚才同学们找的很完整,一共有6种可能。像这样,我们把结果一种一种的列举出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一一列举。(板书课题)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

二、探究解题,认识策略一一列举策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题及情境图, 学生读题,说说例题的条件和问题 追问:22根1米木条围成的什么形状?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根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怎样为面积最大”,你能想到些什么?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互相说说可以想到些什么。

交流:根据题里的条件你想到了些什么?看了怎样为面积最大这个问题,你又想到什么?

指出:用22根木条围成的长方形,说明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长和宽都是整米数;(板书:周长22米)从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想到,这里有不同的围法,不同的围法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不同。(课件出示:不同围法)

2.探究交流,形成方案。提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问题是怎样围面积最大,为什么你不计算面积,却要找能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呢?

那你准备怎样找到这些围法?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

(1)动手亲自摆一摆或画一画,然后求出面积再比较。 (2)先把各种可能都列举出来,再算一算面积各是多少。 3.学生举例,解决问题。

(1)操作:那我们先动手摆一摆,找一找到底有多少种围法,4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要记录。(老师事先为每一组准备了22根小棒) 学生分组操作。 学生汇报摆法,最后老师在课件中集中展示归纳。 (2)列表有序列举。

提问:如果我们不动手操作,而是先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围成长方形的面积,你会吗?

引导: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多少呢?展示22÷2=11米。那现在大家就一个一个地列举不同围法,得出可以围成几种长方形,再计算面积比一比,看看哪种围法面积最大。自己试一试,排一排。用铅笔填写课本94页的表格。

学生列举,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交流:课件出示几种做法,进行比较,问: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想一想这一种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指出:在一个一个列举时,可以从长10米、宽1米起,有顺序地一个一个列举出不同的围法(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到长6米、宽5米为止。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追问:有序列举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列举到长6米、宽5米为止? 没有按顺序列举的同学,请在课本上修改正确。

交流列举结果和计算面积,得出当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5米时,面积最大。 追问:有遗漏或重复吗?为什么没有? 4.回顾与反思,认识策略。

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下,我们就解决的这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以前的不同的在哪里,用怎样的办法解决?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下。

提问:解决的什么问题?用怎样的办法解决的?回顾这个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和认识?

追问:刚才这一一列举的策略具体是怎样做的?(板书:列出表格 有序列举)

5.观察比较,感受规律。

引导:我们列举的所有围法中,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请你比较每个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及长方形的面积,看看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你能有什么发现?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怎样变化,面积会越来越大?什么时候面积最大?

指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也就是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6.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哪些问题?想一想,和大家说说。

可能一:一组一组地写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可能二: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可能三:有序地写出3张数字卡片能组成的所有3位数。 (以上三个例子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要出示引导学生回顾。)

三、练习运用,内化策略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再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打算怎样用一一列举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先找出报时规律,再接着写下去,写到超过16时为止(为什么?),再找一找有没有下面那些时刻就行了。

让学生先独立列举,再判断。 2.出示第2题。 学生读题,观察表中的内容,他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请你按这样的方法继续写下去,再回答。

四、全课小结,归纳提升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全班交流。

指出: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有序列举-----不重复 不遗漏

列出表格 有序列举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